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027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作业全国通用.docx

届二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作业全国通用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

 

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最重要的定量实验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接受科学教育极好的实验课题,常常结合溶液中的水解平衡,物质定量测定,高考再现率高,而且考察角度不断创新,对学习化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2020年浙江选考】室温下,向

盐酸中滴加0.1000mol/L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大

D.

时,pH=12.3

【答案】C

【解析】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呈中性,室温下pH=7,故A正确;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B正确;C.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外,误差更大,故C错误;D.

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且c(NaOH)=

=0.02mol/L,即溶液中c(OH−)=0.02mol

,则c(H+)=5×10−13mol/L,pH=-lgc(H+)=12.3,故D正确;故答案为C。

【点睛】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及pH的计算。

2.【2020年全国I卷】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

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比如A2−的分布系数: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

,曲线②代表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曲线①代表的粒子的分布系数随着NaOH的滴入逐渐减小,曲线②代表的粒子的分布系数随着NaOH的滴入逐渐增大,粒子的分布系数只有1个交点;当加入40mL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在中性发生突变,且曲线②代表的粒子达到最大值接近1;没有加入NaOH时,pH约为1,说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

=0.1000mol/L。

根据分析,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A错误;B.当加入40.00mL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结合分析,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

=0.1000mol/L,B错误;C.根据曲线当δ(HA−)=δ(A2−)时溶液的pH=2,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Ka=

=c(H+)

=1×10−2,C正确;D.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变色的pH范围为8.2~10,终点时溶液呈碱性,c(OH−)>c(H+),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2c(A2−)+c(HA−)+c(OH−),则c(Na+)>2c(A2−)+c(HA−),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判断H2A的电离,根据pH的突变和粒子分布分数的变化确定H2A的电离方程式为H2A=H++A2−,HA−

H++A2−;同时注意题中是双纵坐标,左边纵坐标代表粒子分布分数,右边纵坐标代表pH,图像中δ(HA−)=δ(A2−)时溶液的pH≠5,而是pH=2。

3.室温下,用0.l00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0.100mol/L的盐酸和醋酸,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I表示的是滴定醋酸的曲线

B.pH=7时,滴定醋酸消耗的V(NaOH)小于20mL

C.V(NaOH)=20.00mL时,两份溶液中c(Cl−)=c(CH3COO−)

D.V(NaOH)=10.00mL时,醋酸溶液中c(Na+)>c(CH3COO−)>c(H+)>c(OH−)

【答案】B

【解析】滴定开始时0.1000mol/L盐酸pH=1,0.1000mol/L醋酸pH>1,所以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Ⅱ,滴定醋酸的曲线是图Ⅰ,A错误;醋酸钠水解呈碱性,pH=7时,滴定醋酸消耗的V(NaOH)小于20mL,B正确;V(NaOH)=20.00mL时,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醋酸钠,醋酸根发生水解,两份溶液中c(Cl−)>c(CH3COO−),C错误;V(NaOH)=10.00mL时,溶液中恰好为同浓度的醋酸和醋酸钠,醋酸电离大于醋酸根的水解程度,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c(CH3COO−)>c(Na+)>c(H+)>c(OH−),D错误。

【点睛】根据起始时的PH能判断出醋酸的是曲线Ⅰ,盐酸的是曲线Ⅱ。

4.室温下,向20.00mL0.10mol·L−1一元弱碱MOH溶液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AG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G=lg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50℃下,AG=0,此时溶液显中性

B.a点对应溶液中H2O电离出的c(H+)=1.0×10−11mol·L−1

C.b点对应溶液中4c(M+)+4c(MOH)=3c(Cl−)

D.d点对应溶液中c(Cl−)>c(H+)>c(M+)>c(MOH)

【答案】C

【解析】A.AG=0,则

,溶液中c(H+)=c(OH-),溶液显中性,A正确,不选;B.室温下,Kw=c(H+)·c(OH−)=10−14,a点

,可知c(H+)=10−11

mol·L−1,溶液中的H+均来自与水的电离,因此水电离出来的c(H+)=10−11mol·L−1,B正确,不选;C.b点加入盐酸15m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含有M的粒子的浓度和Cl−的浓度的比值为4∶3,即

,得3c(M+)+3c(MOH)=4c(Cl−),C错误,符合题意;D.d点,加入40mL盐酸,盐酸过量,溶液中为等浓度HCl和MCl的混合溶液,Cl−的浓度最大,由于M+为弱碱阳离子,会水解,则c(H+)>c(M+),水解是微弱的,因此c(M+)>c(MOH)则离子排序为c(Cl−)>c(H+)>c(M+)>c(MOH),D正确,不选。

答案选C。

【点睛】易错选C项,解题时容易将系数乘错。

因此解题时,可以先写出分数的形式,在改写成等式,可以减少错误。

1.常温下,用0.50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某一元弱酸(HA)的溶液中,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弱酸在滴定前的浓度大于0.001mol/L

B.由滴定起点数据可计算该弱酸的Ka(电离平衡常数)为2×10−5

C.滴定过程为求滴定终点,最合适的指示剂是酚酞

D.滴定终点时,c(Na+)>c(A−)>c(OH−)>c(H+)

【答案】B

【解析】A.由图象可知,起始酸的pH为3,c(H+)=10−3mol/L,因为HA是弱酸,则酸的浓度必大于0.001mol/L,A项正确;B.HA是弱酸,HA的体积未知,无法由滴定起点数据计算该弱酸的Ka,B项错误;C.用NaOH滴定该弱酸溶液达到终点pH范围是在7~11,溶液显碱性而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应选择酚酞作指示剂,C项正确;D.酸碱滴定终点时,酸碱恰好反应生成NaA,NaA是强碱弱酸盐,A−水解导致溶液显碱性,则滴定终点时离子浓度顺序为c(Na+)>c(A−)>c(OH−)>c(H+),D项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对于酸碱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总结如下: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①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②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③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④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⑤并不是所有的滴定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Na2SO3溶液滴定KMnO4溶液时,KMnO4颜色褪去时即为滴定终点。

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装标准液滴定

B.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

C.读取标准液读数时,滴前仰视,滴定到终点后俯视

D.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答案】C

【解析】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装标准液滴定,则盐酸被稀释,消耗盐酸的体积增加,所以测定结果偏高;B.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属于正确的操作要求,不会影响结果;C.读取标准液读数时,滴前仰视,读数偏大。

滴定到终点后俯视,读数偏小,所以读取的盐酸体积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D.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说明读取盐酸的体积增加,所以测定结果偏高;答案选C。

【点睛】根据

进行误差分析。

3.25℃时,向20.00mL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CH3COOH溶液。

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CH3CO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点②时NaOH溶液恰好被中和。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H3COOH溶液的浓度为0.1mol·L−1

B.图中点①到点③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

C.点④所示溶液中存在:

(CH3COOH)+c(H+)=c(CH3COO−)+c(OH−)

D.滴定过程中会存在:

c(Na+)>c(CH3COO−)=c(OH−)>c(H+)

【答案】C

【解析】图象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1mol/L,②点时NaOH溶液恰好被中和消耗醋酸溶液20mL,根据酸碱中和规律,醋酸的浓度为0.1mol/L,故A正确;图中点①到点②所示溶液中随着醋酸逐渐滴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水的电离被抑制程度逐渐减小,即水的电离程度增大;②恰好反应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从此以后继续滴加醋酸,对水电离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图中点①到点③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故B正确;点④所示溶液是醋酸和醋酸钠溶液,由物料守恒c(CH3COOH)+c(CH3COO−)=2c(Na+)和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得c(CH3COOH)+2c(H+)=c(CH3COO−)+2c(OH−),故C错误;滴定过程中的某点,醋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会有c(Na+)>c(CH3COO−)=c(OH−)>c(H+),故D正确;故选C。

4.常温下,向100mL0.01mol·L−1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1的MOH溶液,如中所示曲线表示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A为一元弱酸,MOH为一元强碱

B.滴入MOH溶液的体积为50mL时,c(M+)>c(A−)

C.N点水的电离程度大于K点水的电离程度

D.K点时,c(MOH)+c(M+)=0.02mol·L−1

【答案】C

【解析】A.0.01mol·L−1HA溶液中pH=2,则HA是强酸,与50mL碱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呈酸性,而与51mL碱恰好反应溶液呈中性,说明碱为弱碱,A错误;B.MOH是弱碱,滴入MOH溶液的体积为50mL时,溶液呈酸性,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c(A−)>c(M+),B错误;C.由图像可知,N点溶液呈中性,水电离的氢离子为10−7mol/L,K点溶液呈碱性,MOH电离的氢氧根离子抑制了水电离,水电离的氢离子小于10−7mol/L,所以N点水的电离程度大于K点水的电离程度,C正确;D.在K点时混合溶液体积是酸溶液的2倍,物质的量也是HA的2倍,所以c(MOH)+c(M+)=

=0.01mol·L−1,D错误;故答案选C。

5.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有错误的是()

提示:

选项

滴定管中的溶液

锥形瓶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A

溶液

溶液

酚酞

无色→浅红色

B

盐酸

氨水

甲基橙

黄色→橙色

C

酸性

溶液

溶液

无色→浅紫红色

D

碘水

溶液

淀粉

蓝色→无色

【答案】D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恰好中和时生成醋酸钠,此时溶液显碱性,所以选择碱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即酚酞,终点颜色变化为无色→浅红色,A正确;B.盐酸滴定氨水时,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铵,此时溶液显酸性,所以选择酸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终点颜色变化为黄色→橙色,B正确;C.据题给已知反应,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亚硫酸钾的原理进行滴定,亚硫酸钾被完全氧化后,过量的高锰酸钾使溶液显浅紫红色,C正确;D.用碘水滴定硫化钠溶液,淀粉作指示剂,开始时溶液无色,硫化钠被完全消耗后,过量的碘水使淀粉显蓝色,所以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为无色→蓝色,D错误。

【点睛】酸碱指示剂的选择,一般会选择生成物的酸碱性接近的指示剂,若反应物本身有颜色就无需选择指示剂。

6.室温条件下,用0.100mol/L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酸HX、HY、HZ,三种酸的体积均为2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离常数Ka(HX)的数量级为10−12

B.P点对应的溶液中:

c(Y−)>c(Na+)>c(HY)>c(H+)>c(OH−)

C.pH=7时,三种溶液中c(X)=c(Y−)=c(Z−)

D.HX的电离程度大于X−的水解程度

【答案】B

【解析】起始时HA溶液pH=6,则溶液中c(H+)=c(A−)=10−6mol/L,所以Ka(HA)=

=

=10−11,所以数量级不是10−12,故A错误;B.P点为在HY溶液中加入10mLNaOH溶液,溶液中含有等浓度的NaY和HY,溶液显酸性,说明HY的电离程度大于NaY的水解程度,所以c(Y−)>c(Na+)>c(HY)>c(H+)>c(OH−),故B正确;C.pH=7时,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均存在,c(Na+)=c(X−),c(Na+)=c(Y−),c(Na+)=c(Z−),三种溶液中加入的NaOH体积不等,即c(Na+)各不相同,所以c(X−)≠c(Y−)≠c(Z−),故C错误;D.当加入10mLNaOH溶液时,HX溶液中恰好反应生成等量的HX和NaX,此时溶液显碱性,说明X−的水解程度大于HX的电离程度,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D,要注意加入10mLNaOH溶液时,尽管溶液的组成和浓度相似,但溶液的性质有很大差别,Y对应溶液显酸性,X对应溶液显碱性。

7.生产和实验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饱和食盐水样品中的NH

含量。

利用的反应原理为:

4NH

+6HCHO=(CH2)6N4H+(一元酸)+3H++6H2O。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应先除去。

取甲醛amL于锥形瓶,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bmol/L的NaOH溶液滴定,滴定管的初始读数为V1mL,当锥形瓶内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2mL。

②向锥形瓶加入饱和食盐水试样cmL,静置1分钟。

③用上述滴定管中剩余的NaOH溶液继续滴定锥形瓶内溶液,至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3m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的指示剂可以选用酚酞试液

B.步骤②中静置的目的是为了使NH

和HCHO完全反应

C.步骤②若不静置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饱和食盐水中的c(NH

)=

mol/L

【答案】C

【解析】酸和碱反应生成甲酸钠,溶液呈碱性,步骤①中的指示剂可以选用酚酞试液,故A正确;通过延长反应时间,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步骤②中静置的目的是为了使NH

和HCHO完全反应,故B正确;步骤②若不静置,4NH

+6HCHO=(CH2)6N4H+(一元酸)+3H++6H2O,反应不完全,生成的酸少,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故C错误;除去甲酸后的氢氧化钠溶液读数为V2mL,加入饱和食盐水试样cmL,再加1~2滴酚酞,再用上述NaOH溶液滴定至微红色,滴定管的读数V3mL,此时4NH

+6HCHO=(CH2)6N4H+(一元酸)+3H++6H2O,滴入氢氧化钠反应,4NH

~((CH2)6N4H+(一元酸)+3H+)~4OH−;氢氧化钠物质的量和氮元素物质的量相同,所以饱和食盐水中的c(NH

)=

=

mol·L−1,故D正确;故选C。

8.为测定

样品的纯度,用硫酸溶解6.300g样品,定容至250mL。

取25.00mL溶液,用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重复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滴定前读数/mL

滴定终点读数/mL

1

0.00

19.98

2

1.26

22.40

3

1.54

21.56

已知:

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

该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写出简要计算过程:

________。

【答案】95.2

【解析】第一次所用标准液为:

19.98mL,第二次所用标准液为22.40-1.26=20.14mL,第三次所用标准液为:

21.56-1.54=20.02mL,第二次数据偏差较大舍去,所以所用标准液的体积为

;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存在数量关系:

3MnO

~5

,所以25mL待测液中所含

的物质的量为:

,质量为

,所以样品中

质量分数为

【点睛】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滴定的待测液是从配制的250mL溶液中取出的25mL。

9.化学小组用碘量法测定粗品立德粉(主要成分是ZnS·BaSO4,不溶于水)中S2−的含量(粗品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

I.称取样品mg,置于碘量瓶中;

II.用已准确称量的I2固体配制100mL0.1000mol/LI2一KI标准溶液;

III.取25.00mL上述溶液于碘量瓶中,并加入乙酸溶液,密闭于暗处几分钟,有黄色沉淀产生;

IV.以淀粉为指示剂,过量的I2用0.1000mol/LNa2S2O3溶液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为VmL。

回答下列问题:

(1)II中配制100mL0.100mol/LI2-KI标准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____________。

(2)II中加入乙酸的作用是;黄色沉淀的名称是,该反应中(填化学式)是氧化剂。

(3)已知Na2S2O3与I2反应生成Na2S4O6,则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样品中S2−的含量为_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答案】

(1)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溶解ZnS,释放出H2S硫I2

(3)I2+2Na2S2O3=2NaI+Na2S4O6

(4)

【解析】

(1)配制100mL0.100mol/LI2-KI标准溶液,基本步骤是: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所以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和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ZnS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锌和H2S,II中加入乙酸的作用是溶解ZnS,释放出H2S;H2S和I2反应生成HI和黄色S沉淀,该反应中I元素化合价降低,I2是氧化剂;(3)Na2S2O3与I2反应生成Na2S4O6和NaI,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I2+2Na2S2O3=2NaI

+Na2S4O6;(4)设ZnS的物质的量是xmol,根据ZnS~I2,可知ZnS消耗I2xmol,根据I2+2Na2S2O3=2NaI+Na2S4O6,Na2S2O3消耗I2

mol,则x+

=

0.025L×0.1mol/L;x=

,样品中S2−的含量为

=

【点睛】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物质含量的测定,明确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步骤及计算,熟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0.三氯化六氨合钴([Co(NH3)6]Cl3)是一种橙黄色晶体,实验室制备过程如下:

Ⅰ.将研细的6gCoCl2·6H2O晶体和4gNH4Cl固体加入锥形瓶中,加水,加热溶解,冷却;

Ⅱ.加入13.5mL浓氨水,用活性炭作催化剂,混合均匀后逐滴滴加13.5mL5%H2O2溶液,水浴加热至50~60℃,保持20min。

用冰浴冷却,过滤,得粗产品;

Ⅲ.将粗产品溶于50mL热的稀盐酸中,______,向滤液中缓慢加入6.7mL浓盐酸,有大量橙黄色晶体析出,冰浴冷却后过滤;

Ⅳ.先用冷的2mol·L−1HCl溶液洗涤晶体,再用少许乙醇洗涤,干燥,得产品。

(1)[Co(NH3)6]Cl3中Co的化合价是______。

(2)CoCl2遇浓氨水生成Co(OH)2沉淀,加入浓氨水前先加入NH4Cl可避免沉淀生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中CoCl2、NH4Cl和浓氨水混合后,与H2O2溶液反应生成[Co(NH3)6]Cl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全Ⅲ中的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

(5)沉淀滴定法测定制备的产品中Cl−的质量分数:

ⅰ.准确称取agⅣ中的产品,配制成100mL溶液,移取25mL溶液于锥形瓶中;

ⅱ.滴加少量0.005mol·L−1K2CrO4溶液作为指示剂,用cmol·L−1AgNO3溶液滴定至终点;

ⅲ.平行测定三次,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的平均值为vmL,计算晶体中Cl−的质量分数。

已知:

溶解度:

AgCl1.3×10−6mol·L−1,Ag2CrO4(砖红色)6.5×10−5mol·L−1

①ⅱ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______。

②制备的晶体中Cl−的质量分数是______(列计算式,Cl的相对原子质量:

35.5)。

【答案】

(1)+3

(2)NH

抑制NH3·H2O的电离,使溶液中的c(OH−)降低,避免生成Co(OH)2沉淀

(3)2CoCl2+10NH3·H2O+2NH4Cl+H2O2

2[Co(NH3)6]Cl3+12H2O

(4)趁热过滤、冷却

(5)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半分钟内不消失

【解析】根据题意,在氨气和氯化铵存在条件下,以活性炭为催化剂,用双氧水氧化CoCl2溶液来制备[Co(NH3)6]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Cl2+10NH3·H2O+2NH4Cl+H2O2

2[Co(NH3)6]Cl3+12H2O;将粗产品溶于50mL热的稀盐酸中,再向滤液中缓慢加入6.7mL浓盐酸,有大量橙黄色晶体析出,冰浴冷却后过滤,说明加入热的稀盐酸后应过滤;先用冷的2mol·L−1HCl溶液洗涤晶体,再用少许乙醇洗涤,干燥,得产品。

(1)[Co(NH3)6]Cl3中NH3为配体,氯的化合价为-1价,则Co的化合价是+3价,故答案为+3;

(2)加入NH4Cl使溶液中的NH

浓度增大,NH

抑制NH3·H2O的电离,使溶液中的c(OH−)降低,避免生成Co(OH)2沉淀,故答案为:

NH

抑制NH3·H2O的电离,使溶液中的c(OH−)降低,避免生成Co(OH)2沉淀;(3)由分析可知:

溶液中CoCl2、NH4Cl和浓氨水混合后,与H2O2溶液反应生成[Co(NH3)6]Cl3的化学方程式是CoCl2+10NH3·H2O+2NH4Cl+H2O2

2[Co(NH3)6]Cl3+12

H2O;(4)由分析可知,第Ⅲ中缺少步骤是过滤,并且是在加入热的稀盐酸后,故答案为:

趁热过滤、冷却;(5)①由题可知:

AgCl的溶解度小于Ag2CrO4的溶液度,所以在滴加AgNO3时Ag+会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当Cl−消耗完时再与CrO

结合,所以滴定终点时是Ag+与CrO

结合生成砖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