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401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docx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是a、B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在治疗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当补充一定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之后,血压仍未好转者,时常使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但因为多巴胺注射液这种药可以增加心脏排除血量,使皮肤血管收缩,加之休克患者本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在静脉滴注中,若穿刺的血管细小或者患者的配合不好以及护理操作不慎,均易发生药液外渗外漏,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处理方法

  2.1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

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

2例10mg/100ml。

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

本组5例中均为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

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

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护理

  3.1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

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3.1.1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避免上述药物外渗的因素,如有可能应建立中央静脉通道.或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血运莘或有病变部位的血管。

如已发生渗漏,不应在该处远端再行静脉穿刺。

[2]

  3.1.2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至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选择直、较粗、弹性好的血管

  3.1.3切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因为血管受到损伤而导致药液外渗。

  3.1.4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

对脆性血管可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不再进针的方法。

  3.1.5穿刺针具的选择因金属针不可弯曲,易刺破血管,故应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

  3.1.6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制处,以便于观察,并妥善固定好穿刺肢体,避免因肢体移动导致针头穿破血管。

  3.1.7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压迫5—10分钟,以免有药物外渗。

  3.1.8对于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应该严密监测,注意药液外渗、外漏的可能性。

  3.2封闭时护理

  在使用酚妥拉明注射液时,在对静脉造成外渗,外漏封闭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3.2.1把握封闭时机,对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的患者,护理人员对其注射部位应该严密观察,若发现注射部位或者沿着穿刺静脉走向处皮肤苍白,患者自诉疼痛,应该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对渗漏处进行封闭,最迟不得超过渗漏后的12小时。

  3.2.2讲究封闭方法,一般用酚妥拉明注射液5mg,稀释于10ml—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注射,若用50%硫酸镁行局部热敷,效果更佳。

  3.2.3注意用药的剂量对小范围的渗漏,注射5mg酚妥拉明缓释液即可对渗漏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的患者,可以加大剂量,或3-6小时局部浸润注射一次,直至皮肤颜色回复正常为止。

  3.2.4对于患者应该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局部封闭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

  4讨论

  多巴胺是受体兴奋剂,持续滴人多巴胺后,若局部血管药物浓度>5/zg/(公斤体重·分钟),连续用药时间较长,刺激局部血管收缩,可长时间发生痉挛,引起缺血缺氧,静脉壁也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

多巴胺渗漏后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皮肤苍白,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当药液浓度低,外渗药物相对较少,药物对局部皮肤血管的收缩作用较轻时,用热敷的方法就可缓解血管收缩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防止局部皮肤组织发生苍白和坏死。

而当药液浓度大,血管细,针头粗的情况下,药液对血管的刺激相对较大,药液外渗现象也易发生,药液外渗后对皮肤血管的收缩作用也较重,从而使局部皮肤组织发生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皮肤苍白甚至组织坏死。

此时,仅用湿热敷的方法不能改善局部症状。

酚妥拉明是短效的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能够拮抗多巴胺的收缩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有效的对抗多巴胺收缩血管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用酚妥拉明作局部浸润封闭可以防止因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局部皮肤及组织的苍白和坏死。

可用酚妥拉明(5~l0)mg加0.9氯化钠(5~10)ml在外渗区域作浸润封闭,应在药液外渗后12小时内进行封闭处理,有效预防皮肤组织坏死。

  总之,在临床使用多巴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外渗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以预防为主,加强观察和护理,一旦发生渗漏现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外渗部位皮肤及组织坏死,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主题:

外渗

+关注≡收起全部文章

中药热敷治疗液体血管外漏的护理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总结中药治疗液体外漏的效果。

方法:

将牛黄解毒片的粉末用温水浸泡,搅拌热敷于外渗肿胀部位。

结果:

外渗肿胀部位消除明显,无皮肤坏死。

结论:

中药牛黄解毒片能有效治疗液体外渗,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液体外渗;热敷

  输液过程中经常发生液体血管外渗现象,轻度肿胀、疼痛、增加患者疼痛,重者皮下硬结,甚至坏死,引起医患矛盾,2007年1月至11日,我科采用中药治疗液体血管外渗的方法,即用温水浸泡牛黄解毒片热敷于液体外渗肿胀部位,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11月11例液体血管外漏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其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2岁,包括儿童4例,外渗的普通药物有5例,抗生素3例,10%氯化钾2例,20%甘露醇1例,和2006年所记录的11例只用热毛巾湿敷的治疗记录做比较,比较红肿消退时间,用药种类、有无皮肤坏死等指标,其中最大外渗面积3cm×4cm,最小面积为2cm×3cm(氯化钾是加在5%G-S500mL中静脉滴注)。

  2方法

   2006年采用只用热毛巾湿敷法[1],2007年采用将牛黄解毒片30片研成末状,用250ml~300ml的温开水搅拌浸泡,将纱布浸透到不滴水为宜,外敷在肿胀部位[2],纱布外敷保鲜膜,最后将热毛巾覆盖在保鲜膜上,直至毛巾冷却,重复热敷,如此反复,每日更换中药纱布7~8次。

  3 疗效对比

   运用此方法24小时内红肿消退7例,甘露醇外渗消退时间为40小时左右,还有1例氯化钾外渗者致皮肤1.5cm×1.5cm的局部青黑坏死。

结果运用此法使红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无皮肤坏死现象。

  4 讨论

   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中,由于刺激作用会产生红、肿、热、痛,即中医理论所讲的伤及脉胳,淤血阻滞,气血不畅,不通则致痛,阻则致肿胀,淤血内蕴,蕴化久而致热。

而牛黄解毒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其中除了中药成份牛黄外,还有雄黄、石膏、甘草、大黄、黄岑、桔梗、冰片等,其中雄黄具有消炎、解毒功效;石膏具有败毒、清热、消炎、疗伤剑疮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药物解毒,败毒、补中益气的效果;大黄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黄岑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冰片具有镇痛、防腐的作用;外用的保鲜膜可保持中药纱布的温度,温度和浓度,可延长药效[3],避免药物污染衣服,被褥等;热毛巾可使局部组织受热,血管扩张,循环加快,进而加快炎性物质的转运过程,快速发挥牛黄解毒片的药效等,三种措施联合起来具有散淤、活血、消肿、解毒、止痛,防坏死等作用,能使外渗局部产生的红、肿、热痛迅速缓解,试验证明无不良反应,价格便宜、操作方法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褚红.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报,2004,35

(2):

191-193.

  [2]时明.红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

2077-2078.

  [3]郭会梅,贾立新.药物湿敷结合磁疗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3,9(9):

661-662.

作者单位: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宁夏银川750004)

日期:

2008年12月27日-来自[2008年第20卷第21期]栏目

浅谈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 化疗药物外渗 预防 处理方法

  我科于2006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患者化疗,其中,5例发生不同程度药物外渗,现将对静脉化疗过程中的观察、如何保护及处理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药液外渗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1~72岁。

其中,肝癌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肺癌1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例。

其中1例注射长春新碱造成外漏,及时处理后,局部皮肤仍发黑,其余4例预后良好。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红斑,多有烧灼痛,逐渐加剧,受损血管硬化闭缩呈条索样肿胀,变红、变黑。

  2 预防及处理

  2.1 药物外渗的预防

  2.1.1 血管的选择 选用血管一般先远端后近端,先背侧后内侧,避开关节韧带部位,左右臂交替使用。

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一般不宜采用。

  2.1.2 静脉穿刺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建立静脉通道,避开静脉窦、静脉分叉处以及肢体关节易活动的部位,尽量做到穿刺一针见血,准确无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推药过程中要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2.1.3 局部处理 先输10~20ml生理盐水,确认无疼痛、无红肿、回血好后再加化疗药物,以防止一次穿刺不成功造成药液外渗和组织炎症及坏死。

注射时可用硫酸镁湿敷,可防止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和外渗。

另外,用大剂量氟尿嘧啶持续静脉泵注48小时以上,局部采用75%酒精湿敷,可保护静脉,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2.1.4 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 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对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

  2.1.5 拔针处理 输液完拔针前先用0.9%生理盐水50ml静脉冲注后,再拔出针。

拔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针尖上方约2.5cm处绷紧皮肤,使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

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沿穿刺点向上纵行皮肤及血管内针眼3~5cm处按压1~2分钟,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免血液反流,防止针眼局部淤斑。

  2.2 药液外渗的处理

  2.2.1 一般处理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注射器进行多方向穿刺,做强力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抬高患肢。

  2.2.2 紧急局部处理 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溢出可采用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做多处皮下注射。

长春新碱外漏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钠)1~6ml,每隔4小时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其它药物可采用等渗盐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皮下封闭。

  2.2.3 注射方法 在漏液部位周围采取菱形注射,为防止疼痛,在局部注射普鲁卡因2ml,必要时,4小时后可重复注射,也可配合硫酸镁局部湿敷,6小时一次,连续14天直至症状消失。

  2.2.4 静脉炎的处理 可抬高患肢,局部硫酸镁湿敷,沿血管涂海普林软膏或理疗,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同时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抗炎、抑菌、收敛作用。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252医院血液科,河北保定071000

日期:

2008年12月27日-来自[2008年第20卷第18期]栏目

经皮椎体成形术防治骨水泥外渗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椎体成形;骨水泥;外渗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学引导下,将特定材料注入被压迫的椎体或已破坏的椎体而起成形的方法。

骨水泥外渗是PVP的主要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故对于防止骨水泥外渗显得尤为重要[1]。

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月收治26例脊柱病变患者应用PVP,取得较好效果,骨水泥外渗3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35~83岁,平均65岁。

创伤性骨伤12例,骨质疏松骨折10例,椎体血管瘤2例,椎体肿瘤2例,患者术后住院2~7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规范

  2.1.1 术前检查 常规查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脊柱CT,确认椎体后缘是否完整,必要时查骨密度。

  2.1.2 肠道准备 对于术前卧床超过2周、活动量减少、常伴有便秘的患者,术前清洁灌肠非常必要,否则术中定位椎弓根困难,易引起穿刺偏离、骨水泥外漏。

  2.1.3 体位准备 患者术中体位多采用俯卧体位。

术前体位训练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

每日锻炼4次,每次30~60min。

  2.1.4 用物准备 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手术器械。

根据压缩程度,协助医生找到最好穿刺点。

  2.1.5 针对病因进行术前用药 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骨折术前遵医嘱应用钙剂及抑制骨质再吸收药物,并告知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

  2.2 术后护理规范

  2.2.1 术后即行CT检查 证实椎管内、椎间孔内有无明显占位。

  2.2.2 返回病房后卧硬板床休息4h 体位为仰卧位或侧卧位,卧位有助于椎体内骨水泥进一步发生聚合反应以完全硬化,达到最大程度。

  2.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如骨水泥吸收不好易引起体温升高,一般在39℃之内,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

  2.2.4 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和活动 如有严重的活动障碍、下肢麻木、疼痛难忍,可能是骨水泥外漏压迫神经所致,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做好手术减压的准备。

  2.2.5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节律 检查双肺呼吸音是否正常,如出现呼吸困难及时报告医生,可能是骨水泥进入椎体旁静脉引起肺栓塞所致。

  3 小结

   

  PVP为胸腰椎病变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一般认为,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渗的概率较大,因而,忽略了术前及术后的护理[2]。

对于PVP手术的患者,需要细心护理。

【参考文献】

   [1]邵依娜,陈爱兰.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

2428-2429.

  [2]徐宝山,胡永成.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

323-330.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252医院脊柱外科,河北保定071000

日期:

2008年12月27日-来自[2008年第20卷第18期]栏目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输钙外渗的处理与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钙外渗的处理方法及经验教训。

方法利用临床1例患儿静脉补钙时钙外渗的病例资料,分析钙外渗的引起原因、处理方法、经验教训及应对措施。

结果尽早发现,不可隐瞒真相,一旦有怀疑出现药物外渗,立即拔针,用30%~50%硫酸镁湿敷,并立即通知经治医生,采取补救措施,周围给予1%普鲁卡因封闭。

结论护士要具有诚实、自信,慎独精神,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到一丝不苟,对静脉输入特殊药品如钙剂,甘露醇等增加巡视次数,重在预防,杜绝外渗。

【关键词】 新生儿;静脉输液;钙外渗

静注钙离子临床上多用于急症患者如过敏性疾病、低钙抽搐等,但若不注意,药液外渗可引起局部坏死,其坏死的病理变化[1],主要是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大量水解酶引起的自溶改变,与机体死亡后的自溶机制相同,但不同的是坏死发生在活体内,坏死组织引起周围组织反应,如充血、出血,炎症反应等。

肉眼观:

坏死组织如范围较小;或即使坏死范围较大,在早期也难以辨认。

一般而言,坏死组织混浊而无光泽,缺乏正常组织的弹性,无血管搏动,清创时无鲜血流出,失去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及时识别坏死组织对临床预防感染,防止病情恶化,采取正确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儿科建立2年以来出现1例新生儿头皮颞浅静脉静注葡萄糖酸钙外渗,经处理最后钙外渗处留有永久性瘢痕,现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儿,女,出生30min,于2008年2月21日以出生后青紫,反应差30min为代诉由我院产科转入儿科。

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2.9kg,于30min前出生后青紫,哭声弱,反应差1minApgar评分3分,经抢救稍有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儿科。

查体:

T36℃,P100次/min,R25次/min。

新生儿外貌,发育落后,营养差,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前囟平坦,大小约2.5cm×2.5cm,呼吸平稳,口周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律齐。

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脐部无渗血。

四肢肌张力稍低。

原始反射存在。

三大常规正常。

血糖正常。

诊断:

(1)新生儿窒息;

(2)缺血缺氧性脑病;(3)足月低体重新生儿。

血常规WBC17.8×109/L,RBC5.82×1012/L,Hb223g/L,HCT0.65,MCV112.0fl,MCH38.3pg,PCT1.10%,PDW20.7%,LYM7.5×109/L,NEUT9.6×109/L,LYM%41.9%,EOS%0.1%,尿常规尿胆原±3.3μmol/L,余血常规项目及粪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给予氧气吸入0.5L/min,暖箱保暖,患儿头部左颞浅静脉留置静脉留置针给予防治感染,应用抗氧化剂,脑细胞活化剂对症等处理,输注液体均运用微量泵10ml/h泵入。

于2008年2月24日患儿出现阵发性抖动,无青紫,神志清,精神差,口周无发绀呼吸平稳,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无肿大,治疗上给予10%葡萄糖酸钙4ml加入10%葡萄糖液10ml中静脉微量泵10ml/h泵入,于2008年2月25日上午值班护士输液前发现静脉留置针处有轻微外渗,但有回血、静推稍有一定阻力,即拔除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皮肤表层有0.5cm×0.5cm溃烂,因护士年轻没有经验,误认为是胶布在暖箱内粘敷力增加,新生儿皮肤嫩,在揭胶布时不慎揭掉表皮,就给予吉尔碘消毒,没有及时汇报。

两天后患儿左侧颞浅静脉穿刺部位创面逐渐变硬、发白,似骨样组织,表面析出白色的微小颗粒,沿穿刺方向有4~5个米粒大小的水疱,通知医生诊断:

皮肤软组织感染、坏死,给予每日吉尔碘消毒涂抹0.5cm×0.5cm清热解毒,止痛,生肌。

每日2~3次,两天后水疱完全吸收,仅穿刺部位有0.5cm×0.5cm的白色结痂,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1个月后家属携患儿来院复查,患儿头部左颞浅静脉有一形状如的白色结痂,质地较硬,表面有白色微小颗粒,即给予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盐水清洗患处白色结痂湿润后,用无菌止血钳将部分白色颗粒剔除,然后用双氧水清洗,盐水清洗,局部喷“贝复剂”喷剂(一种表皮生长因子药物)。

接着用无菌纱布包扎患处,每日一次。

4天后白色结痂全部清除,留下如前形状瘢痕。

因此例为建立儿科以来首例钙外渗事件,工作人员经验不足重视不够,后经研究拟患儿3岁后行瘢痕切除缝合术。

   2原因分析

   护士年轻、没有经验,工作责任心不强,对钙的危害知识知道甚少,无风险预知能力。

护士长对年轻护士管理培训力度不够,对儿科特殊用药及风险性未重点培训。

钙的浓度过高,发现外渗,未能及时恰当的处理。

病人输钙剂前未给于详细风险告知,护士在换钙剂组液体时未告知家长注意事项,未引起家长足够重视,增加了钙外渗几率。

   3教训分析

   护士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高度重视钙离子外渗的严重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到一丝不苟,绝不能草率行事,责任心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生儿静脉输入特殊药品如钙剂、甘露醇等时,尽量选择大而易固定的血管,并加强医护人员的巡视工作,特别是穿刺部位的观察,一旦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注,及时给予局部护理,减轻患儿的痛苦。

护士要具有诚实、自信、慎独精神。

病人输钙剂前必须给予风险告知,并让患者家属详细阅读特殊药品应用协议书后签字。

护士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换钙剂组液体时要告知家长,以引起家长足够重视,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减少钙外渗几率,并为钙外渗尽早发现提供保障。

   4后果及应对措施

   钙离子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重者可引起残废。

一旦形成,往往是亡羊补牢。

因此重在预防,杜绝外渗。

   尽早发现,不可隐瞒真相,一旦有怀疑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后立即拔针,用30%~50%硫酸镁湿敷,并立即通知经治医生,采取补救措施,周围给予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5ml局部封闭。

   对于钙剂外渗有报道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或用丹参注射液外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等。

   传统的静脉推注补钙方法,常因小儿血管纤细、脆弱,推注药液时对针头部位血管冲击力较大,易造成药液局部外渗,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穿刺次数。

又因针头处血管壁张力增大,牵拉血管壁的神经末梢引起局部胀痛。

同时推注药液时速度难以掌握,一旦过快,会引起患儿全身不适,出现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呕吐、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另外,从心理因素上讲,护士站在患儿面前静脉推注药物,患儿因恐惧而哭闹不安,导致家属心情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2]。

采用静脉点滴补钙法与静脉推注法补钙的疗效相同,静脉点滴补钙时,液体靠自然重力流入血管内,使药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减轻了局部血管的胀痛,降低了药液外渗,减少了患儿的哭闹,同时钙剂滴入均衡,不良反应减少。

静滴钙剂前先用其他对组织刺激性小的液体进行静脉穿刺,待穿刺成功后,再静滴钙剂。

一般情况下,静滴速度按新生儿7~8滴/min;1~3岁病儿10~20滴/min;4岁以上小儿最快速度不超过30滴/min,特殊情况者遵医嘱。

静滴钙剂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心率变化、面色苍白、呕吐及哭闹等情况,须减慢静滴速度,及时报告医生,如有药液外渗情况,应立即进行对应处理。

   5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不足、降钙素水平较高、维生素D储备不足等原因,常见低钙血症。

当有早产或围产期异常及窒息等存在时,可使血钙更为降低易产生低钙抽搐,此时治疗普遍采用10%葡萄糖酸钙经稀释后静脉点滴,如使用钙剂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