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246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docx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初三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一.本周教学内容:

溶液的酸碱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酸碱指示剂,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4、掌握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5、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

1、溶液酸碱性及其检验和酸碱度的判断及测定;

2、酸碱性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难点:

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具体内容

1、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溶液的酸碱性

有酸味的物质,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种溶液显酸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这种溶液显碱性;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这种溶液显中性。

(2)酸碱指示剂

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酸性

碱性

中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酸性溶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碱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酸、碱性的强弱

用pH表示酸碱性的强弱。

(1)pH的意义:

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pH的范围:

0~14。

(3)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酸碱性的确定

酸碱度的比较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

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强

(4)测定方法:

用pH试纸。

(5)pH的改变。

3、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溶液酸碱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溶液酸碱性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能正确表示加水稀释pH=10的溶液的是()

答案:

D

例2、某些植物的花汁可作酸碱指示剂。

取三种花汁用稀酸溶液或稀碱溶液检验,颜色如下:

花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性)中颜色

花汁在稀酸中颜色

花汁在稀碱中颜色

玫瑰花

粉红

粉红

绿

万寿菊花

大红花

粉红

绿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试验生活中的食盐水、肥皂水、汽水、石灰水四种物质的酸碱性,我选择花汁,不选用其他花汁的原因是。

(2)取所选花汁少许分别滴入上述四种物质,请将所显颜色填入下表中:

试验物质

食盐水

肥皂水

汽水

石灰水

所显颜色

答案:

(1)大红花、因为其他两种在酸、碱、中性溶液中呈现相同的颜色;

(2)粉红、绿、橙、绿

例3、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所降酸雨主要原因是由居民和工厂燃烧含硫的煤以及某些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有许多植物如广玉兰、枫树、夹竹桃等,在它们能忍受的浓度下,可以吸收这些有害气体。

(1)你认为这种有害气体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请写出测定该地区雨水pH的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少酸雨对该地区的危害,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氧化硫

(2)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样品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上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3)开发新能源、大量种植广玉兰、枫树、夹竹桃等植物。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或假设:

溶液的pH可能为:

①pH<7;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还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实验。

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试液;③酚酞试液

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

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评价:

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______同学。

指出其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和分析:

丙同学得出“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②pH=7③pH>7③  甲乙同学不应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丙同学不应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不正确Na2CO3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

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

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

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

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

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

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

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

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

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

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

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

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

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

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

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

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3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

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

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

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

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

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

增强水的导电性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

NaCl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

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

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

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例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溶液名称

盐酸

稀硫酸

石灰水

白磷的四氯化碳溶液

硝酸钾溶液

医用酒精

铁和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碘酒

溶质

HCl

H2SO4

Ca(OH)2

白磷

KNO3

酒精

FeCl2

溶剂

H2O

H2O

H2O

四氯化碳

H2O

H2O

H2O

酒精

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m(溶液)=m(溶质)+m(溶剂),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

V(溶液)≠V(溶质)+V(溶剂),即溶液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粗略的表达:

浓溶液和稀溶液

(2)较为精确的表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

(1)质量分数一般是呈小数,为比值,没有单位;

(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8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

ω(KCl)=

答:

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

需要食盐的质量为:

150kg×16%=24kg

  需要水的质量为:

150kg-24kg=126kg

答:

配制150kg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kg和水126kg。

3.溶液稀释和浓缩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98%=x×20%

x=345g

需要水的质量为:

245g-50g=195g

答:

把50g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g。

例4:

有Ag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若想将其质量分数变为30%,可采用的方法是()。

A.蒸发掉溶剂的1/2B.蒸发掉(1/2)Ag溶剂

C.蒸发掉溶剂的15%D.加入(3/20)AgNaNO3E.加入(3/14)AgNaNO3

解析:

1)设蒸发掉的溶剂质量为χ,据定义式:

[Ag×15%/(Ag-χ)]×100%=30%

解得χ=(1/2)Ag选B

2)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y,据定义式:

[(Ag×15%+y)/(Ag+y)]×100%=30%

解得y=(3/14)Ag选E

则正确选项为B、E

4.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532.5克锌与密度为1.30g/cm3的硫酸溶液100毫升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2)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

此题综合了不少知识内容,其中包含了密度、体积、质量换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包含在内。

注意写出完整的方程式并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溶液中只有参加反应的溶质才能代入方程。

  解答:

设可得氢气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为z,硫酸溶质为y

  

(2)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3)硫酸锌溶液质量分数为

 点拨:

此题的关键步骤在于求反应后的溶液。

求该溶液有两个作法

(一),总量守恒计算法。

将反应物一边的除不溶于水的杂质也不参加反应的杂质不计再内其它物质全部加起来,叫总量。

例如,溶液中不参加反应的水也再内。

减去生成物中沉淀后脱离反应体系的质量还要减去生成物中的气体,因气体已挥发掉。

(二)溶液组成计算法。

生成物溶质加上水,水一般最多时有三处,反应物中有酸和碱等溶液,除溶质外余下的水量,和酸碱反应中和后生成的水。

【典型例题】

例1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分析:

该题是开放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根据味道不同,尝味道:

有咸味的是食盐水,无味的是蒸馏水;

(2)根据密度不同,测密度:

密度大的是食盐水,密度小的是蒸馏水。

用相同体积的木块分别浸入两种液体里,浸入木块的体积小的是食盐水,浸入木块体积较大的是蒸馏水;

(3)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放在蒸发皿中进行加热,蒸干后有白色晶体出现的是食盐水,无残留物的是蒸馏水;

(4)根据导电性不同:

能导电的是食盐水,不能导电的是蒸馏水;

(5)根据凝固点不同:

凝固点高的是蒸馏水,凝固点低的是食盐水;

(6)根据沸点不同:

沸点高的是食盐水,沸点低的是蒸馏水。

例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油溶于汽油中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

B.溶液是无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是由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水是常见的溶剂,溶剂不一定是水

分析:

植物油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而不是乳浊液。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溶液中可以同时溶解几种溶质,如NaCl和KNO3同时溶于水而形成的混合物也是溶液,溶质就有两种了。

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碘酒就是碘溶解在酒精中而形成的溶液,故选D。

例3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上浮B.下沉C.不变D.无法判断

分析:

向水中加入食盐,会使液体的密度增大,由浮力公式可知,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上浮,选A

例4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固体投入水中,都能放出大量的热,请分析之间的不同。

分析:

生石灰投入水中,由于CaO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是化学变化;氢氧化钠固体投入水中,是由于NaOH溶于水中时,扩散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小于形成水合离子是自身放出的热量,总体放出热量,属于物理变化。

例5工人师傅修完自行车后,有时用柴油,有时用加了洗衣粉的水来洗去手的上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分析:

柴油如同汽油一样,也可以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由于柴油挥发性不如汽油,更安全,所以工人们常用柴油清洗手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溶解性。

不过,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柴油不如汽油。

用加洗涤剂的溶液清洗油污,是把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油滴,使它形成稳定的乳浊液,利用的乳化作用。

再随水流走,因此两者的原理是不同的。

某同学用石蕊试纸检验某溶液A的酸碱性,实验如下:

(1)将溶液A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未变蓝,则溶液A可能显什么性?

不显碱性,即酸性或中性

(2)将溶液A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未变红,则溶液A可能显什么性?

不显酸性,即碱性或中性

用石蕊或酚酞试液可以检验出某溶液的酸碱性,但能否比较两种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呢?

例如:

食醋和稀盐酸都是酸性的,谁的酸性比较强呢?

观察图,并完成下列填充。

1、溶液的酸、碱性:

PH=7,溶液呈()性;

PH<7,溶液呈()性;

PH>7,溶液呈()性;

2、溶液的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PH越大,()

PH越小,()。

甲同学在测定某碱溶液的PH时,发现他所得结果比正确值

小,请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

1、玻璃棒上沾有少量水

2、玻璃棒使用前没有洗干净,之前曾沾有酸性物质

3、读数时有误差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方法:

用洗净的玻璃棒醮取少量待测溶液,涂在PH试纸上,

观察试纸的颜色,并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其PH值。

6、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如果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把白醋滴到试纸上,测得的结果与白醋实际的PH比较()

A.偏低B.偏高C.相等D.无法比较

5、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苯甲酸溶液的PH大于7B.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C.苯甲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苯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化学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作者:

如文来源:

中华励志网更新:

2010-9-30 【字体:

小大】

∷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

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

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

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

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

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