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132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集中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第二次自己命题文综练历史试题

命题:

何志刚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

“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表中历史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B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C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D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属于史实陈述,故A排除;“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属于历史评价,故C排除;“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属于史实陈述,故D排除。

故选B。

3.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佛的信仰终极目标趋同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礼秋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和“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可见在阐发佛教的社会功用,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终极目标,排除B;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是唐朝末年,排除D。

4.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

故选C。

5.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

“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

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

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

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税则修改,提高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是其出行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财政问题日益严重,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李鸿章外交目标是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千的时间信息,以此确定所处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出行的目的,依托材料和选项加以回答,不能凭空想象,材料所述内容课本上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理解材料及所处的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6.梁启超说: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下列主张与梁启超意图相似的是

A.民为邦本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以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国家没有重视人民主权,从而导致“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因此主张人民主权,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BC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

7.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主要说明

A.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占据上风是三大战役后,故A项错误;1947年2月中国内战已经爆发,而且材料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C项错误;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反对民国宪法反对内战,说明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D项正确。

8.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据材料信息可知

A.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波动主要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故A正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B排除。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同样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C排除。

材料无法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故D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

9.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

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

这些规定旨在

A.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B.维系社会秩序和维护统治秩序

C.彰显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D.严格规定民主权利享受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关于不能发言的公民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对父母不尊重不赡养、对服兵役和不服从战争规定以及挥霍财产的几种情况,这都涉及到了社会秩序或者统治秩序,故选B;AD以偏概全,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故排除;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故排除C。

10.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应该是指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

故答案为D项。

A项是文艺复兴的影响,B项是经典力学的贡献,C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均排除。

点睛:

所谓理性,就是承认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提倡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11.“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A.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B.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C.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权显然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C项错误;美国宪法颁布防止专制出现,以提高效率代价保障民主,故D项正确。

【点睛】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议会选出。

德意志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中心是帝国皇帝联邦议会(各邦代表)与帝国国会(普选)行使立法权。

12.截止到1996年底,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欧盟的贸易已分别占它们贸易总额的62%、64%、62%和58%。

这一状况

A.导致了欧盟内部竞争激烈

B.加剧了欧盟与美国争夺市场

C.推动了统一货币欧元问世

D.提高了欧盟的经济实体地位

【答案】C

【解析】

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这说明欧盟内部贸易一体化程度较高,客观上推动了统一货币欧元问世,故C正确;欧盟内部贸易增加不会导致欧盟内部竞争激烈,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欧盟与美国争夺市场,故B错误;欧盟本身就是经济实体,这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

正是因为没有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