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98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0 1 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docx

2016年高考历史考点知识解读

高中历史考点知识解读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对象:

亲族、功臣、殷商降族。

(3)分封的国家:

鲁、齐、燕、卫、宋、晋。

(4)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了疆域:

确定周王天下共主,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士”;后期导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宗法制:

1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形式:

家谱、宗祠、族规;四个重要观念:

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

作用:

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考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

1.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严密性和残酷性。

②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设三公九卿。

(3)地方推行郡县制。

(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6)制定严苛秦律。

③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演变趋势: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相权逐渐被分割、削弱,皇权逐渐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选官和监察制度的完善使中央集权制逐步成熟。

A.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隋唐:

三省六部制。

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特点: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作用: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又能弥补皇帝决策的失误,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2)宋朝:

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包括户部、盐铁、度支,掌管财政。

完整的相权进一步分割。

(3)元朝:

一省制。

中央只设中书省,相当于隋唐的尚书省。

相权反弹,出现丞相专权现象.

(4)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朱元璋);明成祖设内阁,是皇帝咨询侍从机关,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决策权。

影响: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阻碍社会进步。

(5)清朝:

增设军机处(雍正帝)。

设置原因:

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职责: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影响:

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B.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秦朝:

推行郡县制。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叔和巩固国家统一。

汉代: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通过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代:

分割地方权力。

军事上—收精兵(剥夺地方节度使兵权)、政治上—削实权(分散地方权:

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经济上—制钱谷(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元朝:

行省制度。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

机构作用:

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选官制度变化

春秋以前:

世卿世禄制(出身)

战国:

军功爵制(军功)

西汉:

察举制(品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门第出身)

隋唐:

科举制(学识)。

原因:

阶级关系的变化(士族地位下降,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创立:

隋文帝。

形成:

隋炀帝。

唐朝:

完善。

唐太宗时进士科是主要选官科目。

宋代:

发展。

明清:

八股取士。

作用:

前期选拔了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

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创造力,迫害了人才。

D.监察制度

目的:

防止官吏腐败和地方反叛;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演变:

秦朝(御史大夫)汉朝(设置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隋唐(门下省封驳审议)宋代(通判监督知州)明代(按察司掌管监察)。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考点3.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的创新:

春秋战国:

铁器。

汉代:

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

三国:

翻车(灌溉工具)。

唐代:

曲辕犁、筒车。

水利工程兴修:

芍陂(春秋,淮河);都江堰(战国,岷江流域,成都附近);郑国渠(战国,关中地区,成阳附近)。

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土地制度:

公有(井田制、均田制);私有(皇室、.地主、自耕农)

※土地经营方式:

租佃制(战国出现,宋代普及;内容:

订立契约,成果分享。

影响:

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农民的人身相对自由)雇佣制(时间:

明清。

影响: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人身更加自由)。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小农经济;铁犁牛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农经济的特点:

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生产技术提高;高产作物引进(甘薯、玉米、马铃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考点4.手工业的发展

1.成就:

冶铸业:

商周时代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

生铁(春秋)—炼钢(春秋)—灌钢法—百炼钢技术(南北朝,生铁与熟铁一起冶炼)—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西汉开始用煤冶铁。

纺织业:

丝织业:

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汉代远销欧洲、“丝国”之称;唐出现缂丝技艺;清明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发明棉纺织工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陶瓷业:

陶器:

产生于原始时代;瓷器;a、东汉青瓷;b、南北朝白瓷;C、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d、元朝青花瓷,开始彩瓷生产时期;e、清朝:

粉彩。

2.明清时期手工业特点:

分工细、规模大、技术新、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部门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及地位

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尖、资金雄厚,供皇室使用不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家庭手工业(满足家庭所需,交税、贴补家用)。

地位: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古代手工业特点:

历史悠久;分工越来越细、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创新;世界领先、经营方式多样、明朝中期后手工业部门率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5.商业的发展(含城市)

商业特点:

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周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著名商业都会。

唐朝:

市坊分开;胡商遍布全国;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政府对商业活动限制比较严格。

宋代:

市坊不分;四川出现最早纸币一交子;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明清:

出现商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货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工商业市镇出现。

城市:

汉唐: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市坊分开。

代表--长安

宋代:

市坊不分,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代表:

东京。

明清:

江南出现工商业市镇。

代表:

松江、佛山、苏州、杭州。

考点6.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条件: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标志:

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出现。

时间:

明朝中后期。

地点:

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杭州等地。

缓慢发展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3)海禁和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4)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地主商人把钱财购买土地,使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缺乏资金,限制工场手工业的规模。

2.重农抑商政策

根本原因: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主要表现:

贬低商人地位(如汉代不准商人穿华丽衣服,唐朝不准商人子女参加科举);限制商人经营范围(汉代实行盐铁专营);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导致中国落后。

3.闭关政策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直接原因:

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郑氏集团及欧洲殖民者勾结。

主要表现: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

评价:

具有自卫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但它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

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考点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

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有利于教育公平。

孔子言论编纂成《论语》。

2.老子思想:

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辩证思想。

3.百家争鸣

历史条件

根本:

社会大变革。

政治: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文化:

私学兴起;文化中心下移,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各派主张:

儒家:

孟子:

①“仁政”学说;②性善论。

③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④养浩然之气、注重气节。

荀子:

①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

③礼法并施。

④君舟民水。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俭。

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改革;发展。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历史影响: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进当时文化的繁荣;促进社会转型;奠定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考点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原因: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加强;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考点9.宋明理学

特点:

思辨性;理论化;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新儒学。

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儒家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求理的办法是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的内容: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致良知(发明本心)。

影响: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考点10.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背景:

政诒:

专制集权空前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统治阶级极端腐朽,危机四伏。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

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代表人物、主张:

李贽:

①批判儒家思想;②认为人皆有私;③男女平等;④反对迷信孔子;③万物皆生于两。

黄宗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成立监督机构—学校;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工商皆本;④民本思想:

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经世致用;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唯物思想、私欲合理、改革。

影响:

①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②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

③对后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

专题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1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印刷术: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外传。

火药:

唐代中期发明,宋代出现管型武器;14世纪初传至欧洲。

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外传。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到西方,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农学: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农书》:

元代王祯著。

重点介绍生产工具的改革。

图文并茂。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著。

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介绍西方科技成果。

考点12.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字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汉字演变顺序:

甲—金—篆—隶—楷—草—行。

书画: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战国、魏晋:

文人画开始出现。

唐朝:

文人画雍容华贵。

宋朝:

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市井风俗画大量涌现(如《清明上河图》)。

考点13.文学成就

文学发展趋势:

平民化、世俗化。

理解:

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文学特色: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考点1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形成: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特点:

综合性、程序化、虚拟性。

第二部分古代世界

专题5.古代希腊、罗马

考点15.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经过、主要特征、内容、影响及局限

1.条件:

政治:

小国寡民,各帮独立自治,便于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改革的推动;贵族与君主斗争、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推动。

经济:

雅典工商业发达;工商业阶层产生。

思想:

民主自由意识的萌发。

2.经过: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贵族制确立。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3.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1)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内容:

管理体制:

集体管理

民主运作方式:

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

主要国家机构: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决定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局限

意义:

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

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或决策失误,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

考点16.罗马法

构成:

《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内容: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维护私有财产;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地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促进罗马社会的稳定,是世界法律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所确定的审判制度和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考点17.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理解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崇尚知识与智慧。

3.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原因

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

经济:

雅典工商业发达。

思想:

希腊人好学深思。

第三部分近代世界

专题6.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18.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背景:

l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为限制王权,议会颁布法律。

内容:

从行政、立法、军事、税收四方面限制王权。

作用:

确立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后世提供一种新的政体。

2.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

形成:

(1)“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不治”。

(2)1721年沃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3)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4)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无实权,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4.完善。

责任内阁制;两党制;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席位。

是英国民主政治渐进完善的表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19.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三原则

内容:

规定国家权力:

立法、司法、行政、外交大权。

规定国家权力分配:

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行政权属于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平衡,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

三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2.理解联邦邦制的权力结构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行政权属于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平衡。

3.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

都实行代议制民主;都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不同点:

(1)国家元首权力不同:

英国国王无权,逐渐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最高行政权。

(2)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不同:

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与议会制约平衡。

(3)权力中心:

英国是议会,美国是总统。

(4)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英国君主世袭;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4.美国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

必要性:

独立后松散的邦联政府不能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可能性:

启蒙运动的影响;美利坚合众国元勋的智慧。

考点20.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内阁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长副署;确定法国为共和政体。

2.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和特点及原因

标志: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特点:

共和制确立艰难曲折。

原因:

法国封建势力、君主观念;外国干涉、启蒙思想等。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内容:

①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②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③帝国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特点:

保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4.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

都实行代议制民主;都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不同:

(1)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德国皇帝是世袭的;法国总统由议会多数票选出。

(2)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不同:

法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德国首相不对议会负责而对皇帝负责。

(3)权力中心:

法国是议会,德国是皇帝和首相。

专题7.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考点21.《共产党宣言》

产生条件:

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础;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

标志:

1848年2月,《共声党宣言》发表。

内容:

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未来社会的若干原则。

意义:

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政治文明;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考点22.巴黎公社

背景:

普法战争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时间:

1871年3月18日

革命措施: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对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实行监督。

意义: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不成熟(没有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乘胜追击敌人;)。

专题8.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23.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

直接:

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

欧洲人狂热追求金银和香料。

思想:

传播基督教。

影响:

欧洲:

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亚非拉:

给非洲美洲带来灾难,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世界:

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体化开端。

考点24.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掌握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方式: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世界航运业。

影响:

成为17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掌握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方式:

海盗或劫掠;商业战争、贩卖黑奴、海外贸易。

影响:

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

13.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欧洲: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

绐亚非拉带来灾难和贫穷与落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体制,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对世界:

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考点25.工业堇命

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①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成就:

(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1785年,瓦特发明改良蒸气机。

(3)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4)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特点:

机器大生产;产生两大对立阶级;蒸汽时代;从轻工业开始;科学技术同工业生产结合不紧密。

影响:

(1)生产力: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生产关系:

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社会生活:

近代城市兴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社会关系趋于平等。

(4)国际关系: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拉大了文明之间的差距。

(5)思想文化上: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6)价值观: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择业标准发生变化。

(7)产业结构:

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8)经济格局:

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9)环境:

环境开始恶化。

(10)家庭职能:

由生产性家庭向生活性家庭转变。

(11)妇女地位:

提高,摆脱了家庭的屈从地位。

(12)工业布局:

由临河型转向靠近交通便利和能源产地。

考点26.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70年前后

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电灯);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

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讯事业的发展(电报、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