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990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docx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2010-10-1816:

27:

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初中作文

1、准确审题

常见的记叙文的审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关键词语法,也叫重点词语分析法。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就能弄明白要表达的中心。

如《难忘的初中生活》这一题目,“生活就是文章的文眼”,本文要求写初中生活。

初中有漫长的三年,写哪些呢?

再看题目中的“难忘”,就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或有趣味的生活。

再如《童年趣事》,“趣事”就是本篇文眼,应抓住“有趣”写事,有的事很有意义,但缺少趣味性,就不能写,并且要发生在童年的事情。

(2)添加因素法,也叫补充条件法。

有的题目限制不具体,似乎无处下笔,这时,审题时给题目添加限制的条件,写作内容明确,就可以写作了。

如《背影》,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给题目添加因素,写“父亲的背影”或“母亲的背影”“老师的背影”等。

《委屈》添加因素,可以写自己的委屈,他人的委屈等。

再如《变》,可以写人的变化,也可以写成事的变化,还可以添加诸如“家乡的”“祖国的”“班级的”等因素去写。

(3)以大化小法,也叫缩小范围法。

有的题目比较宽泛,可写的范围太大,要通过审题缩小范围,使所写范围进一步明朗化。

如《童年》,可缩小范围,化解大题,侧重写童年的小伙伴或童年的梦想,童年二三事等;再如《难忘的一天》,一天当中的活动太多了,一一记下来就成了流水账,可以缩小范围,写一天当中的主要活动,突出“难忘”这一中心,其他活动略写,点到为止。

这种审题方法可以和添加因素法结合起来用。

添加因素或缩小范围后,在文中要适当地点题,照应题目,揭示中心,这样就不会出现题宽文窄的现象了。

如《童年》写成童年的梦,就可以在结尾照应题目:

“童年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留恋,童年的梦又是多么绚丽多彩啊。

至今,我还在为这多彩的梦而努力着。

(4)小题大写法,也叫做深挖主题法。

这种题目和那种写法范围宽泛的题目正相反,往往要求写一些小事,这就要深入挖掘小事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深化文章的中心。

如《一件小事》、《订纽扣》、《一张电影票》。

鲁迅就是从一件小事中看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大,进而解剖自己,激励自己,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纽扣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从一张电影票中体会到纯真的友谊呢?

在这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可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5)比喻、象征法,也叫联想法或以物喻人法。

有些事或物为题的题目比较隐蓄、隐晦,如果照直写会流于肤浅,或写不出新意,我们审题时就要研究题目蕴涵着的意义,这时可发挥想像,揭示事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使文章立意有深度,新颖、不落俗套。

如《桥》,可以发挥想像。

在你学习上、生活上或思想上遇到困难时,老师帮助你,老师就是你人生路上的桥,《航标》也是如此。

又如《落叶》《竹》可以通过写景或叙事揭示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

歌颂人的精神品质。

2、明确立意。

审好题后,要对文章进行立意,立意就是对文章确立主题。

立意明确,是指立意正确,

感情健康,意义深刻。

立意的好坏是文章能否写好的重要标准。

只有立意正确、深刻,文章才有价值。

立意正确,深刻的源泉就是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对材料的认真提炼。

有的记叙文,只片面追求真实,没有教育意义,有的则停留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深入发掘事件蕴涵的思想意义,这样的立意是平庸肤浅的。

那么,记叙文怎样立意呢?

(1)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指文章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这是对立意正确的最基本的要求。

立意正确应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①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

②文章抒发的感情是健康的、高尚的。

③文章题材有积极意义或教育意义。

④文章对读者能陶冶性情、美化心灵。

对命题作文来说,立意正确还包括立意切题,如果不切题,一起步就会走向错误。

如有一年作文的题目是“尝试”有的写尝试做老师,表现献身精神的热情,有的写尝试做家务,表现出热爱劳动的主题。

有一个同学写的是尝试做小偷。

可以尝试的事那么多,为什么偏要选这个主题呢?

这个主题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有一个题目《告诉你一个密秘》它有三种立意:

(1)记叙我有一次考试时一道题不会做,我悄悄地抄了临桌同学的答案,取得了好成绩。

告诉我们只要做得巧妙,作弊也能成功。

(2)记叙我为了帮助一个家境困难的同学治病,不惜忍受委曲,接受父母的责怪、打骂,直到这个同学到我家登门道谢,父母才知道这件事。

说明助人为乐是我们应该做的。

(3)记叙我有一次到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多找了我几块钱,我心里很高兴,用这些钱买了好吃的同朋友分享,这三种立意哪种正确呢?

(2)立意要深刻。

立意要深刻,就是指文章尽可能表述一个较为深刻的主题。

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对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事物的深层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意义。

立意正确比较容易做到,要达到立意深刻就不容易了,中学生的作文在主题的确立上,往往浅尝辄止,流于表面,要立意深刻,就要对生活、对题材深入挖掘,通过深入思考,把隐含于事物表面的深层含义“挖”出来。

要立意深刻,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较强的思考能力,较厚的知识积累等。

同学们要平时多注意从这些方面提高自己。

中学语文课本中《榆钱板》的立意就很深刻,文章没有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通过少年时吃榆钱饭,十年动乱中生活困难又吃榆钱饭,现在想吃而难吃得到鲜明的对比,有力的说明了以榆钱饭当救命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写的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的是深刻的时代主题。

(3)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就是写文章写出新意义,从平时的题材、陈旧的题材中表现出新思想、观念。

古人写文章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是强调贵有新意。

要写出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使人得到新启迪、新联想,新感受。

新的立意,首先来自新的观念。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事物不断产生,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比如:

过去时代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有条件去修饰打扮?

加上思想的保守,若有人在现实生活描眉画眼涂口红,马上成了众人批驳的靶子。

现在,从都追求形象美,就连老太太也在注重修饰打扮了。

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过去,农村连电话却无法打,相距两地的亲戚朋友有了急事往往要亲自走一趟。

现在,农民手中也拿起了手机,不久,电脑也进入了农家。

社会的发展,进代的进步,使生活充满无比清新的气息,为文章产生新意打下了基础。

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作者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思维定势,不要人云亦云。

要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这个意思。

要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式,从平常的生活中,陈旧的题材中发现新意,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章,例如《春蚕的联想》,若能由吐丝想到奉献,观点正确却陈旧,若能从蜕皮想到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就有了新意。

3、恰当选材

确立文章的中心后,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所谓选材,就是要从平时结果的写作材料中选取能表达中心的材料为写作做准备。

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准备审题后,有时确立中心和先取材料是交错进行的,围绕中心选材,从材料中提炼中心,再根据中心对材料进行取舍。

怎样选材呢?

首先围绕中心选材。

也许适合这个题目的有许多材料,但与你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无关和关系不大的,就不能选,即使是你喜爱的材料,也得割爱。

如《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篇文章,有关这个学生的刻苦学习的事就不能选。

其次,要选典型的材料,要选最能表现立题的有说服力、有代表性的材料。

材料不在多,而在于典型。

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次用了20个事例来写,写成后觉得事例堆得太多,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后又从这些事例中精选出三个有代表性典型事例,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三方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使这篇文章成为歌颂志愿军的优秀通讯。

第三,选材要新颖、生动。

新颖生动的材料更新写出有新意的引人入胜的生动文章,那些陈旧的挖掘不出新意的材料,那些平淡无味的材料都不能选。

4、巧妙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是作文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行文前的必要准备。

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通过复杂的、精致的、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将有关材料结构成为完整的篇章,形成文章的雏形。

只有通过布局谋篇的过程,才能将有关的材料组织起来为表达思心思想服务,才能使材料(文章的血肉)和统领全篇的观点(文章的灵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像郑板桥画竹一样,只有通过构思,才能将“胸中的竹,变成手中之竹”,变原始材料为艺术创作。

材料组织得好,读起来不但感到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而且会感到起伏选定,生动新颖。

材料组织得不好,读起来就会感到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一堆未经结构成篇的材料凑在一起,不能算是一篇文章。

因此,布局谋篇是作文决不可少的环节。

巧妙,是布局谋篇的最高境界。

布局谋篇中应完成的主要事项有:

决定材料的形式,安排全篇的段落层次,做好有关的过渡照应,选择恰当的开头、结尾等。

(1)决定文章结构的形式

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纵式结构,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或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

(2)横式结构,也叫并列结构。

就是按照事件的不同性质或空间的转换来安排材料。

(3)纵横交错结构,就是纵式横式结构相互交错的结构。

要根据所选材料与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的需要,恰当的选用文章的结构形式,还可以灵活的变动,比如:

采用对比烘托手法、灵活的运用记叙的顺序,这样,就形成其他一些结构形式。

记叙的顺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

记叙的方法最常见的是顺序,它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因此在结构安排上简单、自然。

如鲁迅先生的《戏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看社戏的前前后后。

又如《挺进报》一文,全文围绕着“挺进报“的出刊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故事,依据时间的延续和地点的变化,先叙述了在狱外办《挺进报》的经过和对敌斗争情况。

按照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记事。

但顺序并不是主次不分,《挺进报》全文重点放在狱中斗争,狱中斗争的重点,又放在《挺进报》被敌人发现以后,这样安排详略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

与顺叙相反的是倒叙,就是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一重要、生动的部分放在开头,然后再顺叙事件的过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因为题目即是《一件珍贵的衬衫》文章开头就不能不对“衬衫”作必要的交代;同时也形成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二是因为本文写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在缅怀总理的时候,睹物思人,由“我”珍藏的这件衬衫引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倒叙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由于倒叙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插叙是在原来的叙述中插入另一段叙述,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入内容可以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但必须与全文的情节主线有关。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第二部分回忆阿婆因病住院,昏迷在病床上,孩子来看阿婆,中间自然地穿插阿婆为什么生冻疮,这样的安排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我”母亲谈话中插入了一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从而与下文出现的中年闰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主题奠定了基础。

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采用顺叙,易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事情有始有终,便于读者把握;但如果不注意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就会出现平铺直叙的问题,像流水账一般,很证读者乏味。

采用倒叙,可造成强熟的悬念,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要交代清楚叙述起点,顺叙与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最好要有文字过渡,做到衔接自然,否则,会使结构混乱,层次混乱,层次模糊。

采用插叙,可使文章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突出,可使人物性格刻画得更丰满,更鲜明,但是,如果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事情及人物活动范围又小,不用插叙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最好不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2)安排全篇的段落层次,做好有关的过渡照应。

记叙文段落和层次的安排,方式很多,层次清晰,段落分明,是对一篇文章结构的最起码的要求。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他具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想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

记叙类文章划分层次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安排层次;如空间的变换为标志安排层次,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办法安排层次;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层次;以作者认识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安排层次。

认真安排文章的段落层次,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突出思路的发展,有些特殊段落的设计,还具有强调重点,加强感染力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结构完整,脉络通畅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文章由前一部分内容转入后一部分内容时,往往需要安排一定的句、段作为过渡,起到搭桥的引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段落层次之间过渡得好,对全文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气势贯通有重要作用。

照应则是指文章首尾或前后要呼应前面交代了的,后面要有着落;下文要讲的,上文应有交代。

文章首尾、前后互相呼应,才能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过渡常见的方法有:

①用设问的方法过渡。

当文章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顺叙转入插叙,由此一

事转到另一事时,常用设问的方法过渡。

如:

一篇习作《雨中》就用了设问的过渡方法。

“多美的雨啊!

”正如朱自清所说的“……像牛毛像花针……像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绵绵的细雨就是这样下着。

我站在阳台上,向远方眺望。

这时已近黄昏,一切都显得模糊了。

忽然,一束微弱的光,从远方树叶的缝隙,从细雨间透过来,这不是我儿时所熟悉的雨中的光吗?

是的,是它。

那时我只有六岁,爸爸只是搞水文气象的工程师,在四川广元嘉陵江的一个小山沟里工作……”《雨中》是通过见到眼前雨中的“一束微弱的光”引出一段类似的光的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是用设问过渡,第三段开始对往事的回忆。

这样很自然地由此一事转入对彼一事的过渡。

②由总括前文提起下文的方法过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写百花园的

部分到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有一段过渡: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下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盒子们和木莲们!

……

这样,结束了“百草园”的内容,进入了“三味书屋”的叙述。

③用交代时间空间的转换进行过渡。

这种方法,通常不有过渡句、段,是一种自然过渡。

如《我爱家乡》一文是用交代时间转换的方法使文章逐段自然过渡。

“我的家乡在县城南面一个千把人口的大村庄里,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那里的一切都使我难于忘怀,特别是整日和我在一起的”鼻涕兵“伙伴,更使我朝思幕想。

春天,我和我的“鼻涕兵“们爱在……”。

夏天,就更快活

秋天,最大的兴趣……

冬天,似乎有点枯燥……

通过交代季节的转换,文章一层层展开,从一段自然过渡到另一段。

这样,使文章与段的联系紧密,层次也很清晰。

总之,过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恰当安排,就会使上下文气贯通,不至出现上下文脱节的现象。

照应常用的方法有:

①首尾照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如《记一辆纺车》、《谁是最可爱的人》,都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

②前后照应,前提到的人,事物或有关问题,后文中应有着落;后文中涉及到的人、事物或有关问题,前文中应有交代,或叫设下伏笔。

这样,文章内容才会显得完整,读起来才清楚明白。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中,前面写好在看“戏熊”时说:

“要是这只熊死了,不就有熊皮了吗?

”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后面就通过回忆的内容,写阿婆为保护“我”的儿子被开水烫伤了手,以后每到冬天阿婆的手就生冻疮,儿子对病中的阿婆说:

“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了双熊皮手套。

这样,你就不会生冻疮了。

”这样前后呼应,我们就明白了“儿子”希望熊死的原因了,也更好地表现了一个孩子纯洁美好的童心。

③文题照应。

题目往往是有揭示全篇主旨或主要内容的作用,文章开头或中间或结

尾处明确地点明题意。

如杨朔的《荔枝蜜》在结尾部分点明题意,《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都在开头点题。

(3)选择恰当的开头、结尾。

元人乔梦符说:

“作乐府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不但乐府如此,各种文章,大都如此。

作文开头要像“凤头”那样俊秀、挺拔;中间部分要像“猪肚”那样丰满、圆润;结尾要像“豹尾”那样飞扬、有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如此。

在文间的各个部分中,写好开头尤为重要。

好的开头先声夺人,是成功的第一步。

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作文时可根据全文内容及布局谋篇的规划,选择比较适当的方法:

(1)开门见山式。

也叫直入式,即落笔点明题意,直入正题开头。

如《我的老师》的开头: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又如《进谏》(学生习作)的开头:

“讲得枯燥无味,听得昏昏欲睡,结果事倍功半。

语文课结束后,我真想振臂高呼:

请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吧!

我要向老师“进谏”。

(2)设置悬念式。

目的是用悬念的方法把读者的思维“悬”起来,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文。

这种开头往往产生一种很好的效果。

有的开头直接用设问句造成悬念,如学生习作《可爱的塔里木》的开头: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塔里木河吗?

我们家就在塔里木河边上。

一提起塔里木,人们总想到风沙弥漫,野兽出没,芦苇丛生,那是过去的事了。

在我没出世的时候,王震爷爷已经领导三五九旅的老战士进军塔里木了,如今她是什么样呢?

有的文章开头就造成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造成悬念,有的文章用倒叙的方法给读者造成悬念。

如《第二次考试》的开头写音乐学院收学生,陈伊玲参加初试时音色灿烂,音域宽广,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认为,如果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只有一个,那么这人无疑是陈伊玲。

但是复试时,她的成绩糟透了。

考试委员公的音乐家苏林教授大感失望,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有才华的学生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

为什么陈伊玲前后判若两人呢?

给读者造成悬念,增加阅读兴趣。

(3)交代式。

起笔交代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等。

如《我的老师伊凡先生》就是以交代人物开头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张欧洲人的脸。

那被棕色的略带卷曲的头发覆盖着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碧蓝的深深凹陷的眼睛,那抿成一条线的双唇,那蓬松的络腮胡子,便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开朗的脸盘,这就是我的法籍教师——伊凡先生。

(4)环境描写式。

它往往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与本文有关的环境。

如《七根火柴》用对草地环境描写开头、暴雨、冰雹、冷风、泥泞的艰苦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也衬托了红军战士的崇高与坚强。

还有《孔乙己》也是写环境描写的方法开头。

(5)自然开始式。

即从事件的开始写起。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常用这种开头。

如《压岁钱》的开头:

除夕夜,我们全家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爸爸含着笑问我:

“过年了,你长成大姑娘了,还要不要压岁钱?

(6)抒情式。

有的文章是以直接抒发感情的方式开头的。

如《心思系着两个故事》就用直接抒情开头。

“近来,心头常莫名其妙地懊恼。

恨不得离开爸爸妈妈,甩开同学,一个人跑到荒野外,光着足,躺在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看天边挂起第一颗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积于心中的闷气、浊气,把城市气一古脑儿吐个干干净净。

或者,一任想像驰骋,让梦回故乡,与高山流水为伴,与鸟儿们为伍。

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掌握开头方法外,使用时要做到“三忌”:

一忌离题;二忌陈旧;三忌唆。

结尾的好坏,对于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画龙点睛式。

即文章卒章显志,或揭示主旨,或深化中心。

如杨朔的《茶花赋》的结尾点明:

祖国正像一朵含露乍天的童子面茶花,就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揭示了文章中心:

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新貌,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

他的《荔枝密》也用了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赞扬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呼应式。

即首尾呼应。

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如《记一辆纺车》的结尾: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和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相呼应,也与题目相呼应,强调了主旨,使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3)余音绕梁式,也叫引发回味式,即不将话说尽,故意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回味。

这样的结尾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

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记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李广田《花潮》)

(4)描写抒情式。

在结尾处直接描写或抒情,表示文章的中心。

如《跟着感觉走》的结尾:

“……星星似乎也在音乐声中沉睡了,就像丽丽、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书包仍然躺在那里暗寂寞的角落里,月光映着那笔还没算完的帐和那捆花花绿绿的钞票,还有丽丽那张涂满化妆品的脸。

再如鲁彦的《听潮》的结尾: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5)自然式,即以有关事件的结束作结尾。

如一位学生写的《捉螃蟹》,内容写与表弟一同到海边捉螃蟹的经过。

事件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

结尾是:

“表弟已捉了两只,我还是一只没捉到。

这时,又有一只螃蟹爬过来了。

我按照表弟的方法,从右边靠,两指一捏。

嘿,我也捉到了一只横行霸道的大螃蟹。

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时也要做到“三忌”:

一忌画蛇添足;二忌生搬硬套;三忌虎头蛇尾。

5、文贵真情,以情感人

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达感情,感染读者的。

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富有

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发挥文章的作用。

古人就讲究“文贵真情”“情动而辞发”。

记叙文必须以真情感人制胜。

情真,则文路流畅、情深,则文章优美,富有真情是作文的生命支柱。

一个人的感情是他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立场,处世态度的鲜明体现,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

文如其人,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在作文中自然流露。

作一篇好的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必须是清晰明白、真实可信的,也必须是健康质朴、真切感人的。

感人,来自于情真,更来自于纯洁高尚。

如果对的写材料随意编造,缺乏生活真实性,或者为作文而作文,自己就没有被所写的材料感动,或者作者本人没有纯洁高尚的情感,都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事实上,作文就是“做人”我们要求在作文中发真知,抒真情,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来表达自我,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别人,决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而是通过作文感动自己,感染教育别人,把人做得更完美、更高尚。

而那些空发感情及假感情、无情可发的文章就毫无意义了。

那么,记叙文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感情呢?

(1)缘事抒情。

我们叙事时,不是纯客观地叙述这些事件。

而是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一词一句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果是纯真充沛,就能感动读者,如果作者随随便便去写,是不能感人的。

(2)缘人抒情。

记叙文中写人,不是给人照像,而是要表现出人的性格,人的思想品质,作者对人是褒是贬,是爱是憎,态度明确,作者也用这种感情感染着读者。

(3)借景托物抒情。

景物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他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可以借景托物抒情。

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诗人借花和鸟鸣抒发了伤时感世的思想。

朱自清借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借荷塘月色抒发了淡淡的哀愁;茅盾借挺拔傲立的白杨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高尔基通过对海燕的描绘表达了对战斗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