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99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docx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

中考语文教材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

记叙文阅读

  考点精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

从试题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2001年吉林省试题的第27题:

“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

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

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

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

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的解题策略:

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由于其在考查学生思维、表达、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

但由于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的题型多样,出题角度宽泛,涉及的面广,因而越来越灵活,难度越来越大,很多考生为此失分很多。

这一方面是由于主观性阅读试题自身的难度确实较大,另一方面也有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策略的缘故。

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呢?

下面是重庆市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请先认真做一遍,然后我们一起探讨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梅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

“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

“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

”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

穷人也会赏梅花吗?

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

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3分)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4分

3、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3分)

4、品读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3分

5、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3分)

6、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

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4分)

如果你把上面的题目都做完了,请你掩卷反思一下你刚才的做题过程,看能否根据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总结出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要讲究答题思路,尽量使答题有条不紊。

从答题思路上看,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

(1)细读阅读材料,整体了解材料大意。

边读边了解,一段读完了稍微停顿一下,想一下该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完全文,把所有段落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艺术手法;文章的结构怎样;等等。

比如上例,全文十二个自然段,就要停顿十二次,分别想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把十二个段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就能概括出全文的大意;甚至感情、艺术手法、结构等。

(2)审读题目要求,带着问题精读阅读材料,寻找解题信息。

读题目一定要细心,分清问题的个数,作答的具体要求;读文时,一旦发现作答的信息,应做适当的记号,边读边概括答案的要点。

比如例题,第1、4、6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后才能作答;第2、3、5题只要针对相应的段落就能找到答案。

(3)把答案要点与题目要求对照找差距,再带着差距去研读材料,边研读边修正、补充答案。

例如上面第2题,要理解富人“震惊”的内容,若只找到“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案就不全面,再研读原文第⑤段,发现还有第二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马上修正,答案就完整全面了。

二、要突破难点,把握语言和题目的隐含信息。

主观性阅读试题,在阅读材料和题目的某些要求里面往往设置了许多隐含信息,抓不出语言的隐含信息,往往就答不好主观性阅读题,又因为这种隐含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造成了解答主观性阅读试题的难度很大。

隐含信息常见的有五种方式:

①语言变异处②语言空白处③运用象征处④引申升华处⑤着意写景处。

例如上例中的第⑾段,它是独句成段,看到既然是“乞丐”又是“富有”的人的“矛盾”表述,就知道这里有许多隐含信息,第4题要求“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就是要求考生发掘这些隐含信息,只有把这些隐含信息都挖掘出来了,才能顺利作答。

联系前文,尤其是第⑧段,不难回答:

因为坏的物质条件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即便在物质上很穷,但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再如第5题,要求指出“梅香”的含义,条件是结合⑧⑨段,仅仅理解成梅花的香味,太浅表化,作者在第⑨段已经明确指出:

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这才是“梅香”的真正含义。

要说明的是,有时对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可以根据分值来推测答案给分点数目,以避免要点不全而失去本不应该丢失的分。

三、要掌握答案表述的技巧,使答案作到准确简明。

常用的技巧有三种:

(1)摘录。

就是用阅读材料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原原本本地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抄写在答题处就行了。

虽然有的考题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但肯定不能抛开原文尤其是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作答。

事实上,这类题目必须摘录文中的关键词语并按照题目要求重新组织就能解决。

如上例第2题,只要找到第⑤段,摘录其中的关键语句“他震惊的是”、“另一个震惊的是”就能回答:

穷人也会赏梅花;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因此原则上,如果能用原文相关原句作答的,应尽量用摘录的方法。

试想,如果自己另外概括,失分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因为可能题目并非不会,答案也可能绝非全错,甚至可以说是对的,仅仅不合“评分标准”而已。

(2)改造。

就是学生在原文中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句子太长不符合书写要求(字数等)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实际上上例第2题的答案,我们对原句还是作了点改造。

(3)概括。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整体把握选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义的基础上才能悟出答案,或要求结合自己实际谈体会,就要用概括的方法。

做这类题目,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来表达。

如上例第1题,要求概括“叙述的故事”,就需要归纳概括:

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再如第6题,谈读了该文的感受,也需要概括回答。

另外,主观性阅读试题的答案要点表述,还用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点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一点、明晰一点,在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二是应在字数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陈述自己的答案,不怕多答,就怕少答,一般来说评分标准里并没有因考生多答而扣分的规定,而经常是考生要点不全而被扣分;三是对开放性题目,例如第6题,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原文的理解,以答案的个性化和创意取胜。

这种题目,如果仅仅结合原文或题目要求作答一般只能得个保底分,想要得高分甚至满分,则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当然,书写工整、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说明方法专题训练

请说出下面各题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

()

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一个成年入,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

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

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5.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

6、沙漠地区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三千小时。

()

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8、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      )

9、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

(    )

10、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

11、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

12、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

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

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

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

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

(     )(   )

13、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

14、人不可一日无水。

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

(      )()

15、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

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     )(    )

16、首先是光脑可以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高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超高速电脑的计算器件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而光脑则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超高速运算。

(     )(   )

17、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  )(   )

18、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 )( )

答案:

1、下定义2、举例子列数字3、打比方4、打比方5、列数字6、列数字7、打比方8、举例子9、列数字10、列数字打比方11、举例子12、举例子列数字13、摹状貌14、做比较列数字15、举例子列数字16、做比较列数字17、列数字打比方18、分类别、引用、

初三阅读训练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4题。

(11分)

①人类描述宇宙的精确程度突然之间变得令自身也感到吃惊不已。

就在一年前,你读到的资料可能还在讲:

宇宙的生命介于100到150亿岁之间。

如今,由于有了2001年发射升空的“威尔金森号”微波探测器,我们知道了宇宙的确切年龄为137亿岁。

仅这一条信息,就可以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正在开展的成千上万的研究项目因此少了一个可变量,每一项研究的结果也会因此更加精确而更有价值。

②“威尔金森号”微波探测器还帮助我们精确地弄清了宇宙的构成和各成分之间的比例,为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使我们了解了我们在宇宙中能够看到的和我们希望看到的一切——恒星、星系、气体、尘埃,而这些物质仅仅构成太空的4.4%。

宇宙中还有23%的构成成分是我们无法用目前的手段——X光卫星、无线电探测仪或者光学望远镜所能够探知的。

科学家把这些不可见物质称为“暗物质”。

宇宙的另外72.6%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科学家称之为“暗能量”,我们也无法直接探测到这种能量,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复杂手段推断出它们确实存在。

就在25年前,当天文学家维拉·鲁宾宣布她发现了大量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时,曾遭到许多人的怀疑。

如今,暗物质已经由新奇的猜想变成了人人接受的科学。

宇宙是怪异的,其怪异程度就连十年前最大胆的理论家恐怕也难以想像得到。

③我们生活在一个发现的时代。

诸多的发现是人们以前闻所未闻的。

新的证据和观察结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出来,让理论家们目不暇接,压力倍增。

我们能够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而已。

然而,如今我们能够把历史追溯到宇宙的初始时刻,而且能够凭借科学证据对遥远的未来作出预测。

即便是对于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而言,我们的时代也是一个真正充满敬畏和惊奇的时代。

(节选自2004年第3期《科学与生活》)

10.给带点的字注音。

(1分)

尘埃(       )      追溯(       )

11.第①段中,“一个可变量”指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2.从第②段中可以看出,宇宙由恒星、等构成。

(2分)

1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真正充满敬畏和惊奇的时代”?

(3分)

14.读了本文后,就“科学发现”这一话题,用一句话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3分)

答案

10、略11、宇宙的生命介于100到150亿岁之间(2分)12、星系、气体、尘埃,暗物质,暗能量(3分,缺一个扣1分)

13、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家有了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新发现。

(意思对即可)(3分)

14、没有统—答案。

要求:

应从本文涉及的"科学发现”的精神、价值、条件、过程、结果和外部环境等任何—个角度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3分)示例一:

科学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宇宙世界的奥秘,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示例二:

大胆创新,努力求证,是科学发现的关键。

示例三:

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每一次发现都必须顶住压力,经得起怀疑。

示例四:

科学发现是艰辛的,需要有发现并坚持真理的勇气与信念。

示例五:

科学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但仍有许多奥秘有待解开,我们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示例:

(坦然是)一种付出后的欣慰(或“一种创造后的满足”)(评分要点:

内容合理,1分;句式一致,1分。

共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9题。

(16分)

历练后的飞翔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

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

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

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

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都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

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

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

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的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

但后来猎人发现,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

那两米多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

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以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

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个仅有的一次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对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5.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4分)

①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个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对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

(4分)

①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