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18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docx

锯缘青蟹及养殖技术

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

第一章锯缘青蟹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生物学概述

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Forskal)(图3-10),简称青蟹,俗名叫鲟。

广东称膏蟹,台湾、福建叫红鲟;浙南地区叫蝤蛑,菲律宾称泥蟹。

由于它的头胸甲呈青色,前侧缘具9个侧缘齿呈锯齿状,故由此得名锯缘青蟹。

  青蟹个体大,肉味甘美,是我国著名的一种食用蟹,具有很高的营养与商品价值,早在1891年在广东虎门就进行人工养殖,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享誉国内外。

一、青蟹的形态特征

青蟹头胸甲略呈椭园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区不明显。

甲面及附肢呈青色。

背面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较内眼窝突出,前侧缘有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出,指向前方。

螯足壮大,两螯不对称。

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棘剌;腕节外末缘具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各具1线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

前三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浆状,适于游泳。

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其缘直,两侧缘直,末节末缘钝圆,雌性腹呈宽

圆形。

  二、青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

  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及岩石缝等处。

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

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滩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

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则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2.栖息环境条件

  青蟹是广温广盐海产蟹类,其生存水温5~39°C,适宜生长水温15~31°C,最适水温18~25°C,15°C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C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

水温稳定在18°C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C以上时,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C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

  青蟹的生存盐度2.6‰~55‰,适应范围5‰~33‰,最适盐度12.8‰~26‰(比重1.010~1.021)。

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

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青蟹耐干能力较强,离水后只要鳃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鳃丝湿润,便可存活数天或数十天。

  3.青蟹的食性

青蟹的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

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

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二)脱壳生长

青蟹的生长是不连续的,脱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只有在脱壳时才能生长,幼蟹平均约4天脱1次壳,以后脱壳时间逐渐延长,两个月之后,要间隔1个多月才脱1次壳,从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长需百余天。

青蟹一生共脱壳13次(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最后一次(第13次)脱壳,与青蟹的交配,生殖密切相关,称"生殖脱壳"。

刚脱壳的蟹体呈柔软状态,称"软壳蟹",横卧在水底大量吸收水分,使身体舒张开来,一般6~7小时开始变硬,在18~19小时内个体显著扩大,增重。

脱壳后,壳长增加30%~40%,体重增加70%~100%。

在正常情况下,经3~4天,新壳才完全硬化。

第二节天然蟹苗的采捕

目前,人工育苗不能充分满足养蟹生产所需苗种。

因此,在青蟹繁殖季节里,人工采捕自然蟹苗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主要苗种来源。

1.采捕方法

蟹苗采捕方法有二:

一是用定置网采捕,即把定置网固定在海边滩涂上,让抵达岸边的大眼幼体随潮水流入网边,每天凌晨3、4点钟取苗;二是用罟网采捕,如果没有潮流,蟹苗不易入定置网中,所以采用罟网下海牵捕,方法是在傍晚退潮时,由两人下海牵拉罟网折、捕获量比前一种方法要大。

2.蟹苗鉴别

采捕上来的大眼幼体,常混杂着其他短尾类的大眼幼体,除了较易分辨的海蜘蛛、海和尚、扁蟹、螃蜞(均属当地俗称)外,还有与青蟹大眼幼体形态相似的梭子蟹,其中以远海梭子蟹、底栖短浆蟹为最多。

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青蟹腹甲末端延长呈大角一对,其背面观约30微米×26微米,远海梭子蟹约10微米×26微米,底栖短浆蟹则无;

(2)底栖短浆蟹第五步足指节不扁平,远海梭子蟹和青蟹则扁平,螃蜞则呈爪状,与其他步足一样细长,等大;

(3)鳌足以青蟹为最大,尤其指节与掌节显得特别粗壮,螃蜞的则与其他步足一样细长,等大;

(4)远海梭子蟹为黑色,底栖短浆蟹则透明,青蟹呈淡黄或粉红色且透明,螃蜞则较透明;

(5)底栖浆蟹的头胸部呈三角形,其额部也略呈扁三角形,远海梭子蟹和青蟹则不呈三角形,螃蜞则近似正六边形。

第二章养殖技术

第一节技术要点

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沿海,青蟹一年四季都能养殖,养殖业者根据养殖季节、养殖周期、养殖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规格的苗种。

若按青蟹生长规律,可分成幼蟹的暂养、青蟹养成、青蟹育肥三个阶段,大型养殖场应该有三个阶段配套的池塘。

也有的专门从事某一阶段的养殖,如育肥若按养殖方式的不同,可分别池塘养殖和滩涂围养。

养殖过程的技术要点是:

1.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残质量好的青蟹苗种,甲壳呈青绿色,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觉反应灵敏,活力强,不易捕抓。

质量差的苗种甲壳呈深绿色或蓝绿色,有的腹部和步足为棕红色或铁锈色。

步足缺少不得超过3个,游泳足和螯足更不能缺少或损伤,否则会影响青蟹的活动和觅食。

如果步足断了一截,就应该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再生出来。

若不折除,剩余肢则会流出粘液影响水质,甚至会引起死亡。

凡受刺、钩、晒伤的均不宜选用,此类蟹死亡率高,即使幸存者,也需经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商品蟹。

2.辨别病蟹

辨别病蟹多从步足基部肌肉色泽来区分。

强壮的蟹,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间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

病蟹则呈黄红色或白色,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

青蟹腹节内侧基部,常寄生有1~2个蟹奴。

蟹奴呈卵圆形,体柔软,专门吸取寄主的营养维持生活。

受寄生后,会影响青蟹的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把蟹奴剔除掉。

3.青蟹养成的放养密度

青蟹养成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各地的水温、换水条件、饵料供应状况和管理技术水平等合理确定。

若放养密度过大,会因拥挤容易发生互相钳斗的现象,引起伤亡;放养密度过小,则浪费水体,影响效益;合理的放养量,不仅可减少自相残食,提高养成率,且能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一般当年养成的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放养1.5~3只,即每亩放养1000~2000只为宜,秋季以后至翌年的3月,水温较低,可增加放养量50%左右,即每亩要放苗1500~3000只。

如果水质条件优越,新鲜饵料充足,可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反之应酌情减少放养量。

台湾青蟹单养时,每亩放养密度为2000只左右。

泰国、菲律宾放养密度较低,一般每亩仅放养青蟹1000只左右。

日常的管理是养蟹成败的关键。

因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适时调节池水水温和比重

池水的深浅或晴雨天气等因子均能影响水温和比重,因此在盛夏气温高时,采用换水、提高池水深度的办法调节水温和比重。

冬天可通过蓄深水位来保温。

长期的雨水和暴雨会使水过淡,可通过向蟹池投粗海盐,这样可防止蟹胀死。

(2)经常换水

根据放养密度、饵料残存等情况每3—9天换水一次。

换水时,要注意换水前后的池水比重不要相差太大。

(3)防逃

防逃是人工养蟹的主要工作之一。

第二节场地选择

1.地形地貌

第一步是要勘察沿岸内湾、河口、海边滩涂的地形地貌,在不同岸带中选择最佳场地和位置。

2.潮区位置

青蟹养殖的池塘位置,不必偏重于中潮区,也可以往较高处移,既可设置在中潮区的上段和中、高潮区交界处,也可设在高潮区的地段,甚至可在潮上带开辟养殖池。

3.潮流和风浪

青蟹池塘所处的海区,潮流要畅通,潮差较大(3~4米以上),以保持海水常年鲜活;浪比较平静,有利堤坝的保养。

4.水质

水质清净,适宜的水温、盐度、pH值、透明度等,有利青蟹的活动、摄食和生长。

(1)水温

青蟹生长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1℃;在水温18~25℃时,青蟹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当水温超越了青蟹的适应范围(能忍受的高温极限为35℃,低温极限5℃),青蟹不摄食,生长受阻,并出现不适应症状。

(2)盐度:

青蟹属于广盐性水生动物,在2.6‰~55‰的盐度范围内都能生活,尤其对低盐的适应性较强,甚至在长期适应的低盐海水里也可以养殖。

生物学研究表明,海区青蟹生长的最适盐度为12.8‰~26‰,相当于比重为1.010~1.020(水温在16℃时)。

(3)其它水质标准

应符合下列标准:

pH值7.8~8.4,透明度20~30厘米为宜,化学耗氧量(COD)4~17.6毫克升,铜离子浓度不超过0.488毫克/升。

5.土质

凡含沙量少于50%,有足够的粘土颗粒混和的均质土,都是较为理想的。

如果含沙量大于50%而又不超过80%时,对青蟹的挖穴栖息还是适宜的。

6.生物

选择场地时必须调查、了解该地区的饵料生物、敌害生物和竟食性生物情况。

第三节池塘养殖

1.池塘的建造

(1)场址选择

青蟹池应选在风浪不大的内湾中高潮线附近,纳潮后水深1~1.5米以上,海水盐度2.6‰~35‰,有淡水注入能随意调节盐度;泥底、泥沙底均可,但以泥沙底养出的青蟹体色最为美观;交通供电要便利,苗种资源丰源,饵料生物充足。

同时要避开有工业废水注入的地方和洪水易于爆发的地方。

(2)池塘的建造

建造池塘应根据养殖业者的经济实力、生产经验、场址的位置来确定采用土池结构还是砖石水泥结构。

单池的面积700~3500平方米为宜,东西长方形池塘最好。

池底有锅形底、斜底、平底三种类型。

池底四周或中央挖一条宽2~3米、深1~2米的沟。

砖石水泥池底部要按7∶3的泥沙比铺泥沙,厚度为10厘米左右。

池堤高2~3米,土池堤坡度1

∶3,堤面宽度为2米,以防倒塌。

池堤上方设高20~30厘米的防逃设施,土池可用竹篱笆、塑料板或网片,砖石水泥池可建造钢筋水泥反板,向内倾斜60度左右。

无论是土池还是水泥池都要设进、排水闸门,闸门要坚固耐用且经得起风浪,最好采用活闸板,分上中下三块,夏季暴雨过后,可将上层低盐水排出。

闸门从外到内分三层,木板闸、竹闸、筛绢网闸。

竹闸用来防逃,筛绢网闸(60目)滤出敌害生物。

池塘的布局分单塘、双塘和"田"字形塘3种,田形塘中央设一1.5米的正方形小池,小池四角各有一水闸与四个大池相通,水经小池流入四个池塘,利用青蟹溯水习性,让它进入小池以便捕捉。

2.蟹苗暂养

蟹苗暂养是指大眼幼体强化培育成1.5~1.8厘米的小规格幼蟹的过程。

暂养池要靠近产苗区,海淡水来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方,暂养池一般以砖砌成面积15~20平方米,高2米,底部铺3~5厘米的沙层。

放苗前要严格消毒,可用1×10-4倍的漂白粉或3×10-4倍的生石灰,进水要经严密的过滤,水位1米。

按每池3万尾放入大眼幼体,池内设置网片等遮避物,池水盐度依捕苗的海区而定。

每天早、晚投喂一次糠虾、蛤肉、小杂鱼肉等。

早上换水时清除残饵及粪便,日换水2~3次,每次1/4,水温30℃左右。

待大眼幼体全部变成幼蟹后,每天除了更换新鲜海水外,还要慢慢地加入淡水,将盐度降到15‰~20‰,每天淡化幅度不要太大,一般1/10,幼蟹的饵料以鱼、虾、贝肉为主,并在每天下午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

大眼幼体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变态成幼蟹时,成活率为60%~80%,幼蟹到商品苗的成活率40%~60%。

幼蟹苗运输要用木箱装运,底层铺湿草,放入蟹苗后,再覆盖一层湿草,将木箱盖好,捆扎即可运输。

3.放养

(1)放苗前准备工作

放苗前要对池塘进行清池,将敌害生物杀死。

然后进水并施肥,繁殖基础饵料。

放苗前一定要先试水,将盐度调到最适合的范围内。

(2)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依蟹苗规格、养成方式而定。

单养时,壳宽1.5厘米的小蟹按10~15只/平方米放养。

混养量要视混养的鱼、虾密度而定。

例如在斑节对虾、青蟹、江篱、遮目鱼混养池中按每亩1300尾斑节对虾、300~1300只青蟹、40~50尾遮目鱼,通常青蟹养殖3个月即可收获,斑节对虾4~5个月可收获,遮目鱼4~7个月可用刺网捕获。

青蟹与斑节对虾混养时,要等斑节对虾长到5厘米以上,才能放养青蟹,以免虾苗被青蟹吃掉。

青蟹还可与其他品种混养,如鲻鱼、鲫鱼、罗非鱼、牡蛎、江篱等。

其中与江蓠混养成活率较高可达50%,这是由于江蓠可提供蟹苗隐藏的场所,从而减少互相残食的机会,水质清澈,两者可以互补,有效利用水体空间。

4.投饵

(1)饵料种类

青蟹的饵料多以天然饵料为主,如小型贝类、小杂鱼虾、小蟹、藤壶、蜗牛等。

此外还可以投喂动物内脏。

人工配合饲料也在尝试中。

(2)投喂量

青蟹的摄食量依个体大小而异,随环境变化而增减,在水温15~30℃范围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一般壳宽2~4厘米的幼蟹,日投饵量占体重的8%~12%(以动物肉计),随着个体的长大,日投饵率为逐渐递减,壳宽6厘米左右,体重60克时,日投饵率为5%。

投饵量还要根据季节、水温、气候、水质状况、生长蜕壳情况而酌量增减,高温季节,暴雨过后,水质不良,小汛潮时要少投;大潮汛时,透明度大于35厘米,以及在适温(25~30℃)时应多投。

与鱼虾混养时,投饵量还应把池中的鱼虾包括在内。

投饵时一定沿池塘边,将饵料撒到投饵台上。

螺蛳等坚硬的贝类要先压碎再投喂,饵料在投喂前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污染池水。

5.养成期管理

(1)池水的调控

尽管青蟹是广温、广盐性动物,但因生长在不同海域的青蟹对盐度、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养成期间应因地制宜地将池水的盐度控制在最适范围内。

暴雨过后应及时排出上层的低盐水,夏天高温季节水深应持1.3~1.5米。

池水以嫩绿色或黄绿色为好,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以减少互残机会。

养成期间,3~5天换水一次,勿使池水过肥,池底要投放一定数量的掩蔽物,供青蟹栖息,蜕壳,减少互相残食。

每天测两次溶解氧,早晨,傍晚5、6点钟各测一次,水中溶氧保持在1.8毫克/升以上。

(2)生长测量

定期取样测量青蟹的体长、体宽、体重并作记录,以便确定青蟹的生长状况是否良好。

(3)巡池

每天早、晚坚持巡池,巡池时注意水质状况、摄食状况。

堤坝、竹篱笆、闸门是否有漏洞等,尤其是凌晨要注意是否有浮头现象。

一般池水溶氧低于1.51毫克/升时,池中小鱼、小虾先浮头,一旦发现,立刻采取措施,如更换新水。

6.收获

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青蟹要及时捕捉上市,捕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溯水法

青蟹有溯水的习性,涨潮时,待其溯水而行集中在进水口处时可用捞网捕捉。

这种方法一般是轮养轮捕时采用的,将达到商品规格的蟹捕完后,可再继续放苗养殖。

(2)干池法

在清池或大量捕售时,可将池水排干进行捕捉。

可用专用的蟹耙,从池一端逐渐推进至另一端。

也可徒手捕捉,或在夜间借助灯光沿池边捕捉。

7.运输

(1)捆绑

为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互相钳夹引起断肢伤残,影响上市价格。

在装箱前要用咸水草、稻草绳或橡皮筋束其双螯,然后装箱。

(2)运输

有竹筐装运和加冰装箱运等方式。

竹箩装运,将捆好的蟹装于竹箩里加盖,途中每天分早、中、晚洒水三次,以保持湿润。

最好用海水,没有海水时淡水亦可,这样可维持4~5天不死。

加水装运,将活蟹浸入10℃左右冷水中,待其行动迟钝时,再用橡皮筋绑其螯足,用湿木屑填充箱子以保温,这样可加冰装箱,长途运输。

冬天运输,用草绳捆绑好后,再用小蒲包分装,海水浸湿装入带孔的塑料箱中,途中早晚两次洒水,以保持湿润。

第四节滩涂围养

80年代开始的滩涂围养青蟹,其特点是利用潮差进行流水养殖,这种养成方式能保证青蟹在良好的自然环境里生长。

养殖周期短,成活率较高,而且养殖成本低,见效快。

1.场地选择

适宜滩涂围养的滩涂一般在风平浪静、潮差较大的中潮带,滩面广阔,长年有淡水注入,饵料生物丰富。

2.围塘的建造

围塘的面积依场地和养殖规模而定,小到1公顷,大到10公顷均可。

筑堤时应根据当地的潮差和土壤结构确定围堤的高度,使潮水能自由进出。

一般在50~70厘米为宜。

堤上插上竹栅,竹间距为1厘米,竹栅高出水面1米以上,向内倾70度角,也可用围网,即每隔一定距离

插一竹杆,用网眼为1.5厘米×1.5厘米的网片围成一周,下端埋入土堤内,围网内倾75°,围网上端30厘米处用绠绳内拆60度角,用铁圈吊挂,防止青蟹越网逃跑。

3.放养

选择无断肢、无软壳、无病的青蟹苗,可采用轮捕轮养的养殖,10~20克的幼蟹每亩放养500~600只。

50~60克的小蟹每亩放养100~200只。

4.投饵

饵料生物丰富的地方可少投饵或不投饵,自然饵料生物不足时,可投喂一些低值贝类、小鱼虾等,每天傍晚定时定点投喂,投喂量按蟹体重的4%~5%。

第五节青蟹的育肥

青蟹育肥是将200克左右的已交配的雌蟹、体质瘦弱的水蟹经过15~50天的强化饲养,雌蟹育成膏蟹,水蟹育成肉蟹或肥蟹的过程。

1.育肥池

育肥池的面积不宜过大,1/15~4/15公顷为宜,土池、水泥池均可,结构与养成池相似。

2.种苗

(1)来源

种苗的来源有二,一是天然海区捕捞的种苗,二是从养成池中选出的种苗。

(2)种苗的选择

按养殖业者的习惯,一般分为4种。

白蟹:

未交配的雌蟹,个体在150~200克,主要特征是腹脐呈灰黑色。

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可见到甲壳两侧从眼的基部至第9侧齿没有清晰的性腺轮廓。

白蟹若育成膏蟹需按3∶1或4∶1(雌/雄)的比例与雄蟹一起放养,使之交配,经过一次生殖蜕壳,供足饵料饲养40~50天可育成膏蟹。

瘦蟹:

初交配过的雌蟹,个体在250克以上,在强光下观察,甲壳两侧从眼柄基部到第九个侧齿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轮廓,其上下均透明,这是卵巢成熟的扩张范围。

此种蟹经饲养30~40天便可成为卵巢丰满的膏蟹。

花蟹:

交配近1个月的雌蟹。

卵巢已开始发育成熟和扩大,但还未扩展到甲壳边缘上,在光线下观察,可见到一些透明的地方,犹如一条半月形的曲线。

腹脐上方的圆点,又由乳白色转为黄色,再经15~20天精养,可养成红膏蟹。

红膏蟹:

卵巢已经成熟,体重250克以上,甲壳两则充满红膏,躯体结实,光线下观察已无透明区,腹脐上方的圆点已变成红色。

3.放养

(1)放养季节

青蟹育肥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所选择的种苗的质量,而且与季节有关。

春季青蟹卵巢发育较快,一般18~20天便可上市,夏季是育肥的旺季,但天气炎热,水温较高,青蟹发育成长不如春季快,且易死亡,晚秋初冬水温较低,青蟹摄食量少,要30~40天才能育成。

由于各地不同季节里种苗的丰歉不一,市场价格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养殖业者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放苗的季节。

(2)放养密度

育肥期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互相打架并致伤残。

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寒冷,青蟹活动少,密度可稍大些,4~5只/平方米;3~4月及9~10月气温、水温适宜,青蟹发育较快,按2~3只/平方米放养;5~8月气温、水温较高,且逢雨季,池水变化较大,只能放养1~1.5只/平方米。

(3)放养注意事项

选择雌蟹体宽8厘米、体重150克以上,雄蟹个体要瘦,体宽10厘米以上,甲壳青绿色,体质健壮,无伤残,尤其第四对步足不能缺少,否则会影响它的游泳和摄食,螯足和其它步足也不能缺少三个以上,有断肢者应将残留的断肢折断去掉。

消除体表的固着生物如海鞘、藤壶,翻开腹脐剔除寄生的蟹奴。

这些寄生物都会影响雌蟹的性成熟。

挑出病蟹,病蟹的辨别一般根据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正常的肌肉呈肉色或蔚蓝色,肢体关节间肌肉不下陷,病者肌肉呈红色、乳白色等,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

按照雌蟹的卵巢发育程度,区分等级,分类饲育。

4.投饵

育肥期的饵料以贝类和小蟹类为好,饵料要新鲜。

投饵量为体重的6%~10%。

投饵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大潮时多投,小潮时少投;水温适宜时多投,水温过高过低时少投;水质清澈时多投,雨后浑浊时少投。

日投饵两次,最好在傍晚和早上6~7点钟,此时青蟹摄食量最大,觅食活动频繁。

5.日常管理

(1)水质监测

每天早晚分别测一次水温、溶解氧。

育肥期溶解氧维持在2毫克/升以上,水温是通过水位和换水调节,25~30℃是育肥的最佳水温,冬季应加深水位,1.5米以上,以保温。

海水比重在1.005~1.020之间。

(2)换水

水池水质易变坏,应每天换一次水,大池要2~3天换一次水,以保持池水清新。

(3)巡池

每天早、晚巡池一次。

巡池时主要观察水质的变化及摄食情况,严防青蟹浮头并经常检查堤坝、竹篱笆、闸门是否坚固或有漏洞,防止青蟹逃跑。

及时清除残饵,以防污染池水。

(4)防止互残

除了投足饵料外,应在池中设置隐蔽处,供青蟹栖息,防止互相打斗致残提高育成率。

(5)定期检查卵巢发育情况

每5天检查一次卵巢发育情况,一般地有"膏"占蟹体重80%~90%,即可收获。

如果过分成熟,蟹很快就死亡,不利存放和运输。

第五节第六节青蟹的越冬

当年养殖的青蟹在12月份仍有达不到商品规格(200克左右)的,若直接收获上市,售价很低盈利少。

可采取人工越冬的方法,使幼蟹安全越冬,第二年养成膏蟹、肉蟹后再上市,会获得更大效益。

1.越冬设施

(1)室外越冬

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沿海的青蟹,利用自然条件稍加人为因素就能顺利越冬。

例如在池塘四周或中央挖深2米、宽0.4米的沟,水深1.5~2米便可。

小型的池塘(60~70平方米)可在上面搭塑料大棚以保温。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电能、工厂余热、地热等加温。

(2)室内越冬法

浙江宁波以北的海区、冬季水温较低,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故多采用室内越冬。

利用对虾或贝类育苗室、玻璃房及简易工棚,要配备增氧机(或鼓风机)、锅炉或电加热器等。

2.越冬管理

(1)青蟹密度

室外土池越冬放养密度1~3只/平方米,室内水泥池越冬密度4~5只/平方米,青蟹在入池前用2×10-4~3×10-4倍的福尔马林药浴2~3分钟。

(2)水质条件

越冬期间水温不低于8℃,盐度不低于5‰,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PH值7.5~8.5之间,

氨氮不高于6×10-8。

(3)充气、增氧

每天早、晚分别充氧1~2小时,密度较大的水泥池夜晚连续充气。

(4)换水

定期定量更换新水,换水时温差不超过±1℃,换水量根据水质状况而定,一般5天换一次。

(5)投饵

室外越冬前期一般不投饵,水温12℃以上开始投饵。

室内越冬水温都在12℃以上,应每天投贝类、小杂鱼等,投饵量视青蟹摄食情况而定。

(6)防病防灾

室外越冬尤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遇到寒冷的天气就用稻草在北堤上搭起挡风墙。

定期地施用药物以防病。

第三章病害防治

第一节白芒病

病因与症状:

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蓝色),折断步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