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18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最新详细版.docx

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最新详细版

(此份外国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系作者悉心整理而成,非标准答案,但较为全面,恐有个别疏漏之处或错别字,请读者细心查看查阅并记诵。

第一章古代文学

1、俄林波斯神系:

是指以宙斯为主的新神谱系,有十二大主神,因为他们居住在俄林波斯山上,故被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

这些神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人同形同性,只是额外具有人类所没有的巨大法力。

俄林波斯神系反映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形。

2、不和的金苹果:

相传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于是她对此实施报复,在婚礼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拥有这个苹果。

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判定,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他娶得最漂亮的女子。

最后帕里斯将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得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为此挑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此后,“不和的金苹果”意指不和的种子与祸根。

3、特洛伊木马:

源于希腊神话,指阿开亚人用来隐藏士兵潜伏进入特洛伊城的木马。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伊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特洛伊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

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伊城。

后人用“特洛伊木马”指隐患与诡计。

4、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自然流畅、优美动人,其比喻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其特点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比喻,如狩猎、农事等。

生活气息浓郁又充满想象力,既朴素简洁,又丰富多彩。

这种比喻既增强了读者的现实感,又获得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如,把阿喀琉斯的急驰比喻为“灌水车向百花盛开的园中注下的急流”;把两军投石作战的场面比作“石头像雪片般秘密落下,仿佛像严冬一日。

”)

5、羊人剧:

古希腊悲剧三部曲演出后,为调剂气氛而演出的轻松的笑剧。

因歌队装扮成希腊神话中的小神“羊人”而得名。

6、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

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

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

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

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7、牧歌:

又称田园诗,是一种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发源于古希腊,首创者是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对后世文人的牧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8、荷马史诗:

相传为古希腊流浪艺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分,各24卷,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伊利昂纪》描写战争本身,集中写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和战争最后51天发生的事件;《奥德修纪》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业绩,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德,同时也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肯定了人与现实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9、古希腊抒情诗:

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起源于民歌,因伴奏乐器不同而分为琴歌、笛歌(一名哀歌)和讽刺诗等。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其他著名诗人还有品达罗斯和阿那克里翁。

10、《伊索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被释奴隶伊索所作。

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射现实生活与阶级矛盾,站在下层平民立场上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总结了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并号召被压迫的人团结起来与压迫者进行斗争。

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有《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

对后来作家的寓言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1、古希腊悲剧:

起源酒神颂歌,它的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题材大多取自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

悲剧重在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其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古希腊最著名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12、命运悲剧:

是希腊悲剧的一种,它主要写主人公个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是不可抗拒的,是无法解释和难以捉摸的,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将毁灭的。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部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典型的命运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13、古希腊喜剧:

前身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

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

希腊古典时期的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14、新喜剧:

是希腊化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是相对于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旧喜剧”而言的。

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

剧中没有天神,也没有合唱队。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其完整的传世之作是《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

15、古罗马三大诗人: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

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文艺理论著作《诗艺》,提出“寓教于乐”的主张;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16、麦凯纳斯文学集团:

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作家群体。

屋大维掌权后,重视文学创作,并竭力把文学创作纳入政治轨道,为巩固新政权服务。

他通过助手麦凯纳斯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

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是其中的成员。

17、史诗:

所谓史诗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史诗中的历史是传说时代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中的英雄诗理性化的英雄,多数具有神的血统,被赋予超人的能力。

18、替罪羊:

在古代埃及,如果某年发生了天灾,庄稼受损,人民就会认为事自己犯了罪惹怒了神,神降祸下来,所以人们就把一群羊赶到荒野里让羊替人类赎洗罪过。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教会文学:

又称僧侣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以维持其封建统治;体裁有:

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颂歌、梦幻故事和宗教剧等;一般采用梦幻、象征的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梦幻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寓意手法,假托梦境、幻境或隐喻来反映生活现实,作品中常常出现地狱、天堂等,主人公往返其间,并有向导作指引,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寓意手法,代表作品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3、英雄史诗:

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

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可分为两类:

早期英雄史诗和晚期英雄史诗。

早期英雄史诗反映的是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事迹,代表作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欧沃尔夫》;晚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产物,以歌颂英雄武功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骑士文学:

指中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

基本内容是宣扬骑士精神,描写骑士冒险和对贵妇人的爱情。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

体裁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叙事诗主要在法国北方,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是其常见体裁,出色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伊瑟》。

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5、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是12世纪以后随着市民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国的城市文学最为发达。

与教会文学不同,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风格上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使用讽刺手法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贪婪愚蠢,赞扬市民的智慧。

主要体裁有:

韵文故事、讽诗故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城市戏剧。

代表作品《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6、温柔的新体诗派:

又称清新体诗派,13世纪后半叶出现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抒情诗派。

它在法国骑士抒情诗的影响下产生,多以爱情为主题,把爱情写成一种来自高贵心灵的能使人道德高尚的感情,一种能给人带来强烈激情的力量。

以但丁的《新生》成就最高,彼得拉克发展了这一派传统,使形式更加完美,清新体诗派表达了反封建和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

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

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波及到欧洲各国。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得名。

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达到反封建反教会的目的。

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而且还是思想文化体系的一次大变革,影响到哲学、政治、世界观和教育等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有深远影响。

2、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所形成的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里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在文学上,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

3、乌托邦:

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仙乡”、“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4、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抒情诗体。

最早泛指流行于中世纪民间的用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兴起于意大利,后传入英国、法国和西班牙。

它有固定的格式,格律严谨,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但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不同的音步和韵律变体。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彼特拉克是十四行诗的主要代表,他使这种诗歌形式定型,因此称为“彼特拉克体”。

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他对其韵律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十四行诗称为“莎士比亚体”。

19世纪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十四行诗体,使其由抒情变为叙事。

5、斯宾塞体(斯宾塞诗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一种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

诗歌节数没有限制,每行九节;前八行为十个音节,最后一行为十二个音节,抑扬格。

诗体严谨,富有音乐性,对英国格律诗的形成影响很大。

斯宾塞本人的长诗《仙后》,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均采用这种诗体。

6、七星诗社:

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它由6个人文主义诗人和他们的希腊语老师组成,共7人,“七星诗社”由此得名。

领袖人物为龙沙(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爱情诗《十四行•致海伦》),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为其宣言。

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

七星诗社还对民族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提出要统一和保卫民族语言,主要用法语写作。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创作大型史诗和能与希腊罗马文学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7、大学才子派:

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将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代表作家有:

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等,其中年纪最小贡献最大的是马洛,代表作品是《帖木儿》、《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经过“大学才子派”们的创作实践,题材不断扩大,技巧也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8、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取自传体的形式写成。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又名《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流浪汉小说在刻画人物、反映现实和构造艺术上对欧洲近代小说颇有影响。

9、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是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

他是出身于贵族阶层的破落骑士,但缺少封建骑士的荣誉观念,混迹于市民之中,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酒色之徒。

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场酒肆,是联接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剧中主人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

这种广阔的社会背景被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10、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刻画和浪漫主义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11、庞大固埃主义:

庞大固埃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中的人物,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创造了这个在身体和精神上一样高大强壮的巨人形象。

庞大固埃主义象征:

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

乐天、达观、积极进取。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于欧洲尤其是法国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视为必须效仿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且赋予它们新的创作内容,古典主义因此得名。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主要成就体现在戏剧上,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等剧作家。

特点是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思想上崇尚理性,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艺术形式上讲究三一律等。

2、沙龙文学:

即客厅文学,是17世纪流行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由兰蒲绮侯爵夫人发起。

17世纪法国贵族将自己的客厅作为贵族文人名流的聚集地,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由此诞生。

作品多为骑士小说和长篇历史故事,其文学语言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反映17世纪了贵族阶级庸俗无聊的趣味,曾受到莫里哀的辛辣嘲笑。

3、三一律:

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能够迅速展开尖锐的冲突,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后来随着浪漫主义兴起,三一律被彻底打破并退出了历史进程。

4、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

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代表是意大利的马里诺派和西班牙的贡哥拉派。

5、古今之争:

17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发生的文学论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评价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为宫廷服务,以模仿拉丁古典作品为最高理想,坚持厚古薄今,代表有布瓦洛、拉辛、拉封丹等。

新派人物佩罗写了《古今之比》一文向布瓦洛挑战,提倡厚今薄古。

两派反复相争,相持不下。

这场论战后来遍及欧洲,长达百年之久,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后,欧洲文坛才彻底扫荡了厚古薄今的文学风尚。

6、清教徒文学:

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新兴资产阶级主张“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反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倡导清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

以表现清教思想为特征的清教徒文学,显示出强烈的批判锋芒,代表作家是弥尔顿和班扬,代表作品分别为《失乐园》和《天路历程》。

7.玄学派:

17世纪初在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英国巴洛克文学的代表,因这派诗人“喜用玄学”(德莱顿语)而得名。

德莱顿指出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

玄学派的创作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

代表作家是约翰•多恩。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1、启蒙运动:

是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昧。

他们将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同时提出“天赋人权”“契约论”等一整套启蒙理论,描绘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社会。

因此启蒙运动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一次舆论大准备,为资产阶级进一步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2、启蒙文学: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批判性。

启蒙思想家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他们特别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作品中着重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

启蒙文学最典型的文学形式是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

代表作家有:

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歌德等。

3、哲理小说:

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的目的不在于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宣传哲理和启蒙思想。

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寓意,作品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形式上分为书信体和对话体。

哲理小说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忽略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4、百科全书派:

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为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组织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2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

5、狂飙突进运动: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这一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运动中心在斯特拉斯堡,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相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

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第二,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要求个性解放;第三,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

狂飙突进运动带有自发性,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因此这一运动没有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没能持久。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品。

6、感伤主义: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文学流派,由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情绪的一种反映,他们面对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地位的不稳。

他们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产生了伤感的情绪。

他们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为崇尚感情。

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内心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家作品是英国的斯泰恩《感伤旅行》和哥尔德斯密斯《威克菲牧师转》。

7、(德国)教育小说:

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的形式,通常以一位年轻主人公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

这位主人公以理想化的方式达到了当时人们对于一个受过教化的人的理想。

教育小说中有一些传记的成分,在主人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教化概念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结构经常采用三段式:

青少年年代-漫游年代-师傅年代。

大都以积极的调子结尾,表现主人公年轻时代的许多幻想虽在生活的磨炼和挫折中破灭,但也因此找到了大有所为的新生活。

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德国教育小说的代表作。

8、哥特式小说:

18世纪末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形式,作品多以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特别是阴森荒凉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很多小说家产生重要影响。

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第一部哥特式小说)。

9、席勒式:

指席勒部分作品中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

即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的错误;理想化、抽象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导致人物形象“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而提出来的,但“席勒式”并不能概括席勒的全部创作。

10、墓园诗派:

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而得名。

这一诗歌流派情调消沉,专以坟墓、死亡等为诗歌的描写对象,具有一种感伤的格调。

重要诗人有汤姆和杨格等。

11、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