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038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书记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X同志

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刚刚胜利闭幕,会上,省委罗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城乡建设的总要求。

他在讲话中强调了规划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加大城乡规划实施力度”的最新要求。

明天,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全国规划年会将在南京隆重召开,讨论的主题是“转型与重构”。

大约一个月后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市党员代表又将齐聚一堂,热烈讨论南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在全市上下满怀豪情朝着“两个率先”第二个目标奋力前进,朝着“共建美好新南京、共享幸福新生活”共同愿景加快迈进的关键时刻,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如何以规划为引领,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对南京坚定科学发展信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围绕大局,判研形势,深刻认识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规划工作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源潮同志在南京时提出“一城三区”、“三集中、一疏散”等战略性构想,全面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罗志军同志在南京时提出了“跨江

发展”、“五个中心”等重大战略,完善了南京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我们根据南京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保持规划连续性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在规划的具体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空间资源和生产力布局,有力地发挥了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科学引领作用。

对此,我们要充分总结经验,作为下一步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目前,南京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正确研判,加深对城市特质和发展方向的认知,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视野。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规划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期间,南京迈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加快转型、加快转变成为南京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

这些路径和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与城乡规划的终极理念是一致的。

因此,加强城乡规划工作,首先解决的是对城市的认识和规划价值观的问题。

具体对南京来说,传统的发展模式正遇到三大约束限制:

一是资源有限的约束。

南京地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三,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现在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每年不到1万亩,仅为前些年实际使用量的1/10。

二是环境保护的约束。

重化工业比重高的城市产业实际,多年积累给环境造成影响,环境容量

受到挤压,加之市民群众环境诉求日益提高,对地区环境风险日益敏感,城市环境成为未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

三是文化保护的约束。

作为历史古都,南京发展中经济空间开发与文化空间保护的冲突已经现实存在,如何兼顾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以有效办法科学统筹。

要突破这些约束瓶颈,根本的一条,必须转变原有的增长模式,包括空间要素结构和组织方式,必须从规划思路上确立新的空间导向和策略。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南京迎来了以人才、科技、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机遇。

我们要用新资源观来审视南京的城市特质,从而找到发展支点。

用新资源观审视,南京具备城市资源的“四大集合优势”:

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南京有国家级文物保护27项81处,从建筑、科技、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各个方向,无论是文物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各种历史文化印记,遍布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二是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

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有普通高校53所,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近100万人。

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5家,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三是良好的区位辐射功能。

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辐射带动的区域面积

达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万,均占到苏皖两省的23%。

南京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和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口。

四是天赋的山水城林组合。

南京城市群山环抱,万里长江穿城而过,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市域低山丘陵面积占61%,水域面积占11%以上。

35公里的明城墙和60公里的明外郭,形成了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和最长的古城墙和古城郭。

这四大集合优势是南京未来发展的基石。

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我们必须通过规划来整合好这些资源,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要求。

“城市是社会的表现”。

转型期的城市不但要追求经济增长的均衡性,更要追求社会发展的共享性。

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更快地提高全市社会发展水平。

这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考虑民情、听取民意、了解民需、保护民权,最大程度兼顾群众利益。

现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对城市服务功能与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拥堵、环境治理、住房、医疗、教育等成为群众不满意最集中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新产业兴起,带动新人才扩容,民生保障机制需要覆盖更多人群、覆盖更多领域、覆盖更多层级、覆盖更多个性化需求。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有关单位以及方方面面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从规划源头抓起,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体现城市中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南京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规划做得好就能有效推动南京的科学发展,做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错失第三次机遇,成为南京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要围绕城市发展的中心任务,以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标准,“跳出规划看规划”、“跳出规划做规划”,立足经济社会全局,立足核心价值资源,加大对城市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不断创新理念,谋划未来发展,精心构筑南京未来发展蓝图,真正在南京科学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创新理念,理清思路,用规划来引领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的贡献是历史性的贡献,规划的错误是历史性的错误。

被誉为“互联网先知”的万尼瓦尔•布什说,“决定未来的事情正如我们所想”。

我们能向世界、向子孙后代展示一个何种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同样取决于我们今天选择了何种思路和理念。

当前,南京有两个关键时间倒逼节点:

一是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将在南京举办;二是201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站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面对这样紧迫的发展任务,我们必须用科学、前瞻的规划推动南京基本现代化进程,必须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今后五年,我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方针,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空间导

向,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提升规划引领作用,提升综合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品质感知,提升环境友好价值,提升人文幸福水平,用科学的规划引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建设。

未来一段时期,南京城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

强化“三名城三都市一乡村”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以此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三名城”,即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三都市”,即把南京都市区建成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一乡村”即把南京农村地区建成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

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核心理念与根本策略。

一要把“绿色”作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对南京来说尤为重要而紧迫。

南京历史上就是著名的绿色城市,山水城林的浑然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明城墙的依山傍水、民国的林荫大道,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历史。

今天南京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更加突出生态政绩观和城市空间的友好价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循环、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

最核心的要从制度层面强化“绿色调控”,实施最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绿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五个最严格”。

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生态保护区、生态隔离带、生态廊

道和以林荫大道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实现全域生态大贯通,基本建成以低碳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护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南京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型森林城市。

二要把“人文”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价值。

城市的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解放与自觉,实现从“城市的人”到“人的城市”的跨越。

人文体现了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的诉求三者的尊重,因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突出人文理念,就是要用世界一流的理念和水平,以控制高度、保护肌理为关键,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彰显大文脉格局,传承与弘扬南京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着力构造现代时尚、开放多元的城市新文化空间,满足市民群众、外地旅游者、外来创新创业者的多元文化需求;着力塑造创新、创业、创优的现代城市文化和精神,积极创造先进文化价值和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爱之都、幸福城市、天下文枢。

三要把“智慧”作为城乡发展的不竭动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创造巨大的“熊彼特租”,从而成为城市价值新的源泉,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系统工程,打造智慧园区载体,加快软件产业集聚区和

科技创业特区的建设,着力壮大智能电网、软件、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等创新型智慧产业;广泛深刻运用现代科技,加快城市资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企业、电子政务等城市智慧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把智慧的理念和要求,细化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构建智能生活圈、智能城市片区,建设智慧经济发展国际一流、城市智慧管理国内领先的智慧南京。

四要把“集约”作为城乡发展的无限空间。

资源和空间的集约既是生产和生活成本的降低,也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为新产业、新人才、新空间的生长创造了更大的乃至无限的空间。

集约不仅体现在土地和资金的集约利用上,更体现在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综合集约上,既包括产业的集聚、空间的紧凑、利用的充分,也包括功能的复合与价值的延伸。

我们要以资源节约型城市和紧凑型城市建设为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深度,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区,形成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以功能复合、空间复用来提高城市的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城市综合体等的开发,建设紧凑集中、功能复合的集约化城市空间。

三、突出重点,整合优势,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的工作水平

城市的任何发展无不是对空间关系的整合,城市空间整合的优劣与否,取决于社会整体空间理念的选择与整合能力。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们的选择能力、选择路

径,决定了城市空间整合的优质性。

我们不但要提升对空间价值的判断能力,而且要提升空间整合的创新效率。

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五个突出”:

第一,突出城市能级的放大,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区位枢纽优势。

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对南京作出了“两基地、两中心、一门户”的定位,这既是城市原有特质所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

作为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功能应突出表现在以对高端要素的集聚功能为内核的科技创新功能、文化引领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仅是对人流、物流的集聚疏散,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流、资金流的吸纳辐射功能,加速城市功能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一是深化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强化以南京为节点,将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流、物流等要素输向中西部,同时使中西部通过南京与长三角与全球对接,使南京真正成为向国际开放的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门户城市。

进一步加快江北地区发展,立足于辐射带动苏北、安徽的主要功能区定位,大力提升江北地区城市功能,并且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来统筹推进,通过江北地区的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提升南京城市地位和能级。

突出区域和城市群发展轴向的竞合,面向东部,通过强化沪宁发展轴发展,加快宁杭发展轴发展,充分借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南京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面向西部,通过制定分层次的区域协作战略,充分发挥作为长三角西端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

能。

二是深化中心城市的枢纽优势。

重点围绕“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构建陆港、空港、水港、信息港“四港合一”的枢纽都市,加强铁路、航空和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及公路网布局,加强客货运综合枢纽的配套衔接,提高集疏运能力。

航空要形成国家级大型枢纽航空港,铁路要形成国家级特大环型铁路枢纽,公路要形成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组成的放射状公路网,水运要形成江海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

大力发展枢纽产业、枢纽经济和枢纽空间,推进“园”“港”联动、“园”“城”联动、“港”“城”联动:

结合禄口机场扩建,发展临空产业,打造1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化、智慧型的空港区域;结合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南部新城,形成新街口、河西中心、南部新中心“金三角”格局;结合龙潭江海联运港建设,打造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物流基地和先进产业主导的滨江生态区。

三是深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优势。

立足于南京自身资源禀赋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加快形成现代城市服务经济和服务体系。

尤其是突出城市的辐射型综合服务功能,除了传统的科教、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外,特别要加强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加快河西金融城建设,加强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服务,加速无线城市、感知城市和云计算中心的建设。

第二,突出创新驱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

城市是创新的聚集地,创新型经济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南京有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但要把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必须加快培育创新的载体,把战略性新兴

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创业空间塑造作为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积极探索科技创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新模式,大力推动科技园区内涵式、规模化发展,切实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要突出抓好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舍得拿出最好资源、最优地段用于创新空间的规划和布局,规划建设一大批定位清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切实解决创新创业承载主体缺乏的问题。

当前,要抓紧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覆盖各区县约5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600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用房。

要以国际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标准,推进工业园区向科技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度。

要以创新空间为载体,结合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布局结构,大力优化和调整全市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加快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圈层式”产业空间布局,在以主城为核心的内圈层,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主城和二环之间的中圈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外圈层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休闲旅游,远郊区县的新城和新市镇的产业园区是先进制造业主要载体,其他地区以现代农业和休闲产业为主。

第三,突出统筹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增强城乡发展的协

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推进城乡统筹和跨江发展的力度,但城乡二元结构、江南江北差距的主要矛盾尚未根本改变。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南京今后发展的最大空间。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必须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城乡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城乡管理无缝对接,城乡公共服务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差距和城乡空间与社会的割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是以区域功能的合理定位引领城乡一体化。

按照“开发区(专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分步骤制定各功能单元的总体规划,落实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是以城乡空间特色的打造提升城乡一体化。

要着力塑造高品质的都市乡村形态,城镇组团之间的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态涵养、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功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和强化农村地方风貌,建成一批传承乡村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

加强村镇空间整合,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打造“1个主城、3个副城、9个新城、34个新市镇”的新型城镇结构形态。

三是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覆盖延伸加速城乡一体化。

高起点高水平强化农村地区规划,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水利、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新市镇和规划保留居民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促进农村地区向农民生活富裕、农业产业先进、农村生态良好的目标发展。

第四,突出历史文化的彰显,进一步加强城市个性特色的塑造。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资本,同时是城市人自我认同的平台与基础。

这种“共性感知”是通过城市最有代表性、最为主要的特色意象表现出来,最终形成城市的“集体记忆”。

因此,城市空间个性的彰显也是城市文化的复兴。

现在南京人对城市的认知和归属感不足,一方面跟人口流动性增加有关,另一方面跟“集体记忆”的掩埋与缺失有关。

六、七十年代的南京人以长江大桥为自豪,八十年代的南京人把金陵饭店引以为豪,现在的南京人拿什么引以为豪呢?

网上曾经评论南京是“悲情城市”,我认为现代的南京应该树立“伟大城市”的形象,这样的形象靠什么来标志呢?

从南京城市文化资源与特质出发,要提升城市个性和特色,必须在“一老一新”上做好文章。

在保护老城上,要坚持“疏散老城、完善新区”的方针不动摇,继续疏散老城的人口和功能,控制老城高度,保护老城肌理,维护好“龙盘虎踞”的山水环境和“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积极引导老城原有功能向副城和新城转移,不断增加和完善副城和新城的就业、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形成相对独立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减轻老城的压力,彰显老城的品质。

坚持“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原则,采用多元化思路和方法来保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串联与挖掘,把历史遗存、历史格

局、历史线索和当代公共空间有机串连结合起来。

要加强五大保护:

一要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重点是通过六朝、南唐、明代以来众多的历史遗址,包括汤山猿人、阳山碑材、大报恩寺等遗址保护,彰显南京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二要加强对南京城墙的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彰显明城墙的庄严、肃穆、巍峨和整体感;三要加强对历史街区、风貌区和古镇古村落保护,延续文脉、整体保护,推进居民生活改善和民风民俗延续;四要加强对民国建筑以及近现代历史遗存的及早及时保护,不仅从单体而且从片区和整体上进行保护和整理;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

在建设新城上,我们应该充分表现现代文明的创业创新特色,创造表现现代文明的新南京。

以河西新城和三个新市区为代表,以2014年青奥会之前把河西新城真正建成城市新中心为目标,突出“共建美好新南京、共享美好新生活”宗旨,突出“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导向,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和建设。

要用规划引导城市街区和建筑展示现代风格和时代气息,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进行规划和设计,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体现文化多元、富有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第五,突出环境友好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我们曾走过三个阶段。

一是生产型城市,即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发展工业化道路的阶段;二是

生活型城市,即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改善居住条件的阶段;三是生态型城市,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建设宜居城市的阶段。

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山水城林特色和优美宜居的自然风貌,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最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公共配套、公共住房和公交优先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从城市产业总体结构和布局调整上提升生态发展水平,老城之内不再保留工业,新城的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典范。

以大生态贯通整体提升城市宜居环境,主城范围内,重点构筑以紫金山、雨花台、幕府山和滨江风光带为主体,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绕城公路绿带和滨江绿带为外环的“两环四片”绿地系统;市域范围内,严格保护灵岩山—八卦洲、青龙山—紫金山、牛首祖堂山—老山的三条绿色生态廊道,加快建设一批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郊野公园。

要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城生态环境和宜居质量,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呵护好城市中的绿色文明。

二是加强公共配套建设。

要突出组团发展,优化公共资源布局,加快新区、新城的公共资源的规划配套,引导和推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新区延伸,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老城改造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通过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分区、分期、分批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

尤其要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强统一规划,提高配建标准,落实配建要求,完善政策机制。

三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

对南京这

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而言,住房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重大。

要以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为目标,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快形成完善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撑、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

要在继续加强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公共租赁房建设,更好解决城市“夹心层”和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

四是加强公交优先导向。

要把公交优先真正落实到规划上,落实到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发展,着力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立体化、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客运枢纽体系和换乘体系,着力打造南京的绿色公交、智能公交品牌。

力争到2014年青奥会,公交出行率提高到40%,2015年达到50%,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人民满意的公交都市。

四、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共同开创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我们的老书记李源潮同志曾指出:

书记的理念决定城市的档次,市长的眼界体现城市的面貌。

对于在座的同志们来说,你们的理念和眼界代表着所在地区的档次和面貌,决定着所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区县和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借鉴国内外一流的规划管理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着力提升规划的执行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同步性。

城乡16

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进一步组织领导,切实把城乡规划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同步性。

要实现城乡规划在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全覆盖,把南京的每一片山、每一处水、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不留空白。

要在规划体系上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完善个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以及城乡主导功能区规划。

要注重各项规划间的衔接,既要确保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相衔接、相同步,也要确保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城乡总体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