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docx
《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
【编者按】
2009年9月29日,我校龙子湖新校区成功奠基,拉开了新校区建设的序幕。
新校区的建设为全校教职工生所注目。
新校区的规划、融资、监管、建设等问题既必须面对,也必须加强。
为配合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本期《高教参考》选编了部分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规划工作的思考
华北煤炭医学院王胜本;河北工程大学高志敏
高校建设新校区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的需要,是满足学校自身发展和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无论是新校区,还是老校区,作为同一学校,必须统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战略,统一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方案,统一完善学校的校园建设。
因此对新校区建设,不仅要在形式上本着超前设计、规划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努力把新校区规划、建成以人为本、生态型、信息化的现代校园;更要注重在内容上处理好与老校区及周边城市环境的内在联系,努力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有机结合、统一管理的校园体系。
一、切实将总体规划的目标落在实处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迎面而来,并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校园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将知识分子推到了经济建设主力军位置上,使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二是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功能;三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提到了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直接影响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使设计者更加注意校园环境的设计,以求营造一种科学求真的学府气氛。
因此新校区总体规划,要遵循科学布局、合理组团、适度前瞻、留有余地的设计路线,贯彻弹性生长、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规划原则,不仅重视做好传统的路网、水体、供电、供水、排污系统等的规划,更要注重人性化以及绿化、景观、智能化的系统建设,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品位,使新校区成为师生相互往来、汲取知识、学术交流和群体活动的乐园。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体现
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好的校园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在规划新校区时应努力创造一种客观的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正如我们熟悉的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绿草坪,每当夏日傍晚成百上千的师生坐在草地上聆听大礼堂飘出的轻音乐,人们与音乐的旋律、大自然的温馨之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共振与和谐,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却没有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在:
一是规划方案过于重视构图,总平面的形状追求有象征意义(比如龙、火箭等)和一些轴线组织(比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
当然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以这些作为设计的核心,而忽视甚至损害如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就本末倒置了;二是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使用功能,需要景观设计师很细致地考虑。
但现在的一些设计对教师和学生活动的需要考虑得明显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或者干脆谢绝进入。
造成了这些空间,只可看,不好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新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规划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几公顷的水面,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但这样的环境设计建成后,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
现代化校园是知识流动的场所,是文化的汇集点。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在新校区规划中充分考虑使用者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要注重环境的舒适性,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据此去创造既能满足各种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人们交流的空间和场所,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具体的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功能上:
(1)物质功能:
让师生可坐、可立、可靠、可观、可行、可锻炼,
如:
木椅、石凳、指示牌、路灯、报栏、娱乐设施等。
(2)精神功能:
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寄托或启迪,如雕塑、碑刻等。
(3)审美功能:
能使人们心里愉快、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如:
树木花草、小桥流水等。
(二)智能型信息化校园设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应用日新月异。
智能型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高校与教学、科研、图书、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的工程。
智能型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包括十一个子项目:
综合布线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多媒体双向教学及卫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化会议系统、电话系统。
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摇篮、科研开发基地,基础建设中智能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新校园的建设,为建设智能化校园带来了重要机遇,其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学校运行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影响到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也影响到基建、设备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因此,校园规划中智能型的信息化设计要适应信息经济的要求,注重传统设计内容与现代需求的结合,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学院信息化网络,为建设信息化校园提供合理的平台。
但现在新校区总体规划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一,信息化控制中心的重复设置和协调不畅。
没有一个前期的整体规划,各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往往设计成独立控制模式,由此产生了多个控制室,如:
消防控制室、保安监控室、电视前端室等。
第二,各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虽已安装到位,但整个校园的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滞后。
第三,系统开通后,由于整体方案与单体方案配合的不到位,整改的难度和投入很大。
因此面对这一巨型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做好智能型数字化校园的设计:
1.新校园的智能化建设要充分考虑适应时代发展、适宜学校育人环境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
在系统形式、产品选型等方面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还要考虑其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各个系统间要选用统一或兼容的产品。
2.新校园的发展余地很大,必须做好统一规划,管路要预埋到位,而且考虑到分期实施的难度,预埋的室内外管路、安装的配线线槽要考虑充分的扩容余量。
3.整个校园集中设置智能化各系统管理控制中心,而在每个单体建筑中设分控单元,值班、管理、维护人员集中在中心工作,既能减少人员数量,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生态型园林化的校园的规划设计
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吸引人才,招来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的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一观点:
“期望进入康乃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选择康乃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学院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理由。
”因此,新校区的规划应该注重校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意境的营造,努力建设生态型园林化校园。
所谓生态型园林化是指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富有生气的环境,从而控制和减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要尽可能的保留、整合原有的地形地貌,通过合理的运用与借鉴使其融入校园环境之中,构成校园中的生态系统,大大改善校园的生存环境。
可是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中,流行的是有水面的设计,或湖或池遍布其中,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
比如:
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却要挖很大的湖面;而在北方,即使有河流,也多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形成景观。
其实,除了水,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不能强求。
另外,校园环境又称为“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潜在课程”。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的环境是一种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会减轻教师的脑力疲劳,提高脑力活动的效果,起到一种令人奋进向上的效果。
如:
朱自清在清华园写的散文《荷塘月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美丽的遐想。
因此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
在绿色中求美,并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保护环境和改善校园环境的作用。
2.绿化美化不仅仅是植树造林,还包括种植花卉,铺种草皮以及布置水面,筑山叠石等。
既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又要结合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地栽种不同高度的植株,组成不同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各种空间和校园景观,使它们分别起到遮蔽、庇荫、分隔、观赏、衬托、点缀等不同的作用。
3.校园雕塑的设置要不仅使环境更具实用性,而且要充满教育意义和人情味,还要充满亲切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雕塑的设置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建筑物、树木、花卉、草坪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园景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规划要考虑与老校区以及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
高校的现状是新校区建设的逻辑起点。
新校区规划不仅考虑对学校的特色与优势的保持和发扬,还要考虑高校长期积淀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使学校的综合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由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条件,要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高校各项建设事业的力量,更要积极争取。
(一)与老校区的有机联系
高校新校区一般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所谓“文化荒漠地带”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尽管大多建设的或壮观气派,或漂亮幽雅;有的和老校区在同一城市,有的处于异地,但是新校区的建设突出体现在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不对称性方面,这显然有悖于新、老校区规划有关质的同一性方面的要求,因此新校区规划必须有机的多方位的体现对学校历史的尊重、文脉的延续。
国内外的高校不管是新建还是扩建都十分重视传统风格的保存和延续。
厦门大学创办的漳州新校区,在做总体规划时新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传承沿用的是老校区的嘉庚建筑风格以及使用了群贤楼、勤业楼、映雪楼等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楼名就是很好的一例。
因此,新校区建设规划工作要着力体现各高校多年办学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注重高校的人文精神从无形或有形中的传承,创造内涵丰富的人文环境和交流空间,反映自身所特有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安静、厚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而不是只追求大广场、大空间、大投入等,迥异于老校区的建筑风格,割断了与老校区建筑形式上的有机联系,让师生们感觉遥远、陌生。
新校区规划还应着意于师生员工方便了解老校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历史传统、优秀校友的事迹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等内容,并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在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移植和传承。
同时校园文化在新老校区间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神似”而不是“形似”,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结合,使新校区成为既有浓厚历史氛围,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神圣殿堂。
因此,新校区规划要求规划设计者对老校区的环境、学校的历史、建制有较深入地了解,重视新、老校区功能、交通的衔接,确保新、老校区的同一性、整体性。
比如在新、老校区之间建立高速光纤信息通道,实现虚拟网的联通和一卡通服务,同时大学文化精神构建和缔造的主体是教师,大学新老校区间的文化传承,离不开高校老师们的一系列学术行为,有时教师们教学风格、教学精神可以直接决定大学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应注意使整个学校无论在教学科研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产生良好的互动。
校区科学的学科配置,是校区定位和规划的关键。
为此借鉴国内外高校分区建设的经验,采取“纵向切割”的校区划分模式,即一个学科或专业从本、专科直至硕士、博士的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划分到一个校区中去。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传、帮、带,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学风和集体观念,进而积极的传承良好的校园文化。
而不应仅仅考虑办学成本,从眼前利益出发,以不同的年级为基础配置新、老校区的学生。
另外,新校区建设期间,要注意组织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关注和参与新校区的建设。
比如:
参加新校区的植树活动等,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拉近新、老校区之间的感情,体现新校区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连接
高等教育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走到了社会发展的中心。
现代高等教育有三大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大学要实现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目的就不能远离社会,而是要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领域之中,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可是现在
高校节约型校园基本建设的管理策略与实践
中南大学余亦文,张楠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高校也因此掀起了高校校园基本建设热潮,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大学校园已纷纷建成。
由此,部分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甚至还出现了高负债的不利局面,阻碍了高校的良性发展。
因此,开展节约型校园基本建设势在必行。
校园基本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项目立项、征地、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验收,具有周期长,生产规模大,投资数额多等特点。
基建管理涉及面广而且具体,难度大。
长期以来,高校一般都把教学、科研放在核心地位,基本建设管理不被重视,管理人员也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欠缺的现象。
2国内外节约型高校校园的建设管理情况简介
美国许多高校致力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环境、水资源,材料回收等,由此成立了“气候变化应对协议校长联盟”、“环境改进委员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机构。
哈佛大学AIIston分校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人与环境共存的建设目标,推行校园节能计划、资源效率化计划、学生绿色生活计划和综合能源管理计划等,也旨在通过管理达到计划的落实。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建设过程中,专门成立节能专向审查机构办公室,在新校区建筑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融入造价管理、投资动态控制管理等,加强招投标和过程控制、加强结算管理,节约了投资。
由此可见,科学的基本建设管理是实施节约型校园建设不可忽视的环节,意义重大。
3节约型校园的建设管理策略
3.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基建管理队伍
高校的基本建设任务一般由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负责,基建部门直接担负着基建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负责协调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等多方的关系,办理各种立项、报建手续,负责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协调矛盾。
面对管理的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和技术性,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极具专业性的高效率的基建管理队伍。
这支队伍的管理人员要认真遵循基本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要掌握较高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要具备较强现场组织和指挥能力;要有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同时还要有多思善谋、把握全局、敢于决策的胆略;兢兢业业、大公无私、任劳任怨的道德情操。
有了这样素质的队伍,才能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
3.2制定程序规范的、互相制约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繁多。
设计前期有征地拆迁、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建、方案设计招投标,设计评审、使用部门的反复沟通等。
施工前期有施工队伍的筛选和考察、施工项目招投标、材料价格标准的确定、签订合同等。
施工阶段有隐蔽工程的签证,材料的报验,基础主体及竣工阶段的验收。
有工程款的支付、建筑质量安全、现场协调管理等。
最后还有资料的归档和结算工作等。
因此,规范的管理程序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忙而不乱。
一般基建处下设征地拆迁科、规划设计科、造价科、工程管理科和办公室等科室。
每个科室按工作性质划分职责范围,科室与科室之间相互配合,统一协调。
学校财务、审计、监察参与基建管理的多个环节,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也可有效的防止各种违规操作的事情发生。
(一)加强设计管理,优化工程设计
1)设计前期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准备。
设计管理部门要做好设计前期资料、数据收集的准备工作。
在校园规划方面要充分了解场地周围和场地内的情况,如城市道路、电力、给排水的相关数据。
认真编写规划、单体设计任务书,设计方案应交学校和相关使用部门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以防止工程完工后再进行功能改造造成浪费现象。
2)实行限额设计、优化经济指标。
优秀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与结构设计质量本身,还体现在它在投资的控制上。
首先,以立项控制面积规模。
在考虑一定交流空间的基础上,控制单体建筑的使用系数不可太低。
适当控制门厅、走廊等共用部分的面积,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其次,以工程概算书控制造价。
(二)加强造价管理,实行优质优价
1)在招投标机制中精选施工队伍。
工程招投标是一种竞争性措施,它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因此,进行招投标时要认真执行《招投标法》,按照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认真筛选,选择“报价合理,保证工程质量及工期,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高”的施工队伍。
事实已经证明,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选择出来的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机械化条件及施工工艺都明显优于其它施工队伍,这无疑是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2)重视招标答疑,完善施工招标书的内容图纸是编制工程造价的依据,图纸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设计的先进与保守又直接关系到造价的高低。
在招标前,组织招标答疑、对图纸进行会审不仅仅可以解决设计中的错误、漏项等问题,还能尽量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
另外,还要组织人员对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饰材料、水电设备器具等的质量、品牌、价格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并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工程费用的增加。
3)把好预结算审核关
做好预决算工作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合理利用资金,降低工程造价。
造价管理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隐蔽、质量、变更等情况,在进行工程竣工结算与审核时,要认真收集结算有关资料,严格按双方签定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规定的计价方式进行结算。
避免弄虚作假,夸大工程量,以确保工程结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严格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1)施工进场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是大量人工、机械、时间,将成千上万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成为建筑产品的过程。
只有参与建设的各方共同努力、互相协调、精心管理,积极主动地解决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才能高质量低消耗按期完成工程。
作为基建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好施工前期工作,完成进场前的“三通一平”,
积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完成开工前所需要的各种手续。
按计划完成对部分材料的供应及工程款的预付。
2)组织施工组织设计会审。
工程的施工包括施工顺序、施工进度、施工方法、施工措施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这里发生大量的措施性费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工艺,不同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其费用差别很大。
因此,必须仔细分析研究其可行性与经济性,特别是对于临时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长远,尽量做到一次规划多次使用。
3)把好工程技术、质量关。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实行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
严格执行设计变更手续,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及质量问题,严格控制材料的检验制度。
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做好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和材料进场工作。
隐蔽工程指地基及基础、钢筋混凝土等部位,属要害部位,对建筑安全起重要作用,不可掉以轻心,以防隐患。
因此,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的要求达到合格才能允许隐蔽。
另外,隐蔽工程及现场签证还是结算的依据,直接影响工程成本。
建议多个部门参与签字以防弄虚作假。
对进场的材料采取报验制度,严格核对合同中所规定的质量、品牌和价格,先验后用。
5)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关,督促做好资料的归档。
竣工验收是工程管理最关键的一环,是对工程建设结果的全面考核,同时也能总结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般正式交工验收前都进行预验,预验要逐层逐间按设计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查,发现做法与设计不符或质量不合格的地方要认真记录,并坚决要求返修,以保证工程正式验收的顺利通过。
决不能因验收未把好关,交付使用后又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导致必须返修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3.3建立节能专项审查制度
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校领导、专家、审计等多方参与对项目建设的几个阶段组织节能专项审查,有助于节能降耗、节约投资。
一方面领导重视,能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专家能较全面地从几个重要环节把关,从技术上降低基本建设的投资。
3.4长沙理工大学“节约型”新校区的建设管理
3.4.1管理机构合理配置
3.4.1.1较强的领导班子。
新校区建设是在学校党委领导、决策下进行的。
建设初期,基建处领导班子里一正三副一总工。
3.4.1.2较完善的管理机构。
基建处下设六个科室,分别是征地拆迁科、用地管理科、规划设计科、工程造价科、工程管理科和办公室。
各科室按专业分类划分业务范围,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3.4.1.3配备较强的专业人员。
基建处编制为21人。
处领导班子都是副高以上职称,科级以上均为工程师以上职称并为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5名。
一级注册建筑师2名(含借调人员一名),注册造价师3名,注册监理师1名。
3.4.2管理制度建设
3.4.2.1合同管理制度。
设计单位、施工队伍的确定均通过招投标确定中标队伍。
合同洽谈,由财务、审计、监察、基建四方共同参与完成。
3.4.2.2统一表格、履行签字制度。
施工单位进场后。
有关材料报验、现场鉴证、设计变更、付款等均采用统一表格。
由施工单位上报工程科、各相关科室认定后会签,最后处长签字后生效。
有了多方的参与和把关,工程造价得到了有效控制。
3.4.2.3规划、单体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制度。
新校区规划方案是通过国内征集,经专家评审并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中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中标单位。
单体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行政办公区等大较大的项目,也均是通过公开征集方案确定的。
3.4.2.4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
实行网上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考察队伍,精选人围队伍。
采取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确定施工队伍。
3.4.2.5工程质量监理负责制度。
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由监理负责,省质监站监督管理。
工程科派现场代表进行协调,督促隐蔽工程的验收、现场签证、材料报验等工作,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保证工期。
3.4.2.6工程结算审计制度。
对完成项目的结算,基建处进行初审,初审后交审计处进行复审。
初审、复审均可交由有资质的造价事务所进行审查。
截止2008年底,新校区单体建筑34栋,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道路约1.2万米,标准田径场2片,
浅议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高校新校区建设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其中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以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一种资源利用与环境要素协调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把地球上的资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