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016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docx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软基处理

2、路基工程

3、路面工程

4、桥梁工程

5、通道及涵洞

6、防护工程

7、绿化工程

8、交通工程

9、内业资料

10、实验室

1、软基处理:

1.1填方路堤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

形成原因:

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

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防治措施:

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

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

1.2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

形成原因:

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天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2.

3)路基压适度不均匀。

防治措施:

1)应认真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底暗沟、暗塘。

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

3)提高路基压实度。

1.3路基出现滑裂面

形成原因:

1)基底存在软土且软土厚度不均匀。

2)淤泥清除换填不彻底。

3)填土速率过快。

防治措施:

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钡沟、暗塘。

)加强沉降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

2.

2、路基工程

2.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形成原因:

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翻晒、拌和不均匀。

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防治措施:

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2)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

3)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2.2路基压实度不够

形成原因:

1)碾压遍数不够。

2)压路机质量偏小。

3)松铺厚度过大。

4)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

5)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

防治措施:

1)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

2)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

3)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棕叠。

4)路基土应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2.3路基积水严重

形成原因:

1)路基表面不平整。

2)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倒坡。

防治措施:

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

2)路基表面应设2%~4%的横坡。

2.4路基边坡被冲刷

形成原因:

1)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

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3)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

4)边坡未植草防护。

防治措施:

)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

1.

2)应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和排水沟。

3)应及时填平冲沟。

2.5压实层表面松散

形成原因:

1)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

2)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

3)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

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

2)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和碾压。

2.6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形成原因:

1)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

3)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防治措施:

1)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灰处理。

2)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料填筑路基,确保压实层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3)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

4)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2.7路基表面起皮

形成原因:

1)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

2)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

3)碾压机具不足,碾压不及时,未配置胶轮压路机。

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

2)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计划,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

2.8路基表面出现放炮

形成原因:

石灰消解不充分。

防治措施:

石灰应在使用前7~10天进行充分消解,并过10mm筛。

2.9路基压实度超密

形成原因:

1)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实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

2)路基填料不均匀。

3)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

防治措施:

1)在取土坑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认真进行标准击实实验,不同土样应分别进行击实实验。

2)选择均匀的填料。

2.10路基灰土灰剂量不均

形成原因:

1)路基土的砂化不充分。

2)路基掺灰未按工艺要求划格洒灰。

3)拌和不均匀。

防治措施:

1)液限较大粘性土应充分砂化。

2)应严格按掺灰路基施工工艺进行洒灰、粉碎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

路基灰土剂量不足2.11.

形成原因:

1)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未按规定打格洒灰。

2)石灰堆放时间过长;或拌和碾压不及时。

3)较长时间堆放的石灰未覆盖。

防治措施:

1)确保石灰的掺量。

2)石灰消解后要在7~10天内及时用完。

3)堆放时间过长的石灰,应事先用彩条布或土覆盖,使用前重新测定其有效钙镁含量,必要时重新调整掺灰剂量。

2.12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形成原因:

1)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

2)路基填筑宽度不足,未实行超宽填筑。

防治措施:

1)路基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

)控制碾压工艺,压路机一定要行驶到路基边缘。

2.

3、路面工程

3.1路面底基层

3.1.1二灰土抗压强度不合格

形成原因:

1)石灰剂量不足,石灰等级较低,粘土粉碎不够,拌和不均匀。

2)二灰土抗压试件制备不标准,高度超标,密度较小。

3)试件养护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养护期间失水过多。

防治措施:

1)实际石灰剂量应比设计剂量高出0.5~1.0个百分点。

2)采用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较高的石灰,并充分消解。

3)土块粉碎至规定尺寸,拌和应均匀。

4)二灰土试件高度误差应在±0.2mm范围内。

5)试件应用塑料薄膜裹覆养生,养生温度湿度应在规定范围内。

3.1.2二灰土底基层表面起皮

形成原因:

1)二灰土含水量过大或过小。

2)二灰土表层失水过多,未及时碾压。

3)碾压未按先轻后重的原则。

4)二灰土拌和不均匀。

防治措施:

1)二灰土的含水量最宜大于最佳含水量1%开始碾压,并及时压实。

2)及时清除粘附在压路机轮上的二灰土,并清除路面以外。

3)应按先轻后重的碾压程序逐步压实。

4)对表面起皮层应清除出路面以外,标高用基层补足,也可及时刨松厚度不小于10cm打碎洒水拌匀后再压实。

5)严格按放样线施工,不得采用贴补薄层的方法补足高程。

3.1.3二灰土表面松散

形成原因:

1)二灰土表层含水量较低,不能压实。

2)二灰土表层冻坏松散。

)冬季覆盖土内水分下渗,使底基层表面吸水而3.

涨松。

4)灰剂量补足或失效。

防治措施:

1)高温干燥气候,碾压过程应适当洒水。

2)做好二灰土过冬的防冻措施。

3)可采用含水量较小,透水性小的土作为覆盖层,且碾压密实。

3.1.4二灰土表面开裂

形成原因:

1)碾压含水量过大。

2)用土塑性指数过高。

3)地基沉降尚未稳定,地基沉降不均匀。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

2)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料或铺筑二灰土底基层,采取二次掺灰的办法降低土的塑性指数

3)地基沉降率连续两个月不大于5mm/月时在施工底基层。

4)裂缝处应加铺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后再施工基层。

3.1.5二灰土表面放炮

形成原因;1)二灰土底基层碾压完毕尚有过火石灰未消解。

2)消解石灰未按规定过筛。

防治措施;1)生石灰应在使用前一周洒水充分消解。

2)消解石灰必须通过10mm筛后才能使用。

3.2路面基层

3.2.1二灰碎石抗压强度不合格

形成原因:

1)石灰剂量不足。

2)石灰等级较低。

3)二灰碎石抗压试件制备不标准。

4)未能保湿养护。

5)粉煤灰质量不符合要求。

6)二灰碎石拌和不符合要求。

7)二灰碎石成型后养护温度偏低。

防治措施:

1)施工中石灰剂量应较设计值高0.5~1.0个百分点。

级以II)选用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高的石灰(2.

上)。

3)添加1%~2%的水泥。

4)石灰应充分消解,通过10mm筛。

5)提高二灰碎石拌和均匀性并及时成型试件。

6)成型后及时洒水养护,保湿养护应不少于7天。

7)尽可能在气温较高时施工。

3.2.2二灰石灰碎石压实度不符合要求

形成原因:

1)含水量不符合规地。

2)压路机质量较小,碾压遍数不够,局部漏压。

3)二灰碎石拌和不均匀,局部粉煤灰偏多,骨料偏少。

4)靠近中央分隔带处加宽不够。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二灰碎石混合料拌和过程中含水量,使碾压前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2)采用重型压路机反复碾压,按试铺路段碾压遍数直到压实度符合规定为止。

3)提高二灰碎石拌和均匀性。

)中央分隔带处应设有一定的加宽。

4.

3.2.3二灰碎石压实度不均匀

形成原因:

1)二灰碎石配合比和含水量不均匀。

2)二灰碎石碾压遍数不一致,局部漏压。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各料仓喂料速度和加水量,做到配料准确,含水量符合规定。

2)控制碾压遍数,均匀碾压。

3.2.4二灰碎石基层摊铺离析

形成原因:

1)二灰碎石运到摊铺现场已经离析。

2)二灰碎石骨料含量偏高,超过85%,骨料最大粒径超过设计要求。

3)摊铺机工作状态不佳。

防治措施:

1)按设计配合比拌制二灰碎石混合料,集料级配应在设计级配范围以内。

2)成品料堆应经常铲平,避免形成锥体粗料流向堆底。

)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状态,螺旋布料器中混合3.

料面应呈与路面平行的平面,并将布料器掩盖。

3.2.5二灰碎石基层开裂

形成原因:

1)二灰碎石混合料中二灰比例偏大;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

2)二灰碎石碾压时含水量偏大。

3)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

4)碎石中含泥量较高。

5)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

6)养护不及时。

防治措施:

1)优化二灰碎石配合比设计,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拌制混合料,选择合格的集料。

2)控制碾压时含水量不超出允许范围。

3)待沉降稳定后再铺筑基层。

4)对已开裂的基层应加铺玻纤网加固,对纵向裂缝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跨缝加固,防止裂缝对沥青面层反射影响。

3.2.6二灰碎石表面放炮

形成原因:

1)石灰未充分消解。

2)石灰未过筛或筛孔尺寸过大。

防治措施;

1)石灰使用前应充分消解,必须再施工前7~10天加水充分消解。

2)消解石灰应通过10mm筛后才能使用。

3)保证碾压时的含水量。

3.2.7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