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59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docx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魏书生常说自己没有什么新思想,他的根、他的本跟大家一样。

在魏书生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日子都有,好日子,坏日子;阴日子,晴日子;冷日子,热日子;富日子,穷日子……都要高高兴兴地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地活着。

这就是根本。

人要守住根本。

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是最令人称心的。

因为人这辈子不管怎么奋斗,铁定的规律是:

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心态。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满怀感恩的心态,才能够过上好日子。

魏书生告诫自己,无论生活的大浪把人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多苦多难都不抱怨、不指责,因为那是无效的大脑浪费。

关键时刻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点东西、把握点规律,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享受这个位置上的快乐,这就大大降低了生存的成本,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教书是我最愿做的事”

“我是怎么选择教师这个岗位的呢?

”魏书生说,“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从沈阳下乡到盘锦,那年我18岁。

起初不愿意去,但只能面对现实。

指责没用,牢骚没用,苦闷没用,发怨气,说怪话,除了糟蹋自己,什么都得不到。

怎么办?

只能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种地的快乐。

任何事情,只要静下心来研究,都有一些小快乐,所以我说学习是享受,是伴随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享受的事情。

“我静下心来研究怎么播种,稻种什么样的好……当研究这些细事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要研究当下能做什么事,怎么才能把这个事做好。

人家看我地种得好,不让我种了,让我去教书,我不愿意去。

“我们班53名同学,下乡到一个村,大家都替我可惜:

人家干得好的,都到企业当领导了,你当个‘臭老九’有啥意思?

我虽不愿意干,但还是服从党的安排,登上了三尺讲台。

进教室第一堂课,因为不会教书,就问学生希望老师怎么教?

魏书生住在房东家,有几个熟悉的孩子,课前先跟他们商量。

看谁最淘气,就让谁帮着想办法。

除了上文化课,魏书生还给学生读长篇小说,领着他们踢足球。

农村孩子没有足球,魏书生从沈阳买来那种橡胶粒的足球,跟学生一起踢,所以他跟学生相处得特别好。

教了两年书,魏书生就成了盘锦地区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人,接着就被提拔了,到企业搞政工宣传,做当时人人羡慕的政治工作。

“但我教书教上瘾了,惦记我的那些学生。

去企业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跟领导说,我不愿意来这儿,愿意教书。

领导说我们说了不算,你得找劳动局说。

当天我就跑到地区教育组,跟人商量,教育组的人说,‘没听说过进城不愿意,却愿回去教书的?

只要那个地方欢迎你去,你就去’。

我真就背着行李回到学校,但学校不要我。

校长说:

‘你得回去,你想想多不容易到城里啊!

你实在愿意教书到城里教多好啊!

谁愿意回到农村?

’我说我愿意,我特别喜欢这些学生。

可校长就是不同意,又把我送回了企业。

回到工厂后,魏书生虽不情愿,但他认真对待工作,好好搞宣传、办宣传栏,好好起草各种宣传材料,始终坚持一点,无论到哪里,都不拿工作开玩笑,永远不懒懒散散、懈懈怠怠。

他认为,尤其不能养成发牢骚、发怨气、说怪话的思维习惯。

他白天勤奋工作,晚间虚心请教,两年后,就成了盘锦地区公交战线先进个人。

“我跟领导说,我不想当先进。

领导说,‘那你还这么努力干?

’我说,我努力的目的就是想感动领导可怜可怜我,把我放了,让我去教书。

领导说,‘我们再研究吧!

”’研究了一年,盘锦地区工业局党委开会下文件,让魏书生接电机厂领导的班。

电机厂是当地最好的工厂,但是他不愿意干。

为什么呢?

“我还是对学校有感情。

我告诉领导,我不想当官,他们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想教书。

他们说我不识抬举,再研究吧!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来了,24周岁的魏书生遭到批判。

那时,人们把孔夫子叫“孔老二”。

魏书生“傻乎乎地跟人辩论,说孔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干吗批人家呢?

”结果中共盘锦地委抓了两个典型,一个老右派,一个魏书生。

上级专门成立了魏书生调查组,把他写的50多万字的文稿、日记等全都没收了,从中断章取义地摘出“反动言论”108条,大会小会批判。

“不批判的时候,我就找一块宽阔的地方打拳练武,因为小时候跟师傅学的武术不愿意扔掉。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24岁的小‘反革命’,白天挨了一天的批判,晚上怎么有精神头打拳练武?

咱就是为了好好活着。

粉碎“四人帮”之后,工业局领导派人找他谈话,说“看来批你是批错了,我们想安排你到轮胎厂去当厂长,你干不干?

”魏书生说:

“我衷心感谢领导不批我还提拔,我最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把我放了,让我去学校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

1978年2月,经过6年努力,魏书生终于实现了教书的愿望,当上班主任,教上语文课,如鱼得水,“我真是高兴啊”!

“遇到事就和学生商量”

学校给了魏书生两个班:

一个全年级最好的班,选拔出听话的、优秀的、学习好的学生;另一个全年级最差的班,不听话、学习差、爱打架的清一色男生。

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班,他一会儿在火里,一会儿在水里。

“我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

孟子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把这当作人生指南去实践,人就会乐观进取。

魏书生开始研究两个班的学生,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他的第一堂公开课。

听说有一个从企业来的年轻人要上公开课,全校教师都来听课。

魏书生决定在基础差的班上课,这样才能让人服气。

课前他跟学生商量:

“魏老师要讲公开课了。

”学生们说:

“别在我们班讲,到那个好班讲。

”他问:

“为啥?

”学生说:

“我们什么都不会。

”“不会才要学。

”学生说:

“学也学不会,我们紧张。

”“上课又不是打仗,紧张什么。

”“上课是我们的弱项。

”“是弱,不弱咱能到这儿来嘛!

千万别想向老师们展示咱们有多强,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状态:

我们很弱、起点很低、成绩很差,但我们决不自甘放弃,我们会从很低的起点上一点点朝前挪、一步步朝前走,展示循序渐进不断向前的状态怎么样?

”学生们说:

“那他们不嫌我们慢吗?

”“不嫌,咱们不是慢班嘛!

”学生问:

“老师您讲什么课?

”“讲小说《最后一课》。

”“那咱们提前预习一下吧!

“预习什么呢?

”魏书生问学生。

学生说:

“生字。

”“这课几个生字?

”“4个。

”“4个生字还记不住吗?

”“老师,这点事没问题,肯定给你记住。

”“还有什么?

”“生词。

”魏书生又问:

“几个?

”“7个,有点多。

”学生答道。

“那去掉一个。

”“还是有点多。

”“再去掉一个。

”“还是有点多。

”“去掉4个,剩3个了怎么样?

”“3个可以啦!

”魏老师再问:

“还有什么?

”“还有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大家都一一做了预习,信心百倍地准备好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全来了,教室坐得密密麻麻的。

“我往前面一站,学生们乐了,心领神会嘛!

谁也不紧张。

魏书生开口问:

“咱们该学哪课书啦?

”“《最后一课》。

”学生响亮地回答。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

”“小说。

”“预习了吗?

”“预习啦!

”“预习什么?

”“生字。

”“几个?

”“4个。

”“谁会?

”“全会!

”“好,还有什么?

”“生词。

”“几个?

”“3个。

”“谁会?

”“全会!

”“还有什么?

”“文学常识。

”“怎么样?

”“全会!

”“真的假的啊?

谁来说说?

”学生们个个踊跃举手,课上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老师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咱们全校最差的一班学生吗?

学生学习积极性怎么这么高呢?

真是难以想象啊!

“我就是这么当老师的,从来都不埋怨学生,总是俯下身子跟学生商量,所以我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好。

魏书生只教了半年,学校就不让他当班主任而让他做教导处副主任,这可把他吓坏了。

他连夜写辞职报告,第二天去找领导。

领导说:

“这样吧,你实在想教课就教吧!

”魏书生说:

“我还想当班主任呢!

”“那你就当吧,兼着做教导处的工作,还不行吗?

”“只要能带班、教课就行。

那阵子他整天忙这忙那,头绪多得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于是他开始幻想了:

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能力啊!

应该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

分头管事,管好了不是大家都舒服嘛!

他还想,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他开始尝试,一分钟一分钟地引导学生。

他对学生说:

“闹也是一分钟,写也是一分钟;吵也是一分钟,读也是一分钟;三心二意也是一分钟,一心一意学习也是一分钟。

比较一下这些一分钟,哪个更舒服啊?

”学生说:

“当然是做点实事舒服啊!

“还学习一个本来面目”

1979年初,魏书生的班通过了一项“决定”,老师可以不留作业,若留了,可以不写,但学生要给自己留定量作业。

怎么定量?

有同学想了个招儿,“每天一页语文、两页数学、两页英语、半页物理、半页化学,老师不突破这个量,我们要达到这个量”。

魏书生说:

“咱们可以试一试。

试了一个学期,大家感觉挺好,考试成绩领先,又试了一个学期,成绩还领先。

就这样,魏书生成了全地区语文教学先进典型,在语文教学年会上介绍这个方法。

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哪有这么教书的?

一学期一本书,魏书生只讲20多节课,剩下的就逐一安排给学生讲。

许多人觉得魏书生这么教挺特别的,有人就说,“魏老师你这样教书不行,老师太懒了!

对学生不负责任,哪能让学生讲课啊?

还分工讨论呢?

看不惯”。

但说来也怪,学生居然愿意这么跟着学,学得高高兴兴的,而且成绩也很好。

当时魏书生教的是盘山县第三中学,一所普通中学。

可语文竞赛成绩超过了重点中学。

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做研究。

尽管看不惯,但还是觉得这样做有点道理,老师基本不干,都是学生自己在那里写起来、读起来、练起来。

于是他成了班级管理的先进典型,他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经验在全市班主任会上交流了。

很多人分析不透,魏书生教得这么省劲儿,成绩来自何方?

“成绩这个东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讲台前的那个人说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板书,而是取决于下面坐着的这些人动了多少脑、想了多少事,大脑转数有多少?

魏书生跟学生讲,你们到学校来学习,学习是又学又习,学是理论,习是实践,习是复习、练习、实习、演习,这是一个要大家动起来、学起来、算起来、读起来、练起来的地方,我们变教室为学室。

他说,“给魏老师当学生要牢牢树立一个观念,不管老师在与不在,一定养成一个习惯:

每天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与人商量,还学习一个本来的面目”。

“研究一分钟的效率”

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魏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我觉得跟魏老师这3年,收获最大的就是魏老师总向我们提出不做无效劳动,多做有效劳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要从一分钟开始。

”教师能改变学生吗?

魏书生认为,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绝对不可能,想改变一个人养成的习惯也很难办到,但教师绝对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分钟。

他说:

“我教学生研究一分钟60秒做什么?

就是让他们改造自己,保证一分钟全身心进入乐观进取的状态,人人都能做到。

不信就试试,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

写最重要的单词、最重要的句型、最重要的公式、最重要的一道题……改变学生就从这些最小的事做起。

他问学生进入这个状态感觉如何?

学生说:

“老师,挺好的。

”他说以后咱们经常训练。

第二天,学生问:

“老师,今天一分钟训练什么呀?

”读课文,朗读,大声读,模仿广播电台播新闻。

结束后魏书生问学生:

“感觉如何?

”“老师,好极了!

”学生的劲头都在学习里,可快乐了!

第三天,学生又问:

“老师,今天还做一分钟训练,换个读法吧?

…‘打开教材读60秒,比赛看谁读得快而不乱……”结束后魏书生又问,“感觉如何?

”“好极了!

注意力特好,还训练了口才”。

第四天学生说:

“老师,今天还一分钟训练吧!

再换一种读法。

”“把嘴闭上默读,眼球横向运动,看一分钟能搜集多少信息?

”学生全身心地阅读学习,60秒过去了,合上书,写大意,看能记住多少内容。

“哎哟!

老师,我怎么一分钟记住这么多东西啊!

”学生才发现用60秒的生命成本,换取了这么大的效益,能不自豪吗!

这种自豪感会成为他学习的动力。

第五天,“老师,搞一分钟训练挺快乐的,今天再换一个方法读课文。

”“闭嘴,眼球纵向运动,跳读,注意剧情。

”很多大学问家都强调人的跳读能力、筛选能力,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一眼提出来。

学生越注意剧情,自信心越强,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学生这么读书,阅读面宽了,鸡毛蒜皮的事不去理睬,他们被卷入学习的风潮中。

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大脑的转数多起来,从一分钟开始,每天搞一次一分钟注意力训练。

魏书生当了教育局长后,要求全盘锦市所有教师,每堂课搞一次全身心的训练。

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不会的学会了,是何等快乐的一件事啊!

“教师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学得快乐。

”魏书生说。

“寻找提高学习能力的规律”

从1984年开始,魏书生就在一个长18米的教室里上课,因为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总是处于一种公开课的状态。

有一次他到马来西亚讲课,在1500多人的大礼堂里从早晨讲到晚上,讲完了大家还围住他问这问那。

八圣中学校长说:

“魏老师,我还想上你们班听课。

”“您去过4趟了,每次都那么长时间,还学什么啊?

”“我在您的课堂上发现了学汉语的规律。

魏书生喜欢研究规律,他悟到: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学习本民族语言,核心问题就是4个字“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来自听、说、读、写的习惯。

习惯来自何方?

来自听、说、读、写的行为。

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了听、说、读、写的状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于是,行为产生了,习惯养成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魏书生的学生写东西不发愁。

听课的老师想检验一下,让成绩倒数的学生写一篇东西,现场出题。

学生15分钟500字“拿下”。

魏书生曾把全校成绩倒数的学生全都请到自己班里来,他说:

“到魏老师班研究学习效率,你要学写日记。

”学生说:

“老师,不会写”。

魏书生说:

“老师保证让你会。

”“老师,你教也教不会。

”学生仍然不自信。

“第一篇日记很简单,就说我今天到魏老师这个班读书了。

句号写上,年月日写上。

怎么样?

”学生说:

“老师,这不人人都会写吗?

这个肯定没问题。

”第二天学生们问:

“老师,我还写日记,写啥呀?

”“今天写两句话,两句话的日记要有个题目了,《记我的同桌》。

”“老师,不会写咋记啊?

”“很简单,第一句话记同桌的外貌。

”“老师,不会看。

”“不用写太细,就写他是高个还是矮个,胖点还是瘦点,白点还是黑点。

”“老师,这不人人都能看出来吗?

”“那就看吧!

第二句话记同桌的衣着,是什么色彩、什么面料、什么样式?

”“老师,这个没问题。

”学生这才发现啥叫写日记,就是高兴地写身边的人,写眼睛看的、心里想的。

第三天学生说:

“老师我知道了,日记写三句话,有个题目《记魏老师》。

”“第一句话,写魏老师的性格特点,我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老师,您是慢性子。

”“也有急的时候。

第二句话,写魏老师的语言特点,我说话音量大还是小?

”“音量小。

”“我也有大声的时候。

我的音调高还是低、语速快还是慢?

”“老师,这些都挺有意思的,没问题。

”“第三句话,写魏老师的要求,你刚到我们班肯定不适应,这么多要求把你适应的一两条写出来。

”“老师,我有三四条适应。

”“写一条适应的就行。

”这样一写哪止三句话啊!

《记魏老师》这篇日记,不少学生写了130多个字呢!

第四天学生问:

“老师,四句话日记写什么?

”魏书生说:

“写教室四面墙壁,各有什么设施,前后左右,对你的学习有啥好处,看到啥写啥。

”“老师,没问题。

”于是写着写着,写出门路来了。

第五天五句话,两个月后,倒数的学生拿着日记本找魏老师:

“老师,我这篇日记1500来字呢!

”魏老师说:

“人啊不要左顾右盼、犹犹豫豫、拖拖拉拉,要高高兴兴地做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不怕慢,只怕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个强大的自我就产生了。

”“老师,我很自豪,挺快乐的!

”实际上,所有人做事产生的自豪感,都会远远超过吃饭产生的自豪感。

用单位时间提高学生的效率,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个书就好教了。

“向民主、向科学要效率”

民主就是站在学生角度,从他的起点出发,不攀不比地做事。

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人、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做着平平淡淡的事情,却能把平平淡淡的事情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多幸福啊!

人这一辈子要做生存的主人,就得静下心来,不管多平凡的工作,不攀不比,高高兴兴地研究效率,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无论在任何位置上,都会有幸福感的。

魏书生说:

“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守住、守住再守住!

别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当官,要确定为做事。

人活着的价值在哪里?

就在干的事减去你吃的饭,剩下的东西算价值。

”这么研究价值,就天天活在幸福中。

魏书生教学生怎么学语文,怎么把厚书读薄。

他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是树干,阅读和写作知识是树枝,学习意图就清晰了。

接下来他帮学生订计划,订什么计划?

订自我教育计划。

计划分四段:

1.一辈子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2.10年大约要达到什么目标?

3.一年应该怎么度过?

4.一天应该怎样安排?

他一直让学生这样写,让他们觉得自己生命的航船有一个方向。

学生不管多淘气,当把眼前的一天、一年、10年、一辈子联系起来,就不由自主地产生责任感、凝重感,浮躁就减少了。

一件事改变学生一生很难,但他经常做学习计划、自我教育计划、阅读计划、学科计划,会发现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觉得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最后的考试。

很多学生后进、没事干,问题出在哪儿?

不是不能干事,而是不肯干小事,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没有家园,怎能不浮躁呢?

他对班上的学生说:

“给魏老师当学生,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

大事干不来,小事赶快干;元帅当不成,好好当士兵;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上不着天,下要落地。

一旦落地,心就踏实了,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快乐天地。

当你处在快乐中,你就是命运的主人。

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把自己身外的那些事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

把自己说了算的事拿得起、进得去、想得深、干得值,主动为自己当下的快乐、为明天的幸福,做起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他让全班每个学生做他的副班主任,每个学生做他的助教,于是班就带好了,课也教好了。

1986年,魏书生升为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他跟领导说,我不愿意当校长,我最愿意干的还是带班和教课。

“那你实在愿意教还教吧!

班还带着、课还教着,但学校还得管着。

”于是他就一边管理着学校,一边当着班主任、教着语文课。

1997年,领导又让魏书生当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他跟领导说我愿意教课啊!

领导说:

“实在愿教就教吧!

”于是他当局长13年,一直教着课。

前6年,每天到中学上一节课;后几年,每周到师专给大学生上4节课。

他就这样,在课堂上整整站立了35年!

这35年,没请过任何一个老师带过一天的课,每天上课就高高兴兴研究学生怎么做好一分钟的事。

因为最要紧的还是这一分钟,最容易做的也是这一分钟。

他说,我几十年教书、带班、管学校没有什么新思想,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守住自己做对的事。

于是,你就会越钻越深,就会发现规律,做得有滋有味。

“守住根本,寻找快乐”

事情是千变万化的,但人要守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民主科学,研究事的规律,这就是科学。

不跟人去追风,不追风你就省心了,节省成本。

魏书生干了13年教育局长兼党委书记,既不吃请也不请吃,他就是这个活法。

做教育局局长,他的就职演说就一分钟,没说大事。

要求大家做到7个一分钟:

1.盘锦的学生每天做家务劳动不能少于一分钟;2.每个学生都要天天写日记,有话即长,无话即短;3.每个学生都要唱军歌,歌声嘹亮,所有的学校都要唱起来,振奋精神;4.学生每天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一分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广播操;5.每科教师,每天要对学生进行一分钟注意力训练;6.学生每天读一分钟的经典;7.每个学生每天要进行一分钟的演讲练习。

从一分钟开始训练,习惯成自然,逐渐扩大到2分钟、3分钟到10分钟,于是越弄越好。

由7个一分钟的训练,后来又强调8个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的10条要求。

做到这些需要3个守住:

守住传统常识:

_守住自己国家的经验;每位老师、每位班主任、每位校长守住自己的优点、长处。

这3个守住做到了,想不创新都不可能。

扎根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再扎根几十年新中国的土壤,再扎根自己优点长处的土壤,你底下的根基深了,上面的叶子能不茂盛吗?

它会不断地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

3个守住做到了,再放眼国际,你会发现凯洛夫有道理、赞可夫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有道理。

首先是你自己有道理,才会把别人当成水、营养、土壤为自己施肥,既成就了人家,也发展了自己。

他常对老师们说,要学会找自己的优点长处,不能光是反思、反思,更多的应该是正思、再正思。

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

当然不可以把长处当成骄傲的资本,要当成朝前走的根据地。

还要教给学生找优点长处。

如果每所学校都养成找优点长处的风气,那么大家的长处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大家就会越来越快乐。

每上完一堂课都给自己找点长处、找点快乐,串起来就是一串串的珍珠。

于是,你的学生也会积累长处、积累快乐,课堂和学校就会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乐园……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魏书生,依旧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依旧那样谦和、儒雅、乐观、自信……每天,每月,他不停地穿梭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

在无数的讲坛上,以他特有的站姿,向无数教师讲述着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人生;以他惯有的平淡、平和、平静、平凡,特有的人格魅力,深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