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39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抓民生之本 建和谐金山.docx

抓民生之本建和谐金山

抓民生之本建和谐金山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一切执政业绩的试金石。

近年来,金山屯区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牵住了各项工作的牛鼻子,调动了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形成了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着力增加就业和职工收入,围绕民生抓经济

金山屯是较早陷入“两危”的区(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产品结构单一、社会负担沉重、职工群众生活困难。

面对诸多困难和发展难题,我区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确定了“围绕民生抓经济”这一主导思想,从增加群众就业和职工收入入手,加快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和百姓经济,走出了一条民富企强、民安区兴的发展之路。

(一)加强大项目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项目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主体。

我区紧紧抓住现有的国有存量资产和前景广阔的招商引资大项目不放,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真情服务、帮扶并举,力促大项目、大企业早立项,早投产,早安排劳动力。

一是盘活企业,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造纸厂是我区的规模企业,但由于停产多年,造成大量企业职工下岗。

2007年,我们成功地与吉林永丰造纸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投资2000万元收购了造纸厂。

永丰造纸厂按照“原料吃废纸、环保零排放、年产30万吨”的目标,投资2700万元进行厂房和设备改造,试生产期间就安排职工上岗500余人,人均工资900元以上,高于全区平均工资水平。

全部投产后,员工就业将达到1000人以上,成为全区安排人员最多的大企业。

二是龙头竖起,带动下游行业扩大就业。

“大丰河漂流”一直是蜚声省内外的旅游精品项目,但近些年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服务落后而声誉日下。

为重振大丰河漂流品牌,2008年我们投入资金220余万元,建设了“大丰河源头漂流”项目,二个月的试运营接待游客4670人次,直接收入24万元。

在大丰河源头漂流项目牵动下,全区各旅游企业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景区档次、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由此带动了下游餐饮、商服、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兴旺。

目前,旅游饭店、旅店、家庭旅馆发展到20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近千人。

三是扶持风电,优先安置当地职工灵活就业。

我区风力资源巨大,为使其尽快变成财富,成功引进伊春龙源雄亚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白山风电场三期工程项目。

投资9.57亿元装机容量9.9万千瓦的大白山、少白山风电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实现并网发电。

风电项目建设极大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群众增收,仅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林场职工灵活就业500多人,人均日工资80元,群众年可增加收入23万余元,同时拉动了白山林场住宿、餐饮、运输、商品零售业的繁荣,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发建设白山旅游度假综合景区创造了条件。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企增加就业。

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水、电、地、房、路、物资等实际问题百余件,间接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落实了区党政领导包扶民营企业大户责任制,大力实施“扶强扶优”工程,帮助中小企业提档升级;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企业引进人才,走科技创新之路。

2008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实现47,283万元,同比增长12%;培育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2家,全区民营企业已发展到40余户,从业人员达3400多人,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三)倡导全民创业,加快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我区注重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便捷服务,调动激发了职工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按照“巩固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将职工自营经济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列入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包产业,工会组织抓落实,相关部门包项目,实际成效在基层单位考核的工作格局。

由于实行了上下联动、任务共担、同奖同罚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

二是建设基地,壮大规模。

依托资源和项目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了以丰丽、大小昆仑为轴线的特色种植、养殖经济带;建设了黑木耳种植、千只狐貉养殖、养牛、养鸡、养猪、野生动物驯养、养鹿、高效农业示范、北药种植等十大基地;积极扶持了金润、雪中王、鑫森、金穗、老根酸菜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发挥经济带的产业聚集效应,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转化促销功能,使全区黑木耳种植达到了7060万袋,养鹿3800头、养狐貉4700只、牛2800头、猪16000头、鸡80万只。

三是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区、场两级供销服务公司,加大了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和引导,将无序涣散、单打独奏的职工家庭经济发展成了有组织、有规模、专业化的产业联合体。

在为种养殖户落实降低电价、减免资源补偿费、创造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累计为从业户无偿或低价提供厂房80万平方米,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扶持资金370余万元,发放帮扶物资折合资金650多万元。

供销服务公司根据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及时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举办了200多期、1.4万人次参加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地指导服务1000多次。

我区还建立了局场两级项目库和自营经济信息网,采取走出去销售、网上销售、展会销售、建基地销售等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规避了经营风险。

目前,全区职工自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到7415户16134人,户均收入1.7万元,人均收入0.8万元,实现增加值15220万元,占GDP的33%。

二、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围绕民心创环境

金山屯区的城镇发展定位是建设生态旅游城镇。

在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上,我区选择了以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实现城镇品位的提高,以城镇品位的提高实现建设生态旅游城镇的目标。

(一)从群众最受益的事情做起,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原由个人经营的金山水业公司管理混乱,没有投入,水质差、供水时间短,群众意见极其强烈。

2007年,我区在广泛调查研究、反复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法收回严重违约的改制企业金山水业公司,组建了隶属于区政府的自来水公司,对上争取资金1060万元,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自来水厂,在水源地建3口水源井,维修改造供水管线4500延长米。

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24小时全天供水,彻底解决了困扰百姓多年的饮水难题。

同时,筹措资金安装金峰村、乐园村供水管线2237延长米,结束了两村建村以来无自来水的历史;启动了4.1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使这一民心和民生工程落在了实处;投资154万元为区内11栋楼房进行平改坡,全区楼房平改坡达100%,解决了楼房平顶漏雨问题;区内硬化路面在2008年实现主次相通,干支相连,形成了“一环、两纵、三横”的道路交通网络;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丰丽、丰沟等8个林场所和2个农村的通场通村公路29公里;投资300万元,硬化镇内主次干道6条6公里。

投资45万元;投资178万元,修建了大丰河镇内河堤公路2公里,天龙寺至花园街公路2.1公里,完成了总长7.9公里环城公路。

(二)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打造文明整洁城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城镇主街道路和周边环境得到了基本改变,但巷道和居民区的环境卫生仍不尽人意,群众颇有意见。

我区通过加大投入、综合整治和加强管理,实现了全区环境卫生的全面提升。

在加大投入上,2008年为市政环卫处投资56万元,新购2辆垃圾拉运车和1辆排污车,增添了30个垃圾斗,新增垃圾箱30个。

地处偏僻的4条巷道卫生开点,垃圾清理实现全覆盖。

在综合整治上,制定了《金山屯区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方案》,每年春季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党政机关、基层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参加全区性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将居民区道路、棚杖、社区卫生、临街牌匾等所有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全部纳入整治范围,将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偏远街边全部列为清理对象,及时打通防火通道、清理垃圾、修垫道路、清挖排水沟,为全年的城镇环境卫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日常环卫工作上,按照环卫处包主街,社区包巷道的分工,主街由市政环卫处清扫,巷道及居民区由社区“4050”保洁保绿人员清扫,居民定点、定时倾倒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使居民区环境卫生同主街一样清洁。

在加强管理上,遵循“重在管理,贵在养成”的原则,既突出严格执法、违章必究,又体现改除陋习、人人参与,将城镇管理行政执法局收归公安局管理,加大了管理力度。

同时,在社区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树立典型,教育落后,使居民树立了以干净整洁文明为荣,以埋汰零乱粗俗为丑的社会价值观念;按照“一街、一景、一齐、一净、一绿”的标准,将“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延伸到各林场、所,2008年各林场、所义务出工8000余人次,共清运垃圾1693吨,清挖排水沟18450延长米,新增设卫生箱223个,基本实现了各林场、所主巷道干净整洁,临街棚杖整齐划一,道路排水通畅,居民区花草树木宜人。

(三)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抓起,提升城镇品位。

本着以乡土树种为主,按上乔中灌下花草的框架模式,沿“一环、二纵、三横”道路网和居民区进行覆绿缀彩,由单纯植树发展到建造绿化景点、景观,形成了道路、公园、广场、社区、庭院等绿带相连,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一街一景的绿化风格。

近年区址植绿化树5050棵,摆放盆花15000盆,新增绿地20000平方米。

临街的10栋楼房依据楼形重新粉刷、点缀;主街商铺牌匾统一规范,主街两侧损坏的步道板及时更换,绿化树池用鹅卵石美化。

二层以上建筑全部进行灯饰亮化,区址进出口和金山公园用景观灯、广场灯、草坪灯、射灯等各种灯饰美化亮化环境。

区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332盏,设置商业性灯箱120个,亮化率达100%。

三、办好群众企盼的社会事业,围绕民意干实事

教育、医疗、文化生活是社会事业的重点,更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主要诉求所在。

我区着力在这些为人民群众所关心、企盼的工作上下功夫,花力气,集中人财物力,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

面对初中生和小学生到外地就学增加和家长们对教学质量的焦虑,金山屯区结合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查找原因,分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各项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大力培训师资等措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打了教育翻身仗。

一是成功地进行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撤并林场所和农村学校10所,让学生到区址就学,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按照《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市率先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区476名教职人员通过公开考试竞聘录用338人,落聘的138人中符合退养条件的予以退养,不符合条件的33人全部安置到社区工作;认真兑现了上岗教职人员工资待遇,平均工资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元,从今年起免收教职人员各项保险;每年教师节,都投入数万元为教师发放奖金和补助,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了尊师重教氛围。

二是筹措资金2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全区五所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140万元,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学校标准;各学校购买了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电子琴等教学器材,价值25万元;高级中学增添了音体美器材、远程教育设备、“三室”(理、化、生)设备,投入35万元,全区教育硬件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增加培训资金8万元,组织全区22名教育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市教育干部培训,45名高级中学教师参加了新教材培训,18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省市各学科教材培训;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测评,开展了以“爱红松故乡、育合格人才、当师德先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了教育行风建设,促进了各层面教职人员岗位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2008年,初中升学率达到80%,比2005年增长11%,其中升入重点高中50人,有一名学生以全市第二的好成绩考入市一中。

(二)加快建设,理顺体制,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题。

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过去山上林场没有卫生所,居民看病到医护人员家里就诊,地区居民遇有大病急病或疑难杂症只能去伊春区和南岔区的大医院就诊,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区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提高医疗水平,实现了“小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区”,群众真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一是全面改善就医条件。

区惠民医院由区医院住院处改造而成,房屋破旧,设施落后,环境很差。

我区投入25万元对其进行整体维修,达到了惠民医院的标准;投资500万元在建的3000平方米住院处大楼已破土动工,10月即可交付使用;在积极争取下,得到了日本草根无偿援助计划支持,获捐价值70万元的医疗器械。

投入136万元,添置了呼吸机、麻醉机、心电图机、监护仪、高频电刀等医疗设备,使区医院完全具备了诊治大病的能力。

二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今年投入30多万元,按统一标准建设林场(所)和村屯卫生所用房,解决了水、电、取暖等项支出;由区医院配备一医一护,归属区医院统一管理,卫生所药品由区医院统一采购,零利润销售,大大降低了群众医疗费支出;在距区址较远的5个林场卫生所配置了电脑,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逐步完善了区址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积极开展了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近两年,共选派159名医务工作者外出深造。

三是帮助贫困群众就医。

拨付启动资金近50万元,在区医院内科、外科、妇科、传染科等科室设立了惠民病房,设置相应床位14张;将惠民对象扩大到林场,对确定的419名惠民对象实行“九免四减”;投入50万元建立医疗救助基金,明确救助标准和核销程序,随时发生随时救助;扩大了医疗参保面,将一次性安置人员、大集体、老知青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内;启动了“兴安健康行”活动,为7848名职工群众免费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创新思路,活化载体,提高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我区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从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的高度认识发展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在发展全区文化事业上,确定了“依托优势,整合资源;围绕中心,打造特色;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思路。

全区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但有效满足了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载体和精神动力。

一是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的思路,筹集资金560多万元,修建了40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休闲广场,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金北公园和4000平方米的迎宾花园,改造了5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和300平方米的少儿图书馆;创办了380平方米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展示中心”。

金山公园建于1987年,是全市各区(局)中最早的公园,也是职工群众文化休闲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场所,计划三年完成大规模改扩建。

今年的一期工程已将中心苗圃划入公园范围,面积由原来的77公顷扩大至110公顷,园内规划出体育运动区、儿童娱乐区、苗苑观光区、休闲养生区和文艺演出区等。

经过修缮和扩建的公园面貌一新,景点别致,风光绮丽,成为接待旅游和群众休闲的最佳去处。

为满足新闻采访和职工群众观看电视节目的需要,购置了价值近15万元的广播电视设备、器材。

区内各社区和各单位相继建立了文化活动站(室)、图书室,林场所建立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各文化协会在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场所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了一大批文化骨干,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队伍。

目前,区各文化协会会员350多名,其中全国作家协会、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名;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会员8名;市作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46名。

常年活动在社区的老年红松情歌唱团、秧歌队、健身队、文艺演出队等群众文化团体20个;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各种文化培训站(点)21个。

在东三省首届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有1人获书法二等奖,一人获美术三等奖。

2007年省级蒲公英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赛中,有3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乐器专业铜奖、金奖和银奖。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先进、健康、向上的文化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

与广场文化相媲美,场所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生机勃勃、一片繁荣。

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室内室外,各种文化活动好戏连台、色彩纷呈。

在校园,歌咏比赛、书画大赛、“民族之声”音乐会等此起彼伏;在社区,秧歌队、建身队常年活动,队伍不断壮大,“社区之春”、“警民共建”等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实施了“新闻上山”、“文化上山”工程,全区11个林场所通过光盘和有线网络收看《金山新闻》每年达到50期,观看“文化下场所”文艺演出不少于3场。

近两年来,先后举办了由民营企业赞助的首届峰岩杯导游小姐形象大赛、金世杯滑雪大赛、金合杯卡拉OK歌曲大赛、黎明杯街舞大赛,连续三年由东盟公司、峰岩公司、永丰纸业公司赞助举办了元宵节广场焰火晚会;结合各种节日,举办了“金水欢歌”系列广场文化演出、春节等专场文艺演出的现场直播;由近30名文化骨干组成的旅游文化采风队伍首次开展旅游文化采风活动,经实地踏查,发现新的旅游景点18处;以山水景观、历史传闻、地方风情为题材,举办了旅游景区景点故事传说演讲大赛,搜集编写传说故事79篇,其中69篇被编入《大山里的传说故事》一书;制作了电视艺术片《金山风光》及专题片《昂首奋进的金山屯》、《历史的丰碑》和《华彩乐章》,编辑出版了《金山旅游》画册和歌曲集《金山旋律》,《小兴安岭文学》设专号刊发,其中17首自创歌曲选入中国音乐协会《林都放歌》并获奖。

四、加大帮扶和保障力度,围绕民忧建和谐

在执政实践中,我区始终不渝地关心群众疾苦,竭力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把落实优惠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收入,让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重中之重。

(一)全力解决历史拖欠的职工工资问题。

在确保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救济人员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解决拖欠职工工资3178万元,偿还历史性拖欠工资630万元;兑现职工各种补贴696万元,人均月增资58元;调整1900名职工工资资金达到1652万元,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由2006年的323元提高到698元,人均月增资375元;提高低保户和遗属救济户救济标准,人均月增资35元、50元;退休人员月人均增资100元。

(二)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通过积极对上争取,认真落实混岗集体职工、老知青人员的相关政策,将1500名符合条件的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进一步扩大了低保覆盖面,使享受城镇低保对象达到了2588户4070人;享受农村低保对象达到了87户9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纳入低保率达98%,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提高到了195元。

到年末,计划发放低保金485万元,发放892名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91.3万元,支付配套医疗保险资金496万元。

(三)深入做好扶贫解困工作。

2008年“两节”期间,投入资金55万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体1500户1800人,救助资金比上年增加一倍。

全年临时救济50多名生活困难的群众,安排27名鳏寡孤独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到敬老院生活。

启动实施第四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具有开发能力的84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脱贫率达30%。

深入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筹集助学基金8万元85名贫困学生得到救助。

积极对上争取教育补助资金139750元,发放贫困住宿生补助7200元,低保补助34000元,职高贫困生困难补助66000元。

免除贫困生书费32550元,解决低保户、困难职工医疗费用11万元。

出资15000元购买住房安置3名特困职工,出资8000元核销10户特困低保户丧葬费。

为9名家庭困难的精神病人免费安排入院治疗。

“慈善协会”、“爱心超市”取得成效,“城乡综合救助体系”初步建成,这些举措已经并将在今后突发性困难群体临时救助和特困群体大病救助上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