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02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docx

中外电影史考试重点整理精编版

中外电影史

外国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尼赛富尔·涅普斯拍出一幅静物照片,此后照相术迅速发展。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82年,法国人马莱研制出“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一、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

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阿倍尔·冈斯《车轮》、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

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1、纯电影

纯电影的特点:

摆脱故事情节和舞台剧的影响,单纯以运动,包括各种线条和形状的变化来触发观赏者的情绪。

>

代表作:

费尔南·莱谢尔《机械舞蹈》

2、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

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

代表作: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

3、超现实主义电影

]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

第二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一、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以富有感情的笔调描写法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影片多采用景深镜头。

~

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让·维果《操行零分》、马赛尔·卡尔内《雾码头》、叙利恩·杜维威尔《同心协力》、让·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

第三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

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

}

2、场面调度理论

3、作者电影观念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三、“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1、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的艺术特点:

(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2、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

《四百下》的艺术特点:

(1)、在叙事方式上,以琐碎生活事件的串联和积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

(2)、大量使用长镜头,增强影片的真实感。

第四节法国“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

阿仑·雷乃《广岛之恋》

玛格丽特·杜拉《印度之歌》

第二章意大利电影

第一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2、电影现状

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1、注重描写本国社会现实生活。

2、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3、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并运用自然光。

4、反对明星效应,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概况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期(1942--1945)

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鲁西诺·威斯康蒂《沉沦》、

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2、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期(1945--1950)

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鲁西诺·威斯康蒂《大地在波动》、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偷自行车的人》的特点:

(1)、深刻反映了意大利平民的生活状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

(2)、在结构上,采用了单纯性和开放性的表现手法。

(3)、大量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罗马十一时》的特点:

(1)、情节真实,细节逼真生动。

(2)、影片拍摄使用了摄影棚,启用了职业演员。

(3)、在结构上,没有完整的、互为因果的情节,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一个独立成章的动人故事。

3、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分化终结期(1950--1956)

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德·西卡《屋顶》

第二节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一、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

$

1、从题材表现上看:

现代主义电影以表现“现代人”相标榜,着重渲染生活中个体的内心孤独和无法互相交流的“存在状态”,善于表现生活困境中的茫然失措,深入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活动。

2、从审美特点上看:

(1)、现代主义电影关心的是电影和电影自身技巧的关系,而不是电影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2)、现代主义电影关心的是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现代主义电影关心的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意识与行动的关系。

(4)、现代主义电影关心的是影片的作者和主题的关系,而不是主题和片中人物的关系。

3、从表现技巧上看:

(1)、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非理性意识活动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

(2)、用跳切、自我介入或其他主观随意的手法来打破传统的技巧。

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红色沙漠》

/

《红色沙漠》的艺术特点:

(1)、环境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戏剧元素。

(2)、色彩不是对固有色的还原。

三、费德里科·费里尼和他的《八部半》

《八部半》的艺术特点:

(1)、通过隐喻性的场景设置,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2)、把主人公的回忆、幻觉、想像以及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现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

(3)、采用套层结构,表达了导演本人对电影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节意大利政治电影

一、政治电影产生的原因

1、国内政治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腐败。

2、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促使电影工作者对政治的关注。

3、继续和发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批判社会的传统。

二、政治电影的类型

1、利用电影直接或间接地批评当局。

例如:

《马太伊事件》

2、揭露意大利一些政党的弊端,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

例如:

《工人阶级上天堂》

3、从政治角度观察、阐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如:

《希特勒的最后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

第三章前苏联电影

第一节蒙太奇学派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第二节前苏联电影的曲折发展

一、三四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

《夏伯阳》的艺术特点:

1、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2、人物语音简洁生动、内涵丰富。

3、充分利用音响、音乐衬托气氛,展示人物形象。

%

二、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

1、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的创作特点

(1)、反对只注重思想内容、忽视艺术形式的概念化倾向,重视艺术的审美职能。

(2)、现代题材,特别是卫国战争题材占主导地位。

(3)、把人道主义作为电影创作的根本美学原则,敢于暴露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和阴暗面。

~

(4)、出现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电影。

2、丘赫莱依和他的《第41》

《第41》的艺术特点:

(1)、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偶然因素寓于必然因素之中。

@

(3)、利用光线衬托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

3、卡拉托佐夫和他的《雁南飞》

《雁南飞》的艺术特点:

(1)、总体构思具有诗的意境。

(2)、把现实时空变为自由的电影时空。

~

(3)、镜头语言独特丰富。

4、罗姆和他的《一年中的九天》

5、塔尔柯夫斯基和他的《伊万的童年》《伊万的童年》的艺术特点:

(1)、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2)、大量运用象征性视觉语言。

]

(3)、通过摄影角度、移动摄影、风格化布景、音乐、音响等手段营造战争氛围。

三、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电影

1、战争题材

(1)、规模宏大的史诗性作品

例如:

《解放》、《围困》

(2)、宣传军功的作品

例如:

《崇高的称号》、《军官们》

(3)、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艺术特点:

①、因小见大,用局部象征整体。

.

②、交叉运用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空,构成诗的情绪结构。

③、多角度、多层次描写人物的心灵。

2、政治题材

3、生产题材

4、道德题材

(1)、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品

例如: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2)、批判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作品

例如:

《辩护词》

(3)、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关爱为主导思想的作品

例如:

《红梅》

(4)、提出社会问题供观众思考的作品

例如:

《稻草人》

第四章美国电影

第一节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美国电影的初创时期

二、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

好莱坞电影生产体系的特点:

1、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

2、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

·

3、制片人专权

4、明星制度

第二节美国电影中的类型电影

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1、公式化的情节

"

2、定型化的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二、类型电影的类别

1、喜剧片2、西部片3、犯罪片4、音乐片

第三节制片厂时代著名导演简介

一、查理·卓别林

二、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三、奥逊·威尔斯

第四节新好莱坞电影

一、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

1、电视的竞争

2、非美活动调查与反垄断法

3、观众群的变化

4、欧洲电影的影响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1、追求影片的真实性

2、塑造了一系列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

3、更加注重电影技巧的运用

三、新好莱坞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阿瑟·佩恩和他的《邦妮和克莱德》

:

《邦妮和克莱德》的艺术特点:

1、全片的情节安排没有中心事件,片中的前后事件没有关联和照应。

2、大胆运用超常规的画面处理。

3、动作性强,节奏明快。

斯坦利·库布里克和他的《全金属外壳》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他的《现代启示录》

马丁·斯科西斯和他的《出租汽车司机》

中国电影

第五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

第一节最初的尝试

一、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里放映了法国电影,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定军山》的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唤醒了中国人独立拍摄电影的意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影的渗透,体现了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欣赏趣味。

三、中国电影企业的早期实践活动

1、亚细亚影戏公司

《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有文学剧本和导演。

影片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同时也匡正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

2、华美影片公司

《庄子试妻》是第一部输往外国放映的中国电影。

:

3、幻仙影片公司

《黑籍冤魂》揭示鸦片的社会危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反帝倾向。

4、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该部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电影制片机构的诞生,标志着民族资本家自觉参与电影事业的开端。

1920年,该部更名为“商务印书馆影片部”

~

5、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拍摄的新闻片《国民外交大游行记》是一部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四、最初的三部长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摄制的重大发展

1、《阎瑞生》

[

2、《海誓》

3、《红粉骷髅》

这三部长故事片的拍摄,显示出中国电影向前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国电影的萌芽时期宣告结束。

第二节“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一、郑正秋与“影戏”传统的建立

郑正秋作品的特征:

1、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2、富有民族特色。

二、“影戏”主流电影的特点

1、关注社会人生,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

2、以戏剧性矛盾冲突作为叙事的基础,情节模式化。

3、借鉴、移植戏剧,特别是文明戏的艺术形式,作为电影的表现手段。

4、影片故事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

三、新知识分子的电影创作

1、洪深与心理剧

洪深早期的电影创作,善于运用细微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开中国电影“心理剧”之先河。

2、候曜与“人生问题剧”

候曜奉行“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大力倡导电影应该提出和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

3、神州派电影

神州派电影致力于电影特性的探讨,表现手法新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唯美派电影

唯美派电影,以电影的特性为基点探讨电影的技巧,追求华美的表现形式。

代表人物:

杜宇、史东山

5、田汉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贡献

(1)、他强调电影应该具有相当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

(2)、他主张电影一定要和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前途。

(3)、他是把新文艺界的思想引入到电影界的第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一直游离于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

第三节中国早期电影的其他成就

一、有声电影的出现

[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二、电影理论的建设

1921年,顾肯夫、陆洁创办的《影戏杂志》是中国第一份电影刊物。

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电影知识著作。

1924年,徐卓呆出版的《影戏学》,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

"

第六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

第一节左翼电影运动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的决议。

这个“纲领”是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基础。

1933年3月,“电影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由此确立。

/

“电影小组”主要从事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从编剧着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

2、有目的、有意识地为电影创作输入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改造电影创作队伍。

3、致力于开展电影批评,建立左翼理论队伍,从舆论上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4、建立和扩大电影界的统一战线。

`

二、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界

1、明星影片公司

1933年3月拍摄完成《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这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2、联华影业公司

代表作品:

《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都会的早晨》(蔡楚生编导)

#

3、天一影片公司

代表作品:

《挣扎》(于定勋编剧裘芑香导演)

艺华影业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民族生存》(田汉编导)、《肉搏》(田汉编导胡锐导演)

三、曲折绵延的1934--1935年

四、国防电影

在“国防文学”口号的影响下,1936年2月电影界提出了“国防电影”的口号,并从5月起在电影界展开讨论。

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一致认为:

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电影应当成为战斗的武器,更好地为抗日斗争服务。

第二节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

一、让时代生活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现实主义剧作家的代表夏衍和他的《狂流》。

《狂流》以写实性的场景营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出现在左翼影坛上,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并以此为先导,引发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融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剧作家田汉和他的《三个摩登女性》

《三个摩登女性》表达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人民的火热的斗争中,才是唯一正确的生活道路的思想。

第三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一、“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左翼电影时期,蔡楚生作品的特点:

1、深刻揭示社会矛盾,控诉社会的黑暗。

2、影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内涵丰富。

3、注重运用各种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新途径

《神女》的艺术特点:

1、用丰富的视觉形象叙述故事,给人以真实自然的视觉感。

2、尝试运用不完整的空间交代,形成视觉冲击力。

3、较好的运用了光线的表意功能。

第四节在探索中学习

一、左翼电影中的好莱坞倾向

代表导演:

孙瑜《大路》

二、苏联的蒙太奇观念对左翼电影的影响

代表导演:

沈西苓《女性的呐喊》

第七章战时与战后电影(1937年---1949年)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

(1937年---1945年)

一、战火侵袭下的中国电影

二、转战武汉

三、闪光的重庆时期

!

四、纷乱复杂的“孤岛”电影

五、人民电影的发端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1945年—1949年)

一、国民党统治区电影

二、解放区电影

第三节“影戏”电影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情节剧史诗电影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

1、影片把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性格的鲜明性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的社会概括性。

2、影片采用多条线索同时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画卷。

3、影片注重运用象征性视觉语言,洋溢着诗韵。

二、现实主义的深化

代表作品:

《万家灯火》

三、喜剧电影的新收获

代表作品:

《乌鸦与麻雀》

第四节“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索

一、“文华”公司及其创作

二、费穆和他的《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的艺术特点:

1、通过环境气氛的营造,展示人物的心境和情绪。

2、镜头运用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3、演员的表演一般都采用缓慢的形体动作,常表现出下意识的动作。

第八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

第一节“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1949年—1955年)

1949年4月,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在北京成立。

7月,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

从1951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武训传》的批判。

二、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发展(1956年—1960年)

三、在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中艰难前行(1961年—1966年)

第二节第二代导演的开拓创新和第三代导演的崛起

第二代导演:

史东山《新儿女英雄转》

郑君里《林则徐》

桑弧《祝福》

汤晓丹《南征北战》

第三代导演:

成荫《钢铁战士》

水华《白毛女》

崔嵬《青春之歌》

凌子风《红旗谱》

谢铁骊《暴风骤雨》

谢晋《红色娘子军》

第三节“十七年”电影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一、“十七年”电影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1、注重真实地表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

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3、造就了一批电影艺术家

4、创造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样式多样化的作品

5、丰富和发展了电影语言

二、存在的问题

1、直接为政治服务

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3、缺少典型的细节

4、人物形象脸谱化

第十章“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1989年)

第一节“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

一、概况

二、创作

电影题材有三类:

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

2、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3、惊险样式影片

第二节第一次创新浪潮

一、概况

二、创作

优秀影片:

《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小花》

第三节在多元化的创作道路上前进

一、“第四代”导演的探索

《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被电影理论界称为“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优秀影片:

《沙鸥》、《城南旧事》、《本命年》

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与不足(见教材20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