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28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docx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

单元

1

课题

1、动物的四肢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四肢的外部形态特征;依据动物在多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猫足肉垫的特点和作用,意识到猫足肉垫对猫生存的作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四肢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动物四肢形态结构功能,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学

难点

观察实验认识动物四肢的外部形态特征,动物如何通过四肢感知并适应环境

教学

准备

毛巾橡皮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教师展示几幅图片:

猎豹追逐羚羊、小狗奔跑、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怎样借助四肢运动。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并板书:

动物的四肢。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特点。

1.教师展示猫足的放大图片,重点呈现猫足的肉垫和爪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猫足的肉垫和爪子,思考有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按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师生总结:

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防滑等作用,爪子有爬树、搏斗、捕食等功能。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猫足的肉垫和爪子还有哪些作用?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总结:

猫足的肉垫还可以感知不同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及震动,还有散热的作用;爪子还有创土、攀爬的作用。

2.模拟猫足肉垫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出示方法指导和注意事現。

凳子腿不包裏毛巾和包裏毛巾时,分别推动凳子,对比声音的大小。

凳子腿不包裏毛巾和包裏毛巾时,分别推动凳子,对比声音和用力的大小。

凳子腿不包裏毛巾和包裏毛巾时,将凳子抬至同一高度后,手握凳子让其落下,对比落地时手上震动感的强。

(3)学生做实验,教师实时引导。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教师总结:

凳子上绑的毛巾相当于猫足的肉垫,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防滑的作用。

(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1.教师出示猴子、青蛙、鳄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3种动物的四肢。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3.师生总结:

青蛙的后肢更加发达且有蹼,让青蛙不但擅长跳跃还能游泳。

青蛙的前肢有支撑身体的作用。

猴子的四肢长且有明确的分工,关节灵活,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指对握,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鳄鱼的四肢粗壮,能够支撑其沉重的身体。

4.教师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描述它们四肢的特点。

(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教师展示海龟、马、猩猩、袋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种动物的四肢。

学生以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4种动物如何通过四肢适应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4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结合四肢的特点,说一说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教师总结:

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龟,前肢变成类似“桨“的形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有利于海龟在海水中运动。

马的四肢健壮,有利于马快速奔跑。

猩猩的四肢特别灵活,有利于猩猩在丛林中穿棱,袋鼠强壮的后肢有利于袋鼠通过跳跃快速移动。

3.教师出示更多动物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它们如何通过四肢适应环境?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提醒学生观察骆驼行走的图片或视频,或者直接到动物园等场所观察骆驼,思考骆驼能在沙漠中自由行走的秘密。

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时注意安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1

课题

2、动物的皮肤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或甲等。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皮肤的外部形态特征。

依据动物在多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学生意识到动物可以借助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探究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了解鱼有利于水中生存的身体特征

教学

难点

了解动物的皮肤对自己的保护作用

教学

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教师用视频“动物的皮肤“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知识。

教师出示海洋中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鱼上。

教师板书课题:

动物的皮肤。

二、探究活动

(一)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1.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观察鱼的身体表面?

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摸鱼时,力量要控制好,不能对鱼造成伤害;活动后,及时洗手。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鱼的背部和腹部颜色不一样;鱼身体表面摸起来滑滑的;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师生总结:

鱼背部和腹部颜色不同,有利于保护鱼不被天敌发现;鱼的鳞片坚硬,可以保护鱼的身体;鱼身体表面有黏液,可以减小鱼游动时水对它们的阻力。

教师补充不同种类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2.探究鱼身体表面的颜色对鱼生存的作用。

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灰色背景上带“小鱼“空白轮廓的卡片。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给“小鱼“涂哪一种颜色会让“小鱼“不容易被发现?

学生以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法。

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方案,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以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

灰色的“小鱼“不容易被发现。

在自然环境中,鱼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色接近时,鱼就能很好地隐藏于环境中,不被天敌发现。

像这样,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哪种颜色的“小鱼“更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在做模拟实验。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3.探究鱼皮肤表面的黏液对鱼生存的作用。

教师出示气球,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检查气球是否完好?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演示给气球吹气的过程,检查气球完好后给气球注入适量水。

学生以小组完成气球的检查后给气球注水。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将洗洁精涂抹在气球的表面,再摸一摸气球,与之前的感觉对比。

学生以小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总结:

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能帮助鱼减小身体与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运动的速度。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了解鱼侧线的知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二)其他动物的皮肤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教师出示海豚、变色龙、鸭子、河马和北极熊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说一说这些动物皮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的生活环境,思考:

它们怎样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生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

教师总结:

海豚的皮肤能帮助海豚在水中高速运动,并且颜色能很好地帮助它们隐身“。

变色龙的皮肤能让其身体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接近。

鸭子的皮肤表面覆盖着羽毛,能防水,帮助鸭子浮在水面上。

河马的皮肤要经常浸在水中,以保持湿润。

北极熊的皮肤能帮北极熊吸收热量并减少散热。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拓展任务,提示学生观察更多动物皮肤的图片,或者直接到动物园等现场观察,说一说有哪些新的发现。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很多动物不能直接接触。

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动物皮肤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1

课题

3、动物的翅膀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翅膀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

2.在数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翅膀的外部形态特征;依据动物在多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可以借助翅膀感知并适应环境。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翅膀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了解动物翅膀的外部形态

教学

难点

翅膀构造为了感知并适应环境

教学

准备

羽毛彩纸滴管盘子小刀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教师用谜语“千里奔驰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底一一鸽子。

教师总结:

鸽子因为有翅膀,所以能在天空中飞行。

教师板书:

动物的翅膀。

2、探究活动

(1)观察鸟翅膀的特点,想一想鸟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

1.观察翅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张开翅膀飞行的海鸥和麻雀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羽毛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

教师总结:

鸟的羽毛排列整齐,部分重叠。

2.探究鸟羽毛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方式感受羽毛的重量,往羽毛上滴水后检验防水性,剖开羽毛后观察内部构造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以小组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提示学生实验中要注意滴管的使用方法,剖开羽毛时要注意用刀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汇报小组的观察结果。

教师总结:

通过掂一掂,我们能发现羽毛非常轻。

水滴在羽毛上,没有渗入羽毛中,剖开羽毛后发现羽轴是中空的。

这些特征有利于鸟在空中飞行。

3.探究翅膀大小对鸟飞行的影响。

  教师出示两张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纸,引导学生折成两个“翅膀”大小

  同的纸飞机,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来完成这个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出示实验方法:

选择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在室内无风的条件下,将两个纸飞机从同一高度同时放飞。

观察哪架纸飞机飞行时间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教师总结:

放飞高度、纸张大小、室内环境等因素必须是相同的。

学生做实验,记录哪一架飞机飞行的时间更长。

教师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飞机“翅膀”越大,飞行时间越长。

因此,翅膀比较大的鸟一般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这也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2)其他动物的翅有什么特点?

它们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

教师出示企鹅、鸟、灰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动物的翅膀,分别总结这几种动物翅膀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教师总结企鹅、蛇鸟和灰雁翅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师出示更多种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它们是怎样借助翅膀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的?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提醒学生观察身边其他动物的翅膀,或者到动物园等场所直接观察。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翅膀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1

课题

4、冬眠与迁徙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迁徒、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

2.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迁徙和冬眠的过程、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冬眠的动物怎样过冬,知道冬眠是为了适应环境

教学

难点

动物迁徙,迁徙是因为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教师用谜语“小小姑娘黑又黑,秋天走了春天回。

带着一把小剪刀,半天空中飞呀飞“来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迷底——燕子。

教师提出问題:

北方的燕子为什么秋天走春天回?

学生回答。

教帅板书:

冬眠与迁徒。

二、探究活动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出示乌龟、青蛙、刺猬过冬时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3种动物的状态。

学生以小组讨论:

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

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以小组汇报。

教师出示资料卡:

随着气温的降低,青蛙的体温会逐渐下降。

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就会钻进泥土中“睡觉“,以此来躲避严寒。

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师总结:

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

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会冬眠以及如何冬眠。

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更多冬眠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二)它们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角马、大雁、大麻哈鱼迁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后以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教师出示资料卡:

大麻哈鱼出生在河流中,孵化后进入海洋。

在海洋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大麻哈鱼会逆流而上,进入河流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

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

教师总结:

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

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会迁徙以及如何迁徙。

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更多迁徙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

调查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有哪些,了解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例如:

为了过冬,有的动物换毛,有的动物储存食物等。

学生全面了解动物在适应季节变化过程中的本领。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2

课题

5植物的身体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成长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身体”的结构表现出探究兴趣。

4.懂得珍爱生命,爱护植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成长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教学

难点

对植物“身体”的结构分析总结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问题导入:

世界上的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的“身体“是怎样构成的?

不同种类植物的“身体“有相似的地方吗?

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

植物的“身体“。

3、探究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吗?

植物和人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呢?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

2.教师出示带有花和果实的凤仙花盆栽或凤仙花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学生先自行观察,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观察结果,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介绍。

5.数师总结:

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6部分构成的。

教师板书: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的“连一连凤仙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其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多种类别的植物,说出其“身体“的构成部分。

学生以小组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允许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

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比如蕨类植物由根、茎、叶构成;苔藓类只有茎、叶。

5.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说一说熟悉的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写出苹果树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活动。

三,拓展活动

(一)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教师提问:

假如世界上没有植物,会怎样?

2.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教师总结:

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要更加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二)观察周围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课下任务:

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了解其“身体“是由几部分构的;选择一种适合盆栽的植物,亲自种下种子,观察和记录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学生选择喜欢的任务课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2

课题

6、植物的根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作用

教学

难点

探究植物根吸水的实验设计

教学

准备

玻璃瓶水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棉花彩笔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师:

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们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

师: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的根。

(板书课题:

植物的根。

师:

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根?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1.师:

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根各不相同。

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里都有菠菜和大葱。

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

可以对根的形状、长短、粗细及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

2.学生观察,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的结果

4.教小结;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像大萄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根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根系,属于须根系。

5.你们见过哪些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

学生交流见过的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的植物,师生共同纠分类时出现的错误活动二:

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带根植物分类

1.学生给小组中的带根植物分类。

2.学生共同交流有争议的植物。

生:

胡萝ト长得粗粗的、属于肉质直根系,我们给它取名贮藏根。

3.教师补究:

有一些像胡萝卜这样比较特殊的根,如气生根、寄生根等。

教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变态根。

数师出示课件,学生猜测。

教师小结:

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牢牢地“抓“着泥土,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

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定时给花浇水、松土等。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测,交流。

师:

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带根的芫荽、量筒、盖子、植物油。

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数师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研究根的作用。

小组计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方案。

教师引导:

在量筒里倒上一些水,慢慢放人一株带根的芫荽,滴入几滴植物油(目的是为了密封水面,防止水分蒸发)。

在此时水位的刻度处做记号,然后观察。

注意:

只把植物的根部浸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教师分发实验记录单。

6.学生分组做实验,把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结果,填写实验记录单。

7.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8.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短时间内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老师提前做好了实验装置。

早上6点,量简内的水面在86ml的位置,现在水位降低到了78ml的位置。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也会吸收溶解在水里的养分。

每组的实验装置继续放在向阳的窗台上,课下继续观察、探究,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三、拓展活动

1.师: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植物根的很多奥秘。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系发达了,地上部分才能生长旺盛,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

师:

你们见过园林工人移栽植物吗?

为了让这些移栽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他们在移时是怎样保护植物的根部的?

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

移栽植物时,对根部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能力会降低。

因此,在移栽植物时需要带大的土坨。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单元

2

课题

7植物的茎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9年

9月1日

上课时间

201年

月日

教学

目标

1.知道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

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茎的运输水分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

教学

难点

茎的运输水分实验

教学

准备

凤仙花水红墨水矿泉水小刀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老师昨天做了一个实验:

把这盆花浇足了水,用一个干燥的塑料袋把花的茎部和以上的部分紧紧包扎起来。

今天早上,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

请同学们看!

你们能观察到什么?

你们能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

帅:

植物是用什么“喝水“的呢?

生:

植物是用根“喝水“的。

生:

植物是用根毛吸取地下的水分的。

师小结:

看来,前面的知识同学们学得不错啊!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的花的呢?

二、探究新知

1.猜想与假设

生:

根吸收的水分靠茎输送到叶和花。

生:

植物茎内有“管子“。

生:

根吸收的水分是靠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全身的。

师:

茎在根和叶之间像一座桥梁把根吸收的水分传递到绿叶,茎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中是否像大家猜测的那样确实有一根“管子“在输送水分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一下呢?

生:

用实验验证

2.设计实验。

师: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

能!

师:

实践出真知。

师:

下面,就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好、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师:

现在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