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518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题.docx

《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述题.docx

论述题

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论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既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有适合于它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它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对象任务时已提到,它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些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有交叉、重叠。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各年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科的知识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根据;而反过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又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

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就狭义而言,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依据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1.【答案要点】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

创造性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可以说,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尽管各种不同的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分别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①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②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③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2.【答案要点】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针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

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

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

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其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2.试述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

【答案要点】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作用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五、论述题

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2.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要点】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可分为: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

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

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

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可分为: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可分为: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

大致可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包括: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使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2.【答案要点】

(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

父母和社会应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五、论述题

1.试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1.【答案要点】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心理特质,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也是一种心理特质。

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而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抑或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

心理测量的误差尤为突出。

因为心理测量是从对一个行为样本的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去推论得出结果,从部分推论整体,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特质,自然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

同时,这有限的观察数据又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获得的,引起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即便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从对心理特质的理论说明到计分、评分和结果解释各个环节上,都会有误差出现。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任何心理测验的适用性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它在测验编制开始时就已确定,依据测验的目的,适合于使用该测验的被试团体称为目标群体。

任何心理测验也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

由于人的心理在不同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有很大差异,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会对结果做出既不客观、又不公正的判断。

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同一个社会文化团体中,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同一个测验的反应也不一致。

2.【答案要点】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培养创造能力:

(1)建立目标与意向。

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使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

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同的技巧。

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对基本技巧的训练。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并不一定导致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会扼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缺乏强烈的动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建立动机主要是要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自信和傲慢之间往往一线之隔。

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向参与者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会使得个体更愿意参与训练,在遇到困难时也更能坚持。

在训练任务中,应更多地进行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要使儿童相信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和努力的影响,还要知道杰出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多年的艰辛努力。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要给儿童多个活动供其选择,在活动过程中给其探索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和外部资源,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这些策略和技术包括上面提到的爬山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等。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可以使儿童掌握这类方法中的一些,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12)运用例子。

运用例子更容易向儿童传送创造性的信仰和价值观。

五、论述题(本大题6分)

论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答案要点】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应注意: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③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

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

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

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①权威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

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

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

共18分)

1.论述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2.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专门的技术?

【答案要点】

(1)学习时间管理:

首先,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其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再次,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首先,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答案要点】

(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

(6)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七、论述题(共10分)

论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七、论述题(共10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

【答案要点】

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落实到教好课上。

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

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需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好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4.表达清晰。

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组织严密,是指课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交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气氛热烈。

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

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是相对集中复习而言的。

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论述在教学中应如何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这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