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020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docx

教育学心理学总结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

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

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

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知识经济、1、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依托 

2、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3、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振兴教育事业 :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3)纠正各种畸形现象(4)实行教学教材改革(5)提倡多种办学模式(6)加大教育投资规模)

信息社会、:

1.应该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3.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所谓多元文化,主要指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

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

其中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⑴多元文化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理念,是抵御诸如文化殖民等形式的文化侵略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防诸如故步自封等形式的文化保守行为的有效方式;⑵多元文化石解决教育和学校内部文化冲突,促进群族融合的重要手段;⑶多元文化促进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⑷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民主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5)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在促进各种文化和不同社会群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二)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从外部环境方面来说,它要求社会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它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结构;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

2.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它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状况,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的水平等方面;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积极协调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股适合儿童需要的合力。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总结: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不好的是人类社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在于其必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教育必须拒斥现实社会对人发展的不利影响;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来制定,以便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

2、教育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1、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

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

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2.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任务有:

(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1)知道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其中,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包括: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

(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基本点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全面发展。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建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般认为,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二)教育为人民服务

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

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

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

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走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课程

(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紧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但是容易带来科目过多、分科过细的问题。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须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观念性隐性课程。

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哟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   知道:

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   理解:

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

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

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

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等。

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   运用: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

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

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   分析:

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

   

·   综合:

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   评价:

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加涅: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言语信息:

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与知道“是什么”有关。

·智力技能:

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与知道“怎么做”有关。

主要有辨别技能,即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或者将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分的一种习得能力;概念形成,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的习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属性,并给同类事物赋予统一名称,另一种是以定义方式习得;使用规则,规则是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言语表述。

·认知策略:

是学习者借以调控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动作技能:

个体获得某种动作技能,不仅仅指他能完成某种规定动作,而且指个体能将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连贯的、准确的、符合规则的整体行为。

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知道或掌握动作技能的组成程序及相应的规则,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态度: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因素

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需要,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6.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在传承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