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979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docx

必修1知识点填空范文

必修一知识点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1分封制

1、目的:

西周建立后,为了            

2、分封对象:

               

3、分封制内容:

形成四等级                   

诸侯对周天子有                       的义务。

4.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的特点:

                 

5.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对    的统治,巩固      。

考点2宗法制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是,它的目的是

2.宗法制的定义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

在宗法制下,有和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3.宗法制的作用:

第2—4课秦——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3秦的统一

公元前   年,秦王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    的   王朝——秦朝。

考点4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名称的由来:

2.首创的皇帝制度,具有、、特点,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秦始皇还建立一套以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最高权力为所有,在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

其职责分别为为百官之首,;是副丞相,执掌,负责;太尉,负责。

在之下,设有诸卿。

4.丞相的设置,开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主线:

之争。

考点5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把全国分为,郡内又分为若干县。

2.与郡县制相适应,建立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

县的长官称,主要任务是治理,管理。

郡和县的长官都由任命。

3.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直接有效的控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另一个主线之争的开始。

考点6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1.汉:

汉初,     ,埋下隐患。

汉景帝平定    。

汉武帝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在地方设    ,形成      局面,削弱       。

3.宋: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兵权收归,充实。

行政上:

派担任地方长官,设负责。

财政上: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北宋的局面。

4.元:

开创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直接管辖河北、、等地。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之下设,在边远民族地区设。

行省的长官由任命。

元朝在中央设,管理西藏和。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它便利了,加强,巩固了。

考点7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之争)

1.汉初,汉武帝重用近臣,设,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体制。

时期,在三省中之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分别负责,在之下,设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

三省互相,削弱了,保证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3.宋时,设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分割宰相的。

4.元朝设,元朝后期,宰相权力,削弱君权。

考点8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时,实行,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成为做官的凭据。

3.时,出现并形成科举制,并一直沿用到。

科举制是封建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和紧密相连,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的权力,从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

4.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演变。

考点9宰相制度的废除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2.通过,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时期,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

4.明太祖废,设。

至时,形成内阁。

阁臣拟处理意见,呈给皇帝,成为。

皇帝审定,太监朱笔抄出,交付实施,是为。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决策权仍在手中。

考点10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君权进一步加强。

康熙时设,扩大皇权。

雍正帝时,为办理,

设。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意旨拟写成文,军国大事均由裁决。

2.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且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加强,进一步得到巩固。

3.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1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城邦制度:

原因,希腊独特的。

特点,和。

2.公民:

考点1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时间)

内容:

按划分公民等级,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建立,废除。

作用:

动摇,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

2.克利斯提尼改革(时间)

内容:

建立,设立,成立,扩大。

作用:

基本铲除,雅典民主政治。

考点1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公元前5世纪,在担任首席将军时期,雅典民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2.伯利克里改革内容:

所有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职务,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成为最高司法监察机关。

伯利克里为,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观赏戏剧,发放。

3.雅典民主的评价

局限性:

仅限于

实质是。

积极性:

为近现代西方,对雅典

消极性:

只是的产物。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14《十二铜表法》

1.公元前5世纪,在的斗争中,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标志

诞生。

考点15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1.万民法

原因:

的狭隘性,帝国扩张的需要,经济发展的要求。

时间:

定义:

适用于。

2.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将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编汇成,标志最终完成。

考点16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1.对罗马帝国: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提供,稳定了,保护了。

它保护,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

但其实质仍是维护。

2.对世界: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对近代产生重要影响。

罗马法还成为资产阶级反对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考点17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年。

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共同统治英国,因这次是一次的政变,历史上称。

考点18议会权力的确立

1《权利法案》

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旨在。

《权利法案》限制了,保证了,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逐渐处于地位,标志英国确立起来。

2.代议制

定义:

议会由的议员组成,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作用:

资产阶级实行,防止,方式解决利益纠纷。

2.议会改革

背景:

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

时间:

意义:

获得更多议会议席,为的发展提供保障。

考点19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形成:

年,开始形成。

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2.构成和职能:

责任制内阁由组成。

内阁首脑是,产生方式是,由任命,对负责,掌握权,有权,有权。

内阁对负责。

议会对内阁进行。

国王处于地位,是国家,是的象征。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考点20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美国独立前是属个殖民地,美国诞生于年。

2.独立之初的美国政体是一个松散的。

地方权力大过中央,影响美国的发展。

越多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考点21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背景:

1776年,美国独立后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1.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国家,联邦权力高过各州权力。

各州在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中央权力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

②实行三权分立,把分为立法、三部分。

立法权由掌握,总统掌握,是;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三者独立平等,相互,防止出现。

2.评价:

①积极性:

1787年宪法是,强调,突出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一定民主精神。

②局限性:

承认的合法性,未给予权利。

3.年,美国第一次总统选举,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也开创了总统任期不超届的先例。

考点22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

中期,和对峙局面形成。

2.特色:

对垒,执政。

3.实质:

都是政党。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考点23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年——1842年,中国对战)

根本原因:

英国

直接原因:

年,林则徐。

考点24《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背景: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内容:

割地:

割给英国

赔款:

赔付英国

开放口岸:

开放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

2.影响: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条约。

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由一个对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国家。

考点25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年,中国对战),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

2.结果:

中国战败,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年,《天津条约》

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增开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赔偿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通航。

4.年,《北京条约》。

内容:

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白银。

5.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公开勾结。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2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制定《》

《天朝田亩制度》

1.为了,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

2.内容:

①土地分配:

原则:

方式:

以为单位,按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

原则:

方式:

规定,其余归

③目的:

建立的理想社会。

3.意义:

①积极:

是太平天国的,反映了,是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

体现,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1.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提出的改革方案。

2.内容:

向西方学习,官员由产生,发展,开设。

3.评价:

中国人第一次提出,但迫于形势,未能。

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27甲午中日战争(年——年)

1.背景:

根本原因:

日本

直接原因:

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请求援助。

2.过程:

黄海大战,涌现英雄。

日军在进行大屠杀,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

内容:

割地:

割给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

开放口岸:

开放为商埠

资本输出: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割地:

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

开放口岸:

资本输出:

拓展

列强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

考点28八国联军侵华(年——年)

1.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间组织发动活动,旗号。

2.过程:

1900年,八国,从进犯北京,在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8月,攻陷。

考点29《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1.内容:

赔偿各国白银共,以作为抵押;在北京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拆毁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改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2.危害:

巨额赔款加重了,使中国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在中国的,清朝腹地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下。

而惩治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由《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半封社会。

第13课辛亥革命

考点30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背景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和。

经济:

发展。

思想:

宣传和学说,和成为宣传阵地,代表人物有。

组织:

1894年,在创办,是中国第一个。

1905年,在成立,提出政治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是中国第一个。

行动:

同盟会发动一系列起义,其中最为壮烈。

导火索:

四川的。

2.武昌起义

19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揭开序幕。

考点31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于,定都,以为国旗。

2.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出版、集会、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明确内阁总理和总统的权力关系。

②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的进步意义。

考点32辛亥革命的评价

(注:

辛亥革命(1912年)最初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关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学界有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成功失败各一半。

但就其本身而言,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和肯定的。

而辛亥革命的失败也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2.意义:

它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使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点33五四风雷

1.五四运动发生在年。

2.背景:

国际:

1917年,俄国爆发,马克思主开始在中国传播。

导火线:

一战(1914-1918)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分赃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被拒绝。

列强无视中国主权,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国内:

政治:

北洋军阀腐朽统治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3.过程:

前期,主要在,以主力;后期,重心转移到,以为主力。

提出口号。

4.意义:

性质:

特点:

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开端。

考点3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背景: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阶级:

工人运动的发展

国际: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1.成立标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

地点:

2.内容:

通过,确定党名,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成立党的中央机构,选为书记。

考点3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时期)

一、国共合作

1.原因:

必要性:

敌人力量强大,工人力量薄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

国民党具有反帝反封性,与工人阶级有共同的目标。

2.过程:

1923年,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3.形成标志:

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标志两党合作形成。

4.合作方式:

二、北伐战争(年——年)

1.对象:

2.结果:

革命势力发展到,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迁往。

3.意义:

动摇。

三、国民革命失败

1、1927年4月,,蒋介石政变,7月,政变。

1927年,合流,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36南昌起义

1.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

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意义:

南昌起义是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和夺取政权的开始。

考点37土地革命

(的建立:

1927.10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准备:

2.内容:

3.意义:

广大贫苦农民翻了身,经济上,空前高涨。

考点38红军长征(年——年)

一、原因

直接原因:

失败

根本原因:

党内错误。

二、过程

1.1934年,红军从出发。

2.遵义会议(年1月)

内容:

①纠正错误②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军事指挥权

意义:

①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国共产党标志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3.1935年10月,会师

4年10月,会宁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三、意义

粉碎了,使中国革命,铸就。

第16课抗日战争

考点39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年月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

考点40南京大屠杀

年12月,日军在南京城,杀害人数超过万,犯下滔天罪行。

考点41抗战胜利

一、百团大战

1.时间:

年下半年,领导人:

2.内容:

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地区对日作战。

3.意义:

中国军队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中共领导军民,抗击了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二、国外战场

19年初,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入作战。

三、抗战胜利

19年月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四、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

①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的。

②大大增强了。

③推进中国进程。

2.国际:

①是世界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得到提高。

③推动。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点4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一、战略反攻

19年,和率领大军,挺进,拉开反攻序幕。

二、三大战役

1.时间:

年秋开始-年春结束,属于阶段

2.战役:

(1)辽沈战役,解放

(2)淮海战役,以为中心

(3)平津战役,和平解放

3.意义:

,为奠定了基础。

考点4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意义:

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的、统一的即将诞生。

国际:

它改变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的士气。

思想:

同时也是胜利,是与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4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

1.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暴露,1825年起,出现。

2.理论基础:

英法社会主义,代表,法国和英国。

3.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但需要的指导。

考点45《共产党宣言》

1.内容: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作者: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意义:

标志着诞生;是的科学理论指导;

更蓬勃地发展。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点46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背景(有利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状况:

已具有特征,但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社会矛盾:

各种矛盾,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的环节

③国际环境:

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环境

(2)主观条件:

①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②(列宁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十月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任务(目的):

性质:

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2)四月提纲

任务: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革命转变。

口号:

“全部政权归”方式:

争取以的方式

(3)七月事件

过程:

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结果:

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在手中

夺权方式:

由和平方式转向

(4)十月革命

年月,武装起义,通过夺取全国政权

3.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⑴政治:

《》——全国政权归苏维埃

⑵经济:

《》——废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化,得到农民支持。

⑶外交:

《》——退出世界大战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表明政权正式建立,第一个国家的诞生。

考点47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推翻,人民实现“”,维护国家独立。

2.对世界——推动运动和运动的发展。

3.对人类历史——打破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48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年9月北平)

内容:

(1)通过《》(的性质):

国家性质:

(2)选举产生;

(3)确定了。

新中国诞生:

年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制度。

2.职能转变:

1949——1954代行职权

1954后,统一战线组织,三大职能:

、、

1956后,八字方针“”

意义:

最广泛的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考点4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

①制定了《》(性质:

体现了、原则。

第一部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2.意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制度。

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考点5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建立:

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

1949年《》规定,1954年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原则:

、、。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51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文革后)

1.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年,确立了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

年,颁布《》。

3.基层组织:

村民选举制度中著名的来自的。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5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

1979年《》:

为解决问题提出统一祖国的方针。

2.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含义:

具体说,就是。

“一国”:

指。

“两制”:

大陆实行,港、澳、台实行制度。

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

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是差别所在。

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

而台湾地区的的“驻军”问题属于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

考点5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发生变化。

2.年,台湾成立,大陆成立,属于团体。

3.年,两会达成的共识,即。

两岸关系发生。

4.年,国民党主席率领访问大陆,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第七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