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68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通讯第四期.docx

药学通讯第四期

★医院药事★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不同医学专业的人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药师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我是一名临床药师,是医生的用药参谋,协助医生治疗那些比较难治的感染,主要是院内感染,也有很少一部分是社区感染。

对于那些常见的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需要我们参与治疗的反而很少。

因为我们的医生可以使用那些常用的抗菌药物,治愈绝大多数的、常见的感染,不需要药师的帮助。

但是,不管疗效好坏,当我们复习病历时,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尝试着去寻找答案,不妥之处请指正。

二、抗菌药物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感染部位诊断不准确,例如病人出现发热,血象升高,不确定感染脏器、部位,只笼统判断存在感染,然后给予病人抗菌药物。

2.病原学检查不积极,病原学诊断不准确。

在第一步的工作不到位的基础上,无法获得感染部位的标本送检,尤其重症感染没有在给药前送检血培养,同时不能根据感染部位判断常见致病菌,这些因素使得病原学诊断难以建立。

3.分析致病微生物的依据不充分,可导致经验治疗不准确,难以选择适宜抗菌药物品种,往往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给药剂量、疗程把握不准确(以骨髓炎为例)。

4.不能有效利用病原学报告(以痰培养发现酵母菌为例)。

5.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治疗)不充分(肝脓肿为例)

三、引发问题的原因

药师观察的重点是用药相关的问题,但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感染的诊断,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笼统地归纳为诊疗不规范,属于医疗技术问题。

还有很多非技术因素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如药费与收入、惧怕医疗纠纷、被夸大的药物预防感染的作用等,均会导致药物的滥用。

此外,抗菌药物对人体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滥用造成的后果不会立即显现,也是医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原因。

四、当前抗菌药物使用方式引起的后果

1.某些重症感染病人的治疗效果差、被延误(举例如化脓性关节炎)

2.费用高,病人经济条件也是生命力的一个体现,高费用会让经济困难的病人很快放弃治疗

3.致病菌的耐药性,使感染的治疗变得困难,包括院内感染,也包括社区感染。

4.药物越用越多,耐药菌越来越多,疗效逐渐变差,形成一个因果的恶性循环

5.大多数病人的感染会被治愈,换句话说,那些曾经使用过抗菌药物的病人,绝大多数会安全出院,深入分析,这些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同样存在问题,只是没有发生显著的、即刻的不良后果,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从人数来计算,这个人群才是接受不合理用药的主体,前面的病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我们很少看到病人因为脓毒症休克、切口感染去世,但我们经常因为咽痛给自己或者别人处方抗菌药,因为担心切口感染延长预防用药的疗程。

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的比例,国内不同医院差异很大,多在20%以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所占份额最高。

例1: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小儿、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微生物,属于常见病,病情不严重但迁延。

上海,2005年—2008年,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儿童,肺炎支原体,53株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3%;

例2: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脑膜炎重要致病菌。

全国11家中心,2006年—2008年,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儿童,标本为正常情况下无菌标本(血、脑脊液等),肺炎链球菌,171株菌株,非脑膜炎,124株,青霉素敏感率99.6%,红霉素敏感率4.1%(171株);脑膜炎,47株,青霉素敏感率23.4%,头孢曲松敏感率36.2%,万古霉素敏感率100%。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国家近期出台的药政法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尝试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011年)(医院药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1年)(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1年)(同上)

   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国家颁布的文件规定相关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显现国家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

2.我们对解决问题的建议

   全面提高诊疗水平,从医疗技术层面去解决问题:

例如,尽量设置感染科,如果没有感染科医生,心内科医生精通心内膜炎的诊疗,骨科医生精通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诊疗,应该强调的是医生对标准化治疗指南的学习和实践,最好能制定本科室的治疗指南。

检验科细菌室、药师给予病原学和药物治疗方面的技术支持。

   宏观的管理去引导和约束医生的处方行为,从管理层面去解决问题,可以让大多数病人接受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具有更广泛的临床意义。

标准治疗指南、药品供应目录、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是用药干预(或者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般是制定治疗指南,确定常用治疗药物,将这些药物编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这些事情可以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实施。

六、国外经验的参考

200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等组织发布了《医院抗菌药物用药干预指南》(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2007;44:

159-77),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目标:

   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后果(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

2.建立抗菌药物干预小组:

2.1 人员组成

   抗菌药物干预小组应由多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核心成员包括一名感染科医生和一名接受过抗感染治疗学训练的临床药师(A-II)。

他们的工作时间应该有充分地保证(A-III)。

其他专业人员包括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信息工程师、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医院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等(A-III)。

这项工作应该由感染科医生指导开展,或者由感染科医生和抗感染专业的临床药师联合指导(A-III)。

2.2 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

1)医院管理者、临床科室负责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是必需的(A-III)。

2)应该将抗菌药物干预计划纳入医疗质量控制和病人用药安全保障等工作中(A-III)。

3)为了实施干预计划,医院管理者应该给予感染科医生(干预小组组长)和药剂科负责人充分的权力和资金,并且明确干预目标(A-III)。

 

3.核心的、主动的干预措施:

3.1 干预和反馈相结合的处方预审,由感染科医生和临床药师实施

在病人用药前,审核抗菌药物的处方或者医嘱,直接干预医生的处方行为,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医生,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通过处方集(或者药品供应目录)限制用药品种范围(最有效的办法),针对某些品种实施处方审批(注意审批者的选择,注意对给药速度的影响)

4.辅助干预措施:

培训和教育(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但需配合主动干预措施)

治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多专业共识)

抗菌药物循环用药(未获肯定结论)

抗菌药物申请单(有效干预措施)

联合用药的抗感染治疗(与过度治疗对应)

降阶梯治疗

优化给药剂量

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给药

5.其他支持措施

医疗信息技术

计算机监测系统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干预过程和干预效果的评估

   我们对照国内外管理措施,基本要素基本一致,如指南、用药目录、执行机构等,均强调多种措施联合使用,说明国内外用药管理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国外的一些工作方法可以借鉴,只是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存在差别。

七、持续评估和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通过综合措施,使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达到卫生部门的要求是硬性指标,如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数、住院和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外科预防感染用药等。

我们还应该关注更广泛的指标,例如住院患者可考察以下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60%)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100病人住院日)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国外为30%左右)

6.抗菌药物特殊品种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百分率

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30%)

八、小结

严重感染和耐药菌感染,给病人的生命造成了直接威胁,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也可能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医疗纠纷,所占比例不高,但影响坏。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那些感染不严重或者不存在细菌感染的病人,这些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虽然没有立刻出现坏结果,但药物滥用带来的隐性危害严重。

针对后者,在管理层面做好合理用药工作,会惠及更多的病人,具有更广泛的临床意义,这也是药政法规关注的重点。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是建立在医务人员良好的处方行为上的,管理者、医生在抗菌药物的管理上应该达成共识。

★药物与临床★

英国将禁止医生给咳嗽、感冒患者开抗生素

 英国医生们将被告知不得给那些咳嗽、感冒和咽喉痛的患者开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正在加速“超级病菌”的扩散。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9日报道,英国卫生大臣艾伦·约翰逊说,现在必须禁止滥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做法,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每年大约为不当使用抗生素多付17亿英镑。

滥用抗生素已导致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超级病菌”产生抗药性。

大部分感冒、咳嗽和流感由病毒引起,不应使用抗生素。

约翰逊宣布,英国政府将从下月起开展一项耗资2.7亿英镑、针对“超级病菌”的“清洁安全护理”运动,帮助医院增设负责感染监控的护士和抗生素专家药剂师。

到2009年,所有入院病人都要接受MRSA筛查。

过量使用抗生素被认为是导致耐药型结核病感染增加的原因。

随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患者不按完整疗程服用时,产生抗药性突变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

随着一些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强,医生们会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在最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的效力已经不如以前,因为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它产生了抗药性。

MRSA会对抗生素甲氧西林产生抗药性,因此与普通葡萄球菌相比,MRSA的威胁更大,严重时可致人死亡,而且常规抗生素治疗对它不起作用。

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患者感染的是不是MRSA,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药源性疾病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病因是由药物诱发而出现的人体某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损害,并且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故亦称其为药物诱发性疾病(Druginduced Discases)。

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近几十年化学药物种类日益增多,用量不断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我国建国初期,固定性药疹极为罕见,随着磺胺类药物的大量应用,至70年代此型药疹已成常见多发病;过敏性休克在50年代也不多见,自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遍应用后已属临床常见危象之一。

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聋,则更为严重,由于是选择性地损害内耳的位听神经(耳蜗与前庭),致使患者变为终身残废。

 

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病人本身的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

但从许多统计资料看,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物都极易引起药源性疾病。

目前全球各类药品已达数万多种,我国若把中西药品加在一起,包括原料、制剂及成药,亦在万种以上,此外,尚有含药饮料与食品,药酒与含药日用品,品种繁多,数量浩大,琳琅满目。

如此众多药品流通于市场,供应于临床,必须做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

否则,轻者徒增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重者危害健康与生命。

 

相对言之,化学合成药物所造成的药源性疾病比动植物性天然药物更为普遍与严重。

按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10种基本类型:

① 中毒型:

细胞毒作用,酶抑作用,纺锤体毒性及抑制机体细胞分裂作用。

② 炎症型:

各种类型药物性皮炎。

③ 胚胎型:

妊娠3mo内孕妇用药后,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如反应停(Thalidomide)。

④ 增生型:

苯妥英钠等常可引起牙龈增生,尢以儿童患者为多见。

⑤ 发育不全型:

如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等。

60年代我国城乡应用四环素极普遍,如今20a上下的青年人中黄牙病人不少。

⑥ 萎缩型:

如注射皮质激素后,可使局部皮肤萎缩,青皮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⑦ 变性浸润型。

 如D-青霉胺治疗可引起天疱疮样皮炎,组织学显示表皮细胞有浸润性变性。

⑧ 血管血栓型:

药物性变态反应时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充血;而多次反复使用血管造影剂可引起某些血管栓塞。

⑨ 功能型:

胆碱为药物和神经阻断药应用不当,可发生无力性肠梗阻。

⑩ 赘生与癌变型:

如大量使用萘氮芥治疗时可引起膀胱癌。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可分为两大类。

 

A型反应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

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ffect)的下降;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及药物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构成某些药物的A型反应。

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特异质引起。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卟啉症、氯霉素再障、皮质激素青光眼等。

药源性疾病的病因是由药物诱发而出现的人体某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损害,并且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故亦称其为药物诱发性疾病(Drug-induced Discases)。

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近几十年化学药物种类日益增多,用量不断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我国建国初期,固定性药疹极为罕见,随着磺胺类药物的大量应用,至70年代此型药疹已成常见多发病;过敏性休克在50年代也不多见,自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遍应用后已属临床常见危象之一。

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引起的中毒性耳聋,则更为严重,由于是选择性地损害内耳的位听神经(耳蜗与前庭),致使患者变为终身残废。

 

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病人本身的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

但从许多统计资料看,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用药;滥用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物都极易引起药源性疾病。

目前全球各类药品已达数万多种,我国若把中西药品加在一起,包括原料、制剂及成药,亦在万种以上,此外,尚有含药饮料与食品,药酒与含药日用品,品种繁多,数量浩大,琳琅满目。

如此众多药品流通于市场,供应于临床,必须做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

否则,轻者徒增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重者危害健康与生命。

 

相对言之,化学合成药物所造成的药源性疾病比动植物性天然药物更为普遍与严重。

按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10种基本类型:

①中毒型:

细胞毒作用,酶抑作用,纺锤体毒性及抑制机体细胞分裂作用。

②炎症型:

各种类型药物性皮炎。

③胚胎型:

妊娠3mo内孕妇用药后,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如反应停(Thalidomide)。

④增生型:

苯妥英钠等常可引起牙龈增生,尢以儿童患者为多见。

⑤发育不全型:

如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等。

60年代我国城乡应用四环素极普遍,如今20a上下的青年人中黄牙病人不少。

⑥萎缩型:

如注射皮质激素后,可使局部皮肤萎缩,青皮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⑦变性浸润型。

如D-青霉胺治疗可引起天疱疮样皮炎,组织学显示表皮细胞有浸润性变性。

⑧血管血栓型:

药物性变态反应时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充血;而多次反复使用血管造影剂可引起某些血管栓塞。

⑨功能型:

胆碱为药物和神经阻断药应用不当,可发生无力性肠梗阻。

⑩赘生与癌变型:

如大量使用萘氮芥治疗时可引起膀胱癌。

 

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可分为两大类。

 

A型反应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

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ffect)的下降;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及药物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构成某些药物的A型反应。

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特异质引起。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卟啉症、氯霉素再障、皮质激素青光眼等。

 

易致药源性疾病的药物种类甚多,按其发病率统计,最主要的依次为:

①抗生素类:

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②解热镇痛药类:

以氨基比林为典型。

③镇静安眠药类:

以巴比妥及其衍生物为重要。

此外,尚有洋地黄甙、汞剂利尿药、胰岛素、泼尼松、胍乙啶及阿司匹林等。

文献报道,药源性疾病具有地区性差异;例如,解热镇痛药引起皮炎的发病率;上海为14.3%,而贵阳高达30%以上。

 

药源性疾病的易感因素与影响因素亦颇多,异常遗传素质一重要的易感因素,常见者有三种:

①G6PD缺陷:

据调查,我国G6PD缺陷患者分布很广,但各地阳性率有差异,如云南玉溪为5.9%,广东湛江为15.4%、梅县为11.7%,福建龙溪为4%,台湾省为4.5%,浙江奉化为1.4%,香港为3.7%。

②乙酰化代谢异常:

这是由于药物慢性乙酰化代谢异常时所引起的药物蓄积中毒。

据统计,我国人中此种代谢异常者相当普遍占全部异常遗传素质者的20%,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③红细胞生化异常:

表现在患者地对氧化剂药物特别敏感,易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国内已有很多文献报道因服止痛片等引起此病的报告。

 

应该指出的是,近十多年来世界社会结构正趋向老年化,目前我国65a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6000万。

美国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而用药量约占全国用药总量的25-28%,是青少年药品总消耗量的3.0-3.5倍。

老年人的特点是:

体内各种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增多,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的现象极为普遍,引起药源性疾病比例大。

据统计,我国70a以上老人患此病者为25%,而40-50a者为12%。

另一值得注意的情况是:

女子比男子更易引起药源性疾病,例如保泰松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女比男多3倍;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女比男多2倍等等。

 

★用药常识★

小心:

漏服降压药千万别“二合一”

现代人工作忙碌,多数人都有忘记吃药的经验。

若真的一时忘记了,面对手上一堆的药,不知道该不该马上吞下去?

吞了以后,疑问又来了,下次的药又该什么时候吃?

  “漏服药该怎么办”医师常被患者咨询这类问题,特别是老年朋友常需要服用慢性疾病药物,这些慢性病药种类多,用药规则又复杂,偏偏他们也是最易忘事的一群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薛秀清介绍,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需长期系统用药,即使血压、血糖趋向正常也不能随意停服、漏服。

如不按规定间隔时间用药,血压、血糖可能重新升高,甚至造成中风的严重后果。

她建议,老年朋友首先得高度重视,坚持按医嘱用药。

对忘事的老人,家人有必要准备有提示功能的药盒,或者派专人监督或者调好闹钟。

  可万中有一,如果真发生了漏服药问题该如何处理?

薛秀清说,药也有分类,有些药物时间性不强,忘记了就随时补吃,下次服药时间顺延就好,关系不大。

这些药物是营养保健药、预防用药、微量元素、维生素、免疫调节剂等。

不难发现,这些都属于调节性,非“救命药”。

对老年朋友的救命药——降压药、降糖药,如果出现漏服问题,她认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漏服减压药怎么办?

  薛秀清说,按总的服药原则,降压药宜在早上10时、下午3时服用,不能在临睡前服用。

如果忘了吃药,得看是长效药还是短效药。

  长效降压药由于半衰期(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较长,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在服药后的48小时甚至72小时内,血液中的药物还能维持一定的浓度,所以,即使连续两三天漏服,血压也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一般不必加服,下次按时间服用即可。

但是,如果漏服时间超过72小时,并且血压升幅较大,则应加服一次短效降压药,之后按正常周期服药。

  而短效降压药漏服了就麻烦得多。

薛秀清说,漏服短效降压药往往会造成血压升高。

尤其在白天,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影响下,血压波动较大。

若漏服时间大于两次用药间隔的一半,须立即补服,并适当推迟下次服药的时间。

相比之下,夜间人体活动趋于缓慢,血压也较为平稳,漏服后则不一定要补服,除非血压有大波动。

  有些患者因漏服降压药药心里发慌,生怕血压飙高,干脆“二合一”,在下次服药时加量把两次的剂量合并在一起一次服用。

薛秀清强调这绝不允许!

这样做有可能导致血压骤降,诱发脑梗塞。

  漏服降糖药怎么办?

  跟降压药一样,定时、定量、规律用药是保证血糖能控制得好的基本要求。

即便是偶尔一次漏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血糖的显著波动或短期内居高不下。

加上糖尿病的药物必须与进食时间搭配,所以出现漏服情况很复杂。

  薛秀清说,如果偶尔忘记服药应及时补救。

例如,本应餐前口服的磺脲类药物,饭吃完了才想起来还没吃药,此时应抓紧补服,或临时加服快速起效的降糖药——瑞格列奈。

  但如果已到了快吃下顿饭的时间才想起来,这时肚子已空,如果补服或者和下顿饭前的药物一起服用,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症。

这时患者可以餐前先查血糖,如果血糖较高,可以临时增加原来的用药剂量,并把服药后进餐的时间适当后延一点,半小时内吃饭。

  薛秀清说,轻中度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需服用长效的口服降糖药,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

如果饭后才想起没服该药,就不一定非得再补服了。

  服药讲时机、姿势

  站着吃药最吸收

  除漏服药外,哪些药物饭前服,哪些要饭后服,也常被患者询问。

薛秀清说,药物的给药时间,应从药物的性质、对胃肠道刺激性、病人的耐受能力和需要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来决定。

患者最好关注药品说明书,别自作主张。

  需饭前0.5~1小时服用的药物是容易消化吸收,又不会被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疗效,与胃酸关系密切的药物。

拿降压药卡托普利片举例,食物会影响其吸收,饭后服药比空腹服用吸收减少30%~50%。

其他如滋补用药,胃药、助消化药、祛痰药等等都需要在饭前服。

  需饭后15~30分钟服用的药物常常对胃肠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毒副作用较大,为了缓和对胃的刺激,降低毒副作用,得在饭后服用。

如:

作用在胃以上如心、肺等部位的药物,解热镇痛药、消食导滞药等。

此外,有些药物饭后服用可增加药品的利用度,如伊曲康唑,这类药也要饭后服。

  卧床病人常躺着服药这其实并不科学。

薛秀清提醒,最科学的服药姿势是站立。

坐着尤其是躺着服药时,易使药物粘在食管壁上,不但不能将药物输送到最佳吸收部位,而且食管壁还会因粘附的药物而受到刺激、腐蚀等损害。

尤其是胶囊类药物一旦粘在食管,再饮水也难以短时间内到达胃部。

而站立时食管呈自然垂直状态,有利于药物下行滑到胃里,便于尽快吸收。

  药力有个黄金期

  除了饭前饭后这样的大规则外,不少药物都有它的最佳吸收时间,患者们可以关注一下。

  抗疟药青蒿琥酯片:

宜在疾病发作前2小时服用。

  止痛药:

通常在中午服用,因为上午11~12时是人体对痛觉最敏感的时候,吗啡和哌替定则在晚上9时使用镇痛效果最好。

  贫血药:

在晚上7时服药比在早晨7时服药吸收率高1倍。

  心脏病药:

在早晨6~8时服用见效快。

  滋补心脾、养心安神以及镇定作用,用于心气虚、心血虚、心火盛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以及惊风、癫痫狂等病症的药物:

宜在临睡前半到一小时服用。

当心:

过度补钙容易引发冠心病

有数据显示:

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会直线上升,因此不少医生建议其服用钙补充剂,增强骨质。

但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发现,女性过量补钙,会增加其发生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

该研究对两项调查进行了荟萃分析。

其中之一是涉及16718名美国妇女的健康调查,另一项是涉及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