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649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docx

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教学难点

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

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

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

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

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基本要求

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

(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

⑵教学难点

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解析

本节分别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角色解析。

第二节舆论的功能

本节重点介绍了舆论功能的发挥作用,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

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理解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进而掌握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的功能发挥作用.

(三)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4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以及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⑵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舆论的形成"问题。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舆论的形成:

不同的学科视角

本节分别从理性主义、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综合性等几个不同的研究视角了解关于“舆论的形成”问题。

第二节舆论的形成过程

本节首先介绍影响舆论形成的四个宏观因素,即公众总体、舆论环境、中国舆论场和舆论波;接着又从问题的产生、整合介绍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本节分别从数量角度、舆论强度、舆论的稳定性等角度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

基本要求

通过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了解关于“舆论的形成”问题;进而理解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以及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达到掌握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最终形式的目的。

(四)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以及舆论环境对舆论的影响作用.

⑵教学难点

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

本节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反映舆论、舆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趋势与传媒以及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几个角度来认识其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

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拷贝世界

本节主要从拷贝世界的特点和如何看待拷贝世界来研究舆论环境对舆论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

本节通过研究大众媒介影响舆论形成或转变舆论发展方向的方式,以便使学生理解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

基本要求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反映舆论这一功能和发展趋势,了解其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理解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进而从拷贝世界的特点和如何看待拷贝世界掌握舆论环境对舆论的影响作用。

(五)舆论形态及相应的媒介引导(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不同的舆论存在方式的特点以及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

⑵教学难点

大众媒介在面对不同状况的舆论形态时,采取的引导方式。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

本节论述了舆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分析这三种不同的舆论存在方式的特点,对于有效地引导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

本节介绍了几种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包括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第三节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

本节讲解大众媒介在面对情绪型舆论、讯息形态舆论、艺术形态舆论等不同状况的舆论形态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

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舆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进而理解不同舆论存在方式的特点;从而掌握大众媒介在面对不同的舆论形态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

(六)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4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公众心态浮躁的原因与具体解决措施,以及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正确引导方式。

⑵教学难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

本节介绍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公众潜在的原有信念与公开的表达之间发生着矛盾,舆论出现的彷徨态势.

第二节公众浮躁的心态和情绪型的舆论

本节讲解了公众心态浮躁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应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公众自觉地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自我心理调节等方法.

第三节社会群体的分化和舆论的分散化

本节论述了防止舆论分散应该采取的几种具体措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着重大转型,这些不同角度的社会转型在总体上造成了舆论的深刻变化,增加了大众媒介引导舆论的难度。

第四节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

本节主要论述了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正确引导方式。

根据我国当代舆论的惶惑、情绪化和分散的特征,除了社会变迁与公众本身的素质因素外,这些舆论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

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通过了解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理解公众心态浮躁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掌握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正确引导方式。

(七)接受理论与引导舆论(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接受理论的观点,文艺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特征以及媒介如何引导舆论。

⑵教学难点

把视线转向公众的文学接受理论。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学接受理论:

把视线转向公众的接受

本节涉及了接受理论的几个主要概念,显示出读者—公众在文学艺术接受中的复杂情形,以及文艺影响舆论的许多特殊性质。

第二节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

本节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和我国公众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接着依据文艺的接受特征达到对舆论的引导.

第三节讯息性本文的接受与引导舆论

本节从讯息性本文不同于文艺本文的接受特征这一角度出发,了解讯息接受的认识论信息模型,依据讯息接受特征对舆论进行引导。

基本要求

了解接受理论的一些观点;有助于深刻理解文艺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特征,对于媒介如何引导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进一步掌握我国公众文艺的接受特征与引导舆论。

(八)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4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媒介引导舆论的客观功能—-议程设置;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

⑵教学难点

德国女舆论学家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假设。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

本节主要介绍了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

传统引导类型、内部引导类型和他人引导类型。

在三种引导类型中,我们可以借用各种引导方式全面引导舆论。

第二节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

本节全面介绍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包括说服过程、说服的逻辑、说服的心理学依据、说服的社会学依据、说服伦理。

第三节媒介引导舆论的客观功能-—议程设置

本节详细介绍了媒介引导舆论的客观功能—-议程设置,包括议程设置产生效果的条件、媒介议程可能出现的误差、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置研究等几个方面.

第四节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

本节集中讲述了本书第三章第三节提到的德国女舆论学家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假设,这一学说对于“舆论导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即传统引导类型、内部引导类型、他人引导类型;多提供一些选择,进一步深刻理解已有舆论;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

(九)我国当前舆论导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6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媒介引导偏差的原因;大众媒介的责任;面临消费主义,营造健康、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以及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氛围的必要性.

⑵教学难点

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舆论氛围的可行性。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认识的引导: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节从历史认识与媒介角度认识市场经济,也了解到什么不是市场经济,以便于营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舆论氛围.

第二节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政策和策略是引导的生命

本节以我国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出发点,指出了对于媒介来说,问题的关键之处是,能否引导公众正确领会党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节媒介引导偏差寻因:

职业的偏颇与利益的诱惑

本节主要介绍了媒介引导中出现偏差的两点原因,即大众媒介职业特点造成的偏颇或当事人认识的偏差、各种利益的诱惑或陷入商业为媒介设置的新闻陷阱。

第四节大众媒介的责任:

引导大众文化走向精制化

本节继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新情况为大背景,讨论了媒介如何认识大众文化、正确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五节面对消费主义:

营造健康、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

本节介绍了由于我国当前消费舆论的特征,提出大众媒介应该具备的责任:

端正引导方向,调整消费信息的数量,正确引导消费舆论,提高公众的消费品位。

第六节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

本节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媒介引导道德舆论的责任。

由于舆论的内容涉及几乎全部社会领域,但公众大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关于舆论客体的评价通常都是道德评价性的,因此要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

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求媒介引导偏差的原因;进而理解引导大众文化走向精制化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从而掌握营造健康、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以及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具体措施.

(十)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研究(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我国几个主要区域的舆论特征;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措施.

⑵教学难点

区域性的媒介引导措施的可行性。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我国几个主要区域的舆论特征

本节讲述了我国几个主要区域,分别是北方人、上海人、广东人。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基本方针在全国是一致的,但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不同区域媒介引导中的问题、引导重点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措施

本节为了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针对不同区域舆论的特点,采取的引导方式也需要有所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区域性的舆论导向问题是必要的。

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领土广大,不同地区的历史、风俗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而理解几个主要区域的舆论特征;从而掌握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措施。

三、课内练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时分配和场地

(一)课内练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该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因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重点突出舆论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特点.认识有关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规律,学会对社情民意的调查手段、研究方法等,这些均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课时分配和场地

章次

总学时数

讲授学时数

习题课、讨论课等学时数

第一章

 4

 2

2

第二章

 2

 

第三章

 4

 4

 

第四章

 3

 2

 1

第五章

3

3

第六章

4

3

1

第七章

3

3

第八章

4

4

第九章

6

4

2

第十章

3

3

合计

36

30

6

四、本课程教学建议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内容要合理分布,突出重点.要针对现实中的各种焦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侧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释疑解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指导学生确立新颖的认识方法和理性尺度.

(二)教学辅助资料

相关舆论案例材料和报刊、杂志资料等

(三)作业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它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便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五、本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规定的考试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给予综合评定,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50%。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陈力丹著: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美]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

《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2)刘建明著:

《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3)孟小平著:

《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3月版

(4)程世寿著:

《公共舆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5)韩运荣、喻国明著: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许静著:

《舆论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