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母doc0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903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航母doc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绿色航母doc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绿色航母doc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绿色航母doc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绿色航母doc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航母doc02.docx

《绿色航母doc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航母doc0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航母doc02.docx

绿色航母doc02

绿色航母

——纵论全国食用菌第一品牌通江银耳

吴纯业

      1880年仲夏,云蒸霞蔚中,全中国第一朵饱含人类探索创新、卓越智慧的圣洁耳花,绽放在四川通江陈河九湾十八包。

就因为这一朵小小的白色耳花,通江银耳这个普通的名字,便当仁不让的出现在了人类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诸多文献典籍之中,成为相关专著中的学术名词。

就因为这一朵小小的白色耳花,通江银耳也当仁不让的坐上了全中国食用菌第一把交椅,成为全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

上篇:

有趣的传闻

一、梦中遇仙翁

话说光绪年间,通江县陈河乡一王姓青年,其父早死,母亲重病,家贫如洗。

为了给母亲延医请药,只有常到深山采摘山珍换钱。

一天,青年走到一棵巨大无比的青杠树下,忽感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青杠树旁,迷迷糊糊间,似有笛声飘来,花花太阳,不冷不热,缥缥缈缈,非常舒服,青年正想多躺一会儿,忽感有人拍他肩膀,并说,孩子,母亲病危,还敢在此贪睡,吾送汝草药一济,可救汝母,可兴汝家。

青年听说母亲病危,惊出一身冷汗,翻身而起,环视四周,不见人影,却发现身边湿漉漉的青杠枯桩上,有一朵碗口大小的洁白耳花。

青年听人说过张良深夜黄石授书的传说,他觉得今天遇到仙人了。

立马回家为母亲煮汤熬药。

喝了耳花汤后,母亲的病情果见好转。

青年于是专门寻找这样的耳花,并大胆设想,要是我能在青杠木上种出这样的耳花,母亲就可长命百岁了。

青年从此日思夜想,返来复去到长白色耳花的地方去比对。

庚辰仲夏,黄天不负有心人,王姓青年终于屋后山坡上培育出了全世界第一朵白色的耳子。

二、慈禧的命根子,川官的摇钱树

      清宫太医唐容川《本草问答》记载,慈禧痢下,百医莫治,投以通江九湾十八包银耳汤一剂,服后立愈,自此,慈禧常服。

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记载:

“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

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最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

 

三、不要金银珠宝要丫鬟

    据说北京一员大官,家中丫鬟成群,个个美若天仙,令同僚既嫉妒又羡慕。

川籍一官员也好美色,多次借故到访都被拒。

这年,通江银耳断货,为巴结太后,大官托川官购买通江银耳,川官爽快答应,乐意为其效劳,但他有个心愿,他家不缺金银珠宝,只少几个中意的丫鬟。

无奈,大官只有以七、八个银元一个丫鬟的代价,让出十多个丫鬟,换了几个小匣的通江银耳。

此事一时传为笑话。

四、一年不愁书学费

上世纪三十年代,余开奎就读上海同济大学,一年学杂费一斤通江银耳卖的钱都用不完。

为避路上小偷,通江在重庆、成都、汉口、上海等地读书的孩子,大多效仿余开奎,不带现金带银耳,到了这些城市去商号兑了银元就报名。

五、莫奈何气死土匪

解放前,所有富户无不害怕土匪,在通江陈河,便是最有义举的陈利生,也屡遭土匪打劫。

民国13年,土匪孙杰绑其子陈九江至万源,勒其钱财数千;民国27年,土匪王三春绑其发妻屈氏,扬言钱少了就撕票,陈又破费数千。

为确保家人平安,陈河最有钱的银耳大户,公开把家中银元拿出,在自家院坝内高温熔化,铸成一个或多个银桩,取名莫奈何。

土匪来了,见其家中没有现银,院坝内的银桩就摆在眼前,但就是搬不走,只有无可奈何的打道回府。

据说红四方面军来了,他们自愿捐出莫奈何,红军用高炉熔化后,用于购买枪支和医药器械,并帮助贫困群众。

六、贪吃士兵得浮肿

红四方面军艰苦转战来到通江,鄂豫皖根据地来的炊事员,听说通江银耳是好东西,就用大锅煮来给战士们补身体。

徐向前告诉士兵,通江银耳是大补品,切不可多吃。

大多数士兵都听话,有几个士兵不信邪,一碗喝了喝二碗,二碗喝了喝三碗。

不到对时,这几个士兵就喊脚发肿,继而全身发肿。

军医连忙请本地土郎中想办法。

七、囊中羞涩的神父

如果青杠树能长出那么神奇的东西,那一定就是上帝的礼物。

据说,英国神父爱理德•史密斯在敦煌考察时,听说通江银耳,他不相信。

民国13年夏,他从敦煌南下直到通江陈河亲自查验。

看了耳堂子里有如银河星汉的耳花,喝了耳农们亲自给他做的耳汤,他欣喜若狂,由衷的敬佩勤劳、智慧、质朴的通江人。

他决定买几斤回国送亲友,但一摸腰包,所剩无几,连一斤也买不到。

最后,善良的耳农连卖带送,爱理德•史密斯如愿买到了一公斤通江银耳,高高兴兴离去了。

八、美国特务的小情绪

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在小说《红岩》中提到,重庆白公馆的中美特务,每天早上都要冲一杯通江银耳喝。

据传,一开始,美国特务与中国特务合作得很好,对被捕的革命者,既用美国研究的新药,又用美国发明的心理战,一切似乎很有起色,军统局笑面虎毛人凤十分高兴。

可是几天过去,美国特工仿佛有些拖后腿,军统总务处长沈醉亲自过问,原来是他们的通江银耳吃完了。

九、总理夫人吃出瘾

一个晴朗的上午,320元人民币一公斤的15公斤通江银耳,在通江县城精心包装,专人送往泰国驻华使馆,再由专人送往泰国总理阿披实夫人府上。

此前,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任教的阿披实夫人,随阿披实访华期间吃了通江银耳,吃出了滋味吃出了瘾,回国后对中国通江银耳念念不忘,多次向同事、亲友包括阿披实提起中国通江银耳,最后,阿披实自己掏钱,通过泰国驻华使馆给夫人购回了一大堆,让她吃个够。

中篇:

庐山真面目

一、出口赚大钱,福建商家先得月

2006年前,通江银耳,除通江人送礼,其余被福建客商买空。

每年开春,耳棒还没进堂,福建商家便纷纷给陈河、涪阳等地的固定人家打来上百万人民币。

夏季,通江银耳上市,他们或来通江或不来通江,皆由他们雇请的中间人出面,将通江银耳以均价每公斤100元人民币的价格,收干收尽,连细碎之货也不放过。

福建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福建银耳生产成本低、产量高、价格低,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商人不抢本地的银耳,却要花大价钱,跑这么远的路来通江抢银耳?

一开始,福建人也不说,后来特别熟了,他们揭秘:

世界银耳中国银耳好,中国银耳通江银耳好,中国出口的银耳只要有15%以上的通江银耳,外国要的人就多,而且价格比较高。

耳农们知道了自己的东西金贵,2007年,通江银耳市价一下涨到240元一公斤,以后,市价逐年攀升,现已涨至每公斤800多元,好的甚至涨到一公斤1400元以上。

中国银耳出口,最差年份也在千万美元以上,但至今没有通江人把通江银耳卖出国,真是四川的猴子河南人牵!

二、万千宠幸集一身

自有正规评估机构和评估活动以来,凡通江银耳出场,必中头彩,至目前为止,通江银耳几乎万千宠幸集一身,其中尤以“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国名牌食品”、“四川老字号”等等为重,其它诸如“金奖”、“无公害产品”、“名牌农产品”等殊荣,简直多得不计其数。

三、不一样的品质,食药两佳珍

通江银耳不是浪得虚名,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其有独特的食用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价值。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学家和营养学家进一步对通江银耳进行专题研究,唐慎生在1981年出版专著《抗癌纵横谈》中指出,通江银耳的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体、维生素B和适量的铁、磷、钙、镁、硫等微量元素。

性味甘平,入肺、脾、胃、肾、大肠经,有强精补肾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活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嫩肤、美容、抑癌之功效。

青海省畜牧科研所检测,通江银耳中含有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7种人体必需而自身无法合成的氨基酸酮,还含有酪氨酸、脯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门科氨酸、胱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12种人体必需自身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通江银耳主要寄生体细皮青杠的果入药,可涩肠止泻,消乳肿;皮、叶煎汁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与福建银耳比较,除上述食药成份俱佳以外,外观也大为不同。

四、独一无二的生态

通江银耳不是偶然的产物,通江银耳是独特的生态孕育的。

1、这里长满古老的青杠树通江银耳首先是以通江特有的青杠树为寄生体的。

2016年1月,通江县沙溪镇河底,出土一根乌木,长14.8米,最大直径1.5米,重13吨。

专家鉴定,该乌木为青杠木碳化而成,形成时间为4000年左右。

由此证明:

通江青杠树是拥有四、五千年的古老树种,不是外地引种。

民国初年称耳树为“金条”、“银棍”。

当时,通江县府禁毁耳林,立法甚严,禁令:

妄动一枝一叶者,竟至砍手截脚;不准在耳林中放牛割草;不准进山打猎采集;不准铲山灰;不准于耳林中烧火……2006年,全县共有耳林85万余亩。

通江青杠,埋为乌木,露为耳花。

漆黑耀眼,银白碎心。

通江青杠,梦幻的青杠!

2、这里的雾露很特别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耳农一直把通江银耳的由来归结为本地独特的雾露。

有体验者记述:

县西北诺水支流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四周高山环抱,其中山丘溪流交错,雨水调匀,温度适宜,耳林茂密。

其地雾露特多,雾露薄暮则起,至次日午前方散。

清晨入林中,但听坠雾淅沥,宛如鸣琴,行不数步,衣衫尽湿。

登山俯瞰,雾浓者如雪浪翻涌,淡者似轻纱缥缈。

及至近午雾露散去,万树苍翠欲滴。

愈天旱,其雾愈浓,四季皆然。

这里独特的雾露形成于独特的经、伟度,形成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独特的雾露形成独特的风、光、温、湿等,独特的风、光、温、湿等形成独特的菌种菌丝,独特的菌种菌丝形成独特的通江银耳。

3、这里的菌种近似原生态通江银耳的菌种也是唯一的,是从通江野生银耳中分离驯化培育而成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优良菌株,近似原生态菌种。

4、这里有诚实、创新、智慧的人通江银耳最上乘的品质更得益于她的生产者和呵护者。

从生产到销售、从用料到定价,诚实、创新、智慧的通江耳农都秉承优良传统,决不偷工减料,决不弄虚作假,全力保障通江银耳名副其实。

五、1000多年后,日本第一次到中国来学习

日本民族,谁强他怕谁,谁强他敬畏谁学习谁。

自大和民族建立统一政权后,日本就开始向东晋、宋、梁各朝朝贡,从隋开始向中国学习,自唐开始正式派出谴唐使,全力全面学习中国。

在894年至明治维新的数百年间,日本人将在中国学到的儒学、佛学精髓与本民族神道教结合,用一根精神的细绳,将多如流沙的部族及混乱不堪的价值理念,统一了起来,稳定了下来,建立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学西方技术,全面提长了国力,使之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1988年,1000多年后,可能是因为体验了食用通江银耳的优雅和健康,也有可能是有感于日本菌类科学的不如中国,日本第一次派出专家团队来中国学习。

但是,自富永菌类研究所所长、食用菌专家富永保仁一行来通考察并签定技术合作协议至今,他们仍没有生产出完全一样的通江银耳来。

六、经销队列里的1、2、3

1、想把通江银耳卖到英国去

近代以来,全球最有冒险行为、最有逐利欲望的是英国人。

1918年,7名英国人,在一名英籍华人的陪伴下,远涉重洋“飞”到交通极为不便的通江。

他们在陈河、涪阳等地借考察为名,实为打探构想把通江银耳销到英国去,在英国设立通江银耳商号。

不幸,当地红灯教起事,他们在陈省斋家迟滞半月而去。

2、蒋、宋、孔、陈也想分杯羹

看到凡夫俗子都能日进斗金,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怎能坐得住?

他们急忙在参茸行“小保大”、“大保大”设立专柜,经营通江银耳,生意更加火红。

3、本土俊杰

解放前,本县经销通江银耳最有名的为:

陈省斋、陈利生、母毓恩、母碧田、屈直山、张以保、张以涛、陈静安、夏本全、屈尚位等数十人。

有的子承父业,有的从小商小贩开始,几年几十年下来,他们大都家财万贯,富甲一方。

4、外地舵把子

解放前,经销通江银耳的榜单上不乏外省外市舵把子,有湖北的谭济宏、王生公,有上海的蒋金亚、李祖贤、胡炳林、徐颂南等,有重庆的张福昌、成都的何文虎、广州的郑庆丰……

4、解放后,将通江银耳经销到国外去的多为福建沿海一带商人,最大获利者年进数百万元。

5、改革开放后,通江县人民政府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

可惜,有些办事处里的有些办事人员,公然损公肥私,他们以四、五万元一个的价格出售通江银耳经营证牌,放任不法商贩经销假冒通江银耳,他们或者直接参与经销假冒通江银耳,给通江银耳的生产及销售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

所幸,通江县人民政府有所察觉,事态开始有了好转。

七、第一本命名通江银耳的典籍

通江银耳,最初民间叫作白木耳、白耳子、或者白色木耳,官家叫作九湾十八包银耳,或者叫作四川通江九湾十八包银耳。

解放刚满10年,1959年,通江银耳正式有了行不改名、坐不换姓、通行世界的名号——通江银耳。

1959年,鉴于人工接种银耳的新技术,已由四川通江相继传到国内陕、鄂、黔、闽、湘、豫、浙、赣、黑、吉、辽等省份及日本、西印度群岛、美国、古巴、巴西等国家,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银耳》一书,认定:

四川通江是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

由此,通江银耳的泰山北斗地位确立。

通江银耳,多之一字不行,减之一字不行。

八、一次特殊的全国生产现场会

1960年,通江银耳正式入主《银耳》典章的第二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商业部四川省银耳生产通江县现场会,在涪阳召开。

九、银耳、通江银耳

银耳与通江银耳是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到通江要说买通江银耳,不能说成买银耳。

说买银耳就是不懂行,就是没文化,就是没吃过、就是生活没品位,轻者被人笑话,重者被人麻广广。

1、银耳:

银耳是自然进化之伟力,世界各地皆有,且于数百年甚或数千前,就在其条件成熟的森林之中进化成功了。

据一些资料记载,通江至少在唐代就有天然野生银耳。

2、通江银耳:

通江银耳是人类智慧之结晶,是通江人在全国甚而全球第一个有意识栽培成功的,是通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的,只有通江才有。

3、通江生产的银耳:

在通江银耳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通江银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通江银耳原产地域范围内生产的银耳,如不按照通江银耳的生产用料标准和生产技术流程办事,不经审查合格,不经批准,生产出的银耳就达不到通江银耳的食用营养成份和医疗保健成份,就不能叫做通江银耳。

4、通江以外出产的银耳:

从原则上讲,如果严格按照通江银耳的生产用料标准和生产技术流程,经审查合格,经批准授权,在通江县外生产的银耳,也可叫做通江银耳。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县外没有通江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不属于通江银耳原产地域范围,即使按照通江银耳的生产用料标准和生产技术流程,经审查合格,经批准授权,生产出来的银耳其食药成份,肯定也达不到通江银耳原产地域范围内生产的银耳,肯定就不能叫做通江银耳。

打造中国食用菌航空母舰,振兴中国银耳品牌,通江权力在手,重任在肩,责任在眼前。

建设五彩巴中,打造绿色耳乡,通江势在必行,势在必成。

 

九、货真价实,不得冒名

1、几位县委书记

1)张忠孝:

1995年,中共通江县委书记张忠孝在人民大会堂,在全国首批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将中国银耳之乡的证牌,捧回通江。

2)王菲:

1999年9月23日,中共通江县委书记王菲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向全国观众介绍通江银耳。

3)2007年夏天,中共通江县委书记唐豹,自掏腰包,到陈河乡耳农家,以240元人民币一公斤的价格购买银耳,从此,通江银耳价格一路飙升。

2、一个土专家

屈全飘,一根梦幻的通江青杠。

生于通江,反馈于通江,数十年如一日,把毕身献给通江银耳,官仅一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局副局长(该局成立不久即撤),但他成十成百倍的提高了通江银耳的单位产量,点杀了通江银耳致命的病害,其事迹在《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扩张,被授予全省、全国劳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受到国家主席亲切接见,倍受国内外顶级食用菌专家学者钦佩和尊重。

3、通江银耳专业队伍建设、打假须加强

近年来,通江银耳政府机构设置、科研队伍建设及市场打假等方面,均呈下滑之势。

通江银耳不是通江一县之事,是巴中一市、四川一省、中国一国之事,必须货真价实,必须在政府发展服务机构设置、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及市场打假等方面,加大力量,取得显著成效。

下篇:

文化大合唱

130多年来,通江银耳不断扩大其在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领域的影响力;130多年来,围绕通江银耳的起源、生产、经销,产生了系列赏心悦目的传说、诗文、书法佳作,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通江银耳文化现象。

一、民间行业术语饶有兴趣

了解通江银耳,不可不熟知其民间行话,不然,必定洋相百出——

1、指人

设庄立号收购银耳之商人曰坐庄

流动收购银耳较大商人曰大称杆子

流动收购银耳较小商人曰小称杆子

经营额比称杆子大、比坐庄小之耳商曰包袱客

收购银耳之客商统称耳子客

上海到通江经营银耳之商人曰上海帮

武汉到通江经营银耳之商人曰汉阳帮

专门从事背挑银耳之苦力曰脚子

2、指事(略)

3、指物(略)

二、文学艺术门类齐全

通江银耳文学艺术作品门类齐全,参差不齐——

1、造型艺术优于其它,以启功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银耳城为代表的书法作品,具有国家、国际水准;

2、表演艺术、综合艺术作品数量极少,但影响与语言艺术作品旗鼓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有曹琨的银耳节节歌《相聚九月九》、秦渊的川剧新编《天上人间》、有登陆央视的舞蹈《银耳花花》等;

3、语言艺术诗歌多于散文、小说甚少、剧本影无,过去好于现在,具有代表性的有梁上泉的《通江银耳赞》及王敦贤、冯仕廉、张忠信、曾星翔、黄定中等人的诗歌、散文。

其中解放前耳农们发自肺腑的山歌,韵味悠深,令人百读不厌——

1)母家梁下一道坡

母家梁下一道坡,天生白耳成砣跎。

银元挑来用仓装,细娃不吃肉馍馍。

2)耳山歌

青杠林里好唱歌,青杠林子金窝窝。

砍柴娃儿莫乱砍,砍了青杠砸了锅。

砍了青杠留疙桩,疙桩又好长青杠。

耳山不是随便砍,砍得不好泡了汤。

栳把大刀看耳山,耳山胜过活水田。

耳棒就是金条条,又是粮来又是钱。

花花太阳照耳堂,新耳出来拜端阳。

五月是个好月份,它是耳农一片心。

谨防盗贼来偷捡,夜夜看守到五更。

唱了一山又一梁,地主老财黑心肠。

去年占我沟边田,今年夺我红青杠。

三、物产志与碑志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物产志《通江银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重修《通江银耳志》,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已发现三道会碑。

四、传记

目前,通江银耳相关人物传记不多,略具代表性的有《陈利生》、《母毓恩》、《母碧田》、《屈尚位》、《屈全飘》等,大多事迹简单,平铺直叙。

五、馆园

2004年,建通江银耳博物馆于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雾露溪,占地14.66亩,建筑面积1598平方米,设历史沿革、生产工艺、名优产品和银耳文化四馆。

继之,又辟新馆于城西周子坪。

六、节庆

1991年,通江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9日,为通江银耳节。

1991年首届通江银耳节,国内外3000多名客商参加。

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

纵观通江银耳文化,目前,国家国际视野不够,除书法以外,君不见大家力作,尤其没有影视力作。

通江银耳这艘中国食用菌绿色航母,配得起文学艺术精品力作!

通江银耳这艘中国食用菌绿色航母,呼唤文学艺术精品力作!

通江银耳这艘中国食用菌绿色航母,必将产生文学艺术精品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