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53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 同步练习.docx

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评同步练习

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

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

读图,完成第1~2题。

1.蓝巨星属于(  )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差 ②宇宙环境不安全 ③无大气层存在

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蓝巨星能自身发光、发热,属于恒星,B对。

星云是由很多恒星系统组成,不是星球,A错。

行星、卫星自身不会发光,C、D错。

第2题,蓝巨星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光照太强,①错。

有时吞噬行星,宇宙环境不安全,②对。

不能判断无大气层存在,③错。

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生存,④对。

D对,A、B、C错。

答案1.B 2.D

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风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解析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

答案D

4.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是(  )

A.全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B.地球上火山、地震频发

C.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

D.地球的热带范围增大

解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极光现象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

太阳活动对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不大;热带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太阳活动不会影响地球的热带范围;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电磁波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故选C。

答案C

2017年9月5日,太阳表面出现了当年最大的太阳黑子;6日又爆发了两次耀斑,打破了自2005年以来的耀斑强度纪录。

读图,完成第5~6题。

5.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后,一批摄影师出行拍摄由此带来的奇异景观,推测他们奔赴的纬度地带及拍摄的景观分别是(  )

A.低纬度 日食

B.高纬度 极光

C.低纬度 太阳风暴

D.高纬度 流星雨

6.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是(  )

A.多地发生强烈地震

B.多地出现大范围雾霾

C.地表温度明显升高

D.电离层受到强烈扰动

解析第5题,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后,大量带电粒子流射向地球,出现的奇异景观有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不会出现日食,A错,B对。

中高纬度地带太阳风暴较明显,低纬度地带不明显,C错。

太阳活动与流星雨现象无关,D错。

第6题,此次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是电离层受到强烈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D对。

与发生地震、出现雾霾、地表温度明显升高无关,A、B、C错。

答案5.B 6.D

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7题。

7.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解析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

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

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

答案B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第8~9题。

8.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9.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到④逐渐变粗

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

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堆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堆积岸,西北为侵蚀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侵蚀右岸,泥沙堆积在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选B。

第9题,读图,结合第8题分析可知,东南岸为河流堆积一侧,图中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向下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

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

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对。

图中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

故选C。

答案8.B 9.C

10.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对下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深

B.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C.图中的水体一定是海洋

D.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

解析根据“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可知,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A错;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B对;河流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小,没有推动冲积物由高处向低处的动力,所以扇三角洲一般不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C、D错。

答案B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12.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解析第1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12题,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在古登堡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11.A 12.D

下图所示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读图,完成第13~15题。

13.图中曲线(  )

A.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14.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云层厚度

B.地势高低

C.植被状况

D.纬度高低

15.近50年来,曲线④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因素是(  )

A.云量增加

B.环境污染

C.全球气候变暖

D.人口增加

解析第13题,图中曲线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没有受到大气削弱,能量最强,A对。

曲线②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B错。

曲线③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两极地区反射较多,C错。

曲线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D错。

第14题,曲线②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纬度高低。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D对。

云层厚度、地势高低、植被状况有影响,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第15题,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反射太阳辐射减少,C对。

云量增加、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不是高纬度地区地表反射减少的主要因素,A、B、D错。

答案13.A 14.D 15.C

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

读壶穴景观图,完成第16~17题。

16.壶穴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17.下列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  )

A.冲积扇

B.戈壁荒滩

C.黄土沟谷

D.沙丘沙垄

解析第16题,河水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

壶穴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B对,D错。

与风力作用无关,A、C错。

第17题,四个选项中的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黄土沟谷,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对。

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A错。

戈壁荒滩是风化作用形成,B错。

沙丘沙垄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D错。

答案16.B 17.C

“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

该装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下图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8~19题。

18.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

A.水处理

B.低压蒸馏

C.饮用水储存

D.营养液配制

解析第18题,图中字母a箭头指向冷凝水,a代表的是水汽。

水汽来自植物,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植物蒸腾或蒸发,①③对。

该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没有水汽输送、地表径流环节,②④错。

故选D。

第19题,自然界的降水环节是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水滴。

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低压蒸馏,有水汽上升遇冷凝结过程。

水处理、饮用水储存、营养液配制都不存在水汽凝结过程。

故选B。

答案18.D 19.D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0~21题。

20.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为寒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1.图中甲处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区,饵料丰富

B.寒流流经海域,人迹罕至

C.暖流流经海域,海水温暖

D.不受洋流影响,风平浪静

解析第20题,洋流的寒暖流性质由洋流及其流经海区温度状况决定,一般情况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图中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④,故D正确。

第21题,图中甲处是北海道渔场,该海区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大量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A正确。

答案20.D 21.A

22.堰塞湖是由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的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

关于图中堰塞湖的形成是否产生了自然灾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堰塞湖的形成已经产生了自然灾害

B.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淹没下游才属于自然灾害

C.只有堰塞体发生垮坝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才属于自然灾害

D.堰塞湖本身不属于自然灾害,由其产生的洪涝等才属于自然灾害

解析对比9月11日和9月13日图可知,图中的堰塞湖的形成将一村镇淹没,危害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自然灾害。

答案A

23.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B.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影响不大

C.气候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

D.土壤剖面是指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

解析生物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气候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大;成土母质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气候与生物是易变因素。

故选D。

答案D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4~25题。

24.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5.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第24题,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地表事物信息,土壤、岩层、地下水无法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取。

第25题,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区位因素多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相联系,与居民点和岩层联系不大。

答案24.A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读某滨海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A表示    辐射,B表示云层的反射作用,C表示    辐射,D表示     辐射。

 

(2)与晴天相比,分析图中云层对该地昼夜温差的影响。

(3)图中工厂右侧紧临大海,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的影响,指出工厂烟尘飘向画法错误的是“昼”还是“夜”,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与晴天相比,白天云层的反射、吸收、散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较低。

夜间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近地面气温相对较高。

该地的昼夜温差相对于晴天时较小。

(3)昼。

原因:

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海面气温低,气压高。

受热力环流的影响,风应从海洋吹向陆地。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白洋淀(淀为浅湖)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大批水库截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入淀径流量一度明显下降。

图1所示白洋淀水系分布,图2所示白洋淀蒸发量年内变化。

图1

图2

(1)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白洋淀1、2月份和5、6月份水位偏低的原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几度面临“干淀”困境。

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针对白洋淀面临“干淀”困境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1、2月份降水少,径流量小;5、6月份降水较少且蒸发旺盛。

(2)大量开采地下水,白洋淀水量下渗增多;入白洋淀河流径流量减少。

(3)跨流域调水;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水库截留);合理开采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

28.(11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说出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

(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以判断出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

从自然环境分析,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

山区岩石较破碎,京津冀地区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所以多泥石流灾害。

(2)题,对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

答案

(1)分布特点:

西部、北部山区。

自然原因:

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岩石较破碎;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

29.(10分)读世界部分区域气候分布、洋流图(图中大写字母代表气候,小写字母代表洋流),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所示洋流判断北半球季节为    季。

简述其理由。

 

(2)i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h、g两支洋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是           。

 

(3)图中A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       ,B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        。

 

(4)H→I→F经过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这种变化体现了主要以     为基础的自然规律。

 

解析第

(1)题,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的冬季。

(2)题,i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加湿作用;g洋流是千岛寒流、h洋流是日本暖流,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北海道渔场。

第(3)题,图中A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是热带雨林;B是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植被是热带草原。

第(4)题,H→I→F经过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这种变化体现了主要以水分为基础的自然规律。

答案

(1)冬 因为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增温加湿 北海道渔场

(3)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4)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