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健康知识普及一.docx
《肠健康知识普及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健康知识普及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健康知识普及一
1.闲话“肠”生态
1.1认识肠生态
像地球有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一样,在我们人的肠道内也有一个生态世界,我们把它叫做肠生态(亦称“活生态”)。
肠生态是指各类细菌等微生物在肠内存在的状态,肠生态失衡的意思是肠内微生物存在的状态失去了平衡。
肠生态是由众多的肠内微生物们(各类细菌)主宰的。
研究发现,胃肠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库,含菌种500余种,数量达100兆(约100万亿个)。
微生物学家把这些细菌分为三类:
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亦叫投机细菌或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和有害菌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在肠道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从而维持了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人体因为某种原因(使用抗生素、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年龄增加、环境污染和精神因素等)使肠道内的有益菌减少,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肠道功能的紊乱。
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光冈知足教授提出了:
要保持健康、长寿,首先应该经常有计划地健肠,促进有益菌迅速增殖,抑制有害菌,保持肠生态的年轻。
这一崭新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1.2浅析“肠动力”
肠动力就是“肠道活动的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生命力,只有机体充满生命力,才可能给身体带来健康活力。
因此,肠道的生命力在于肠动力,只有让我们的肠道动起来,消化道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前人们都以为随着岁月推移,人体自然衰老,肠动力减弱随之自然发生。
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科技才发现,影响人体肠动力的根本因素是人体肠道里与肠道细胞共生、相依为命的另一种生命——双歧杆菌的多寡所决定的。
因为双歧杆菌在大量繁殖时,会产生一些能够给人体带来强大生命力的有机酸,能为共生的肠道细胞提供直接能量源,进而刺激结肠膜细胞的生长,有效增强肠动力。
科学家发现,日本长寿村百岁老人像壮年人一样拥有健康活力的奥秘就是因为他们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相当于壮年人的数量,是大都市老人的100倍!
进一步探索发现,都市人正是由于肠道中本应大量存活的双歧杆菌,在他(她)们幼儿时期就锐减为总菌量的10%左右,到中老年期更只占到大约3%的比重,老年时甚至已无双歧杆菌的存在。
这正是都市人丧失肠动力,生命力减退,走向衰老的重要原因。
1.3神奇的微生物:
双歧杆菌——将衰老制止在肠道中
进入21世纪,科技给人类不断地带来惊喜。
现代科技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物质世界中探索,21世纪的科技已经从物质世界逐渐走向生命世界,其中,生物高科技成果已落户“地球村”,成为许多都市人享受健康、更享受生命质量的生活必需品。
21世纪生物科技到底把人类的生命带向怎样的未来?
有资料表明:
在人的一生中,一直有一个几乎与人体细胞共生的、完全友善的物种,这就是肠内的“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居然友善到可以帮助人体将衰老制止在肠道中!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肠内存在足够多的双歧杆菌,未来的你依然能够保持你年轻时候的生命力,即80岁拥有30、40岁的生命力。
生物科技是怎样实现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据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所编著的一本学术性著作——《将衰老制止在肠道中》和中国微生态学会主席的介绍,肠内的双歧杆菌的确有超乎常人想象的本领,只不过不是直接作用在衰老的“生物时钟”上,而是更高层面,给人体带来的是生命的力量,用生命的力量制止必然要发生的人体衰老。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我们人体里面居然存在着100万亿个细菌!
如果这些细菌头尾相接排在一块,它的总长度足足可以绕地球两周半。
在100万亿个细菌中,有80%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内。
在这可以绕地球两周半那么多的细菌当中,人类发现了对人体完全友善的种类——双歧杆菌,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生物高科技让人类明白了一个事实,旺盛的生命力并不单纯是由人体的细胞带来的,肠内的双歧杆菌数量与种类对人体旺盛生命力的作用极其重要。
因此有人将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作为健康重要的“晴雨表”之一:
如果把双歧杆菌比作生命力的开关,你打开它,让双歧杆菌不断繁殖,增加到90%,你将会留住生命力,制止衰老;你关掉它,双歧杆菌降到10%,你将不停地衰老下去,一发不可收拾。
近30年的研究证明,双歧杆菌原本是人类健康肠道内的优势菌群。
可惜,人体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疾病、衰老等原因,体内双歧杆菌在数量上和总菌占有率上均逐渐下降。
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一生的研究发现:
人出生几小时就会发现双歧杆菌,经过母乳喂养2—3天的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就占优势,5天以后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95%。
原来,婴幼儿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双歧杆菌的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双歧杆菌随年龄增长,很快自然减少。
大多数人到10岁时,双歧杆菌就开始锐减,至临终前几乎完全消失,接近0。
所以,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成为判断肠道年龄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有一个办法,让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含量从自然形成的10%增长到90%,这些幸运的人就可能在百岁的时候,拥有青壮年的劳动能力和生命力,至少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一起关注生物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惊喜,虽然我们不能够违背生物的自然规律去追求长生不老,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将衰老制止在肠道中”。
让我们共同期待吧,期待人类的智慧总有一天会给人类自己创造出一个健康又有生命力的一生,享受人人拥有完美生活质量、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生。
知识链接:
生物高科技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其组成部分(细胞器和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产有价值产物的科学技术。
生物高科技主要由5个分支组成,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生物。
生物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主导科技,作为新科技革命的标志之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1.4长寿的秘密:
健康长寿,从养好肠道内的2斤微生物开始
人们都渴望健康长寿。
但长寿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有的老人到了85岁以上甚至超过了百岁还很健康?
而有些老人到了60多岁就一身病?
他们的差别是什么导致的?
科学家在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前苏联知名微生物学家梅齐尼可夫调查世界上著名的长寿村,如高加索地区、保加利亚及中南美洲等地长寿村居民的生活型态,发现居民们除了生活简单、饮食自然之外,他们平日还习惯饮用一种特別的食品-克菲尔发酵乳,并且将此一代一代的传给子孙,后来经梅齐尼可夫博士证实,克菲尔发酵乳中的一些物质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原来这就是他们长寿的秘密。
我国科学家对广西巴马县有74位百岁以上老人肠道检测发现,这些老人的肠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比一般30-40岁的中年人还多,甚至和20几岁的年轻人差不多,从而解开了巴马的长寿之谜!
日本列岛的调查也显示,列岛长寿老人的肠道年龄都在30岁左右,也就是肠道有益菌数量相当多。
因此,科学家总结出人有三种年龄,即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肠道年龄。
而肠道年龄影响人的生理年龄,肠道微生物决定肠道年龄。
人的健康与寿命同肠道内的微生物群状况有着莫大的联系!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活生态环境,它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婴儿出生一两天后,随着吃奶、喝水,一些微生物便乘机进入体内,到肠道内“安家落户”,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肠道内主要有有益菌和有害菌两大微生物群(其它为中性菌),微生物种类有500多种约100兆个,重达2斤。
庞大的微生物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组成体内最大的肠生态环境,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2斤肠道微生物群关系着人体消化吸收、机体免疫力以及寿命。
当肠道2斤微生物的95%以上是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时,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相反,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增加时,就会引发便秘、腹泻、肠炎、结肠炎、肠肿瘤、高血脂、动脉硬化、老年痴呆、乳腺癌等疾病。
我国有1.3亿老人,患有一种或二种以上老年病的人数占到90%以上,每年造成的医疗费高达上千亿元。
但如果广大的老年人、特别是13亿民众如果从小的时候或中青年时候能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并保护好,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和幸福的晚年。
就能为自己节省数万元、为国家每年节省数百亿的医疗费用。
所以,健康长寿,从养好肠道内的2斤微生物开始!
2、一点小“肠”识
2.1健康从“肠”计议
消化道系统是人体唯一一条两头开放与外环境相通的管道,起从口腔终至肛门,全长8-10米。
而肠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管道,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是食物的“精细化工厂”。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份全部由消化道加工完成,其中90%的营养由肠道吸收。
因此,生命科学家把肠道系统称为“人体的加油站”和“发动机”。
因为消化道是两端都与外界相通的“原料精细加工厂”,各种有害微生物很容易长驱直入,寄居于肠腔。
据统计,人体中99%的毒素、84%的致病菌是从肠道进入的,近80%的细菌在肠内。
因此,消化道又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
在人的一生中,95%以上感染性或内源性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消化道有关。
一旦肠道有病,就可能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以及便秘、腹泻等一系列相关症状。
肠道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内部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及肠道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可构成强大的生物学屏障及黏膜免疫系统,致使有害菌和病毒很难突破防线进入机体内部,从而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力。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身体要健康,就得从“肠”计议。
2.2自测肠健康
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光冈知足指出,粪便是告诉我们肠内环境的“书信”,我们应该舍弃“大便是脏东西”这种传统观念,仔细阅读来自肠内的书信。
大便的颜色、气味、硬度、形状都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体内的状况。
1)颜色:
像婴儿般的黄色大便最理想。
婴儿的大便是黄色,大多数的人一到了成年,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常进食肉类、多脂肪食物,导致大便变成黑色或褐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如果饮食得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便也不会变成黑色。
黑色或褐色的大便是一种警讯,但也不必慌慌张张地上医院,只要尽可能减少欧美式饮食,摄取偏酸性的食物,使大便呈现黄色即可。
可是,如果排出来的大便比平常还要黑,或呈紫色,就必须特别注意,有可能是胃或肠出血或其它疾病,这就需要就医了。
2)气味:
就像大人的大便并非黑色或褐色的一样,大便臭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比方婴儿的大便就有甜酸的气味,绝对不是臭的。
大便气味中会产生类似粪便恶臭的是吲哚、粪臭素。
这是蛋白质被肠内细菌分解所形成的物质。
换句话说,如果在饮食方面偏向欧美式,而摄取大量的高蛋白质时,大便就会变得很臭。
大便有时还会发出奇怪的气味,尤其需要注意由腹泻便所产生的特殊气味。
比方大便发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可能是肠内异常发酵(即所谓发酵性消化不良)引起的。
此外,如果拉出的腹泻便有一股烧焦味,有可能是小肠机能减低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带有腥味的焦油状大便,表示消化系统有出血的情况,而且出血量相当多。
如果从水状、泥状的腹泻便中,产生肉或鱼的腐臭味,可能是大量的血液或黏液被分解而排出肠外的缘故。
总之,大便的气味是检查肠子健康的测量计。
有特殊气味时,应该特别注意。
3)硬度:
决定大便的硬度,是大便中所含的水分比率,普通的大便含有70%~80%的水分。
水分超过80%的就是软便,亦即相当于半膏状、泥状的腹泻便;如果水分高达90%以上,大便就会呈水状。
若是便秘,水分的含量就低于70%,大便呈圆滚状或坚硬状类型。
4)形状:
在大便的各种形状中,基本上便秘时排出的大便是圆滚状、坚硬状;腹泻时排出的大便是半膏状、泥状或水状;健康状态最佳时,排出的大便是香蕉状。
2.3一问一答
问:
肠内的有害菌增加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答:
如果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的有害菌群大量增加,就会造成肠道污染,肠道的腐败现象加剧,使造肠机能无法发挥作用,要是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引发便秘、腹泻、大肠癌等疾病。
问:
便秘有什么样的危害?
答:
便秘多由栖息于肠道中的有害菌增加、肠道菌群失衡而引起;便秘会造成大量的细菌积存在肠道内,使肠道内的有害菌繁殖,形成有毒物质,并会随血液一起循环,引起口臭、痔疮、肝病、肾病、高血压等疾病。
问:
滥用抗生素治疗腹泻有什么样的危害?
如何应对?
答:
滥用抗生素治疗腹泻,会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导致人体抵抗力降低,并给其它疾病带来了可乘之机。
对付腹泻,首先得选对方法,通过培植有益菌(双歧杆菌等)来消灭肠内有害菌,调节人体肠生态,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问:
何为肠道健康的4A标准?
答:
排气无异味,大便不臭,排便成香蕉形(直径为2-3cm粗细),大便为黄色。
问:
怎样判断自己的肠生态状况?
答:
最简单的办法是在大便规律的基础上看大便是否符合上点中提到的4个标准,符合就表明肠生态是好的,否则都是肠生态失调的表现。
问:
怎样补充体内的双歧杆菌?
答:
有效补充双歧杆菌的办法是服食双歧杆菌的营养物质——低聚果糖,它富含低聚果糖活性益生元,不被人体所吸收,但可被双歧杆菌消化,是双歧杆菌有效的增殖因子和营养成分,食用后能使双歧杆菌自然增殖10~100倍,使有害菌大幅减少,改善人体肠内生态系统。
问:
低聚果糖是什么?
答:
低聚果糖是一种理想的益生元,食用后不被人体吸收,直达大肠,在大肠中被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利用,不被有害细菌利用。
大量人体和动物试验表明,每天摄入适量低聚果糖,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增殖可达10-100倍,同时生成对人体有益的有机酸,从而产生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生理功效。
问:
低聚果糖有甜味,担心发胖的人可以食用吗?
答:
肥胖是由于摄入体内的热量过剩引起的。
低聚果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几乎不提供热量,因此食用低聚果糖不会引起肥胖,担心发胖的人可以放心食用。
问:
热水会破坏低聚果糖的作用吗?
答:
不会。
低聚果糖耐热,即使是100℃的沸水也不会破坏其活性。
因此,低聚果糖可加在热水中食用,也可作为炒菜时的辅料。
3.目光要“肠”远
3.1警惕抗生素
来源:
人民网-市场报 作者:
许黎珊 时间:
2007-01-24
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很难,但在中国恰好相反,不少医生受利益驱动,给患者大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
中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这种局面不及时改变,中华民族有可能集体成为“耐药一族”,亦即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
感冒都用抗生素,孩子大后无药用
近期,北京患普通感冒和流感的人数急剧增加,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尤其儿童患病者剧增。
近日在北京儿童医院的输液室里看到,医务人员在配液室里忙碌的工作,护士们配好的药水已经挂成了长龙。
带着女儿来看病的丁先生告诉记者:
“我带着孩子到这看病,从挂号到就诊、化验、缴费、拿药、输液……足足用了5个小时。
以前孩子发烧感冒都会到医院来输液,好的快呀。
没想到这次会有那么多孩子一起生病!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多家设有儿科的医院后发现,每家医院的输液室里都是人满为患。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患者中,有90%的市民表示,为了让感冒快点好,就诊时都会主动要求医生为其输液治疗。
看来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已渐渐从被动转为了主动,但这种主动要求真的会给患者带来好处吗?
安徽省食药局局长刘自林说:
“现在小孩生病都要输液,而且基本都使用最新级别的抗生素。
一个新的抗生素研制成功至少得10年,童年就对顶级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些孩子长大后用什么抗生素?
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下一代真的无药可用了。
”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飞虎曾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进行了专门研究。
他发现抗生素的滥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病人对于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缺少正确的认识,要求医生开给抗生素;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
除此之外,还有些病人自己到药房买抗菌药物后,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也介绍,滥用抗生素问题长期存在,就拿感冒来说,医生不管患者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引起的疾病,都习惯用抗生素来应对,从而使抗生素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去年年底,就有一名5岁多的女童因为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在医院进行治疗,结果却由于医院在输液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皮试,而导致药物过敏反应,抢救无效死亡。
这次用了抗生素,下次再用无疗效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但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严重后果,如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细菌感染曾是人类的第一死因,在漫长的黑暗时代,抗菌药物的发明带给了人类希望之光。
但是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现象,使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之惊人使中国抗菌药物的“黄金时代”没有持续多久,有的抗生素进入中国20多年,病菌耐药率就已达到60%-70%,而曾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的抗菌药现在对70%肺炎球菌无效,如果像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率先进入“后抗菌药物时代”,中国人也将成为第一代的“耐药一族”,亦即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
浙江省食药局局长郑尚金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滥用抗生素问题是中华民族之患。
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竞争力是健康,如果连健康都没有了,中华民族拿什么和别人竞争。
黑龙江省食药局副局长张建平表示,普通群众在看病时不懂,以为贵的药、效果快的药就是好药,其实不然,虽然自己的病很快就好了,可是下一次生病时潜在的风险很大,实际上对百姓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损害。
有关专家也一再呼吁医生要慎用抗生素类药品,就是因为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具有不可逆性。
使用了第一代抗生素药物后,下一次发生感染时,使用第一代抗生素会无效,必须使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抗生素才有效果。
医院是重发区,利益是驱动力。
既然社会各界都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那为何近几年这种形势毫无减弱的趋势,难道大家都对自己的生命如此不负责任吗?
调查显示,对某医院的293份病历的抽查发现,使用抗生素的占53%,其中外科病历中使用抗生素占总数的86%,尤其在术后,抗生素使用几乎达到100%。
14%患者术前较早开始预防用药,甚至有患者在手术前一周就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
这种用法极易引发细菌的耐药性,不符合抗生素的基本使用原则。
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他表示,多年来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十分严重,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首先是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对如何选择抗菌药物上知识欠缺。
按照医生用药原则,用了青霉素,在开药方时就不能再开青霉素族的其他药,而在实际中不少医生往往是“祖孙三代”一起用,“大炮打蚊子”等用法也经常能在药方中看见。
其次,在不少医生心目中,把抗菌药物当做“保险药”、“安慰剂”,有的医生在病因诊断不明确的前提下,认为只要用了抗感染药物就保险了。
有时用一种抗菌药物就可以解决问题,往往用两种或三种抗菌素;用低档抗菌药即可治愈的,而偏要用高档的,像扁桃体发炎等轻微症状用青霉素即可,而在实际中医生却要用先锋类,这些都是医务人员怕担责任的表现。
高额的药品回扣也是医生滥开抗生素的重要原因。
安徽省食药局稽查处长王声发说,青霉素售价低、效果好,是一种最初级的抗生素,使用的风险较小。
可是,现在到医院,患者想用青霉素,得走后门托关系才行,因为青霉素7毛钱一支,医生就是开100支,也比不上开两三支售价70多元的抗生素环丙沙星拿的回扣多。
一般医生每开一种药就可以获得20%的药品回扣,开的药越多,单价越贵,医生所获得的回扣金额就越多。
3.2生态防治时代的来临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抗生素的时代,所谓“后抗生素时代”是指:
当今有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全球将面临药品无效的困境,好像又回到以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样。
有鉴于此,学术界还在1993年成立一个国际性的抗微生物战略研究小组,来应付这种尖锐的挑战。
抗生素会扰乱肠内菌丛中种群或群落间相互制约的格局,促进了原本是弱势的外来菌或环境菌生长繁殖,导致肠内生物社会的失控,引发菌群失调,严重危及健康,在临床上出现各种急、慢性炎症和全身感染。
其实抗生素的发现者AlexanderFleming早就提出警告,如果口服抗生素容易取得,就可能培养出具耐药性的细菌,并传染给他人。
五十年来由于各型抗生素在人、畜间的滥用,耐药基因的交换一直在进行着,人类对细菌的战争显然节节败退、转攻为守,诸如过去已基本控制的结核菌、肺炎链球菌等,现在再度成为治疗的难题。
所以抗生素对某些细菌失去作用,带来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即人类真的能用药物来解决所有的疾病吗?
这种疑虑唤醒了世人从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疾病,注意到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而转向研究生态防治的方法。
今天生态制品(ecologicalproparation)发展迅速,并广泛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其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菌群失调、耐药性菌株的增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俨然已渐成为人类和细菌抗争的新武器。
生态制品的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相信后抗生素的时代,无疑将是活生态防治的辉煌时代。
此外,低聚果糖作为人类饮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已经引起世界保健界的广泛关注:
日本厚生省批准低聚果糖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应用于500多种食品当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低聚果糖为公认的安全(GRAS)级食品配料;欧洲则把它作为食品配料广泛应用。
低聚果糖益生元,是人体内有益菌最好的食物,属于功能性低聚糖,天然存在于30000多种植物之中,据各国科学家长期实践证明,低聚果糖益生元对于激活人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促进人体生态平衡有着明显的作用。
中国微生态学首席科学家康白教授指出,人的身体好比小地球,携带着菌群,其中,有益菌的多寡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而低聚果糖是一种高效的益生元,可以促进人体体内有益菌的生长与增殖,从而维护体内微生物的正向平衡,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
据报道,仅日本低聚果糖年需求量即达到4万~5万吨,市场规模超过60多亿元。
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多达20~30万吨每年。
据统计,目前日本人口数量约为1.28亿,不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十分之一。
虽然我国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对低聚果糖的研究、开发、生产才起步不久,若按照日本人对低聚果糖的需求量来计算,国内低聚果糖的市场规模可超过600亿元,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3.3生命在于活生态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带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运动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旺盛,让各器官、各系统活动机能得到协调,于是很多人以为锻炼身体带来的生命力就是身体本身,认为组成人体的细胞是带来生命力的根源,其实不尽然。
那么,运动带来的旺盛生命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
生物科技给了我们合理的解释。
广西巴马县是国际公认的长寿之乡。
在巴马县24万人口中竟然有77位10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还不乏110岁以上的老人,9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多达530余人。
为什么巴马县的老人具有如此的青春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学者们经调查后,发现长寿老人的每克粪便含双歧杆菌的数量高达1亿个,相当于青少年水平,肠道年龄只有20岁。
而我们其他普通地区的老人,在70、80岁时体内双歧杆菌几乎接近于0,不到1%,而婴幼儿双歧杆菌的数量高达90%。
这不仅揭开了百岁老人健康长寿的核心秘密,而且说明人们体内双歧杆菌逐年减少和肠道老化的趋势是可以逆转的。
专家研究之后一致认为,巴马地区老人之所以能长寿,除了和当地的水土原因有关外,还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巴马人多以玉米、豆类、白薯等杂粮为主食。
专家研究表明,巴马地区的珍珠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