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1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docx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

李老师太极拳论摘记(洪伟)

发于脚,主载于腰。

练成千斤力,只用四两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手动时肘、身、腰、胯、腿、脚随之而动,尤树之边叶被扯时,枝颤、干弹一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松而不懈,沉而不死。

练习太极,迈行猫步,要做到脚踏碧波,身披彩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大地一如水面,脚下如踏浮冰,前脚起、寻、落、点、放、平、粘,全脚掌粘住浮冰,意领而形随,而后重心缓缓前移,圆裆匀进,似水前流,后面随之收胯、松膝、揭脚、渐起、点离,再以腰脊领动,重心移至前脚,循环往复。

迈行中,始终保持两脚下的浮冰不偏、不倚、不破、不动、不移。

低腿怕挫,高腿怕憋。

实要站稳,虚要提空,但实而不死,虚而不浮。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一脚有虚实,一脚有阴阳。

心平气和,敛气凝神,反观内照,曰内视。

意领形随,形近意远;意形相逆,形敛、意投、神运,如虎扑食。

以形行意,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便利从心。

逢沉必转,逢转必沉。

心悟体正,均匀深长呼吸。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只能把身健。

练功是无中生有,是在做加法,能做百分之百,不做百分之九十九,把身体练成钢板;练拳是化有为无,是在做减法,十成功力只用八成,把钢板练成弹簧,把弹簧练成流水。

十八式养生功:

1、无极式;2、起式;3、开合手;4、白鹤亮翅;5、力士托塔;6、托盘转臂;7、虎爪功;8、捉闭功;9、指天划地(六味地黄汤);10、海底针;11、云手;12、左右采手;13、铺地锦;14、金鸡独立;15、黑虎掏心;16、揽雀尾;17、苍鹰扑兔;18、收势。

十八式不是为了做动作,而是为也体会内在的变化,体会筋骨肌肉的通透,开则弥漫六合,合则藏蓄一点。

九宫桩:

闪战腾挪。

运劲抽丝处处明(通天通地),迈行猫步点点灵(运转八方)。

练功:

定势上多去养,多贯通,周身都像拉着橡皮筋一样地贯通,让每个骨节之间都有橡皮筋、都有弹簧,多琢磨猫、猴子、狗熊、大象怎样走,关键在于顺不顺。

练拳时浑身不能有牵挂、有支撑。

什么叫平衡?

阴阳相继是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受力均衡。

重心移动到位不过限,用运动过程中的势能打人,而不是重心前倾够着打人。

肉要松、骨要撑、意要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贯通。

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边蓄力发。

气走骨膜,胀筋腾膜,调整骨架,调整气息,鼓荡开合,用意不用力,不是动作要做到什么位置,要蓄势、顺势,将势能释放出去。

宜柔宜刚,但要守住中定,脊柱要落于一足着实,只有到了至高境界,才能消跟去实。

松的四个境界:

1、松开。

开的窍门是伸筋拔骨,方法是练习十八式养生功,要开中有合,松在紧中求;2、松整。

整的窍门合,方法是练习站无极桩、混元桩,站桩时要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平衡,抱住架子,能够扰住、收得起来,内撑外降、骨撑肉松,胯、膝、踝虚空、有弹性,六面平衡,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胯关节之间均有虚空,命门有弧形外顶之意,不求其形;3、松活。

打拳是将整劲用活。

4、松空。

该点以后再讲。

练习十八式养生功后,可以练整、练活:

1、悬腿写大字;2、腾腿踢树叶;3、摆手、摆臂、松肩,微力上挑、自由落体(正挑、斜挑、侧挑);4、伏身、荡臂、捋体、提臀;5、周身虚空甩臂;6、甩臂击肩头、胸肋、丹田。

白鹤亮翅:

(1)落:

两臂垂直于地面,随重力自然下沉,将两条腿绷直,脊柱节节松开,落至腰脊自然放开,做到背如反弓,保持弹性,休会鱼咬钩时钓杆之弹力。

(2)转:

两臂吊在两肩,自然下垂,用腰脊之力领动左(右)转,充分拉伸右(左)臂、右(左)臂、右(左)肋肌肉。

(3)翻:

左(右)脚底略微用力一蹬,右(左)胳膊带动右(左)面上身向上翻,将身体、两臂均翻到一个平面,充分拉伸身体右(左)面一侧。

(4)摆:

左脚脚底略微用力蹬地,同时用脊柱之弹力将两臂摆起,全力伸向天空,舒展全身。

起床后、睡觉前,手搓热,干洗脸;手变梳,干梳头;用大拇指沿头颅骨谷用力推,有痛感;四指并拢,抠颈部肌肉,拉肉拔筋;拔耳,敲天鼓,搓耳;轻松甩臂叩肩,敲击肾区。

里升外降,里开外合,有上有下,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六面平衡,道法自然。

理可顿悟(心里明白),法须自修(身体明白)。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太极拳就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螺旋式进步。

少则得,多则惑,修在当下,日有所获。

 

第二阶段:

息息归脚

揉筋搓骨,练松身,练轻灵,骨头能打弯。

似松非松,似展非展,重意,阳化气(动、灵活),阴成形(静、柔软),动至无极,无极生太极。

平面归无极,上下息息归脚,内动外随。

(1)节节贯通(接骨缝)

十八式伸筋拔骨,放得多;练拳是长练短用,收得多。

练拳时,由十八式的以开为主,变为以合为主,要收得住、藏得住,合着劲、抱成团,找自然、找松沉、找六面平衡力,找曲中求直,要对骨缝,要把全身206块骨头及骨头之间的骨颖找到,让各个骨头节节贯穿,全都通到脚下,而不较劲。

息息归脚中接骨缝要求:

一是骨架有无弹性;二是肌肉有无拉伸;三是整劲是否沉通到脚入地。

弓步桩:

肉别使劲,骨肉分离,骨架鼓涨,骨头拉着筋,感觉无肉、走骨架,骨架打开贯通,无过不及,有弹劲,整劲沉通到脚入地。

四六步:

左脚朝南,右脚朝西北,开胯,鼓涨开,略高于90度,左手向前伸出,虎口浑圆,自然张开,右手下压,按入胯下,两手、胳膊、肩膀由腰领而通劲,后手发力,前手打人。

川字桩:

后沉到右脚,左脚尖随脚跟点地后拉,左身向前略转,左手向前自然伸出,虎口浑圆自然张开,右手随后,左手、脸、右手成“川”字。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静要得中,动要守中,做到息息归脚(一呼一吸为一息)。

太极是从阴面发劲。

(2)鹤形步

鹤形步红的是整、是松、是接骨、是弹劲、是平衡、是得中、是节节贯通、是息息归脚。

力通脚下,力不能从脚入上顶,全身劲要合起来,背如反弓,守住、曲膝、不散。

膝盖疼是因为过于追求松沉,致松而懈、沉而死,而不是讲究虚领、轻灵,不讲究接骨缝,不讲究贯通。

要练节节贯通,练周身弹簧。

揽雀尾:

里动外随,四肢如水母肢体飘动,立身中正,不能让四肢牵动,合劲比开劲重要,先合,收才能藏、蓄,手长步远必失松弹,四肢须在舒适的位置,打出松弹劲来,吞吐收放自如,打人不靠招式、力量,靠的是收、放、靠的全身整劲势能,往实处打,往虚处放。

接触后全身如弹簧近,先收、先蓄,推打之力与腰、脚相通,背如反弓,劲以曲蓄而有余,以腰、脚的弹簧劲将对方重心掀起,趁对方动静将分之际,将其发、放出去。

引人、诱人入圈,套进圈里后,圈里打人,形近意远,沉而透狠,打人动作很小,切忌圈外推人,浮而无力。

手起身藏——虎蹲山。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不参与下半路,后半路以意贯指,形于手指。

有心求道,无心求果。

周身无点不弹簧。

(3)抽丝挂线(运劲如抽丝)

(4)如履薄冰(迈行如猫步)

五弓劲:

一身背五弓,练五弓劲,被动受力,不丢不顶,将来力卸到地下。

弹簧劲:

在外力压下,骨缝、关节旋转,防守、反攻同时完成。

流水劲。

抻盘拔骨,找骨头在肌肉中游泳的感觉。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

陆地游泳:

按、推、拍、抹、划。

太极理法拳功,拳架长练短用,不要力、形的极限,练身、调心、顺气、养神,先有运行轨迹,把身体放到轨迹,筋骨要撑,皮毛要松。

 

内动外随,整劲透打;(上)抱圆守住,(下)过人越位;神意凌空,意领神随。

练拳分为“水中行”、“水中游”、“水上飘”三个层次。

万般功法皆无用,形意终须似流水。

太极拳分为“演法”(演示与看)、“练法”(训练功法)和“用法”(实用技击)。

无极桩:

胸以下为水囊,松沉入地,越往下压强越大,脚腿有膨胀撑劲;胸部如在水面,胳膊与肩平时似在水中划行,举起向上则在云中飘浮。

练拳要练拳意,运劲抽丝处处明,起落开合听自由,绵延不绝,形断意不断。

内在的运动要始终围绕百会——会阴这一中轴运动。

内动外随,抽丝挂线,神意凌空,气定神闲,每招第式都要调整舒适、顺遂,做到周身如水,在抽、送(放)之间鼓荡开合,做什么动作都不贪不欠。

筋拉不开不行,不灵;拉过了也不行,失去韧性。

太极练的是活,而不是幅度有多大。

弓步、四六步中,前步和后步左右的距离15-20厘米,左右稳定。

练拳时凡此皆是意,走的是流水劲,像水一样流动,是意的流动、势的流动,讲求的是如何中正、松静、安舒。

上虚下实,整个人象冰山,三分之二在水下,胸口以上越轻越好,手象飘带,胳膊象章鱼无骨的触手,腰腿要鼓涨、运用弹力,守住中定,中轴垂直于地面,两腰间分五分,中轴在2、3、4间移动,移动距离初学时不要超过20CM。

到4时不可后仰,可略前倾。

功夫深了再往1、5上移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

长练短用。

太极练的是通,而不是狠、使劲。

太极是做减法,找到错误、拙力,去掉它,打拳架,重心五点法(在2-4间移动,运动到1、5时就要动腿了),守住中定,上虚下实,里升外降,内动外随,运动中三圆骨架要平。

挤要得衡。

捋劲义何解,引进使之前,重心自维护,力尽自然空。

练风摆莲花、脚踏浮冰。

意领形随,形意分离,形近意远,身形要合、要拢住,但神意凌空。

身随势动,步随形转,越打越轻、越打越沉,越打越稳静,最后有意无形,无形无相,全身透空,找无极状态,再由无极生太极。

动之则分,分阴阳。

静之则合,合太极。

单鞭:

开时眼用余光、散光,神宜内敛,切忌凝神、神光外泄。

走架时宜松沉稳静,气定神闲,动中求静,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无极,用意鼓荡着身体四肢而耐,处处体会波浪的频动,且随时随心可停下来。

打人不露形,露形必不赢。

太极阴阳诀:

吞吐开合问刚柔。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刚。

以无为入无间。

不求形成太似,但求神气足。

道本自然一气游,松松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还应似水流。

——孙禄堂

太极,包含至极之理,即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此拳术“变化万端”、“随变无穷”,故太极为万拳之母。

无极: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极而太极,负阴抱阳、黑白相拥,而形成太极图。

道含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即无极,阴阳则是太极。

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阴阳二气冲和则生成万物,二气相互吸引,相互凝聚,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阴阳相对并立,便是太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