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6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docx

高中语文《秋水》课堂测试题1

秋水(节选)

(分值:

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泾流(jìnɡ)  两涘(sì)渚崖(zhǔ)百川灌河(chuān)

B.园圃(pǔ)仲尼(zhònɡ)犬豕(shì)攘人犬豕(rǎnɡ)

C.野语(yǔ)栏厩(jiù)兹甚(zī)旋其面目(xuán)

D.殆矣(dài)鸡豚(tún)誉之(yù)拖其衣裘(qi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两涘渚崖之间     涘:

水边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焉:

句中助词

B.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

认为

②不见水端端:

头、边

C.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至于:

②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D.①入人园圃圃:

苗圃

②是何故也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百川灌河        ②至于北海

B.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②始旋其面目

C.①东面而视②窃其桃李

D.①至杀不辜人也②河伯欣然自喜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之谓也

B.以为莫己若者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沛公安在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回答5~9题。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

掉转,这里指改变

B.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

仰视的样子

C.攘人犬豕鸡豚攘:

偷盗

D.其不仁兹甚甚:

甚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7.下列对《秋水(节选)》一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8.下列对墨子《非攻(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掠夺性战争。

B.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义之战。

C.作者开头叙述“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杀不辜人”四个事例,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但并未真正得出结论。

D.本文句式复沓,加强了递进的意味;其语言虽然质朴无华,但能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攻国”这种行为的强烈反对以及对“誉之”之人的辛辣嘲讽。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

庖丁解牛

庄 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

然②,莫不中音,合于桑林③之舞,乃中经首④之会⑤。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⑥,因其固然;枝经肯綮⑦之未尝,而况大

⑧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⑨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⑩,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 ①砉(xū)然:

象声词,皮骨剥离之声。

(huō)然:

象声词,进刀解剖时的声音。

③桑林:

传说是商汤时的乐曲名。

④经首:

传说是尧乐《咸池》乐章名。

⑤会:

节奏。

⑥窾(kuǎn):

空,指牛骨节间的空穴。

⑦枝经肯綮(qìng):

枝,枝脉;经,经络;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

(ɡū):

大骨。

⑨族庖:

一般的厨师。

⑩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huò)然:

皮骨分离的声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莫不中音  中:

合乎

B.进乎技矣进:

超过

C.依乎天理天理:

牛的自然构造

D.善刀而藏之善:

擅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段写庖丁解牛的情状,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引起第二段文惠君的赞赏,为下文突出全文中心思想张本。

B.第三段,借庖丁对文惠君提出的“技盍至此乎?

”这一问题的回答,说明了通过实践掌握规律的重要性。

庖丁正是从长期的解牛实践中,由表及里,深入了解和把握了牛体的结构,终于做到了“游刃有余”。

但庖丁并不因此掉以轻心。

他每“见其难为”,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所以能取得预期效果而“踌躇满志”。

文末的文惠君的话可有可无,因为第二段已有他对庖丁解牛技艺的赞赏。

C.在写庖丁的对话,说他“进乎技”的体会时,不是平铺直叙和抽象的议论,而是既有正面的叙写,又有侧面的比较、对照,层次清楚而富于变化,显示了庄子语言生动形象而又深含道理的文风特点。

D.“善刀而藏之”为庄子的自处之道。

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

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

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

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

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来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5题。

非 攻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2分)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四、语言运用(10分)

1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4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

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写出恰当语句,内容要照应,修辞要恰当。

(6分)

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如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如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豕shǐ。

]

2.D [①圃:

种蔬菜的地方。

]

3.D [A项①古指黄河,今指包括黄河在内的一切大小河流;②古指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B项①古指“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②古指脸色,今指脸面或面貌。

C项古指面向东,今指东边;②古今同义。

]

4.C [ABD都是倒装句,属于宾语前置。

C项是被动句。

]

5.D [甚:

厉害、严重。

]

6.B [A项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并列。

B项①②都是介词,“被”,C项①连词,“因为”/介词,“用”。

D项①结构助词,起到把宾语提前的作用;②代词,“它们”,代上文的四种不义情况。

]

7.C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

8.C [“但并未真正得出结论”错。

作者将“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与“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进行对比,最后以反问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结尾,其结论就在其中。

]

9.

(1)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改变了沾沾自喜的脸色,仰望海神若而感叹道。

(2)况且我曾听说有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轻视伯夷义行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

(3)至于枉杀无罪的百姓,剥下他们的衣物,夺取他们的戈矛长剑的行为,这种不义又比进入别人家的马棚牛圈、盗取别人的马牛更加严重。

10.D [善:

擦拭。

]

11.B [A项①介词,“替”;②介词,“因为”。

B项①②都是介词,“用”。

C项①介词,相当“于”,“比”;②形容词词尾,不译。

D项①介词,“从”;②介词,“到”。

]

12.B [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点睛之笔,即如何为人处世的“养生之道”。

第二段的赞赏只限于“技艺”,还没有达到思想道德层面。

]

13.

(1)按照牛的生理的自然构造,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批”、“因”、“固然”各1分)

(2)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因为它而集中,动作因为它而放慢,用刀因为它而很轻,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怵然”、“视为止”之“为”、“委”,各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

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

“嘻!

好啊!

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

“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按照牛的生理的自然构造,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技术高明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因为它而集中,动作因为它而放慢,用刀因为它而很轻,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擦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

“好啊!

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4.

(1)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如果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遗”、“奚”各1分)

(2)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以”、“辩”各1分)

15.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参考译文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他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到了放肆地进行攻打他国这件不道德的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就这件事称赞他,说是道德的。

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如果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

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

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就这件事来称赞他,说是道德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

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16.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17.彩绸 共同剪裁 缝制成一件件美丽的衣衫

花种 共同播撒 培育出一个个绚丽的花园

油彩 共同调配 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