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950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

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

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

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

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

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

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

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Labov)的著名例子

car,card,fourth

语言变项:

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

地位

结论:

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

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

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

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

发r音/不发r音,w/v,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

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怎么引导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发出[r]音呢?

1.确认这个商店第四层楼有什么商品(例如,女士鞋子)

2.走进商店,向店员询问:

“Excuseme,wherearethewomen’sshoes?

3.店员会回答:

“Fourthfloor.”

4.装作没听清,继续问:

“Excuseme?

5.店员会重新放慢语速回答:

“Fourthfloor.”

6.跑到店员看不到的地方记下以下信息:

商店名称,所在楼层,性别,年龄(以五年为单位估测),职业(售货员,导购员,收银员,仓库管理等),人种,(是否有)方言或异国口音

在每一层楼都会询问同样问题,在第四层则问“Excuseme,whatflooristhis?

一共264位受访者,长达六个半小时。

68个Saks访问

125个Macy访问

71个S.Klein访问

拉波夫还发现,在中等商店Macy’s进行第二次询问时,之前没有发/r/音的店员在认真发音时往往会加上/r/音

这说明了当时的纽约人潜意识里认为带/r/音的发音才是更“标准”的英语。

在方法上两大突破:

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

在搜集言语资料方面,设法诱导和分离出几种随情景而异的语体,并且用录音机记录素材。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步骤?

(一)选择课题

1、从亲身感受中去考虑有哪些现象值得研究

2、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寻求合适的课题。

(二)建立假设

1、课题选定后,首先钻研有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

2、作一些探索性研究(归纳)

3、建立假设:

对要探讨的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之间的联系作出初步的判断

有了假设,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就有可能进而设计调查方案

(三)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

1、划定调查范围:

某社区、机构、团体等社会结构单位,那里的群体在日常言谈中显示相似的言语特征

2、调查目标:

语言变项

(1)为了尽可能做到被调查者具有代表性,需要采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人

抽样调查就是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从研究对象的全及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研究的样本(又叫抽样总体)。

通过抽样本中的个案,并以此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相关总体的指标数值。

(2)抽签法的步骤:

第一步:

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到N编号;

第二步:

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或放回地连续取n次;

第三步:

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3)随机数表法:

利用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的方法

(4)计算机取数法:

(四)搜集资料

1、语言使用者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属性;如民族、籍贯、出身、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人收入等背景材料;

2、使用语言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说的话语;

3、有关语言态度的资料。

语言态度指的是言语共同体成员对特定的语言变体所持的态度,包括看法、情感和行为意向。

克服观察者悖论

拉式搜集方法:

普查、访谈、后续访谈、集体访谈、快速隐匿调查、电话采访

问卷法

(五)整理、分析资料

通过调查搜集到原始资料以后,研究人员的任务是要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分析

(六)检验假设

第三章语言变异与演变

一、语言变异和语言演变的概念

1、语言变异:

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呈现的共时变化

2、语言演变:

语言在长时期内发生的历时变化

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

语言条件

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

社会心理/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一)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

语言条件

1、原发性:

由语言自身机制引起变化

(1)例如:

发音上的省力方便使得其中一方的发音方法或部位发生改变,从而变得相近或相同(同化现象)

(2)例如:

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

汉语系词“是”的出现

花是红的。

那里是操场。

王太无者也

2、接触性:

由于受到外部语言或方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词汇的借用(干部来自日语哈达来自藏语沙发来自英语)

(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

(由于语言内部和历史的原因,语言结构中的变异形式提供了变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但一个变化的启动和发展需要一股相当强劲的社会动力,因为一个语言变化需要在言语社区中逐步推广)

1、社会心理/语言态度

例子:

[r]发音:

从开始较少的人参与卷舌变异到后来将其推广为一个纽约市的普遍特征,这就需要一个推广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确立卷舌的社会威信的过程,也就是那些要想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仿效较高阶层人的社会行为的过程。

促使语言变化的社会动机:

想要跻身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集团,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

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自己的方言有亲和力,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语言忠诚。

英国诺里奇市自我评价测验

gate标准音[ei]读成[æi],要求被试者说出自己平常说话的发音和哪种更接近

与实际发音录音相比,女性倾向说得比实际情况好,向标准音靠拢。

男性则说得比实际情况差,宁愿保留土气

土音代表男性劳工阶层说话的特征,显得有男子气概。

土音被看做一种集团标识。

相对于标准音的显性声望,非标准音具有潜在声望

2、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

语言使用者是造成语言变化的根本原因

人们的语言态度、语言评价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分不开

语言的社会变异:

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

三、社会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是怎样导致语言变化的?

请从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三个方面分别举出例子

(一)社会阶层

说话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模式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拉波夫的纽约百货公司英语发音调查(Labov1966)

常态模式:

阶层越低或语体越随意,非标准音的频率越高

超越模式:

最接近上中阶层的社会阶层的正式语体中发标准音的频率超过中上阶层(矫枉过正)

(二)性别与语言变异

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标准语体

弱势地位

对两性的固定看法

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男子在语言创新上要落后于女子,显得比较保守。

现代随着社会发展,年轻女性的语言越来越向男性靠拢,也会使用非标准语形式,性别差异逐渐不明显。

(三)年龄与语言变异

中年人要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多的使用标准语体

当新的语言形式出现时,新变式在年轻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中年人其次,老年人最少。

四、“真实时间”研究与“显像时间”研究的差别

(一)“真实时间”研究

社会语言学把从不同时间中获取语料的研究叫做真实时间(realtime)的研究,这往往就意味着对以前调查过的社区进行重新调查。

前两次调查人是一样的。

由于进行重新调查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因此真实时间研究相对较少。

1948年河北宣化地区64个村庄的语言学调查,对象为八九岁到十多岁的孩子,最终划分出3个方言片

2003年在这一地区开展重复性调查,拟定相同调查项目,考查一组少年与一组老年人(即1948年的少儿)

(二)“显象时间”研究

社会语言学把在共时变异中找出语言变化的研究,叫做显象时间(apparenttime)的研究。

“显象时间”研究的是体现在几代人的言语特点上的语言变化趋势。

显象时间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

现在四十岁的人群的话语代表了二十年前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情况,因此比较现在四十岁群体和二十岁群体的话语相当于比较二十年前和现在两个时间段的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

五、“行/成”变异研究

1、背景材料

当代北京口语中两个对请求或建议表示应允的词:

“行”和“成”。

2、研究的问题

“行/成”变异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它们目前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趋势怎样?

“成”究竟是属于方言词汇还是属于普通话词汇?

3、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查找“行/成”在历史文献中的出现情况来了解它们何时开始出现在北京话中。

对于“行/成”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者利用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话口语语料库来进行研究。

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语言,注意结束通话时所采用的“预备结束语”,观察新世纪北京人打电话的“预备结束语”中“行/成”的使用情况。

4、“行/成”变异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行/成”变异

对比老舍先生20、30、40、50年代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中“行/成”的出现情况

老舍“行/成”使用情况的变化:

40年代以后对“成”的使用大量减少,到50年代完全放弃了“成”的用法,只保留了“行”。

曹禺也如此,其《日出》1936年版中“成”出现11次,“行”只出现1次,而到了1984年出版的修改本中,“成”只保留4处,而“行”却出现了6次。

北京话“成”在这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而像老舍、曹禺这样的文学巨匠及时地在其作品中做出了反映。

80年代“京味儿”作家的“行/成”使用情况

研究者将20世纪80年代“京味儿”作家王朔、邓友梅作品中的“行/成”使用情况与二三十年代的老舍、曹禺、俞平伯作品的“行/成”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对比,来看“行/成”变异的发展情况,见表1。

两代“京味儿”作家在“行/成”的使用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利用北京语言大学1985年建成的北京口语语料库,发现“行/成”出现407次,其中“行”出现378次(93%),“成”出现29次(7%)。

经搜索发现这些语料来自67位说话人。

接着分析了说话人所在的区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民族、所说的话题等社会特征。

“成”虽然在历史上比“行”出现得要迟,但当代北京人却把“成”看作是老派用法;“行”在北京已经扩散为大势,“成”呈现被“行”取代的趋势。

“行/成”变异体现出进行中的变化的后期表现,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交际场合中已经不使用“成”这个旧的形式,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则基本使用新的形式“行”。

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行/成”变异的社会制约条件,回归系数大于0.50表明该条件有利于“成”的出现;

这样“成”的社会分布特征则为:

使用“成”的说话人一般是年龄较大的男性、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社会声望较低的职业;另外,少数民族成员、家住老城区以及某些谈话话题等也是“成”出现的有利条件。

5、21世纪“行/成”的使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者发现在近年来所放映的电视剧中应答语“成”常被用来表现反派或文化程度较低的角色,而在早年老舍、曹禺作品中“成”没有这种区别角色的作用。

这种表现正是语言变化后期的一个重要的征象:

一个行将被取代的语言形式,人们开始认为它是一种粗俗的形式,是社会上受到轻视的人所具有的语言特征。

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6个城区的15个不同地点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预备结束语”

“预备结束语”是结束电话之前通话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提示和确认,研究者将观察到的情况分成五类;不同形式的具体出现情况是:

行(211,占82%)、好/好吧(21,占8%)、好的(8,占3%)、成(3,占1%)、其他(15,占6%)。

这一数据与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行/成”比例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成”的出现比例为7%;而这里“成”的出现比例仅为1%。

6、研究的结论

现代汉语中表“可以”义的“行/成”用例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叶。

作为应答语的“成”自产生起就处于与“行”竞争的变异状态,一度曾成为北京话的典范形式并且影响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

20世纪后半叶北京口语中“成”呈现出被“行”取代的趋势。

“行/成”变化的后期的重要征象就是将要被取代的“成”开始被“污名化”,人们开始认为它是粗俗的语言形式,是社会上受到轻视的人的语言特征。

虽然“成”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仍作为普通话词汇来对待,但其方言特色已越来越显著。

 

第四章语言与性别

一、语言性别差异的各种表现

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最明显的差异:

词汇

(一)词汇:

例子:

美国雅那印第安人(YanaIndian)男女分别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同一现象:

火:

男子称’anua女子称’auh

鹿:

男子称bana女子称ba’

 

词汇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选用词语的不同

(1)女性善用形容词、副词等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如“太棒了”“老也不来”“真讨厌”“大大的”“好极了”“太漂亮了”“好帅啊”等等。

男性语言则更多地使用简洁、直截了当、果断的言语。

(2).女性在交际时运用的语气词较多。

如“吧、啊、呢、吗、哎呦、啧啧、嗯嗯”等,而男性在这方面使用得比较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并将这种波动溢于言表,运用语气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习惯成自然,形成男女两性不同的语用习惯。

(3).女性多用委婉词语和礼貌用语。

女性情感一般比较细腻,情调比较温和,一般不会严辞拒绝,用词较委婉,能够顾及听话人的面子。

在发表意见时,多用征求、商量的语气,不会使人感到咄咄逼人。

即使是祈使句也多使用表示请求的语气。

这些带有委婉语气的请求,没有任何的强迫和命令的意味,很好地起到了交际的作用。

(4).女性对颜色词语的使用比男性更普遍一些。

女性对颜色特别敏感,在语言运用中,不自觉地使用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在童年时期,父母就把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接触的颜色比男孩子丰富一些。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审美能力的提高,对颜色的敏感性就越来越强,一些色彩词的运用也可表现女孩子细腻的情感

(二)音位区别(语音)

男女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男性与女性语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物理属性方面,即音高、音长和音质。

1、通常女性的发音都高于男性

2、总的看来,女性在日常言语中所发的元音在时长上大于男性。

男性言语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元音音长比较短,比较窄。

男性在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较小,因此辅音数量与质量的弱化是男性言语显著的特点之一。

女性发音器官紧张程度和语音的清晰度大于男性。

3、女性所使用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女性更善于运用语调来表达情感。

男子的语调类型则比较少,男性更喜欢借助语法的词汇手段来表达情感与评价。

(三)语法区别:

印度的库鲁科语(Kurux)里,动词形态随听话人的性别而变:

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复数,女子跟女子说话、女子跟男子说话时,男子跟男子(或女子)说话时所用的动词形态都不同

男性喜欢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常选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以表达命令和要求的口吻;相对于男性的直接表达,女性更倾向于婉转间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她们常常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意疑问句。

(四)文字

在湖南省永州市流行着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它是一种七言诗体唱本。

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妇女心态的一种拼音文字,呈现长菱形。

 

二、莱考夫(RobinLakoff)提出的“女性语体”特征包括哪些?

女性语体特征:

(1)更多地使用附加问句(Johnishere,isn’tJohn?

(2)使用升调陈述句(Oh…aroundsixo’clock?

(3)常用闪避词(sortof,Iguess,Ithink)

(4)常用强化词(soveryreallyabsolutely)

(5)更多地使用礼貌语言(Please,thankyou,youaresokind)

(6)使用的颜色名称比男子多(alightshadeofpurple(淡紫))

(7)语气词使用频率进行统计时,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啊”等语气词的频率,女性大大高于男性

女性语体(女性语体的运用者不限于女性,“无权”的人,语言也会显得“无力”)

女性本能的回避粗俗污秽的语言,喜好使用精炼、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女性语体比男性委婉、犹豫、含混

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女性形象却残缺不全。

语言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象征

三、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陈述一种观点即可)

文化差异论:

男女只是讲话风格不同,不能看成缺陷

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使人们学会如何做男人或女人。

男女不同的说话习惯是社会对男女的要求和期望不同导致。

在任何国家和文化当中,人们对性别角色,男女两性一切行为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期望,构成了相对固定的“性别原型”。

这种固定模型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依照这些模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符合这些期待与要求的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和否定。

这种模型对语言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男女在言语行为中不同的特征。

以中国为例,女性自小就被父母教育到要听话、服从,严格遵守社会规范。

男性始终被告知须具有男子汉气概,要善于并勇于挑战。

这样,表现在语言上男性较多使用命令句、陈述句,它体现了生活中男性教育所宣扬的威严与果断;对于女性而言,疑问句的使用则是谦虚的表现。

“女国音”现象就与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的影响有关。

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习气认为女孩子说话嘴巴不能张得太大,血盆大口有伤风雅,小口发出轻声细语才符合女子身份,还有人认为发音嗲一点显得娇,这正符合了传统文化心理对女性的要求。

因此使j、q、x的发音部位尽可能靠前,直到一部分成了尖音,这说明女国音现象是由某种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即使发音者本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也是受潜意识支配的。

 

第五章言语交际和互动社会语言学

一、卡内尔和斯维恩(CanaleandSwain)定义的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

什么是社会语言能力?

举例说明社会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1、交际能力: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情境中利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的概念:

对发生交际的社会语境的了解

能针对具体的情景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

场合,时间、场所、与文化传统有关的特殊场合(如庙会、春节联欢会)、话题、参与者、交际媒体、语域,这些要素都可能影响说话人对语言变体的选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参与者的状况,如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等,以及交谈时相互的角色关系

3、举例说明社会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如,在大学里,我都是说普通话的,因为周围的同学来着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都用方言交谈的话难免会出现误解语义甚至无法沟通。

所以在学校里,大家说的都是普通话。

而回到家乡,我则会改成家乡话,因为周围都是朴实的家乡亲人们,用普通话“抗衡”家乡话肯定会让交谈双方都感到尴尬。

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显摆,可以炫耀自己的身份或学识,从而产生距离感,使交谈无法继续下去。

二、什么是话语标记?

这类词有哪些特点?

1、话语标记:

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用于联系上下文的语言标记。

2、特点:

话语标记语本身不添加任何实际内容,意义虚化,但能衔接句子结构,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表明对信息、观点的认识状态。

话语标记促进话语的理解,减少产生误解。

说话人用它将听话人拉进同一个背景知识:

(现在的人们不像过去那样帮助人了。

你知道,现今社会情况复杂,帮助人也会惹上官司的。

说话人用它来唤起听话人的注意

填充语(我昨天去听了一场音乐会。

那个场面太壮观了,该怎么形容呢?

你知道,真是美仑美奂啊)

三、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

1、在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交际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2、包括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

一旦违反合作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言外之意”)

(1)数量准则:

指的是信息量要恰如其分,不多不少。

(2)质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真实

(3)关系准则,指的是话语之间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指的是说话要清楚,有条理,不要有歧义,不要啰嗦

3、合作原则理论的局限

关注点在传达信息上:

简洁为原则

关注点在交谈双方的地位和情景上,以礼貌为原则

简洁和礼貌有时相互冲突

需要牺牲简洁,强调礼貌

四、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

戈夫曼(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

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

1、布朗和莱文森将面子行为理论引入礼貌理论,将面子定义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2、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

消极面子:

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或阻碍

得到赞同和支持就有积极面子,否则就丢面子

受到干涉或阻碍犯则丢消极面子。

命令、请求、建议——威胁消极面子

拒绝、不同意、批评——威胁积极面子

交际者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也要尊重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3、威胁面子行为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三个社会因素:

(1)社会距离

(2)权势

(3)言语行为本身的强加程度

威胁面子行为的严重程度是社会距离、权势差别和强加程度之和

礼貌是一种补偿行为,用来平衡威胁面子行为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礼貌是一种策略。

实施请求或拒绝时,人们会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以维护或补偿对方的积极或消极面子。

4、五种礼貌策略(越来越不礼貌,补偿性越来越弱)

(1)不发生威胁面子的行为

(2)威胁面子的行为是非公开的

(3)使用消极礼貌

(4)使用积极礼貌

(5)威胁面子的行为是公开的

(1)不发生威胁面子的行为

含蓄暗示不把意图明说出来

听话人可以不理睬导致交际失败

A想找B借一支笔,于是一直在包里到处找笔。

(2)威胁面子的行为是非公开的

暗示:

房间里很冷。

WhatdoyouthinkofMary?

Nothingw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