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019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docx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武警平坝中队与驻地人民携手共育“双拥”之花掠影

肖树西

黔中大地,屯堡之乡,驻守着一支英雄的部队,军旗舞动,军歌嘹亮,军魂激扬。

这支部队的人民子弟兵,多少年来,情注山乡,爱洒驻地,真心为民,竖起了一座座拥政爱民的丰碑,为“手拉手、心连心,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军爱民,民拥军,团结如一人,阔步向前进”这首感人至深、传唱不衰的红色经典老歌作了新时代最好的诠释……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平坝中队。

1

当历史的镜头定格在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共和国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惨绝人寰、举国同悲的天灾人祸,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弹剑而起,扶困解危,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获得掌声如雷,赞歌如潮。

镜头一:

2008年1月,春节即将来临。

此时黔中大地,冰雪肆虐。

电停了!

水停了!

路封了!

家里的米缸见底了!

油盐酱醋告罄了!

柴草煤炭烧光了!

外面的人回不到家,在家的人出不了门,亲人咫尺天涯,望眼欲穿,群众忍饥受冻,备受煎熬……

驻地受灾,群众遭难,让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然而中队几十个人都有更重要的执勤任务在身,抽不出人,更出不了远门。

无奈之下,只好尽其所能,利用换岗的间隙,在驻地周围为群众排忧解难。

突如其来的雪凝灾害,使平坝城区主要交通干道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街道路面结冰,市民出行困难。

中队官兵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拿起扫帚、铁锹等工具走上街头扫雪、除冰。

因天气严寒,一些居民楼结起冰柱,危及楼下行人安全,中队官兵高空作业,将冰柱悉数清除。

受持续凝冻天气影响,不少旅客滞留北门汽车站,中队官兵寒冬送温暖,将中队后勤的食品加工做熟,免费提供给旅客。

城北村上百户村民,因持续的雪凝天气,自来水管被冻结,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无水可用,中队官兵给居民们送去了用水。

驻地周围农民多,不少人家青壮年外出打工,春节将至,却因雪凝阻碍,有家不能回,家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断水断粮,生活凄苦。

于是,中队官兵出钱将生活用品买好,定时送上门去……

镜头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时刻;中国四川汶川,一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伴随着一阵阵山崩地裂、天摇地动,昔日美好的家园瞬间毁于一旦,近十万鲜活的生命之花一下凋谢,父母失去了儿女,孩子失去了父母,人民失去了温暖的家……在电视上目睹此情此景,中队官兵流泪了,痛哭了,悲伤、恐惧、焦急的空气充满着军营的每一个角落。

行动起来,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心,即刻成了全体官兵的共同心声。

他们迅速组织起了捐款捐物活动,很多官兵一下捐出自己当月的津贴。

第二天,在中队队长谭刚的带领下,中队五名官兵走上街头,与共青团平坝县委联袂开展募捐活动。

许多市民一看站在募捐箱旁边的是最可信赖的人民子弟兵,都纷纷慷慨解囊,半天不到,募捐箱中就装满了钞票。

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开车路过时下车捐了一千元。

他上车走出几步想想不对:

这伙人是在冒军队的名义骗取群众信任搞诈骗活动吧!

就拿出手机拨打张天勇副县长的电话举报,请张副县长带人来查处此事。

待张副县长驱车赶到现场一核实,这位老板才知道误会啦!

他当即向中队官兵作了诚恳的道歉,责怪自己不该怀疑子弟兵,并当场又拿出四千块钱放进了募捐箱,说是为了表示诚意。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但军人的天职是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连在一起的。

当灾难骤然降临,灾情就是命令。

中队里有一名四川峨眉籍战士叫胡朝学,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家乡探亲休假。

当得知本地部队收拢集结兵员,准备开赴什邡灾区救援时,他于13日凌晨1点半主动赶到部队集结地,拿出自己的士兵证对带队领导说:

“我是休假在家的贵州武警战士,作为军人,我有责任救援灾区人民,让我跟部队一起去救灾吧!

”在胡朝学的强烈要求下,他被特许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队伍中。

到一线灾区后,胡朝学第一个申请加入到抗震救灾突击先锋队。

5月13晚8时25分,在什邡市八角镇杉木林村抢救被压埋于危房下的村民何大爷时,胡朝学又是第一个主动请战,与突击队12名战友冒雨冒险奋战两个半小时,把何大爷成功救出。

5月14日,在跟随抗震救灾突击先锋队转战八角镇五马村执行搜救任务的过程中,胡朝学不慎被狗咬伤手指,但为能尽早把受困村民搜救出去,他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坚持随队把整个村落全部搜救结束,才匆忙前往医务站打了狂犬疫苗。

5月16日,胡朝学的假期即将结束,面对是离开灾区满目疮痍的惨景,他通过电话向中队领导请示,要求继续留在灾区抗震救援。

带队抗震救灾的乐山预备旅炮兵团领导曾这样评价胡朝学:

“他在灾区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士兵的本色。

”二十多天后,胡朝学才带着一身的疲倦,风尘扑扑地回到武警平坝中队,他在抗震前线的事迹受到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和广泛传诵,鉴于他的出色表现,上级给他记了二等功。

“胡朝学是我们中队培养的兵,我为他而骄傲!

”中队谭刚队长掩饰不住满腔的得意。

镜头三:

2009年到2010年冬春之交,祖国大西南地区旱魔跋扈,历史罕见,烈日炎炎,无情地炙烤着焦渴的土地。

被誉为山里江南的黔中平坝也是在劫难逃:

河湖干涸见底,大地板结龟裂,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连连告急,老百姓在饱尝着炼狱般的磨难!

天灾无情人间有大爱!

在严峻的旱情考验面前,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与驻地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奏响了一曲曲携手抗旱保民生的“战天歌”。

中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节约用水就是做奉献”活动。

中队本来也属于特种用水单位,但中队全体官兵决心以自身的行动来相应各级党委政府“抗旱保民生”的号召,采取节水措施,厉行节约,效果十分显著,使中用水量仅为原来的40%。

中队全体官兵积极响应支队组织的“让爱滋润大地”抗旱救灾捐款活动,共捐款三千余元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得到了群众好评。

中队官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灾区群众服务的宗旨,积极为驻地周围几个村寨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残疾困难户排忧解难,每天坚持派人送水到家……

有个诗人说,眼泪是人世间的最后一滴水。

在这个60年一遇的大旱之年,老天爷仿佛连这最后一滴水也不放过。

然而,在每一个酷日炎天的日子里,我们的武警官兵,却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一片爱心,全力去滋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

2010年4月12日早上,依旧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

在队长谭刚、指导员杨勇的带领下,武警平坝中队的18名官兵每人扛着一箱矿泉水,急行军十多公里来到白云镇马硐村引水沟渠水源点施工现场。

霎时间,枯黄的山坡陡增了一抹象征生命的绿意。

官兵们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就和村民们大干起来。

由于子弟兵的参与,原本进度缓慢、施工了两天还没有完成一半的引水沟渠疏浚工程,半天不到,就全部完工,看着涓涓甘泉汇入了农田,流进了千家万户,官兵们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下午,官兵们就着矿泉水啃了几个随身带来的馒头,又列队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拔除了十几亩因干旱眼看已经没有收成的油菜杆。

看看天色尚早,他们顾不上休息,来到该村道路施工现场,帮助村里平整了一千多米的道路……

镜头四:

还是在2010年。

进入六月,伴随着雨季的姗姗来临,肆虐了半年多的旱魔终于遁去。

从二十五日伊始,老天爷像捅破了似的,沥沥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七月一日凌晨,雨势不知怎么的越发大了起来,一阵又一阵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平坝县城顿时变成了水乡泽国。

中午,中队值班室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

原来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打过来的告急电话,告知县城南端平交路口的尧南村出现严重内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请求中队派员支援。

时间就是生命,险情面前,刻不容缓,中队长谭刚、指导员杨勇立即集合尚在午餐的全队官兵,带着救灾工具冒雨趟水直奔尧南村。

到达现场后,参战官兵迅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此时整个村子已是一片汪洋,水深已达一米多,好多人家一楼已漫进大水。

由于是正午,大多数人家的青壮年都不在家,急得部分逃避不及的老人和孩子都爬上楼顶避险,使救援行动十分困难。

参战官兵用大约三十来米长的尼龙绳拉起一条标准线,身着救生衣的官兵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抬着十几块门板搭起一座救生桥,成功将五十余名受困群众转移出来,随后将村内的八十多头牲畜和部分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

下午,雨势渐小,积水消退,几十名官兵用铁铲将洪水冲过街面而残留下的沙石铲成小堆装车运走,因为沙石多,工程难度大,官兵长时间劳作,中午饭都还没顾及吃,身体透支大,很多战士的手都被磨破了,但没有一名战士叫一声苦叫一声累,而是奋力拼搏,争先恐后的铲沙石,直到夜幕降临,才将十余吨沙石全部清理干净……

是啊!

这每一个镜头,都伴随着每一个令人心悚的灾难,不堪回首,不堪回首!

但每一个镜头,都展示了武警平坝中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中队官兵们不愧是党和政府的忠诚卫士、国家的钢铁长城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他们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铮铮誓言,兑现了中队“驻守平坝做贡献,誓保平坝更平安”的庄严承诺。

2

巍巍群山,滔滔江水,共同见证,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更见之于平凡工作,方能彰显军民亲密无间,真情无疆,真爱无痕。

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家乡。

在忠于职守,履行使命,完成训练和执勤任务的同时,积极走出军营,加强与驻地各级党委政府、各机关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学习,相互支持,大力支援驻地建设,积极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区添彩。

中队与平坝县地税局是军民共建对子。

这些年来,中队与地税局的共建关系发展良好。

中队定期派员到地税局开展义务劳动,为该局的干部职工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和国防意识。

而地税局也是投桃报李,每逢重大节日,领导都要在百忙中抽空带领职工带着慰问品和精心排练的节目来看望慰问官兵,并先后为中队添置了上万元的训练设备和文体器材,大大改善了中队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给中队创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激发了官兵争先创优的热情。

中队与地税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培育出了色彩艳丽的双拥共建之花

2007年八一前夕,中队要排练庆祝建军八十周年的节目到支队参加文艺汇演,其中有一个指定节目是集体舞,可中队官兵大多数来自农村,根本就没有舞蹈基础。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中队推荐了平坝雪丹舞蹈工作室的张雪丹老师。

中队的杨勇指导员就打电话给张老师,没自报家门就急着问她能不能过来帮忙给排练一个舞蹈节目。

张老师从早到晚都要给学生授课,一个学生上一节四十分钟的舞蹈课收费几十元,如果一走开,经济上损失肯定不小,所以在电话里她没有答应就把手机挂了。

杨指导员急得不行,他亲自赶到了雪丹工作室。

张老师一看是武警中队的,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杨指导员,每天下午停下半天课赶到中队,免费指导中队排练了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后来在支队表演时得了奖,为中队争得了荣誉。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国防军事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中队的广大官兵深知,对青少年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中队主动出击,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为孩子们义务宣讲国防军事知识。

每年九月,平坝一中、平坝二中、集圣中学等学校都要请中队派官兵给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事素质训练和国防教育。

中队还主动邀请学校带孩子们到军营参观学习,体验军旅生活,感受军人风貌,学习军人品质,给孩子们表演队列和军事体操、枪支拆卸与组装等科目,搭建军人与孩子们交流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拥军意识。

2008年9月初,新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应平坝县第一中学的请求,中队长谭刚指派胡班长带领三位战士前往该校为高一年级新生进行军事训练。

一天在点名时发现一名在平时训练中各科目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刘华江同学没有到来。

后来从班主任处得知这名农村同学是以较高分数考上高中的,但由于家庭贫困一直凑不齐学费钱,最后只好打道回府了,像他这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全校还有好几个。

胡班子听到这种情况,心情非常沉重,他想到自己也是因家庭贫困没上高中,为减轻家庭负担,就来当兵了,结果自己的大学梦到现在还没有实现。

下午,他当即赶回中队,向中队长汇报他在学校了解到的情况。

谭队长听后也非常同情,他当即表示要尽中队的力量给予帮助。

第二天,他亲和胡班长来到学校,与校方联系确立几名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生作为资助对象,并建立长期帮扶制度。

从那以后,每学期开学前,中队都将队里开源节流节省下来的和大家捐助的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带过去……大手牵小手,有爱就有希望。

两年过去了,受中队官兵资助的学生共达12人,有4人已考上大学,但官兵们的绵绵真爱依然传承不息……

2008年9月29日,首届中国安顺—平坝清真饮食文化节在县人民广场隆重开幕。

美食飘香之处,前来观瞻的国内外宾客多纷至沓来,前后达十多万人。

奉命担负外围执勤安保任务的中队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周密制定安保预案,科学部署兵力,集中官兵召开誓师安保大会,有力激发了全体官兵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

在参与执勤过程中,广大官兵通力合作,恪尽职守,士气高昂,以一流的动作、一流的水准圆满完成了此次执勤安保任务。

执勤中,中队领导以身作则,坚持到一线组织指挥,用实际行动影响和鼓舞官兵。

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执勤中,由于时令已是中秋,早中晚温差很大,上午和晚上,官兵们在凛冽的秋风中瑟瑟发抖,中午却又在骄阳的炙烤下汗流浃背,衣裳内外湿透,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广大官兵挺起胸膛,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听从指挥、英勇善战的精神,始终依法执勤、文明执勤,有效防止了拥挤踩踏和意外事件发生,维护了现场的正常秩序。

2009年6月14日,中队进行野外拉练训练。

当他们返程慢跑至平坝中医院门口,看见停放在那里的采血车时,全体官兵立即停下脚步,列队操着正步来到车前,齐刷刷地把袖子往上一锊,露出手臂伸到了医务人员面前。

医生见他们一个个累的气喘吁吁,脸上还直冒汗珠,就劝他们先回去休息,改天再到县中心血站献血。

可官兵们都拍着胸脯说身体棒得很,不碍事。

医生只好把针筒扎进了那一只只结实的手臂……中队官兵用献血这种方式表达了中国军人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中队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创三建”活动。

除以“三创三建”标准扮靓自己的军营外,中队还以实际行动参与周边的“三创三建”活动,争做创建活动模范先锋。

由于驻地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员往来复杂,部门管理缺位,道路坑洼不平,脏乱差现象严重,是县城“创卫”工作的重难点,所以长期以来,中队每周周末都坚持组织官兵走上街道,用半天时间清理垃圾,打扫卫生,修补路面,清除城市“牛皮癣”,疏通下水道,演绎着一幕幕拥政爱民的动人画面,被周边群众誉为“永不消失的活雷锋”。

中队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全体官兵来到县城周围的荒山上,投入到植树造林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大力支持驻地环境建设,为“创建绿色平坝、环保平坝和生态平坝”做出了积极贡献……

险境中,力挽狂澜,做人民群众的“保护神”;困难时,伸出援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安保中,尽职尽责,做“流星剑”,这就是武警平坝中队官兵的本色。

3

火热的军营,铁血的忠诚,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绽放着青春。

由此引来了一个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拥军情结。

那军民鱼水情深,团结一家亲,一路走来,尽显时代风流。

中队官兵情倾奉献驻地为人民的精神,感动着驻地的父老乡亲,博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平坝县城北门,中队驻地附近半公里处。

陈德智,这位年逾六旬、右手残疾的老人看见我们一行人走进他家的院落,脸上满是疑问的神情。

待那个最后进门的武警小战士迈着雄健而坚定的步伐走过来时,老人脸上顿时绽开了慈祥而温情的笑容。

他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略带歉意地说:

“怠慢怠慢,真对不起!

原来是中队的客人呀!

对了,这时候中队都吃过午饭了,老规矩,我来安排。

就几位先坐下喝口热茶,我马上吩咐老太婆淘米做饭,菜都是买好现成的,要不了半小时就好!

听了老人的话,我们几个都莫名其妙地对望了一下。

那小战士笑着说:

“陈大爷,不用了,我们都吃过饭了。

这几位同志是来采访您老的。

”他转身对我们解释说:

“我们中队和陈大爷家不分彼此,平时不管哪边来客人如果碰巧不方便都是带往对方那里去呢!

陈德智摆摆手,爽朗地笑了:

“应该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嘛!

”他看着我:

“一看你,就知道是个文人。

要我说什么,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说:

“那就请您老谈谈您和中队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吧!

“这个呀,说来话就长喽!

”陈德智喝了一口茶,满怀深情地叙说起来。

原来,这陈德智早就和中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是让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吧!

当时陈德智在490厂(就是现在的平水厂)当工人,当时他的手还未残疾。

那时候他家和中队比邻而居。

他听说中队官兵训练和执勤任务非常繁重,生活却很艰苦,尤其是中队外省籍战士居多,他们许多人刚来时都吃不惯本地的饮食,所以每当从厂里下班回家,他就动员精通厨艺的爱人和他一起到中队,义务为中队做饭,并随时变换伙食口味,使官兵们每周能吃上几顿可口的饭菜。

后来,爱人把自己的厨艺无偿地传授给了中队的炊事员,使官兵们再也不被一日三餐所烦扰。

农闲之余,他和爱人带领中队官兵在驻地侧边开垦了几亩荒地,指导战士们种上了蔬菜瓜果,从此大家就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了。

陈德智还在自家本来就非常狭窄的房子里笼养了一大群鸡鸭,逢年过节就拎上个三五只给中队送去,让官兵们打打牙祭。

除夕夜,他拿出微薄的工资割上几斤肉,扛上自家地里出产的小麦磨制的面粉,叫上爱人,到中队和官兵们包饺子,吃年夜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共度中华民族的美好佳节。

端午节,他和爱人不顾正值夏令农活繁忙,提前一天买来了糯米、馅儿和粽叶,连夜包了几百个不同口味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送到中队。

粽子飘香处,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官兵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温馨。

遇到中队有重大任务连续执勤几天,爱人就把官兵们无暇侍弄的衣服被子带回家拆洗晾干熨平钉好再送回去……

陈德智一家对中队的浓浓情意,使官兵们感动不已。

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表达谢意的方式依旧是如同他们的前辈那样纯朴:

收获的季节,搞完日常必修课训练后,官兵们顾不上休息,除执勤的而外,大家都带上劳动工具,来到田间地头,半天功夫,陈德智家的几亩庄稼就给收割完毕。

每逢队里搞活动,陈德智一家往往都是首席座上嘉宾,军民一齐放声高歌,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活动结束,大家往往要在一起聚餐,这时各个省籍的战士们纷纷走上前来,以茶代酒,代表家乡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给陈德智老两口敬酒,感谢老人如生身父母般对全体官兵的关爱和照顾。

“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队里哪个老兵服役期限满了,几天后就要退伍返回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此时,他们都要到陈德智家去,与老人亲切话别,互诉衷肠,互祝平安。

有的战士甚至与老人抱头失声痛哭,其依依难舍的心情让陈德智也是百感交集,涕泪横流。

他温言抚慰战士们说:

好男儿志在四方,回到家乡要永葆军人本色,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2009年,陈德智不幸遭遇车祸,右手下段被截肢,被定为三级残疾而从厂里提前退休。

虽然身体不便,收入也比以前少了一大截,但陈德智关心中队的热情丝毫不减。

退休了,空闲时间就更多了,每天往中队跑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哪天不到中队转悠转悠,他心里就闷得慌。

好长时间没有给中队送上点东西了,他就感觉好像亏欠了战士们什么似的。

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埋怨说,你和我妈把家里的什么好吃的好用的尽往中队送,我们还要不要生活?

我们还要不要成家?

老人听了只是笑笑,没有搭理孩子们。

是的,陈德智年纪大了,几个孩子也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可他家一家五口人还挤在中队旁边那间风雨飘摇的茅草屋里。

中队官兵看在心里急在心头,大家一合计,决定捐款投劳为老人改善一下居住环境。

可是,大多数官兵每个月的津贴也就两三百元,除去正常花费,所剩无几。

大家伙把口袋都翻了个遍,所筹集的钱还不够打一间房子的地基呢!

当他们愧疚地把钱凑在一起托中队司务长给陈德智送去讲明原委时,却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说我盖房还要你们掏腰包哇?

把我陈德智看成是什么人了?

没办法,只好就此打住。

后来,在外打工几年的孩子寄钱回家让陈德智建房子,他才在离中队一华里的自家自留地处申请了一处宅基地,开始建起房子来。

这下机会来了,中队战士早上一个班,下午一个班,轮流到工地上义务打零工,不喝一口茶,不吃一口饭,不吸一支烟……一月不到,三间小平房就完工了。

陈德智乔迁新居后的2008年11月,一天晚上,房子不知怎么搞的燃起了冲天大火,霎时间鸡飞狗叫,牛嘶马鸣,两口子从睡梦中惊醒,连忙披上外套逃出门外。

邻居劝他赶紧打119报警,他却掏出手机拨起了中队的号码,按完号还没有呼叫出去,中队的几十名官兵早带着救火工具风风火火地赶到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有的抬水灭火,有的转移贵重物品,两三分钟就控制了火势,使老人家避免了重大财产损失……事后,有个战士才知道自己手被烧出了血泡,眉毛也被烧焦了……

就这样,朝来夕往,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陈德智也早已从不惑之年跨进如今的花甲之岁,但陈德智和中队仍一如既往地维系着那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一壶陈年的佳酿,弥久愈浓,弥久愈香。

用陈德智自己的话说:

“和中队交往,我不图名,不图利,我是打心里乐意帮助这些当兵的……”

“那您图的是什么呢?

”我忍不住打断了老人的话。

“小时候每每看到战争题材的影片,我心中就会莫名的激动。

当兵穿军装上战场英勇杀敌就是我那时最大的梦,可惜这个梦一直没有实现。

但多年来,我的这种‘军人情结’越来越深,越来越割舍不下。

也许是这个情结在冥冥中的影响,后来我就和中队官兵走在了一块,算是圆了我这个梦吧……”老人顿了顿说,“不管怎样,我已成了中队的一员,这辈子我是和他们分不开了!

街坊邻居为陈德智与中队的亲密无间表示羡慕。

陈德智幽默地对他们说:

“羡慕啊,那就入伙啊!

在陈大爷的带动下,这些年来,周围的群众纷纷走进军营,一个个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感人故事正在不断演绎着:

公交车司机李福友开车路过中队门口都上停半分钟,为的是顺便免费搭载进城办事的中队官兵;郁香源饮食城的老板王俊十年来“雷打不动”:

每年初冬都要来中队一趟,为官兵们送上十多吨自办煤场出产的取暖煤;为民诊所的何正元医师长年累月为官兵看病,治疗费全免,仅收几块钱的药本;农民工王秀华定期带上工具上门免费为中队维修训练设备和办公设施……

驻地周围的几个村(居)委会开村(居)民大会,都要邀请中队官兵列席,军民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畅叙军民情谊,共商发展大计……

是啊,老百姓把战士当作亲人,战士视人民为父母,军民一家,军地共建,谱写着一个个新时期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