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128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湘赣皖十五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时量: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说过,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列宁也说,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语文广大无边、丰富无比、庞杂无比,它能不能经过“科学抽象”,有一个“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语文全部的“具体的东西”,成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语文一切所共有的真理,其实就是哲学的原理。

王国维说:

“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女王”,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把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皇后”。

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是超越经验之上的追问,属于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超验世界。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那么,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什么?

笔者认为,就是言意关系。

它就是对各种语文现象(言语及文本)进行科学抽象后而为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语文之道作为“道一”,生出“言—意”——“言—象—意”——各种言语作品,其中文学就是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的。

所以,言意关系就是语文之母、之本,各种言语作品是语文之子、之末。

不要认为形而上学、本体、道是孤立、静止、陈旧的教条。

对于一种知识而言,如果缺乏形而上学思维,缺乏本体论建构,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知识体系的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易或问》云: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宋代思想家朱熹《四书集注》说: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认为,哲学语句愈升向共相,就愈接近真理。

康德说,形而上学便是知性世界的知识形式。

“言意关系”语文之道,就是语文的最高知识形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道,很可能是,那种使所有那些我们由此才能思考的东西活跃起来的途径。

……在“途径”亦即道的这个词中,也许隐着思想进行着说的所有秘密的秘密。

言意关系之道意味着对人生之道的探索和追求。

人总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解读和表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不断地为人类寻找精神的最高支撑点,使人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任何意义的表达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都不是终极的在场,都永远在叩问的路上不断延伸。

表达之道——语文的本体,永远处于艰苦卓绝的寻求和发现之中,永远处于无与伦比的认识和发展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言意关系作为语文的形而上之道,与古代“文道之争”中的“道”是不同的。

“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孔孟儒家之道,属于道德哲学,是阐述怎样成为“君子”的学问,不是阐述语文内在生成及规律的学问。

而语文言意关系之道,是一种科学哲学,阐述的是语文生成发展内在规律的学问,言意关系就是语文的“自然”(道法自然)之道、科学之道。

“文道之争”千多年来绵延不已、难成定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种“道”一直没有分辨清楚。

(摘自朱学坤《玩味语文的言意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就会接近真理,并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B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言意关系,语文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言意关系是语文之母本。

C.形而上学可能曾被看成孤立、静止、陈旧的教条。

但对语文这种知识而言,形而上学思维极其重要。

D.言意关系作为语文的形而上之道,与古代“文道之争”中的“道”并无关联,后者属于道德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马列对“抽象”的阐释,引出本文议题:

语文可否通过“科学抽象”形成个语文“一切所共有”的“真理”。

B第三段中,作者先指出形而上学属于本体论,再提出“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就是言意关系”这一中心论点。

C.第五段中,作者旁征博引中外名家名言,是为了指出我们对形而上学、本体道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D.文章结尾指出语文言意关系之道和孔孟之道的区别,让文章的论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语文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我们在寻找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时相对可能更为艰难。

B.言意关系之道意味着对人生之道的探索和追求,如果我们不断寻求和发现,终将找到表达之道——语文的本体。

C.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它不只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经验,更是超越经验之上的追问。

D.如果能辨明语文的形而上之“道”和“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中的“道”,或许就不会有长期的“文道之争”。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1)A.“当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就会接近真理”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可知,忽略了“如果它是正确的”这一前提;而且第一段最后也说“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B.“语文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是言意关系,语文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有误,根据原文第五段“其中文学就是通过‘言’塑造‘象’来表‘意’的”可知,“语文”不等同于“文学”,选项偷换概念。

D.原文最后一段为“言意关系作为语文的形而上之道,与古代‘文道之争’中的‘道’是不同的”,文章只提出两者的“道”不同,没有说“无关联”。

(2)C.引用中外名家名言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形而上学思维对论述问题的重要性。

(3)A.“语文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我们在寻找语文的一切所共有的真理时相对可能更为艰难”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二段“语文广大无边、丰富无比、庞杂无比,它能不能经过……”,不能推断出“更为艰难”;B.“终将找到表达之道--语文的本体”有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表达之道--语文的本体,永远处于艰苦卓绝的寻求和发现之中,永远处于无与伦比的认识和发展之中”可知,“找到”一词不合文意;C.“源于我们的现实经验”有误,由原文第三段“本体论作为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超验世界”可知,“本体论”不属于“经验世界”,自然谈不上“源于经验世界”。

答案:

(1)C

(2)C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大众居民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不断有经济学家通过城市夜间灯光的变化作为衡量国家、城市是否繁荣的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夜间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美业学习、影视、休闲等。

夜间经济的概念针对的是现代城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多时间、空间来释放压力。

白天忙于工作,使许多人把购物和休闲时间转移到晚上,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

同时,也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如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等。

(摘自腾讯网2019年2月《崛起的夜间经济》)

材料二“夜经济”,消费的是金钱,也是时间。

从三四十年前的伦敦、巴黎到纽约、东京,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是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加的结果。

依托现代劳动休息制度,“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夜生活,从欧美日到中国,都不是对工作不闻不问、对休息不管不顾。

各国“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

“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线取代手工作坊,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人们就有更多闲暇时间。

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

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相关性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倒逼劳动效率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闲暇时间持续增加。

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可以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

这是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表,既扩大了假日经济的广度,也推动了假日生活的深度。

向时间深度要潜力,鼓励夜生活、拓展夜文化、发展“夜经济”,是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摘自新华网2019年8月新华时评《“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材料三

材料四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

有研究者发现,全国夜间经济消费东西差异明显,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

这对于忙着引才的各地,或许也构成启示:

既然年轻人喜欢夜经济,那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也能成为一种“软实力”。

当然,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这是因为,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

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

  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

比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夜间出行。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休闲领域的服务人员,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

如果他们都不得不赶着时间回家,夜经济便无从谈起,这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一个细节。

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

最近,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

  一方面,夜经济需求比想象的更旺盛,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诸多有价值的商业与文化资源,还有待激发。

在餐饮消费、购物消费与城市灯光秀之外,如何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一条新赛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夜经济成为城市“软实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现代城市而言的夜间经济是城市服务业在第二时空的延伸,对城市社会健康运行意义重大。

B.许多国家为平衡发展“夜经济”和鼓励人们好好休息之间的矛盾,让“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

C.材料三显示,2019年中国整体对夜经济的发展持支持态度网络口碑较好,中国网民对夜经济的关注集中在“夜游”“夜市”“商圈”等词汇上。

D.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就能成为一种“软实力”,从而吸引到更多年轻的人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夜间经济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

B.“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很多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告诉我们,人均收入上升不一定就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C.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充裕的假日时间,让我国人民可以享受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

D.因为夜经济的繁荣终究要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所以发展夜经济不仅要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正在崛起的“夜经济”。

为了更好地发展“夜经济”我们还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6分)

【分析】(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5)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4)A.“针对现代城市而言的夜间经济是城市服务业在第二时空的延伸”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选项以偏概全;B.“许多国家为平衡发展‘夜经济’和鼓励人们好好休息之间的矛盾”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谈到国家政府介入;D.“就能成为一种‘软实力’”表述绝对化,材料四原文为“也能成为一种‘软实力’”。

(5)A.“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错,据材料一原文“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可知,选项用“将成为”替代了原文的“已成为”,时态错误。

(6)材料一“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也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如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等”;

材料二“‘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是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加的结果”、“‘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如何正确看待“夜经济”;

材料四“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

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

“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

比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夜间出行。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休闲领域的服务人员,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

如果他们都不得不赶着时间回家,夜经济便无从谈起,这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一个细节。

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

最近,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具体措施。

答案:

(4)C

(5)A

(6)正确看待:

①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

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②“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

“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措施:

①积极引导,给予各种业态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的生长空间;②城市治理升级。

调整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让其交通更便利;加强夜间治安,保障夜间停车权利;借鉴外来经验。

建立夜生活负责制等。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

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

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

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

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

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

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

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

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

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

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

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

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

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

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

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

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

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成为海军并分配到岛上守航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泪水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8.父亲是本文的主人公,但母亲也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作者的创作用意。

(6分)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

【分析】(7)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9)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性探讨赏析。

从情节结构(照应前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揭示或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方面作答。

【解答】(7)B.“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错误,应该是父母在大风暴夜里护航灯。

(8)“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可见,母亲坚定执着,嫁给父亲,一直陪伴父亲;“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

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乐观坚强;“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任劳任怨,一起维护航灯;“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

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母亲最了解父亲,知道他的遗愿。

母亲的作用是为了衬托父亲,她的支持让父亲更能够放心地为祖国事业作出贡献;父母在岛上的生活苦中作乐,以乐反衬岛上的艰苦,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精神是文中要歌颂的主旨:

默默奉献,为国付出,成为“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9)“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与开头“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相呼应,结构圆满,展现出家人热爱祖国精神的传承;同时也升华了主旨,展现出父辈爱国精神给后辈的影响,就如同灯塔一般指引后辈前进。

答案:

(7)B。

(8)母亲的形象:

坚定执着,选择嫁给父亲,几十年不离不弃地陪伴父亲;乐观明理,任劳任怨,给未来孩子起名字,怀孕了还在和丈夫一起维护航灯,几十年陪着丈夫忍受岛上的寂寞艰辛;默默奉献,永远理解和支持丈夫,父亲的事业背后是母亲的默默支持,只有母亲了解父亲的遗愿,要求把两个人的骨灰撒在当年的海岛。

创作用意:

写母亲的种种表现是为了更加突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著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