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004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貌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貌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貌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貌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考试.docx

《地貌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考试.docx

地貌考试

1、地貌形态的单元划分

依据其范围大小:

星体地貌形态、愿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中地貌形态、小地貌形态。

2、地貌形态的要素

面或表面、棱、面角。

3、地貌形态的数字与文字描述

1)数字描述:

对实际地貌进行形态测量,用量测数据精确表述特征形态,包括高度指标、坡度指标、切割密度

2)文字描述:

利用文字语义描述单体和复合体地貌的特征,包括形态、成因、组成物质和时间,从三方面描述:

平面形态、横剖面形态、纵剖面形态。

4、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农业、城市建设、工业、交通运输、旅游资源、外资源开发、环境。

5、几种主要的化学风化作用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

6、沉积地区与沉积方式分类

按沉积地区分:

海洋沉积(滨海、浅海和深海沉积)、陆地沉积(山麓沉积、盆地沉积、谷底沉积、湖泊沉积)

按沉积方式分:

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7、内外力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基本起伏形态、地貌分布和组合的基本格局。

外力则同时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削高增低力图减小地表的起伏。

(内力升,外力剥;内力降,外力填)

8、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气候、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

9、气候怎样影响地貌发育

气候决定着风化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剥蚀作用的性质,因为各种起作用的外动力的“组合”和强度以它为转移。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乃至非常特殊的地貌形态。

甚至在外作用力用于岩性相同的岩石组成的同类地质构造的情况下,也会观察到形态上的差异。

(寒冷气候区、温湿气候区、湿热气候区、干旱气候区)P30

10、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怎样影响地貌发育(P31)

构造运动:

地壳大面积的上升运动,在上升地区的中部,地面绝对高度虽然增加,但地表变形微弱,只有在他的边缘地带才能引起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但地形起伏和切割涂度变化较大。

在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形成的高山深谷,导致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

而气候的变化又可反过来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

由于岩石性质造成差别剥蚀,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质构造被剥露,形成的地貌形态,其外貌在很大程度上任由构造决定。

11、地表组成物质的成分及节理等特性怎样影响地貌发育(P31)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是岩石性质的综合反映,主要决定于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透水性,可溶性和掩饰的结构,产状等性质。

掩饰的节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的发育。

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因受节理的影响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因受机械风化和流水沿垂直节理的冲刷侵蚀,使花岗岩山体形成悬崖峭壁,群峰林立的地貌,如黄山,九华山。

12、坡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因(P33)

地表流水,湖,海,冰川,风,地下水和冻土;生物活动(珊瑚);人类经济活动。

13、崩塌、滑坡、错落及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的成因及地貌特征(注意异同点的对比)

崩塌

滑坡

错落

蠕动

成因

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其它条件

岩性、构造、地貌、流水、地震、认为因素等

地质、地貌、流水

重力、岩性、地下水

地貌特征

崩离壁、龛窝、倒石堆、岩屑锥、倒石裙

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台地、滑坡洼地、滑坡舌和滑坡鼓丘

错落台地、错落崖

松散层蠕动:

表面相当平坦,略呈微波状或小阶地状岩层蠕动:

14、流水对地表有哪些作用?

这些作用的相互关系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相互关系:

是在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

如侵蚀的同时就提供了搬运和堆积的物质;如果无侵蚀也就无物质搬运和堆积。

当某一地貌系统发生侵蚀过程时(即物质,能量的输出),则通过搬运过程这一中间环节把物质和能量输入临近的另一地貌系统,并发生堆积过程。

侵蚀,堆积的强度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其主次关系是变化的。

15、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过程及影响侵蚀过程的因素(P38)

坡面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流量逐渐增大,不在保持成层的流动,自动汇集以相互交错的细小股流呈密集网状流经整个坡面而产生物质顺坡向下的移动,冲走风化产物的细小颗粒,将其沉淀在坡脚,形成所称的坡积物的特殊类型的陆相沉积物。

因素:

坡的陡度,长度和组成坡面的岩石成分;大气降水的性质,春季融雪的强度,坡面小地貌和性质(有无草被,耕地或森林)

16、槽流侵蚀分类、特点及不同侵蚀的作用方式(P39)

侵蚀分类

特点

作用方式

下切侵蚀

加深谷地

对谷地垂直向下的切割

向源侵蚀

加长沟谷或河谷

向沟谷源头方向侵蚀

侧向侵蚀

凹岸变陡

对谷地两侧或河岸的侵蚀

17、沟谷的形成发育过程

按照侵蚀沟谷的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可把沟谷分为切沟,冲沟和坳沟三个阶段。

切沟:

通常发育在裸露的坡地上,侵蚀后形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冲沟:

一部分切沟在下切过程中加深,加宽发展而成

坳沟:

随着冲沟的增长和纵剖面的塑造,向源和下切侵蚀减弱,纵割面坡度相当平缓,不再有明显的坡缘,沟坡后退而冲沟展宽,冲沟转变为坳沟

18、洪积扇、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P42)

大雨或暴雨时常形成洪流。

由于洪流的流量流速很大,携带大量泥沙等碎屑物质向沟口方向流动。

出了沟口,坡度骤减,洪流搬运能力显著减弱,从而发生泥沙物质大量的堆积。

其次洪流出沟口不受沟壁约束,迅速分散成很多放射状散流,因此洪流所携带的物质又呈放射状堆积下来,形成一种以沟口为顶点的扇状展开堆积地貌----洪积扇

冲积扇:

经常性流水(如山区河流)在出口处也引以形成扇状地形,称冲积扇

19、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地貌特征

泥石流:

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

形成条件:

在构造破碎、风化剥蚀或冰融作用活动强烈的沟谷系统内,往往存在大量砂砾等松散的碎屑物质,又经过崩塌、滑坡等块体运动,进入沟谷,这提供了物质条件。

暴雨和洪水使松散物质浸润,冲蚀并与之融合成为流塑状态,提供了动力条件。

沟头为环形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陡峻的沟坡和比降打的沟床为流塑状态的物质提供快速运动场所和有利条件。

地貌特征:

源头和上游地区:

沟谷快速被蚀深、展宽、沟槽顺直,横剖面多呈宽而陡的槽形中游地段:

大多表现为峡谷下游地段:

粘性泥石流堆积为舌状体的垅岗,稀性泥石流堆积体呈扇形,倾斜度小。

20、河床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发展和形态的因素

形态特征:

一般河谷的上游段或山地石质河床的纵剖面坡度较陡,中下游河段或平原冲击河床的纵剖面的坡度较缓。

多数河流的河床纵剖面趋势呈凹形。

影响因素:

气候,水文,岩性和植被,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等

21、河床的平面形态特征

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散乱型。

22、河漫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成熟河漫滩。

23、河漫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分为,汊道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以及平行鬃岗河漫滩。

1、河曲河漫滩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河床的移动以跃进式为主,沙坝在河凸岸稍向下游处发育最好,宽度和高度最大,往上和往下沙坝逐渐变低缓,以至消失。

沙坝横剖面不对称,向河床一侧呈缓坡,向岸一侧为陡坡。

坡高1-3m,较大可达4-5m。

,随河曲发展,凸岸部位形成迂回扇,向下游辅聚,上游辅散,可依此大体恢复河床移动和河曲发展过程。

2、汊道河漫滩河床中心,多股水流辅合上升,形成心滩。

水流散乱,河汊密布,沙滩众多,水位暴涨暴落,沙滩上鬃岗洼地相间分布,岗洼延长方向与堆积沙滩时水流方向平行。

在此区域,可从鬃岗洼地的走向变化追溯汊道变化情况。

3、堰堤式河漫滩顺直河段,河床位置长时期内变化不大,洪水期河水搬运能力减弱,悬移质沉积,形成天然堤,并最终发展为地上河。

高水位时,洪水可能冲决天然堤,向洼地流出,决口后悬浮和推移物质沉积形成决口扇。

平直河床单向移动,形成平行垄岗系统,垄岗间为浅沟和湖泊,或为平行垄岗河漫滩。

2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过程

——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

3)口外河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发育过程:

胚胎阶段,形成河口沙坝,在河口两侧形成河口沙嘴或水下天然堤。

沉积物分异沉降过程中,砂占比例向海减少,粘土占比例向海增加;

河口沙坝的出现与发展缩小了过水断面面积,迫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口又会产生新的河口沙坝,形成新的汊道,同时河口沙坝不断沉积、提高、向海扩展,出露水面成为河口沙岛,多个连成三角洲沉积体系,反复进行,使其不断向海发展,还可产生多汊道三角洲。

25、三角洲的形态类型

——按三角洲的成因分类:

1)高度建设性三角洲,是在河流作用强于海洋作用的环境下形成的,外形呈长形或扇形;

2)高度破坏性三角洲,是在海洋作用强于河流作用的环境下形成的,外形变现为弓形、尖头形或直线形。

按作用类型又可分为:

河流型、波浪型、潮汐型。

鸟爪形河流作用占优势的三角洲,平面形态呈鸟足状,河流输沙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弱,分流水道积极向海延伸,堆积成长条形河口沙坝,主要汊道又以不同速度、方向向海延伸,整体似鸟足状。

扇形河流为主导的过渡性三角洲,汊道众多,多次改道、摆动,使整个三角洲岸线向海延伸,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彼此相连,外形呈舌形或扇形。

尖头形波浪显著的控制着三角洲前缘地貌,前缘沉积物大多经波浪改造、搬运和重新分配,形成大体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的沙坝或沙滩,河口附近沙体堆积较多。

指形以潮流作用为主,在近岸部分由涨潮形成的泥滩;向海部分形成与潮流方向平行的带状或指状沙坝。

26、河系分为几类?

不同的河系分别发育在什么区域?

有什么地貌特点?

——1)树枝状河系:

支流较多,主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组合形式如树枝;多分布于岩性均一,地壳较稳定,地形较平坦的地区;

2)格状河系:

支流与主流呈直角或近于直角相交;多发育在褶皱构造地区或裂隙发育的水平岩层地区

3)平行状河系:

各条河流平行相间排列,在地貌上呈平行岭谷,主要受构造和山岭走向的控制;分布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或者单斜岩层及掀斜构造上升区

4)放射状河系:

河流顺坡向四周外流,形成放射水系;发育在穹窿构造或火山锥上

5)辅聚河系:

河流由周围山地向盆地中汇集的水系;发育在盆地中

6)星状河系:

又称星点状河系,地面河流不连续,地表小型岩溶湖、伏流出露的泉和积水洼地,如星点分布;发育在岩溶地区、草地沼泽、湖泊发育地区和冰缘冻土区

7)辫状河系:

又称网状河系,河流分汊,汊河交错;主要分布在三角洲上、水流较小而河谷很宽的河段。

27、河系袭夺的地貌特征

——1)袭夺河上的地貌标志:

发生袭夺处,河流形成突然转弯,角度大,形成袭夺弯。

如果改向河与袭夺弯处高差较大,就会在那里产生裂点(急流或是瀑布)。

另外,袭夺河水量增加,下蚀加强,常形成新的阶地或谷中谷现象。

2)被袭夺河上的地貌特征:

在改向河上,袭夺弯附近出现裂点相当于侵蚀基准面下降,故在那里会产生阶地或谷中谷。

断头河与袭夺弯之间,由于袭夺河的强烈侵蚀,水流可反流汇入袭夺河成为反向河,与源头河间成为分水地带,原有河谷成为风口。

其上可找到原河流的堆积物,以此区别于一般垭口。

在断头河中,水量较小,与过去水量较大时形成的河谷不相适应,并且由于水量减小而发生泥沙沉积,甚至在河床中形成沼泽或小湖泊。

在野外,往往可以发现断头河中现今流域中所没有的砾石,它显然是河流袭夺以前由较远的上游带来的。

28、全球及我国的冰川分布特点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和中纬高海拔地区,分布面积1630万km

,约占陆地面积的11%左右;我国现代冰川冻土面积约为22.5万km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在第四纪时期,世界上曾经历过几次冰期。

冰川面积最大时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

29、冰川的成因及运动特点

——1)成因:

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雪线以上的积雪先由新雪变成较紧密的粒雪,再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积累到一定厚度的冰川冰,顺坡运动即为冰川。

2)运动特点:

冰川分两层,上层是容易断裂的脆性带,下层是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塑性带,后者的存在是冰川运动的根本原因;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主要是重力(山岳冰川)和压力(大陆冰川),其运动速度则取决于冰川厚度、地形坡度或冰面坡度,整体运动缓慢,一般每年几米到一百多米,但其速度在各个部位不同,从纵剖面看,中游流速大于下游;横剖面看,中央速度大于两侧;从垂直剖面看,下层塑性流大于上部冰层,在山岳冰川中有时会相反。

冰川运动顺地面或冰面倾斜方向前进,但冰川冰具有可塑性,冰川在前进道路上遇到障碍,也可逆坡而上,越过障碍继续前进。

30、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运动特点和所处地形条件的不同,分为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地纬高山地带,呈线状沿山坡洼地、山间谷地向下缓慢流动,按其形态、发育和地形特点的差别,又可分为:

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大陆冰川是面积最广、冰层最厚的一种大型冰川,其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

31、冰川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过程

——1)侵蚀:

冰川运动过程中,巨厚冰川对地面的强大压力,给改变地表形态以巨大的侵蚀力,比河流的侵蚀力大10-20倍,使得冰川床底的基岩被压碎并被冰川掘起,冰川携带的基岩碎块对沿途床底和两侧基岩进行磨锉,不断拓宽加深。

2)搬运堆积:

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许多冰川风化、掘蚀和刨蚀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以及巨石向下运动,在一定位置沉积下来。

32、冰蚀地貌特征

——冰蚀地貌的主要形态有冰斗、冰川谷、角峰、刃脊。

冰斗:

是冰川融化消失后,原山岳冰川的粒雪盆显露出的三面陡峭,一面开敞的半圆形或剧院形基岩裸露凹地;随雪线的升降,古冰斗与现代冰斗建的相对高差表明了地壳与运动的幅度;

角峰和刃脊:

山坡形态以凹形破为主。

三个以上冰斗或粒雪盆之间的山峰,形成金字塔形的孤立尖峰为角峰;冰斗或粒雪盆或冰川谷之间的山脊呈锯齿形,呈刃脊。

冰川谷:

在原来河谷基础上经冰川的修饰加工发育而成,冰川退缩或融化后,冰川侵蚀作用地貌显露出来,典型形态是具有“U”字形横剖面,故又称为U形谷。

33、冰蹟地貌特征

——冰川消失后,被冰川搬运的冰蹟堆积形成高度不大的丘陵,山岳冰川形成的冰蹟冰蹟地貌主要是侧蹟堤和中绩堤。

侧蹟堤:

冰川消融向山体高处移动,原聚集于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碎屑物质出露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状冰碛堤岗。

一般高数十米,侧蹟堤的上游源于雪线附近,下游末端与中绩相连。

终绩堤:

冰川尾部在某处停留较长时间,就可能形成一条横栏谷地的弧形丘陵,其内侧往往形成湖泊。

在某一高度停顿不是停止运动,而是冰川冰不断从料雪盆输送到冰川舌,在冰舌部位的冰川冰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消融,两者在数量上达到的平衡状态。

冰蹟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随冰川运动的表蹟、中蹟、内蹟和底蹟停积在冰川谷地底,受地形起伏或冰面和冰内冰蹟物质分布不均的影响,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丘陵。

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差数十或数百米;山岳作用区,规模较小,相对高度数米或数十米。

鼓丘:

由冰蹟物质组成的流线型丘陵,平面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高数米至数十米,长数百米至数千米,有时含有位于迎冰坡端的基岩核心。

34冻土的基本特征

——多年冻土一般可分为两层:

上层为冬冻夏融的活动层,下层为永冻层。

活动层夏季为季融层,冬季为季冻层,如果冬季气温较高,地温随之升高,冻结深度小于夏季的融化深度,就会在季冻层下面出现融土层,反之则会在季融层下出现没融化的隔年冻结层。

35冻土的分布特征

——冻土在分布上具有纬度水平地带性、高度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特点;

水平方向上,自高纬到低纬,多年冻土的埋藏深度逐渐增加,厚度逐渐减小,由连续多年冻土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乃至于季节冻土带;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冻土埋藏越浅,厚度越大。

(例如我国西部高山地区,海拔升高100米,冻土埋藏减少0.2米,厚度增加30米;

冻土分布同时还受到海陆分布、岩性特点、地形条件和植被等许多非地带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

36、冻融作用

——是指土层和岩层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而引起土体和岩体的破坏、扰动、变形甚至移动的作用,它是冻土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有冰冻风化、冰冻扰动和冻融泥流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冰冻风化:

是指土层或岩层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在冬季或夜晚温度降低发生冻结时把岩石胀裂,并因此产生压力而把裂隙附近的岩石压碎成块石或更细的物质,是最普遍的冻融作用形式;

冰冻扰动:

是指在多年冻土活动层发生的,因受冻挤压而引起的一种土层结构的塑性变形现象;

冻融泥流:

是指冻土层上部融化时产生的水使松散土层达到饱和,这种饱含水的土层因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沿坡蠕动的现象。

37、冻土地地貌特征

——1)石海:

在较平坦,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和缓山坡上,冻融风化形成的石块,直接覆盖基岩表面,块石层由粗大石块组成,透水性好,冻融分解缓慢,很少有碎屑物质。

石河:

不太陡的凹坡或谷地里,大量冻融风化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下伏的湿润土层面徐徐下滑产生的线状块石群体;

构造土:

石质多边形土:

由冻融分选作用形成,垂直水平把粗砾抬升,其下空隙被未冻结的土填满,则融化后粗粒被抬至地表,不能回到原位。

由于细粒土含水多,冻结时膨胀厉害,成为膨胀中心,中心区的砾石也随土体在水平方向的膨胀而向四周移动,溶解后由于砾石惰性回不到原位,反复多年进行,形成网格状的石质多边形土;

石环:

形成速度快,水平地面上,如果石质多边形体互不接触,石边就会加宽,最后形成近于圆形的石环,其直径差别大,在高纬地区几十米,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仅为几十厘米到几米。

3)冻胀丘:

冻土地区,由于冻结膨胀作用是土层产生局部隆起而形成的丘状地形。

其形成是由于土层中含水分不均匀所致。

大小不等,一年生冻胀丘分布在活动层里,高几十厘米到几米,夏季消融,地面沉陷,出现洼地,引起地面变形,道路翻浆等;多年生的深入多年冻土层,规模很大,高10到20米,底部长150到200米,可存在数年。

冰丘:

成因与冻胀丘相似,主要由冻结后产生的承压水,冒出地表再冻结形成。

春末停止发展,消融至消失。

其形成及消失,可以影响交通道路和工程建筑的稳定性;

4)垫力喀斯特地形:

是指冰冻层上部局部融化而产生的负地形。

冻土地区,人工活动破坏地面保温层,使活动层深度加大,永冻层上部的地上冰融化,融水沿土粒间隙排出,土体体积缩小,冰冻层以上的土层因重力压缩而产生沉陷,形成热融地貌,如沉陷漏斗、浅洼地等。

38、我国风成地貌的地理分布、气候特征、地势特征

——

地理分布:

主要在东经75-125度,北纬35-50度之间懂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地带内,面积包括隔壁在内共109.5km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气候特征:

气候上干旱少雨、风力强大而频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大气降水高度集中;温差显著,天气经常晴朗,地面增温和冷却速度快;

地势特征:

除少数在内陆高原外,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巨大的内陆盆地中。

39、影响风成地貌发育的因素

——干旱气候区风成地貌的形成主要受物理风化作用、风力作用、暂时性流水作用的影响。

物理风化作用:

干旱条件使物理风化进行得非常剧烈,碎屑增多,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

风力作用:

有风蚀、风运、风积三种。

风蚀又包含直接的吹蚀及扬沙与地面或者扬沙间的磨蚀;风运以风沙流的方式进行,按沙粒的大小不同,又分为悬移、跃移、蠕移;风积作用是指当含沙气流通过地面时,因遇到障碍物或气候状况改变,无力携带沙粒前进,发生物质的堆积过程。

暂时性流水作用:

干旱区有水的河流极少甚至不存在,短时期暴雨对地面形态影响显著。

暂时性流水形成的无数冲沟是干旱山坡地表形态的显著特征,沟谷数量多,密度大,切割深度小,地形杂乱无章、崎岖不平

40、风力对地貌有哪些作用?

有什么基本规律?

——有风蚀、风运、风积三种。

风蚀:

分为吹蚀和磨蚀两种,吹蚀是风吹地表,由于气流紊乱和风力冲击,沙粒被吹扬走的过程,风速为4-5m/s时即可扬沙,且随风力增大,扬起的沙粒颗粒变大。

磨蚀是风带沙粒前进过程中,沙粒间及沙粒与地表岩石间碰撞或摩擦而破坏岩石的过程,离地面0.5-1.5m时最盛,向上由于沙源减少而减弱;

风运:

在沙漠或沙地区,地表松散沙粒以风沙流的形式被风扬起并运移的过程,按照沙粒的大小又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悬移,直径小于0.2mm懂得细小沙粒在风力作用下长期在空中悬浮运动;2.跃移,沙粒降落与地面碰撞后反弹空中,如此反复的进行,在风力加速下前进,弹性跳跃高度可达1.5-2.5m,粒径为0.2-0.5mm;3.蠕移,低风速时,每次只移动几毫米,高风速时整个地表沙粒好像都在蠕动。

高速蠕移沙粒,冲击力可推动6倍于其直径的沙滩,200倍于其自重的沙粒

风积,含沙气流过地面时,遇障碍物(如植物,山体,建筑物等)或气候状况改变(如冷空气抬升)时,无力携带沙粒前进,发生沙粒堆积。

41、风蚀地貌类型及特点(P85)

风蚀地貌类型

特点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上部大下部小的突起孤立岩石;垂直节理裂缝扩大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蚀雅丹

多为长条形的风蚀垄,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风蚀丘与风蚀谷

垅岗状平行排列的小丘;丘体之间称风蚀谷

风蚀劣地

支离破碎,残丘很小

风蚀洼地

物质松散,形态多成椭圆,成排沿主风向延伸,被风壁陡,迎风壁缓

风蚀城堡

层状墩台,顶部平坦

 

42、风积地貌的类型及特点(p86-90)

风积地貌类型

特点

新月型沙丘

呈半月形,迎风坡缓,被风坡陡

纵向沙垄

沿主风向延伸,纵剖面起伏,横剖面较对称

季风-软风型

由相距较近的新月型沙丘链接而成

对流型

呈蜂窝状,比较固定

干扰型

呈角锥状,高度很大

 

43、荒漠类型

答:

根据物质组成的不同,荒漠类型有四种:

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44、海水运动有几种形式?

波浪运动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答:

形式:

波浪、潮汐、海流。

特点:

在深海远洋中水质点的运动轨道呈圆形,随着水深的增加波高逐渐减小,进入浅水区后在垂直方向上受海底的摩擦,运动轨道呈扁圆形,且越近海底摩擦越强轨道越扁,最后水质点只做来回摆动。

基本规律:

波浪—破浪—激浪—激浪流(片状流、进流)—退流。

45、海岸侵蚀地貌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答:

成因:

A冲蚀和靡蚀B海水的化学腐蚀其中以冲蚀为主。

地貌特点:

46、海岸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答:

成因:

波浪与海岸间存在夹角,从而发生泥沙的沉积。

特点:

A海岸物质横向移动:

沙堤:

垄状与海岸平行,向海侧的岸线较平直,向陆侧的岸线相对较曲折。

泄湖:

离岸沙堤与陆地间近似封闭的水域,水面平静,含盐度很高。

B海岸物质纵向移动:

凹形海岸堆积:

在海岸转折处海岸线与波浪夹角增大形成沙滩。

沙嘴:

形状多样,大致有箭状、钩状、镰刀状等,总的延伸方向受沉积物流运动方向决定,分布位置也不同。

连岛沙坝:

波浪运动受阻造成泥沙堆积,最后与海岸相连。

47、海岸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几类?

答:

三类。

山地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

48、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a岩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岩石结构及裂隙发育的程度;

b水的溶蚀能力:

CO2的含量;水的流通量。

49、岩溶侵蚀地貌的类型、成因及地貌特点?

答:

类型:

a地表出露的:

石芽、漏斗、落水洞、干/盲谷、峰丛/林、孤峰、喀斯特洼地/盆地/山地等

b隐蔽在地面下的:

喀斯特管道、地下河/湖、溶洞等;其中化学堆积物组成的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灰华等。

成因及特点: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