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44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模拟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模拟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模拟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模拟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七.docx

《模拟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拟七.docx

模拟七

模拟试题(七)

[数量关系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资料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下面的每一道试题都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请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

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并在答

题纸上将相应题号下面的选项涂黑。

1.1/33/92/313/21()

A。

17/27B.17/26c.19/27D.19/28

2.371115()

A.18B.19C.20D.21

3.1/7141/21421/36721/48()

A.96B.144C.288D.76

4.29354147()

A.52B.55C.53D.50

5.78101113()

A.17B.16C.15D.14

二、数字运算

6.1999+999x999的值为:

A.1999999B.1000990C.999999D.以上都不对

7.a比b大20%,b比c大25%,则a比c大:

A.40%B.50%C.60%D.30%

8.一块蛋糕切三次(可横切、竖切),则可能被分成的块数为:

A.14B.8C.5D.2

9.某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2倍的和是25,这个数是:

A.9B.5C.7D.2

10.生产队预计30天修完一条水渠,先用18人修12天完成工程的÷,如果要提前6天完

工,还要增加多少人?

A。

20B.18C.36D.12

11.甲、乙、丙会打字,丙、丁会开车,丁、戊会操作电脑,某单位需要这三项技术,则要选人

最少,应选哪些人:

A.丙、丁B.甲、LC.乙、丙D.丁、戊

12.39.86-53/4-7.85:

()

A.18.24B.19.76C.18.76D.19.24

1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5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0天完成,二人合做2天可完成全工程

的:

A.专B.言C.言D.言

14.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A.正方形B.菱形C.三角形D.圆形

15.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将边长增加20米形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这时面积增加了多

少平方米?

A.1000B.2000C.1500D.2500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20,题o

DNA不但是生命的关键,而且极可能也是生命死亡的关键。

或者说,DNA主宰着生物的

生、老、病、死。

人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过程,是由DNA上的密码所决定的,这密码就是基因。

有人估计人的DNA上有10万个左右的基因,每个基因有它的固定位置和功能。

但10万个基

因也不是同时在发挥作用,有的开启着,可以随时运转;有的关闭着,暂不起作用。

何时开启,

何时关闭,都是由大自然预先“设计”和规定好的,生命就在DNA严格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着。

那么,衷老和死亡是否也是密码控制的呢?

有没有“死亡基因”或“衰老基因”,有没有“长

杀基因”呢?

死亡基因问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DNA键上可能会有死亡基因,它可以指令合成某些

有害或有毒的蛋白质与激素,促进生命的衰亡。

这是一道自杀性或自毁性的指令!

现在学者

们正在探索“死亡激素”,并已积累了一些证据和线索。

一旦“死亡.激素”被确认之后,再进一步

追踪,“死亡基因’’就不难找到。

“死亡基因”找到了,就可使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去除或者封闭

它。

死亡也就可以控制。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

未必有“死亡基因”。

DNA的功能可随年龄增长

而衰退,从而导致死亡。

也有一些学者假设存在,由这些基因指挥合成某些激素,使机体延缓衰老,常葆青春。

虫中有、种由昆虫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能在幼虫期阻止虫体的形态变化,抑制成虫特征的

出现,不论蜕皮多少次,仍然保持幼虫状态。

那么,在人类身上是否也有可能存在这种“葆青

激素’’或“复壮激素”呢?

不然,又如何解释活动190岁的长寿现象,如何解释某些老年人更新

复壮的奇妙现象呢?

这虽然是猜想,但如果一旦确实找到这类激素,便可追踪指令合成这些激

素的“长寿基因”。

迄今为止,也确实弄清了有一些基因与人类长寿有关,如与免疫功能有关的

基因,与DNA修复有关的基因等。

这些基因能否称为“长寿基因”呢”?

现在还不得而知。

16.作者问“衰老和死亡是否也是密码控制的呢”的理论依据是:

A.10万个基因何时开启,何时关闭,都是由大自然预先设计和规定好的

B.生命是在DNA的严格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C.DNA不但是生命的关键,而且极有可能是生命死亡的关键

D.DNA上的基因很多

17.对“死亡可以控制”的主要前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找到“死亡基因”

B.“死亡基因”被确认是关键

C.不让死亡基因指令合成某些有害或有毒的蛋白质与激素

D.DNA上有死亡基因

18.对一些学者假设存在“长寿基因”而又不能作为这一假设依据的是:

A.昆虫中的昆虫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能抑制幼虫特征的出现

B.人类中出现活到190岁的长寿现象

巳人类弄清了与免疫功能有关的基因

D.随着“葆青激素”或“复壮激素”的出现,就产生了“长寿基因”

1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DNA能控制生命,那么,DNA上就有“死亡基因”或“长寿基因”

B.人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过程,是由DNA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C.“死亡基因”问题正处于研讨之中

D.从昆虫有保持幼虫状态和有的老年人更新复壮的现象也许可以找到保幼、葆青、复

壮一类激素

20.以下选项中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

A.DNA秘密初探

B.人可以活过190岁

C.关于“长寿基因”

D.人类的某些特殊基因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21-25题:

由于太阳内部是不透明的,通常我们只能认识太阳的表面。

是否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直

接认识太阳的内部,这无疑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大家知道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主要过程是氢原子核(质子)在高温、高

压下聚变成氦的反应,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中微子”。

根据太阳的能量的输出及其

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

用。

因此,——二①在太阳中产生了一人中微子,——②它也受到大量物质的包围,——

③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

——④,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

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

从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极其困难的中微子的实验,而观测到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

论预言的1/3。

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之谜”。

这个不一致的根源目前仍不清楚。

解决这

个问题原则上只有两个途径:

或是对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理论作修正,或是对太阳模型与恒星演

化理论作修正。

由于中微子观测的困难,人们希望通过它来探测太阳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21.对文中“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太阳中微子的流量与太阳的能量输出及其中心温度有关

B.中微子的穿透力极强

C.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D.中微子会不受任何阻碍直接跑出太阳表面

22.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而不是其他物质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微子是太阳热核聚变的一个重要副产品

B.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

C.根据太阳的能量输出及其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D.如果在太阳中心产生一个中微子,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

23.对文中“原则上”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从实践的角度看

B.从科研的角度看

C.从理论角度推论看

D.强调除两个途径外,别无它途

24,“太阳中微子之谜”指的是:

A.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

B.中微子的探测极为困难

C,观测到的中微子流量只有理论预言的1/3

D.通过中微子来探测太阻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25.文中①-④处应填人的词是:

A.只要/Bp使/也/所以

B.只有/既然/就/因此

C.如果/尽管/但/因此

D.如果/不管/也/于是

阅读下文,回答第26—30题。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这项技术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

技术。

它主要研究怎么样能使计算机能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

所谓智

能工作是指人在认识或者实验活动中所具有的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等综合心理机智;简而言之,就是指在人的脑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探索途径采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

一是通过仿生学手,

段,从结构上进行模拟,以达到功能模拟,目前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一个很有希望

的方面;另一个是直接通过启发式程序模拟人脑能力,从博奕机、数学证明到已经到得较大成

功的各种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工程研究都取得了很实质性的进展。

人脑功能模型的关键是对人的自然智能逻辑进行形式化的问题。

传统计算机是以二值逻

辑为基础的,其特点是建立在加法和移位基础上的各种计算能力;另外对确定性问题具有逻辑

推理能力,并且可以比人有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效率。

——①这样的计算机并不具有人脑那

样灵活处理信息和像人一样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事实上要用二值逻辑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是不可能的。

这是②目前的计算机的理论依然是经典数学的精确方法,即以非此即彼

的二值逻辑为基础的,——③已经引进了概率统计等随机数学方法,——④仍不能解决对

普遍存在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的问题。

这就不能模拟人的模糊化思维的逻辑机制。

所以要让

计算机进一步模拟人思维的特点,就必须在计算机中引进模糊逻辑,用来对普遍存在的模糊事

物和现象从整体特征上把握它,勾勒出事物的轮廓,估测出事物的进程趋势,作出灵活而有意

义的结论。

而模糊思维恰恰是人的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差异的关键之一。

这也正是解决人

工智能困境的一条途径。

26.对“智能”的含义解释恰当而且全面的是: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

C.逻辑思维能力D.人脑的活动能力

27.作者认为不能用二值逻辑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的原因是:

①二值逻辑是以非此即彼为基础来分析判断事物的。

②客观普遍存在模糊的事物和现象。

③二值逻辑对确定性事物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④目前的计算机的理论依然是经典数学的精确方法。

⑤二值逻辑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比人有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效率。

⑥二值逻辑不能解决对普遍存在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

A.①③B.②⑤

C.④⑥D.③⑥

28.“解决人工智能困境的途径”是:

A.使计算机能模糊思维

B.在计算机中引进模糊逻辑

C.使计算机能创造性思维

D.使计算机能灵活处理信息

29.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

A.人工智能B.边缘学科

C.人脑功能D.计算机

30.文中①-④处应填人的词是:

A.因为/不填/尽管/也

B.但是/因为/Bp使/但是

C.然而/由于/不论/然而

D.然而/因为/Bp使/但是

阅读下文,回答第31-35题。

基因是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的载体。

孟德尔证明,遗传因子并不相混,但他的学说当时未

被接受。

达尔文相信获得性可以遗传,他提出体细胞产生的泛生子可经血液至生殖细胞并得

以传至下代。

魏斯曼则反对获得性遗传,而主张只有性细胞携带全部遗传决定子,在胚胎发育

期中这些决定子逐步分配到各种体细胞中去,只有未来的性细胞还保留全套。

摩尔根等人的果蝇实验证明了早期的推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它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

程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定律所预期的表现完全相符。

他们还发现,同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在

这个互换的

发生几率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

因此可以根据互换重组的几率推断基因间距离来绘制遗传

图。

以后发现染色体畸变既伴有基因改变又可在显微镜观察,于是又得以绘制出细胞学图,来

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这两种图并不完全一致,说明互换几率与基因距离并不成准确

的正比,但两者都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线性排列。

现在已知,基因既不像念珠相连,也不是

一个连续体中的片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

但基因的位置效应说明,相邻的基因间有相互影

响。

31.根据文意,对“早期的推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尔的证明,即遗传因子并不相混。

B,基因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相混。

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

相混。

D。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相

混。

3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同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并非总是一起行动的。

B.在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时一起行动,另一部分发生互换。

C.在同一个染色体上,大部分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一起行动,另一部分基因发生互换。

D.在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小部分在减数分裂时一起行动,但有时又在染色体

间互换。

3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绘制细胞学图,目的是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相邻的基因间有相互影响,这可由基因的位置效应来说明。

C.从遗传学与细胞学的图像显示来看,小部分基因在染色体间的互换几率与基因距离

并不成准确的正比。

D。

摩尔根等人证明了基因是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又是基因的载体。

3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是直线性的

B.得以绘制出细胞学图的条件是发现了染色体畸变既伴有基因改变又可在显微镜下

观察。

C.达尔文相信获得性基因可以遗传,魏斯曼则持反对态度。

D。

遗传图可以根据小部分基因在染色体间互换重组几率来绘制。

35.文中第二段“它”指的是:

A。

染色体B.基因

C.载体D.果蝇

阅读下文,回答第36-40题。

经过1600年努力,数学家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四世纪古希腊

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

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

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

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

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几周前,美密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宣称,他已破解这一猜想。

蜂窝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筑

工程。

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青分泌片状新鲜蜂蜡,每片只有针头大小。

而另一些工蜂则

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竖直六面柱体。

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不到

0.1毫米,误差只有0.002毫米。

6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墙之间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个

完善的几何图形。

人们一直存有疑问,蜜蜂为什么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

隔墙为什么

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

虽然蜂窝是一个三维体建筑,但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而蜂蜡

墙的总面积仅与蜂巢的截面有关。

由此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即寻找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

图形。

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胸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

是最小的。

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

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

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

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小。

他已将19页的

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36.文中画线句中“破解”一词的意思是:

A.弄清了蜂窝的优美形状为什么说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

B.证明了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

C.了解到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

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位置。

D.解答了蜜蜂为什么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的问题。

37.下列与黑尔所作的研究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A.寻找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图形。

B.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

C.证明周边是曲线时,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小。

D.论证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不到0.1毫米,误差只有0.002毫米。

3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学家经过1600年的努力,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B.“蜂窝猜想”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的认为蜜蜂是用最少量的蜂蜡建筑蜂窝

的推测。

C.由于蜂窝中的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所以蜂蜡墙的总面积仅与蜂巢的截面有

关。

D.美蜜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已将其破解“蜂窝猜想”的全过程放在因特网上。

39.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原因是为了用最少的蜂蜡建筑最大

的蜂窝。

B.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已于1943年寻找到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图形——正六边

形。

c.佩波斯提出的“蜂窝猜想”,最终由不同时代的数学家陶斯与黑尔共同完成了其证明

过程。

D.当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许多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总是最

小。

40.文中末尾“这一证明”指的是:

A.陶斯关于正六边形周长的证明。

B.黑尔在考虑周边是曲线的情况下,对为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小的证明。

C.在首尾相边的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最小。

D.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阅读下列短文,请完成41-45题。

在采访一位著名的长跑老教练时,他谈了这么一件往事:

有一次,他到某市去物色新苗子,

其中有个男孩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他叫那个男孩当天下午给他挂那个专用电话。

电话铃响了。

可是响了六下就没了。

电话铃又响了。

可是响了七下又没了。

第五次,电话铃只响了一次,教练就把电话拿起来,一听,果然是那个男孩打来的。

教练问

前几次电话是不是他打的,他说是。

于是,教练决定不招这个孩子做自己的队员。

他说电话铃一般是响十五下之后才断,可那

个男孩拨了五次电话,前四次都是半途挂掉,再重拨,很没有耐心。

头几次,教练故意不急着

接,就是想考察一下对方的耐性。

结果他很失望,因为耐性对一个长跑运动员来说,尤其重要。

其实,何止是这些运动员需要耐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执著的人,他一定会比一个因

心急而半途而废的人受人欢迎。

有了时间和耐心,桑叶就会变成丝绸裙。

41.老教练对一件往事难以忘怀,是因为:

A那个男孩是他寻找多年的长跑苗子

B.好的长跑苗子,因为缺乏耐心,没有培养的价值

C.g口个男孩连打电话都不会

D.教练一直没有接到男孩的电话

42.电话铃响了,教练却不急于接电话原因是:

A.他来不及接电话

B.教练想考验一下男孩的耐心

C.他不知电话是否找他

D.小男孩半途挂掉了电话

43.小男孩打通了电话,响了几声,没有接,又重拨,是因为:

A.他心里非常着急

B.他害怕失去这次机会

C.他认为教练不在房间

D,他缺乏耐心和耐性

44.耐心和耐性是人们可能成功的必备条件,因为:

A.它能防止做事半途而废、

B.耐心和耐性反映人的执著和毅力

C.它是体能和智能的表现

D.它决定了人的信心和力量

45.选拨人才,不仅要从才能上,而且还要在品格上进行选拨,是因为:

A.运动员需要良好的品德

B.人才应该各方面都是优秀的

C.优秀的品格是才能不断完善的保证

D.品格优秀的人更容易培养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一、图形推理

下面的每道题包含两套图形,这两套图形具有某种相似性,也存在某种差异。

在这两套图

形之外还有供选择的四个图形。

请你认真观察两套图形的相似性,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图形

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并在答题纸上将相应题号下面的选项涂黑。

正确的答

案应不仅使两套图形表现出最大的相似性,而且使第二套图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二、演绎推理

在下面的每道题中给出了一段陈述,在这项考试中,本陈述被假定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请你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56.太阳能电池已为人们所熟悉。

现在的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化率在10%左右,因而用

途有限。

如果想获得较大的电功率,就需要昂贵的投资、巨大的装置,占用巨大的面积或空间,

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因此唯有在提高其能量转化率上下功夫,以拓展其应用范围。

由上可以推出:

A.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越高,其所需面积就越小

B.太阳能电池面积越大,其能量转化率就越高、

C.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越高,获得的屯功率就越大

D.缺乏投资是太阳能电池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57.不论有多少人使用信息、消费信息,信息也不会像传统的资源和能源那样日趋减少,

而是越使用越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也和人口爆炸迥然不同,人口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而信息却只有出生而没有死亡,这意味着:

A.传统资源主要是指能源

B.有许多人死于爆炸

C.信息是一种不需付钱就能使用的资源

D.信息是一种永不枯竭的资源

58.科普宣传的目的是引导公众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知识

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迷信是人类处于蒙昧时代难以正确解释种种自然和社会

现象的产物,缺乏科学的依据和逻辑推理。

迷信成为一些人骗人赚钱的工具后,掺人了许多貌

似合理的伪科学知识,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因此:

A.相信周易预测、看风水、看手相的人已越来越少

B.在迷信面前,科学无能为力

C.现在迷信的人还很多,人类仍处于蒙昧时代

D.掌握科学知识是破除迷信的根本途径

59.21世纪将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国际化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教育将自然、

社会、人和教育看成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其中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也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因此:

A.未来教育必须面向世

B.未来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

C.未来的学生都应该到国外去留学

D.未来各国的教育体制将趋同60.机器人所表现的任何智能,都是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果。

没有科学家精心编制的程序,

没有迅速发展的电子技术,没有精密的机械加工,机器人是不可能表现出任何智能的。

由此可

知:

A.机器人没有智能

B.机器人的智能是人类赋予的

C.机器人智能的发展有可能超过人类

D.机器人在未来有着广泛的用途

6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

任,但是应当叫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这意味着:

A.精神病人家属或其监护人应代其承担刑事责任

B.精神病人是难以治好的

C.精神病人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D.精神病人很可怜

62.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全体国民或部分国民中强制实行的,而商业保险则主要

依据商业原则来经营,是一种契约关系。

以上这段话说明:

A.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可以交叉经办

B.应该在社会中引入竞争机制

C.要对商业保险加强国家控制

D.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不宜交叉经办

63.MBA是一种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其重要的一点在于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

MBA是市场中的佼佼者。

我国现在有50多所院校都招收MBA,有很多还宣称与国外院校合

办,但大多是一些三流院校,有的连正式的教材都没有,其良莠不齐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