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10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docx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1

重庆大学

《工程地质》作业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

 

考察时间:

2011年5月28日

考察地点: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

 

·2011年5月·

·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地质考察实录

 

考察时间:

2011年5月28日

考察地点:

虎溪缙云山伍家沟

考察组员:

前言

2011年5月28日,我们一行三人前往虎溪缙云山下进行实地考察。

虽然以往有过不少登山经历,但是,今天,我们却是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这深沉的大山。

来到山脚下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不是群山壮丽的景象,而更像一块等待我们的探索的从未被涉足的荒原。

那些覆盖在土壤之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似乎就像摸索着学步的孩子,摸索着如何将理论化为实践,如何将两者结合。

而我们的眼光也从欣赏自然风光转移到更为学术的地质构造上。

一、虎溪缙云山伍家沟基本地质情况

从一些地质资料中可以查到,缙云山地质构造属川东褶皱带华蓥山帚状弧形构造。

褶皱带由明显的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构造单元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牛鼻峡背斜,温汤峡背斜和观音峡-中梁山背斜组成,背斜之间有宽缓的澄江向斜和北碚向斜谷地,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

缙云山的土壤以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泥质砂岩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及水稻土。

山麓地区为侏罗纪由紫色砂页岩夹层上发育的中性或微石灰性的黄壤化紫色土。

由此看来,缙云山是主要为一个褶皱的地质构造。

而我们的考察点能否找到一些证据呢?

二、考察实录

(一)考察地常见岩石类型和矿物

在缙云山伍家沟的实地考察中,我们主要根据形成岩石的颜色、形成岩石的颗粒大小以及层理结构来判断尖山地区的岩石种类。

沿途我们发现缙云山伍家沟上岩石的主要种类是沉积岩,可见较多的是砂岩、砾岩、页岩,同时其土壤颜色以黄壤为主,根据资料,判断为母质风化而成的酸性黄壤。

这张图是这座山丘的顶部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有明显的滑坡痕迹,但是也可以看出岩层有明显的分层,而颜色基本为黄色,可判断为沉积岩

 

从公路边的考察情况来看,这些岩石的断裂处可以明显的看出分层状,由此也可以判断这里的岩石主要为沉积岩。

这里的岩石部分可以用手搬下一块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此地岩石受了一定的风化侵蚀。

随着向上攀爬而岩石的性状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比如这张图上的岩石,其质地较之之前的岩石要硬得多也不易用手搬下,可见这里基本没有受到风化侵蚀;颜色偏黑,由图中圆圈部分初步判断为灰页岩。

我们小组讨论确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一块岩石可能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这里的一块岩石颜色为黄色,一捏即碎,经过讨论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这里的岩石为粘土岩,硬度较差;其二是岩石表面受风化作用严重而形成。

 

来到山顶上发现一些裸露岩石,也许是山顶的缘故,因此在山顶上反而能够见到比较多的泥土,也许是由于山顶风化侵蚀严重的缘故,而我们发现的裸露岩石与山腰或山脚的岩石有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其中岩石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由此初步推断为火成岩。

火成岩的气孔是由于岩浆中气体逸散后而形成。

至此,这是我们再沿途上所发现,并能初步判断的一些岩石类型,很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我们只是沿公路上行,虽然有仔细找过,但没有发现一些矿物或者化石,而总的来说,我们所识别出的岩石种类是少之又少。

或许这是由于我们知识储备缺失,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缺乏敏锐的眼光,亦或是我们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是缺乏经验,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也将是我们自我提高的方向。

(二)考察地地质构造

这次实地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对考察地地质构造进行考察,根据资料显示,缙云山整体的地质构造主要是以褶皱为主。

而重庆地区地下岩层比较稳定,在考察地,大的断层是比较难找的。

我们沿途考察也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地质现象。

刚刚来带山脚处,在道路旁边可以看见一片非常清晰的岩层,这片岩层分层清晰,所以大致可以判断这片岩层为沉积岩,又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片岩体是斜向的方向,理论上可以认为这片岩体受挤压应力作用而隆起呈斜向,因此我们推断这片岩体是褶皱的一小片,说明考察地这片地区的地质类型主要以褶皱为主。

沿途上我们基本上都能看见公路边的这些褶皱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发现整个沿途所有的岩层倾斜方向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还暂时判断不了这是向斜还是背斜。

在其中一片岩层中我们发现一段岩层有明显的弯曲,如上图,其弯曲趋势如红色线,大致可以找出对称轴(图中蓝线),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小的倒转背斜。

就在上面那片岩石的不远处,我们发现了一段近乎形成了一个圈的背斜,而中间又有一段单独的岩层与主岩层脱离开来(图中黄线),从查阅资料中我们得知这种称为平卧褶皱,而这一段小的褶皱又有分叉现象,也许是由于局部应力过大、并且应力不均匀而形成的。

在离前面那段平卧褶皱不远处,我们发现岩层中又两层岩石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就像一个横卧的X型,这可能是由于在造山运动中在这个位置产生了一些微小扰动而形成。

从以上三张图中的地质构造来看,我们发现这3中不同的褶皱相距不过几米的距离,而在这一段中岩层的规律与其他部位有明显的差别,出现了一些小的背斜,以及一些倒转背斜等,我们便推断,整个这一段岩层在造山运动中受到了一定的局部扰动,也许这一段曾经经历过比较活跃的造山活动。

在考察的一路上,我们发现了很多明显的沉积岩,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褶皱,而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发现断层,在考察中,我们一路都在寻找断层,但是很多不能明显的鉴别出来,这也是我们所提出的疑问,下面我们发现的一些疑似断层:

首先我们能看出这是一个褶皱,而我们发现图中圈出部分感觉不连续,而在这片岩层中,两条红线所示为一段走向不同的岩层,但是我们并不能找到衔接部分,因此我们判断这是一个较小的断层,但并不能确定。

这里我们发现一大片岩层,我们试图在上面寻找断层的痕迹,但是图中红色圈出部分究竟是不是,我们争论多次,也无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来。

下面的不连续可能是断层,也可能仅仅是滑坡形成的一小段。

来到山顶上,我们发现一大块塌陷而形成的裸露岩层,因为植被茂密,所以我们没有走到这块岩壁之前仔细的观察,从照片中,我们寻找断层,但是我们也仅仅找到了一些疑似断层的部分,不能判定这就是断层。

没有发现明显的断层是挺遗憾的,但是幸运的是,我们看见里一块节理非常清晰的岩石: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见岩体上的节理非常清晰,目测节理纹路长3-10米,因此节理的持续性中等,初步判断为剪节理。

(三)地下水考查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除了观察分析了考察地的岩石和地质构造以外,我们还特别注意了考察地的地下水情况。

地下水存在于岩石空隙中,我们在山沟里岩石的空隙处发现了地下水的踪迹。

这是我们在一处山谷发现的出水口,它从半山腰流出,其周围有塌方痕迹,有大量沙土与腐烂树木。

其上方为大量岩石,最明显的特征是,我们发现这一段溪流以上部分的土壤及岩石没有明显的流水侵蚀痕迹,因此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股潜水的出水口,从山上流下。

由于地下水本身存在于地下,难以寻觅,再加之我们知识以及经验不足,因此我们即使发现了一些流水,但是不能判断出这是否为地下水流出的痕迹。

这里我们便发现了一个泉眼,岩石周围没有流水痕迹,中间确有很明显的痕迹,我们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处地下水涌出后形成的流水线路。

三、实地考察总结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邓爷爷这句话我们感触颇深!

这次考察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去,怎么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也让我们对岩层,褶皱,断层,节理,背斜与向斜等地质概念更为清楚明晰。

伍家沟拥有着丰富的地质构造,是我们学习研究地质知识很好的地方,也激发起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