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49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docx

高考时事热点缕析

20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

                       郭献林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思想、总主题)

主要内容要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我国宏……

6.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7.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提出的“六个必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新认识。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五个统筹”(通过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微观具体事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和现实途径。

2.以下第二至第二十专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体现和展开。

3.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和重点。

具体材料有:

2006?

2007学年度《时事》第2期P22页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

P24页“关键词”中人口红利、P27页一水六用增效益。

第3期P31页“关键词”……增强消费调整分配、P62考考你中论述题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3期第4页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转型、《时事报告》第5期P75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6期P26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34以科学发展观纠偏、第12期P42暖民心事要一家一户地做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1.科学发展观(新课标之新教材和新考纲)。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反映了以人为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反映了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这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哲学常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

2.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

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的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3.经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体现了唯物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观。

4.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主体,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

政治常识:

1、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是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2、以人为本,人民是发展主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社会理想,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我国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主要内容要点: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此处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切入点。

这就是:

“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点”、“五个着力点”、(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P12,《决定》第三至第七部分是对上述“重点”、“着力点”的具体体现、部署、展开和细化)。

2、以下第三至第二十专题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展开。

具体材料有:

2006?

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27由《蜜蜂的寓言》想到的……第2期P12从美好的蓝图到行动、第3期封二和封三“九大目标”勾画和谐社会走向、P4奏响和谐交响曲、P10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答、P31关键词2006?

2007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期P10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第2期P10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第3期P1在共建中实现共享、P10五大举措促和谐、《时事报告》第6期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9期P8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上)、第10期P32构建和谐社会:

国外做法与启示、第11期P8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P18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新精神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第一专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第一专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这体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哲学常识:

1、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者和享有者统一,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2、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理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抗是矛盾,差异也是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重视而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正确的、不同的方法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常识: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必须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体现了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家机构活动的依法治国原则。

三、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要内容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概括地说就是:

“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

”具体地说就是:

1、突出“三个协调”(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变“又快又好”发展为“又好又快”发展。

2、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

3、加强固定资产投调控。

投资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方面,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支持薄弱环节的建设。

4、更加重视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引导城乡民民扩大消费。

(2)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3)居民的住房需求,是消费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

既要有效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也要调整住房需求结构,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

5、继续执行……

6、继续协调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和投资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7、把对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8、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2006?

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28平均数不是万能的。

第2期P22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

P24关键词、第3期P22年终岁末话经济、P28怎么看外汇储备增多?

P31关键词、P34企业用电提价一举多得、P47增强消费调整分配、2005?

2006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6期P5调整消费税意在公平配置社会资源、P23外汇储备第一的感觉。

2006?

2007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期P8新闻热词、第3期P4信息速览、P19新进行的土地清查与以往有何不同?

P25岁末谈经济、《时事报告》第5期P8我国税收发展与改革之路、P58消费税调节与收入的变奏、第6期P4观点、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26让GDP回归本义、第8期P4观点、第10期P6政策法规、第11期P47怎样看外汇储备将超万亿、第12期P4观点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常常识: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因此,主要是全面理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手段的内涵和要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行,过高也不行。

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增加数量,而且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全面看待经济增长,既即要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增长的结构、质量、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保持经济平稳平衡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减少贸易顺差,努力实现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

所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努力把失业率……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面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货币供应量、信贷、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和调节社会总供求,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其他,如税收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都是宏观调控常用的重要经济政策。

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加强“五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三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就涉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知识。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知识。

等等。

哲学常识:

在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实现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因此,主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发展的、全面……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的相关问题。

政治常识: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因此,主要是全面、正确地把握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要内容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三农”问题传递出的新信号是:

1、“四个丝毫不能”即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2、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3、2007年直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四补贴”(粮农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补贴)等政策将不折不扣地落实。

4、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三个继续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将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完善和强化。

2007年至少有三个“高含金量”的政策直接惠农:

一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普及到全国80%以上县。

5、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三是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五是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54、第2期P26、第3期P5、P20、P36、2006-2007学年度大学生版第2期P4、第3期P5、P1906年《时事报告》第5期P56、第7期P8、第10期P4、第12期P4、P6。

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

经济常识:

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

主要运用以下知识点。

1、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识,认识和分棉现代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但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人文事业发展的基础。

2、用产业结构的知识,认识和分析现代一不只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

把现代农业看作只是一产,已不符合实际情况。

现代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是商品经济的农业,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根本区别。

3、综合运用发展农业的有关措施的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

(1)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成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

(2)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3)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对“三农”的公共服务。

(4)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

(5)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

(6)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7)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8)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9)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0)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11)加快建设现代受农业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12)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哲学常识:

主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政治常识:

主要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有关知识参见第三专题和党的有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五、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主要内容要点: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把强化政会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

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快环境科技创新,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5、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6、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1、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4、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

哲学常识:

1、联系、发展全面观点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司。

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六、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主要内容要点:

1、国际科技进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完善鼓励与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5、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2、国家、企业、市场三者关系。

哲学常识:

1、抓主要矛盾。

2、内因和外因。

3、发展观点和创新精神。

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七、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要点:

1、健全全国统一市场。

2、完善东中的西部区域互动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互惠互利格局,加大对锻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3、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4、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经济结构调整。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5、财政、税收政策。

哲学常识:

1、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八、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主要内容重点:

1、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金融体制等改革,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2、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优化进出口商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4、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或考点):

经济常识:

1、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国企改革、企业兼并与破产。

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5、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6、关税。

7、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贸顺差与逆差。

8、外汇与汇率。

哲学常识:

1、内因与外因

政治常识: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2、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文化建设

一.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主要内容要点:

1.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团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党和国家希望通过“科技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成为国家发展的“双翼”,带动综合国力的提升。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角度。

《时事》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