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54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髓穿刺的应用.docx

骨髓穿刺的应用

骨髓穿刺的应用

一.骨髓穿刺适用于:

1.     诊断贫血的细胞形态学类型,观察治疗后的效果。

2.     确立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确立白血病的细胞学类型,决定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判断病情及预后。

4.     协助诊断骨髓中可出现的异常细胞的疾病,如骨髓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癌转移等。

5.     明确原因不明的发热、肝脾肿大等。

6.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二.骨髓穿刺不适用于血友病。

∙骨髓采集:

1.骨髓液采集部位:

①髂后上棘最常用。

②髂前上棘。

此处采集骨髓较安全。

③胸骨穿刺,非必要时较少选用。

2.抽吸量:

以抽吸时在注射器中刚见到骨髓液(0.2~0.3ml)即止,不宜过多,以避免受外周血稀释影响结果。

3.骨髓液抽取后需立即涂片,防止凝固。

观察涂片状况,满意的涂片应可见有骨髓小粒及脂滴。

如被血液稀释、混血多时涂膜稀薄光滑,表面光感如血片。

∙骨髓涂片检查:

1.涂片染色:

瑞氏染色法。

2.低倍镜检查:

⑴观察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⑵观察有核细胞的多少,判断骨髓的增生程度。

一般将增生分为5级。

⑶观察大细胞或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淋巴瘤细胞、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

⑷计数巨核细胞。

⑸选择涂片均匀,染色清晰部位(以体尾交界的均匀区最宜),进行各系细胞的分类计数。

3.油镜检查:

⑴分类计数,根据细胞形态逐一辨认。

⑵计算粒/红比值。

⑶观察并描述各细胞形态,注意有否异常变化。

⑷观察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骨髓象:

以下几种情况均考虑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15%,晚幼粒<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料细胞,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学正常。

3.有核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25%,原幼<1%,早幼红<5%,中、晚幼红约各占10%,细胞形态学正常。

4.淋巴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型。

6.巨核细胞易见,多为成熟型,以产血小板型居多。

7.可见少量的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8.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第二节:

骨髓象的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1.     Ⅰ级:

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2.     Ⅱ级:

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3.     Ⅲ级:

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4.     Ⅳ级:

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5.     Ⅴ级:

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1.     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2.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3.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öhle包涵体。

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

∙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

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

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

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

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

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

∙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

∙恶性增生:

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

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

∙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

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

1.     浆细胞恶性增生: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

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

1.     恶性增生:

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     反应性增多:

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

1.     癌细胞:

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2.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

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3.     寄生虫:

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

1.     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2.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3.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5.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1.     肯定性诊断:

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2.     符合性诊断:

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

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3.     提示性诊断:

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

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4.     除外性诊断:

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

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第三节血细胞化学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意义POX主要存在于粒细胞系,除原粒细胞外,随细胞成熟,POX阳性反应增强(嗜碱性粒细胞反应阴性)。

单核细胞系从幼单核细胞起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则任何阶段均呈阴性反应。

本染色法最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呈弱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呈阴性反应。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意义

1.     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时常无明显变化或减低。

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明显减低,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显著增高。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减低,急变时活性增强。

4.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减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活性增高。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活性增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三、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意义

1.     单核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中此酶呈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

2.     毛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3.     高雪细胞呈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助于两者鉴别。

四、特异性酯酶(SE)染色意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的SE活性显著增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一般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性及巨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应。

五、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意义NSE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系,从原单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其活性逐渐增强。

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但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部分病例可呈弱阳性反应,但其活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

六、糖原染色意义

1.     鉴别良性与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2.     鉴别幼红细胞增生的性质

3.     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4.     鉴别某些细胞类型:

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等。

七、铁染色意义

1.     鉴别缺铁性与非缺铁性贫血

2.     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