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理解汇总.docx
《初中阅读理解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阅读理解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阅读理解汇总
白梅无价
韩静霆
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
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
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
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
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
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
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
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
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
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
“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
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
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
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
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
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
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
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
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
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
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
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
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
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
我大气也不敢出。
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
沉吟半晌,许老说:
“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
”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
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
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
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
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
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
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
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
因为,白梅无价。
1.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
(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
___________场景二:
___________场景三:
___________
场景四:
___________场景五:
深夜赏白梅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4分)
3.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7分)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
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
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
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
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
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
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
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
我忍不住告诉她:
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很吃惊,______。
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
”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
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
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
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
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
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
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
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
“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
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
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
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
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
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
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
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
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第④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
(2分)
2.第②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其表达效果是__
。
(3分)
3.第⑤段画线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在文中的作用是___。
(3分)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6分)
比较点
事件一
事件二
体内容
(1)
“同桌”为“我”喝彩
喝彩者当时的反应
吃惊
(2)
喝彩者事后的反应
(3)
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
彩的价值
(4)(用原文语句回答)
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6.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③段“女主人很吃惊”的情景。
(80字左右)(8分)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
“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
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
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
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
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
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
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
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
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
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
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
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
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
“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
”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
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3分)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3分)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春光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
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
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
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
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
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
⑥“只是有些不便?
”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
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
⑧“难道不是吗?
”
⑨“当然不是。
”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
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
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
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
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
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
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
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
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
⑮“是的,孩子。
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
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
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
我说的对吗,孩子?
”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
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
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
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
她步履轻松。
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
她说:
“虎子,我们该回家了。
”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1.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4.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4分)
5.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4分)
兄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
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
“你是哥,多让着弟弟。
”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
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
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
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
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
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
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
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
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
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春旺问:
“你去哪里?
”福生说:
“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
”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
“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
”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
“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
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春旺说:
“爹娘也在看月亮吧?
”福生说:
“肯定在看!
他们肯定很想我们!
”春旺说:
“吃月饼吧。
”福生说:
“好,吃月饼吧。
”春旺随口问:
“好吃吗?
”福生说:
“好吃。
”福生也问:
“哥,好吃吗?
”春旺说:
“好吃,真好吃!
”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
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的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
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
“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
”福生点头说:
“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
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
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
“太谢谢了!
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
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
”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
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1.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2分)
2.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3分)
3.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
(2分)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
(2分)
4.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4分)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5.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
(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1)。
春旺问:
“你去哪里?
”福生说:
“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
”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
(2)地说:
“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
”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
他说:
“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
要求:
(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风筝仙女
铁凝
我们的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
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
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的时候,便有人在这里放风筝了。
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孩子、青年和老人。
我的风筝实属普通,才两块五毛钱。
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一行小字,以及邮编多少多少什么的。
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
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该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
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
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我要说我的仙女实在是充满灵气:
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
高出的风比低处的风平稳,只要够着上边的风,她便能保持住身体的稳定。
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
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
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
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
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
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
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
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
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
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
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随员手中接过线盒拎住。
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在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
他告诉我说,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
他把那线一段段接起来,接头太多,也不结实。
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
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
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
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
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
我不知道。
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1.根据文中“风筝”这一线索,在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4分)
“我”:
①挑选风筝→②→③观“钻戒”放风筝
→④→⑤→⑥。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纸扎的燕子、苍鹰、蝴蝶、巨龙一旦逃离了人手,为什么便会显得更为逼真?
(2)“我”为什么把风筝仙女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3.你觉得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4.你对文中“‘钻戒’放风筝”有何看法?
请说出理由。
(6分)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
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
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
“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
”“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
”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
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
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
页脚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