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636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巴州库西工业园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输电线路部分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章)

2015年5月

 

一、总则

1、编写目的:

输电线路施工质量通病是指在输电线路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些工艺缺陷和质量缺陷。

由于此类缺陷发生频率比较高,影响了工程“创优目标”的实现,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

因此,治理质量通病是施工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课题之一。

为了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因此编制了本措施。

治理质量通病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工作放在施工工序过程控制。

要求各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水平,共同打造输电线路“优质工程”。

2、适用范围:

本措施适用于巴州库西工业园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针对目前送电现场的施工工艺质量问题多发点,提出了改进方法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要求各项目部针对各自的施工情况及各工程环境特点对质量通病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

二、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输电线路基础工程属于隐蔽工程,质量缺陷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处理完毕后对外观工艺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实施工艺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施工前,各项目部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明确技术要求、工艺标准和工艺方法,特别在工艺方法方面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严格按操作工艺要求工作,减少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1、基础工程主要质量通病工序控制点:

2、路径复测通病防治

〈1〉对设计杆位要认真复核,位置要符合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若发现新增跨越物时,要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校核

〈2〉若原桩位丢失,需补中心桩时,要反复核对地形高差、档距、转角度数等参数,误差要在规范要求允许范围内。

3、基础分坑、开挖通病防治措施

3.1特殊地质条件时,(如:

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应在开挖前,将杆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3.2基坑开挖,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坑深误差应控制在+100mm~-50mm范围内,防止出现超深或浅挖现象。

3.3基础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当出现阴雨天气后,要把坑内积水和稀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浇制。

4、基础位移、扭转的防治措施

4.1基础开挖之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正确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位准确。

4.2基础支模完成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

4.3当基坑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位移。

5、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5.1施工中严格控制原料的采购、进料质量。

砂、石、水泥应取得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有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

5.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与基础养护基本相同,等效养护龄期可取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打到600°C·d时多对应的龄期,0°C及以下的龄期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大于60d。

5.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应对其支撑强度的稳定性进行计算。

基础模板应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模板接缝处应采取粘贴胶带等措施,防止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5.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现场质检人员要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过程,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5.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防止混凝土离析。

5.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均匀下料,防止地脚螺栓受力不均匀与基础立柱不同心。

5.7混凝土初凝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基础面高差进行测量,杜绝二次抹面。

6、基础整理不规范防治措施

6.1回填土应在坑口地面上筑防沉层,防沉层应平整规范,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其高度不应掩埋铁塔构件。

6.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6.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滑坡。

基础工程主要质量通病工序控制点:

〈1〉模板支顶缺陷。

控制点:

(1)选用加工质量合格的模板;

(2)模板顶木支顶位置合理、牢固。

〈2〉钢筋接头同位置。

控制点:

钢筋绑扎时接头位置应分别落在不同的主筋上。

〈3〉混凝土麻面。

控制点:

(1)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洁;

(2)脱模剂涂刷均匀;

(3)模板连接牢固,无缝隙;

(4)混凝土振捣符合技术要求。

〈4〉混凝土蜂窝。

控制点:

(1)模板连接紧密,无缝隙;

(2)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投料;

(3)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使混凝土搅拌均匀;

(4)采用正确的投料方法,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

(5)混凝土的振捣符合技术要求。

〈5〉缺棱掉角

控制点:

(1)拆模;

(2)成品保护。

2、基础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1〉基础模板支顶缺陷:

模板上口不直,模板侧面不在同一个竖直面上,浇制过程中出现涨模现象。

浇制完毕后混凝土表面的侧面不横平竖直,影响浇制后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原因分析:

a模板不合格,模板存在质量缺陷;

b立柱模板外侧抱箍安装位置不合理或连接不牢固;

c模板支顶不合理,连接不牢固,在混凝土浇制过程当中出现顶木脱落、模板移位、涨模等情况。

防治措施:

a模板使用前检查模板的质量,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模板。

b选择合理的顶木支顶位置,顶木的坑壁侧应略低于模板侧;采取增大坑壁侧顶木受力面积的措施,顶木支顶牢固。

c根据立柱断面的大小及高度,模板外侧每隔80~12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

治理方法:

混凝土浇之前检查模板的安装质量,合格后进行浇制作业。

浇制过程中发现模板变形、顶木脱落、炸模现象及时处理。

〈2〉箍筋接头同位置:

箍筋接头位置方向相同,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对钢筋的绑扎要求不清或绑扎箍筋疏忽所致。

预防措施:

绑扎操作时经常互相提醒,将接头位置错开绑扎,使接头位置分别落在主筋的不同高度上。

治理方法:

适当解开几个箍筋,转个方向重新绑扎,力争上下接头互相错开。

〈3〉麻面: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

原因分析:

a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造成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

b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c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d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预防措施:

a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b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c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治理方法:

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拆模后及时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2水泥砂浆抹平。

〈4〉蜂窝: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

a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确,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b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搅拌不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c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或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出现离析现象。

d混凝土一次投料过多,没有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因漏振造成蜂窝。

e模板空隙未堵好,或模板连接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预防措施:

a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确保材料计量准确。

b混凝土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

c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3m,如超过3m高度时应采用串筒溜槽等措施投料;

d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应不超过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e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棒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25~30cm)的1/2。

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

f振捣混凝土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坍落度在3~5cm时,每点的振捣时间为17~22秒。

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以由现象判断:

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角填满充实。

g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顶木、堵缝情况,如发现顶木脱落、模板接缝漏浆、模板变形等情况出现,应立即停止浇筑,待问题处理完毕后方可继续振捣、浇筑。

治理方法:

混凝土有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的颗粒剔除,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5〉缺棱掉角

原因分析:

a成品保护措施不得力。

由于外界原因和组塔施工未对基础采取保护措施。

b拆模时方法不正确,野蛮施工。

c拆模时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很好的保护,站在混凝土边缘进行施工,人为地造成缺棱掉角现象的发生。

预防措施:

a基础拆模后及时回填,使基础表面不外露。

铁塔组立施工避免塔料与基础承台直接接触。

b混凝土浇制完毕后,及时清除模板边缘多余的混凝土,使模板下平面与下层混凝土的上平面相平,便于模板的拆除。

c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时,禁止以混凝土的上棱角为支点翘模板。

d拆模施工时避免踩踏混凝土的棱角。

治理方法:

缺棱掉角很小时,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清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

对于较大的掉角,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凸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豆实混凝土补好、捣实,并认真养护。

加强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心

钢筋绑扎

箍筋接头

同位置

模板表面光洁平整,焊接牢固

合理选择模板抱箍安装位置且连接牢固

基础外形

不美观

顶木支顶位置合理,模板侧高于坑壁侧

模板支顶

模板支顶完毕应横平竖直

混凝土配合比准确

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和易性

混凝土投料正确,防止出现离析现象

蜂窝

基础

浇制

混凝土按要求分层捣固密实

模板表面应光洁平整,无杂物

混凝土搅拌均匀

脱模剂涂刷均匀

麻面

模板连接无缝隙,角模连接紧密

按技术要求振捣混凝土

混凝土拆模强度达到2.5Mpa

缺棱掉角

组塔作业保护好砼棱角和表面不受破坏

拆模方法正确,防止撬棍将砼棱角破坏

成品保护

7、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防止措施

7.1接地网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体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余量。

7.2接地体敷设时要边压平边回填,保证埋深。

7.3杆塔引下线应竖直埋入土中,直至设计埋深。

8、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通病防止措施

8.1对塔材的运输和装卸,应采取防止变形及磨损的措施。

8.2塔材进场检验前,各相关单位应对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塔材材质和镀锌层厚度进行复检。

8.3对于悬浮抱杆下拉线的设置宜采用吊带装,当采用钢丝绳时必须对绑扎的部位进行保护。

8.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的位置,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对绑扎吊点处要设置圆木并绑扎衬垫材料保护。

8.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设专用卡具,或采用在塔腿内侧根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8.6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的构件连接困难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9、螺栓装配不统一通病防治措施

9.1铁塔安装是应按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施工,核对螺栓等级、规格和数量,匹配使用。

9.2杆塔组立现场,应采用有表示的容器将螺栓进行分类,防止因螺栓混放造成错用。

9.3对因特殊原因临时代用的螺栓做好记录并及时更换。

10、螺栓紧固通病防治措施

10.1设计单位应提供螺栓紧固力矩的范围。

螺栓紧固时其最大力矩不宜大于紧固力矩最小值的120%。

10.2防止紧固工具、螺母擦伤铁塔材锌层,紧固螺栓宜使用套筒工具,应检查螺帽底部光洁度,采取防止螺杆转动的措施。

10.3交叉铁所用垫块要与间隙相匹配,使用垫片时不得超过2个;脚钉备母外侧螺丝不得露扣,确保脚钉紧固。

10.4螺栓紧固是应严格责任制,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铁塔组立、接地工程质量通病工序控制点:

〈1〉镀锌层脱落。

控制点:

(1)塔材运输、装卸车;

(2)塔材吊装

〈2〉螺栓与塔材连接不紧密。

控制点:

(1)塔材眼距的加工质量和螺栓的加工质量;

(2)塔材组装。

〈3〉螺母反装。

控制点:

(1)技术交底明确螺母的安装方向;

(2)螺栓安装。

〈4〉同一位置螺栓规格不一致。

控制点:

熟悉图纸,根据螺栓穿过铁的厚度正确选用螺栓规格。

〈5〉防松圈安装不紧

控制点:

使用活动扳手安装防松圈。

〈6〉防盗销钉外露过长。

控制点:

(1)技术交底明确防盗销钉安装工艺要求;

(2)防盗销钉安装。

〈7〉接地引下线制弯不美观。

控制点:

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接地引下线的制弯操作。

〈8〉接地引下线个别点的埋深不符和设计要求。

控制点:

(1)接地沟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2)接地引下线的埋设。

2、铁塔组立、接地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1〉塔材锌层脱落。

原因分析:

a塔材在运输、装卸车、搬运过程中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塔材之间相互碰撞或撞击山石造成锌层脱落和塔材表面划伤;

b塔材在起吊过程中相互碰撞,造成塔材表面出现碰伤;

c吊点位置没有绑扎隔离物,造成锌层磨损。

防治措施:

a塔材在运输当中应采取防止塔材滑动措施,尽可能的采取整捆运输,装卸车应采用吊车整捆装卸或拆捆单块塔料卸车,拆捆卸车时禁止塔料相互砸碰;

b塔料在小运途中禁止拖地滑行;

c塔料在起吊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塔料相互碰撞;

d使用吊装带吊装塔材。

治理方法:

a对于变形铁进行修复并采取防腐措施,无法修复的变形铁进行更换;

b锌层脱落的部位采取防腐措施。

〈2〉接头铁处螺栓与塔材接触不紧密,螺栓尾部与塔材存在间隙

原因分析:

a由于接头铁处螺栓需要穿过两层铁或三层铁,塔料加工的每层铁眼距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螺栓无法垂直穿过主铁;

b螺栓没有紧固进行下一段塔材的组装;

c螺栓存在质量问题。

防治措施:

a穿螺栓前检查每层铁的眼距是否符合要求,穿螺栓前如果发现每层铁的眼距边缘没有对齐,错开部分在不超过3mm时可以将每层铁眼距的边缘用圆锉锉齐,如果需要锉下去的部分超过3mm时应将不合格的塔料拆除更换,待每层铁眼距的边缘对齐时穿上螺栓并加以紧固;

b及时对组装完的塔材进行螺栓紧固,螺栓紧固完毕后进行下一段塔材的组装;

c使用前检查螺栓的质量,挑除不合格的螺栓。

治理方法:

拆除安装不合格的螺栓,将各层铁的螺栓孔处理正、齐,采取防腐处理完毕后安装螺栓并紧固。

〈3〉螺母反装,螺母的导角侧靠近塔材侧安装。

原因分析:

螺栓安装时没有注意螺母的安装方向,是麻痹思想造成的。

防治措施:

a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工艺质量培训,使施工人员明确技术要求和工艺要求。

b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工程质量奖惩制度的落实工作。

治理方法:

更正安装错误的螺母。

〈4〉螺栓规格使用不一致:

相同位置的螺栓使用规格不一致,螺栓的外露扣长度不相同。

原因分析:

a施工人员不熟悉图纸,没有按图纸安装螺栓;

b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不明确技术要求。

预防措施:

a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能熟练看懂图纸,明确设计要求;

b开展质量竞赛活动,树立精品意识,使施工质量一次成优。

治理方法:

落实岗位责任制,将安装错误的螺栓更正。

〈5〉防松圈安装不紧,防松圈没有与螺母紧密接触,用手可轻松拆除,起不到防止螺母自卸功能。

原因分析:

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使用活动扳手将防松圈紧固。

防治措施:

加强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心。

治理方法:

用活动板手将没有紧固的防松圈紧固。

〈6〉接地引下线制弯不美观。

接地引下线不顺直,弧线不美观。

原因分析:

a没有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接地制弯工作;

b接地引下线制弯前没有进行调直。

防治措施:

a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接地制弯操作;

b制弯前将接地引下线调直。

治理方法:

使用专用工具按要求将接地引下线制作美观。

〈7〉接地引下线靠近基础台附近埋深不符和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a对接地施工质量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b对接地外露部分的预留量过短或过长,制弯安装时将接地引下线上提或过长部分没有深埋处理,造成接地线浅埋;

防治措施:

a加强施工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接地埋深“点点”符合设计要求;

b准确计算接地引下线外露长度,施工时按技术要求预留接地引下线长度;

c接地制弯时将靠近基础承台附近的接地线开挖,制弯完毕后调整接地线与基础承台的相对位置来保证接地引下线的安装。

治理方法:

调整接地线的埋设位置,确保接地线各点的埋深和接地引下线的正确安装。

 

接地连接螺栓规格符合要求

接地埋深个个点都应符合设计要求

起吊塔材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塔材之间相互碰撞造成的塔材损伤或锌层脱落

使用软质吊袋起吊塔材

塔材安装

塔材划伤

防止塔材相互碰撞造成的锌层脱落和塔材划伤

吊装塔材时防止钢丝绳磨伤塔材

塔料运输

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心

螺母反装

螺栓安装

螺栓与塔材之间存在间隙

塔料小运时禁止拖地滑行磨损塔材

 

塔材碰伤

 

提高塔材眼距加工质量,减少各层铁的眼孔不重合现象

紧固完毕一段铁的螺栓之后进行下一段塔材的组装

选用质量合格的螺栓

 

螺栓规格

不一致

安装螺栓时考虑螺栓穿过铁的厚度

提高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心,保证自己的施工质量

按照图纸要求使用螺栓

 

用活动扳手紧固防松圈

防松圈安装

提高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心

销钉的规格与螺栓规格相符

防盗销钉安装

防盗销钉安装完毕后与防盗母平齐

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接地制弯

接地安装

 

11、导线磨损通病防治措施

11.1装卸、运输导线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导线磨损和碰伤。

11.2按跨越架条件计算放线张力,减少导线与跨越架摩擦,防止损伤导线。

11.3放线是应保证线轴出线与张力机进线导向轮在一条直线上,导线不得与线轴边沿摩擦。

换线轴时,应防止导线与张力机,线轴架的硬、锐部件接触。

11.4余线回盘时,若连接网套被盘进线轴,应在连接网套和其他导线间垫一层隔离物。

张力机前、后的压接和更换线轴时地面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禁止导线直接与地面接触。

11.5完成牵放线作业、各子导线临锚后,子导线驰度应相互错位,防止子导线鞭击。

11.6卡线器不得在导线上滑动,卡线器后侧导线应套橡胶管保护。

12、子导线超差通病防治措施

12.1放线滑车使用前要检查保养,保证转动灵活,消除其对子导线弧垂的影响。

12.2耐张塔平衡挂线时,划印及断线位置应标示清楚,准确。

12.3避免在较恶劣天气紧线。

13、压接管弯曲通病防治措施

13.1压接管压接后应检查弯曲度,不得超过2%L。

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如有裂纹应割断重接。

13.2经过滑车的接续管应使用与接续管相匹配的护套进行保护,当接续管通过滑车时,应提前通知牵引机减速。

13.3对于超过30°的转角塔、垂直档距较大,相邻档高差大的直线塔,要合理设置双放线滑车。

14、附件安装通病防治措施

14.1开口销不得漏装,不得出现半边开口和开口角度小于60°的现象。

14.2合成绝缘子串附件安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禁止踩踏合成绝缘子。

14.3铝包带的缠绕应紧密,并与导线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一致,两端漏出线夹长度不超出10mm,其端头回绕于线夹内压住。

14.4地线与变电站构架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并在连接线上设置便于站内接地电阻检测的断开点。

15、线路防护通病防止措施

15.1线路杆号牌、标识牌、警示牌安装要牢固、规范。

其朝向应面向小号侧,或面向道路或人员活动方向。

15.2杆塔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护坡和排水沟,靠近季节性河流和容易冲刷的杆塔基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导地线架设工程质量通病工序控制点:

1、〈1〉导线磨伤。

控制点:

(1)导地线展放;

(2)锚线;

(3)附件安装。

〈2〉压接管管口导线松股。

控制点:

导地线压接方法。

〈3〉铝包带缠绕方向错误和缠绕不紧密。

控制点:

铝包带缠绕方法。

〈4〉开(闭)口销钉安装不全或开口角度不符合要求。

控制点:

(1)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增强岗位责任心;

(2)开口销安装。

〈5〉绝缘子碗口方向不正,绝缘子串偏移超差。

控制点:

(1)附件安装完毕后调整碗口方向;

(2)线夹安装点划印准确。

〈6〉金具螺栓安装不到位和螺母内侧露扣。

控制点:

金具螺栓的安装质量。

〈7〉防振锤安装不正。

控制点:

防振锤安装。

2、导地线架设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1〉导线磨伤,在导线的表面出现毛刺或划痕。

原因分析:

a导线在展放过程中没有与地面或跨越架脱离;

b锚线绳与导现相磨;

c导线鞭击;

d附件安装时工器具与导线相磨。

防治措施:

a合理选择牵、张场地,准确计算导线的牵、张力,在导线不能脱离的地面和跨越架位置采取有效的防磨措施;

b在锚线绳与导现相磨部位加装胶皮护套,避免导线与锚线绳直接接触;

c锚线时采取不等高的导线排列方式;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导线展防完毕后及时进行紧线和附件,缩短导线的锚固时间,降低导地线鞭击的频率;

d合理布置附件安装工器具,在导线与工器具相磨部位采取有效的防磨措施。

治理方法:

用不粗于0#的砂纸将导线毛刺和轻微划痕部位打平;对于比较严重的部位按规范要求处理。

〈2〉压接管管口导线松股,导线外层的铝股之间出现间隙或导线层与层之间出现间隙。

原因分析:

a压接前没有检查导线的质量,对于导线松散部位没有绞致紧密;

b压接前没有将压接管管口附近的导线调直。

防治措施:

a导地线压接管压接前检查压接管出口附近的导地线绞制质量,将松散的线股修复紧密;

b穿管前将压接管出口附近两米的导线调直。

治理方法:

a使用培训合格的压接工进行压接操作;

b将松散的导线修复或割断重接。

〈3〉铝包带安装不符合要求。

铝包带的缠绕方向与导线的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不一致;铝包带缠绕不紧密。

原因分析:

a施工人员不明确技术要求,不知道铝包带的缠绕方向应与导线外层铝股的缠绕方向相一致;

b施工时质量意识不高,由于施工进度忽略了施工质量。

防治措施:

a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明确技术要求和工艺质量要求,杜绝盲目施工。

b开展施工质量互检工作,发现施工方法不当、工作失误时及时提醒对方更正,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治理方法:

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工序质量互检活动,将缠绕方向错误和缠绕不紧密的铝包带进行更正,使之符合技术要求和工艺要求。

〈4〉开口(闭口)销安装不全,开口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a施工时开口销脱落,没有备件补装,存在把缺陷留给检修人员处理的消极思想;

b缺乏施工质量一次成优的质量意识,存在消极的施工思想。

防治措施:

a加强施工质量一次成优的质量意识培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发扬“保证自己的施工质量,以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工作作风;

b对于无法及时补齐的缺件部位做好记录和交待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