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009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知识点1·选官制度

1.察举制

(1)创立:

汉代。

(2)特点:

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

(1)创立:

曹魏。

(2)特点:

初创时家世和并重;西晋时主要看重

(3)作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科举制

(1)创立: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发展:

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3)特点:

自由报名,通过差额录取。

(4)影响:

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知识点2·中枢政务机构

1.汉武帝时期:

中外朝制度

(1)形成以尚书为主的决策机构,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2)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省制

尚书台改称,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3.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1)概况

(2)职能: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3)影响

知识点3·赋税制度

1.汉代:

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2.魏晋:

实行租调制,按征收粮食和绢帛。

3.北魏:

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44“学思之窗”: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试答:

2.阅读教材P44“学思之窗”: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试答:

教材剖析

1.

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43)

信息解读:

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2.

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43)

信息解读:

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

4.唐初:

租庸调制

(1)内容

(2)影响:

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5.唐中后期:

两税法

(1)背景: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4)影响

 

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3.阅读教材“唐代三省位置图”(见教材P45)

信息解读: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

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趋势

(1)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对点训练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钱穆说:

“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史论要点

1.运转

2.特点

(1)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对点训练

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

(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对点训练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知识点1·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

(3)孙权称帝,定都,国号吴。

2.西晋

(1)建立:

266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

长的分裂时期。

知识点2·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东晋建立:

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2.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0“思考点”:

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试答:

2.阅读教材P31“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影响是什么?

试答:

1.阅读教材“三国蜀墓彩绘陶屋”(见教材P29)

信息解读:

图片反映了三国时期蜀地彩绘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3.江南开发

(1)原因: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3)影响:

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

4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统一北方: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

5世纪后期

②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教材剖析

2.阅读教材“‘晋归义羌侯’印”(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

图片是晋朝颁发给内迁少数表现长期定居,互木民族首长的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

上图表明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并同汉族人交错杂居在一起。

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4.阅读教材“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

从“史料实证角度证明:

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论要点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角度

内容

内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原因

(1)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

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表现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2)东汉魏晋时,“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对点训练

1.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探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点训练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

探究三(核心素养)北魏孝文帝改革

素养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史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解读:

孝文帝改革中提倡说汉话,有利于民族交融日常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对点训练

1.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2.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