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完全按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8)蔡元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
蔡的主要教育思想为:
a.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
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b.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c.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d.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9)陶行知,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10)陈鹤琴,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著作有:
《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国外:
(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
主要教育思想包含论国家管理教育、论学前教育、论普通教育、论高等教育。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受同样地教育,著作《政治学》,另外还著《伦理学》。
(3)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科学形态)的教育著作。
(4)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他中学。
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5)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6)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著《教育漫话》,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7)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8)昆体良著作有《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他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9)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代表著《人的教育》。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贝尔把“统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万物的本质和原因,而教育的实质和任务在于帮助人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神的本质,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
他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为一个分阶段的、连续不断地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10)卢梭的《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他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12)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
其基本思想是:
强调在科学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强调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面就越广;断言在结构主义课程前提下,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强调不仅要教出成绩良好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为此就要抛弃传统的复现法,代之以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发现法。
(1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
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
目的性和专业性。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
是在教育活动承担学习的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
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内容:
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4)教育手段:
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评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
评价: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孟禄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具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观点: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工具的制造标志从猿到人的转变——人及人类社会的诞生;劳动标志着人类从自然到社会的演变;劳动使人和社会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并创造了教育的条件。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
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
4.教育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教育内容简单;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的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a.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