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433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docx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市人大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于10月8日至13日、10月16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XX副主任分别带领调研组,赴XX等六县(市)开展农民增收情况调研。

调研期间,共下到6个乡、村、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随机走访了解了30多户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听取了顺昌、邵武、建瓯、浦城、松溪、政和六县(市)政府及涉农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综合分析了市统计局、农调队农民增收问题的有关资料。

现在,我受调研组的委托,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调查了解,XX年1—9月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增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五年在全省前列。

特别是今年遭受“’’特大洪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种植业上持续增收。

1—9月份农业产值亿元,比增%。

主要农作物生产平稳增长。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茶叶、烟叶、水果增产增收,蔬菜稳产增收,食用菌稳步增长,效益显著。

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发展空间。

二是完成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投入增加,促进了林业收入持续增收,林业效益明显,同比增长%。

三是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带动农业取得进展。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木竹加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带动了农民在一产业的收入,并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岗位。

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

1—9月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

五是坚持和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南平机制以及农村“八大员’’队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为农民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是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惠农支农政策和措施,发挥了政策效应。

如落实了粮食、种子、农机等补贴,农民种粮效益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收益。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农民人均收入基数较低。

几年来,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列,但由于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基数低,与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比较落后。

1—9月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全省平均数3613元少724元,低20%,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个百分点,与兄弟地市相比只有福州的%、厦门的%、泉州的%、漳州的%、莆田的%,与同属山区的三明相比少468元,比龙岩少386元,只比宁德多258元,仅位居第八位。

  二是农业投入不足。

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市连续遭受洪灾影响,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带“病”运行。

如:

建瓯全市各类水利工程4395处,10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虽已修复80%,但大多是临时性的修复。

邵武全市水毁水利工程1200处,目前修复的仅300处,资金缺口大。

  三是非农收入比重较低。

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元,占%,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元,占现金收入的%,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仅为元,占现金收入的%。

工资性收入元,占现金收入的%。

  三、对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为契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措施,坚持以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使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

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效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激发和引导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鼓励加工、流通企业以及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

如继续推进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林事规律的特点,尊重林农的意愿,引导林农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兴办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林业效益;加强对茶叶、笋竹、畜牧业等产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

加强示范引导,培育合作典型。

要总结完善顺昌柑桔、建阳葡萄、建瓯蔬菜、邵武、延平猪业等协会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促进产业化组织化经营,增加收入。

通过抓示范典型,以点带面,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要加强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依照法律,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增强活力。

同时,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

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企业、基地、农户间有效地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竞争力、凝聚力和约束力的经济利益体,实现企农“双赢”。

  2、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机制,提高从业技能和就业率。

实践表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要推广浦城县经验,整合现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络,建立农村劳动力个人档案和企业用工信息,为有序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要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农民非农从业技能,推广顺昌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做法,搞好供需对接,一头对接新增劳动力,一头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培训和就业脱节问题。

同时,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培训效率。

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

继续实施“一户一就业”计划,突出对农业资源缺乏的乡村、贫困家庭以及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的指导、服务和扶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搞好农村水利“六百”工程的同时,针对自然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道治理,尽快恢复和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业灌溉面积。

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在自身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优先保证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加强项目的跟踪监管。

要建立社会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产业带,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建设和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队伍的管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科技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践“三个代表”,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是农民如何实现小康的问题,是如何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

而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实现农民的小康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那么,现今农民的收入状况如何?

存在着哪些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

笔者从所在工作的单位,广东省**市**镇的农民收入情况入手,通过分析农民收入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当前农民的收入情况

  1、农民收入虽然得到连续的增长,然而增幅不大。

1997年我镇的年人均收入为3773元,逐年以约%的速率递增,直到XX年人均收入为4046元,近两年以约3%的速率递增,到XX年的年人均收入为4297元。

  2、非农业的收入比例大。

农村经济以工业收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以XX年为例,农村经济总收入为万元,其中工业收入为万元,乡镇企业收入为18629万元,而农林牧渔收入共计为万元,收入所占份额仅约为20%。

  3、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XX年统计,我镇总劳动力人口10210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2312人,约占总人口17706人的13%,外出务工收入仅为万元。

同时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依靠农业生产收入的增收困难,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一百多户,约占全镇总户数5429户的%。

  4、当前农民的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

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

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还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

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

  2.农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又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增收困难。

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

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3.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

二是生产手段落后,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

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

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4.农户信息不灵。

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

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入世后我国农业正承受考验。

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且农产品的上涨属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农产品价格已经是连续几年下降,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来自世界市场的低价农产品的压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针对以上原因,要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当前应主要抓好如下几点: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

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

实践证明:

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

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

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

“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

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

“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

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

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

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

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

二是转变指导目标。

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6、增加政府的直接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

逐步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入。

将政府对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制范围,确保对农业农村的直接投入总体上与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同步。

在现行分税财政体制下,以省级财政为主承担,逐年提高省级财政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农业技改资金占全省技改资金的比重。

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

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络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逐步实现公路硬化,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市场化运作进程,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险基金、特大防汛基金的使用办法,允许集中部分三项基金作为注册资本,组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主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各级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栏目,构建农村信息平台。

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按参加人数和补助定额给予资助。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9亿农民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

这是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