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501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docx

徐州市水保规划报告117p

第一章综述

1.1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愈来愈多,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

早在八十年代,徐州市就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近年来,水质型缺水更为严重,向城市供水的地面水水源地连年遭受污染,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我省水利部门花费两年时间完成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3月18日下发了苏政复[2003]29号文批准了该“区划报告”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徐州市地处沂沭泗流域上中游,河流纵横。

京杭运河贯穿我市南北,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河、湖、库水质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加上上游污废水随上游来水进入我市,水污染事故和地区间水污染纠纷频频发生,水质型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及时科学的编制我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不但有利于我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有利于我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市水资源利用的宏观决策和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整个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水利部“三定”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

因此,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是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战略转移的重要环节。

1.2规划依据和标准

1.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2.2有关文件

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0]58号)

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水文[2000]1号)

1.2.3技术大纲、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

《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

《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

《江苏省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

1.2.4标准、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

1.2.5地方规划、参考资料

2000年《徐州市统计年鉴》

2000年《徐州市水资源公报》

2000—2002年《徐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徐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徐州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江苏省徐州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徐州市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

1.3规划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资源保护规划应结合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留有余地,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将水系内干流、支流、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作为一个大系统,充分考虑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省际间、市际间及湖泊、水库的不同水域及地下水系统一,近、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

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兼顾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大局出发,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

以调水工程输水干线和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为优先重点保护对象。

(三)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的原则

水质与水量是水资源的两个主要属性。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水质保护与水量密切相关。

规划中将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既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又防止水资源盲目开发。

在水资源保护规划中从水污染时空分布的差异、设计流量(水量)的确定、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等方面反映水质和水量的规划成果。

(四)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统一的原则

在水资源系统中,地表水与地下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水资源保护规划应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统一,特别是我市由于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如不注重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将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

所以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要将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考虑。

(五)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控制水体纳污总量为重点的原则

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水体纳污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4规划范围

1.4.1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

根据我市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省内调水工程的实施,我市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范围包括:

20条河流、1个湖泊。

见表1.1。

表1.1徐州市规划河(湖、库)范围表

序号

河、湖、库

所在县(区)

1

复新河

丰县

2

废黄河

铜山

3

大沙河

丰县、沛县

4

沿河

沛县

5

郑集河

铜山

6

顺堤河

铜山

7

奎河

市区、铜山

8

徐沙河

睢宁

9

徐洪河

邳州、睢宁

10

微山湖(湖西)

沛县、铜山

11

不牢河

铜山、贾汪

12

房亭河

铜山、邳州

13

中运河

邳州、新沂

14

汶河

邳州

15

东加河

邳州

16

西加河

邳州

17

邳苍分洪道

邳州

18

沂河

邳州、新沂

19

白马河

新沂

20

老沭河

新沂

21

骆马湖

新沂

1.4.2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范围

我市县级以上城镇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我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范围为我市县级以上城镇已有或规划中的水厂取水水源地,共4处,(以地表水作为取水水源)。

见表1.2。

表1.2徐州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范围表

县(市、区)

水厂名称

供水城镇

取水水源地

备注

睢宁县徐洪河

沙集水厂

睢宁县城

沙集闸上

规划

铜山县湖西运河

徐州市地面水厂

徐州市区

小闫河

已有

丰县大沙河

丰县水厂

丰县县城

大沙河

规划

铜山不牢河

徐州市地面水厂

徐州市区

解台闸下

已有

邳州中运河

邳州地面水厂

邳州市区

中运河徐塘上

正在筹建

沛县湖西运河

沛县地面水厂

沛县城区

湖西运河800扩大处

正在筹建

1.4.3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

根据我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市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范围为我市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层位的深层地下水,包括基岩裂隙水、Ⅰ承压孔隙水、Ⅱ承压孔隙水、Ⅲ承压孔隙水。

1.4.4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范围

地表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范围为我市水功能区划中的所有地表水水功能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功能区水体的所有排污口和排污支流口。

地下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范围为我市水功能区划中的所有地下水水功能区,规划的重点是调减开采区,其次是控制开采区。

1.5规划基准年、水平年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00年,遇到当年无资料时,采用2001年资料,或补测资料;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规划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

以近期水平年为规划重点,在实施规划中,结合“十五”计划,也进行2005年规划。

1.6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水功能区划、设置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遏制水环境恶化,使各规划水体达到规划水质目标,逐步修复河、湖、库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最终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6.1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总体目标

2005年,我市计划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将发挥效益,能基本消除高浓度污水积蓄,主要河流水量控制工程合理调度,基本消除河流黑臭现象。

2010年,全面实施和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新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各规划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到规划允许纳污能力范围内,河流生态保护工作逐步实施,主要河、湖、库要防止断流和干枯,保持水生生物良好栖息地。

2020年,通过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配置,我市排污与治理基本达到平衡,严格控制上游污水入境,建成水质良好,水生态平衡的水环境。

1.6.2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总体目标

我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总体目标,在各饮用水源地所处水功能区保护规划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划定水源保护区的范围,严格控制废污水排入,加大水源保护区的管理、监测力度,确保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不低于规划水质目标。

1.6.3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总体目标

2005年,在调减开采区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市区继续采用人工回灌措施,使控制开采区的地下水位保持稳定,同时环境地质问题应得到重视;在控制开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并适当压缩开采量,使地下水位趋于稳定;在扩大开采区可适当增加开采量,但必须经过开采可行性论证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

2010年,调减开采区初步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环境地质问题应基本得到控制;控制开采区控制开采量维持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得到恢复,使其逐步成为扩大开采区。

2020年,全区地下水全面实现采补平衡,环境地质问题应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6.4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总体目标

2005年,实现对省界断面(缓冲区)、市界断面、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城镇附近河段水功能区、地下水调减开采区和控制开采区、入河排污口和排污支流口的水量水质监测。

2010年,实现对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内所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入河排污口和排污支流口的水量水质监测。

2020年,实现对水资源保护规划所有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和排污支流口的水量水质监测。

1.7规划主要内容和指标

我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水功能区划及其水质保护目标的确定、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水体纳污能力分析计算、各规划水平年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规划中地表水评价指标采用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通航河道增加石油类。

污染物控制指标采用化学耗氧量和氨氮;地下水采用开采量为控制指标。

1.8规划工作程序

本次规划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的要求,在省水保办的指导下,结合我市水资源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其工作程序如下:

(一)在调查搜集我市社会经济、水资源质和量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有关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水域入河(湖、库)排污口调查,对无资料的水域和排污口进行水质、水量补测;

(二)对规划水域进行水质现状评价;

(三)进行水功能区划分,并确定其水质目标;

(四)根据资料计算统计各个水功能区现状纳污量;

(五)采用排序统计的方法确定设计水量;

(六)选择合适的水质模型,计算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

(七)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有关规划,分析计算并确定各规划水平年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其削减方案;

(八)进行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九)进行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十)进行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和投资估算,提出投资分担方案;

(十一)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我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程序见下图:

基本情况调查

搜集资料、分析情况

对策措施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规划方案

水功能区划

水资源保护监测投资估算及投资分担

水资源保护监测方案

水资源保护

监测规划

地下水功能区开采量控制方案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地下水资源

保护规划

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排污控制方案

划定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

地表水资源

保护规划

一级水功能区划

二级水功能区划

功能区现状纳污量统计分析

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分析计算

功能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地下水水功能区划

 

徐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程序图

第二章概况

徐州古称大彭氏国,相传尧封颛顼后裔彭祖于此,《禹贡》列为九州之一,市区春秋时为宋国彭城,东汉末年,曹操将徐州刺史部由郯城迁彭城,始改彭城为徐州。

战国时曾为宋都,两汉、两晋、南北朝都在徐州设藩封王,隋、唐以后,徐州先后设郡、道、州、府。

1945年设徐州市。

徐州市现今已是一座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市地处东经117o18’,北纬34o17’,至2000年,徐州市建城区面积107km2。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2.1自然环境

2.1.1自然地理

徐州市地貌大致为西北高、东西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地面高程从丰县的西北45m,下降到睢宁、新沂东南的18、19m,地面坡度三千分之一至一万分之一。

中运河纵贯南北,以西有废黄河从西北向东南斜贯丰、沛、铜山、睢宁四县和市区,成为陇状高地。

市境内中、东部有低山丘陵,西部四面皆低山,形成一个小型盆地。

全市平原面积大,约占90%,低山丘陵约占10%。

2.1.2地形地貌

徐州市的地貌形态为侵蚀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大多来源于沂蒙山区的风化冲积而成,后经黄泛沉积物的覆盖和改造,废黄河高滩横贯全市东西,并形成自然分水岭。

市区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岗地两部分组成,平原地面高程一般为31~33m左右(废黄河高程,下同),山丘岗地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

市区的山丘多为印支、新华夏构造时期形成的格局,后期经过多次断裂和升降运动的改造,经过漫长的历史侵蚀、风化、运移作用而呈现今日的地层景观。

按中国地震区划图,徐州市的地震烈度为7°。

2.1.3水文气象

徐州市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既受东南季风影响,又受西北季风控制。

其气候特点是: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季之中,冬夏季较长,春秋季短,春季气候多变,夏季潮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市区多年平均气温14.2oC,极端最低气温-23.3oC,极端最高气温40.7oC;多年平均降雨量889mm(1956-2002系列),年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

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

多年平均日照时间230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200~220天。

2.2水系

徐州市以废黄河为界,分成如下水系:

废黄河以北是沂沭泗水系,主要河道有京杭运河及其支河、房亭河。

京杭运河既是江水北调重要的输水干线,也是苏北航运的黄金水道。

现京杭运河市区段河底高程27.0m,河底宽60m。

京杭运河支河有丁万河、荆马河,丁万河是一条防洪、除涝、送水的河道,荆马河是一条防洪、除涝、纳污河道。

房亭河是中运河的一条支河,兼具防洪、排涝、送水功能。

废黄河以北的南四湖,不仅是沂沭泗洪水的调蓄水库,也是南水北调线路中的调蓄水库。

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徐州市有奎河和云龙湖水库。

奎河是跨越苏皖两省的流域性河道,兼具排洪、排污作用。

云龙湖水库汇水面积54km2,是奎河上游唯一的调蓄水库,同时具有旅游观光功能。

废黄河自成水系。

废黄河为高出两岸地面4~6m的悬河,目前,市区段河道河底高程34.5~33.3m,河底宽30~80m。

徐州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

地表径流水资源、抽引微山湖水、骆马湖和长江水及地下水。

2.3社会经济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运河横贯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势突出。

徐州市总人口约867.16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55.1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88.47亿元。

徐州市现有耕地61.66万hm2(合92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36亩。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23亿元。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水果及其他经济作物。

2000年粮食总产量386万t、棉花3.92t、油料9.55万t、水果66.27万t、肉类35万t、水产品12万t、蚕茧1.42万t,农民人均收入2979.6元。

徐州市工业在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巩固和发展优势企业,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工业全年完成2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2000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国有基本建设投资569亿元,增长41.1%;国有更新改造投资27亿元,增长33.3%;房地产投资8.6亿元,增长60.9%。

2.4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4.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按含水介质划分,本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变质岩类及岩浆岩类裂隙水四大类。

相应地,可将全区各含水岩层划归为四个含水岩组,即孔隙含水岩组、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和裂隙含水岩组。

在每个含水岩组中,根据地层组合,岩性及水力特征等又可划分出若干个含水层。

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按其水力特征,可分为潜水、弱承压水或承压水。

2.4.2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简述

(一)孔隙含水岩组(I)

由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冲积、冲洪积松散沉积物组成,广泛分布于山前地带,山间盆地及冲积平原区,按含水岩组内部结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及水力性质,补迳排条件等,将本含水岩组进一步划分为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及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三个含水层。

全新统孔隙含水层:

粉细砂为主要含水层。

丰、沛县及废黄河两侧地带,厚度大,补给条件好。

水质以HCO3-Ca·Mg。

中上更新统孔隙水层:

含水岩性为含钙结合亚粘土、亚砂土、粉~中粗砂层。

水质以HCO3-Na,HCO3·Cl-Ca·Na(Ca·Na,Ca·Mg)型为主,矿化度1.0~2.2g/L。

下更新统及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层:

区内中部该地层缺失,仅在东、西部赋存,含水层为中粗砂、亚粘土、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夹细砂。

水质主要为HCO3(或HO3·Cl·SO4)-Na(Ca·Na)型,矿化度小于1.0g/L。

(二)裂隙岩溶含水岩组(Ⅱ)

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垞城--柳新--拾屯--夹河一线以东、郯庐断陷和桃园凹陷以西地区及华山--栖山--胡寨和梁集--睢城--官山的两个基岩隆起区。

按地质时代和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将本区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划分为8个含水层。

1.石炭系中上统裂隙岩溶含水层(Ⅱ1)

主要分布在贾汪、拾屯复式向斜的近核部及其次级向斜的核部和华山--栖山隆起的北侧,除在贾汪、三堡等地有零星出露外,多被松散层覆盖,覆盖层厚度在华山--栖山隆起的北侧大于100m,其它地区一般为30~60m。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除上部夹有中厚层灰岩外,主要为页岩及泥岩,透富水性较差。

上统太原组岩性为砂岩,灰岩夹煤层,其中灰岩11~13层,单层厚度0.1~16m,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较好,单孔涌水量多在100~5000m3/d。

2.奥陶系阁庄--肖县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2)

分布在贾汪、拾屯复式向斜的翼部及华山--栖山隆起区,在青山泉、大泉、利国等地的山区裸露地表,华山--栖山一带覆盖层厚度>100m,其它地区盖层厚度多小于50m。

岩性主要为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和白云岩。

在裸露山区虽然裂隙,水量较贫乏,泉流量多小于10L/S。

在隐伏区储水汇水条件好,往往形成承压水,富水性好,单孔涌水量多在1000m3/d以上。

3.奥陶系贾汪组-寒武系崮山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3)

分布在蔺家坝--拾屯--夹河一线以东至车辐山--汴塘--大庙--两山口--三堡一线以西地区及华山--栖山隆起区。

在华山--栖山隆起区埋深大于100米,在汉王--三堡、柳泉--利国、大洞山和燕子埠等山区大量出露地表。

在平原区埋深小于50m,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薄层灰岩。

在裸露区属裂隙岩溶潜水,泉流量<10L/S,在隐伏区为承压或弱承压水,涌水量多在100~1000m3/d。

不牢河和废黄河断裂带及其两侧大于5000m3/d,表明其富水性受构造控制明显。

4.寒武系张夏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4)

分布埋藏条件及出露情况与贾汪组--崮山组裂隙岩溶含水层相同,其岩性为厚层鲕状灰岩和豹皮状灰岩,局部夹薄层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好,在裸露区为潜水,在隐伏区为承压或弱承压水。

单井涌水量多在1000m3/d以上,富水程度主要受构造和地貌条件影响。

5.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5)

岩性以砂页岩为主,夹中-厚层灰岩,灰岩单层厚度一般0.5~10m,裂隙较发育,但富水性不均,除局部地段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外,一般小于100m3/d。

6.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和馒头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6)

多分布在背斜的近核部,在山前地带有零星出露,馒头组上段和下段上部岩性为砂、页岩和薄层灰岩互层。

裂隙岩溶不发育,透水性差,可作为弱透水层;镘头组下段中、下部岩性以厚层、中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为主,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相对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0~1000m3/d,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及汇水条件好时,可大于1000m3/d。

7.震旦系望山组--魏集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7)

仅在铜山县毛庄、吕梁、张集及邳州邢楼等地零星分布,并在毛庄、吕梁一带出露地表,张集、邢楼等地为20~40m厚的第四系覆盖,岩性以白云岩、灰岩、砂页岩互层为主,裂隙岩溶不甚发育,单井涌水量多小于1000m3/d,但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可大于1000m3/d。

8.震旦系张渠组--赵圩组裂隙岩溶含水层(Ⅱ8)

分布在大洞山--紫庄--大庙--两山口一线以东、郯庐断陷--桃园凹陷以西地区及梁集--睢城--官山基岩隆起区。

在扒头山、吴邵--吕梁、寨山、岚山及官山等山区大面积出露并形成裂隙岩溶潜水,在山前、山间和平原区为5~150m松散层覆盖,多为承压或弱承压水,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泥质条带灰岩。

(三)裂隙孔隙含水岩组(Ⅲ)

裂隙孔隙水指赋存于碎屑岩类孔隙、裂隙中的地下水,徐州市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由青白口系土门群和震旦系城山组、二迭系、白垩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等四个含水层组成。

1.下第三系裂隙孔隙含水层(Ⅲ1)

分布在师寨--赵王楼、敬安-四户及桃园三个凹陷内,岩性为砂砾岩和泥岩。

由于其埋藏深(除四户一带为40~50m,其余多大于150m),补给条件差,故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

2.白垩系--侏罗系裂隙孔隙含水层(Ⅲ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