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02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docx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1、退避三舍

2、厉兵秣马

3、外强中干

4、困兽犹斗

5、鞭长莫及

6、假途灭虢

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8、狡兔三窟

9、侧目而视

10、安步当车

11、不遗余力

12、不翼而飞

13、三人成虎

14、网开一面

15、指鹿为马

16、先发制人

17、破釜沉舟

18、沐猴而冠

19、一败涂地

20、约法三章

21、运筹帷幄

22、高屋建瓴

23、卧薪尝胆

24、鸟尽弓藏

25、一狐之腋

26、招摇过市

27、韦编三绝

28、积毁销骨

29、毛遂自荐

30、完璧归赵

31、负荆请罪

32、纸上谈兵

33、一字千金

34、图穷匕见

35、背水一战

36、肝脑涂地

37、鸡鸣狗盗

38、围魏救赵

39、手不释卷

40、投笔从戎

41、老当益壮

42、初出茅庐

43、刮目相看

44、言过其实

45、单刀赴会

46、入木三分

47、闻鸡起舞

48、东山再起

49、画龙点睛

50、东窗事发

 

退避三舍

【拼音】tuìbìsānshè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转·僖公二十三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舍:

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

“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厉兵秣马

【拼音】lìbīngmòmǎ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释义】磨好兵器,喂饱战马。

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厉:

通“砺”,磨。

兵:

兵器。

秣:

喂牲口。

【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

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

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

“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

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

弦高说:

“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

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

“很抱歉,原谅我们未能好好款待各位。

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

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只好下令撤军。

外强中干

【拼音】wàiqiángzhōnggān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传·僖公十五年》: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释义】干:

枯竭。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体质、经济能力、国家实力等等。

【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

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

  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

  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

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

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

“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

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

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为“外强中干”)。

若遇到意外,进退不得,后悔也晚了,怎么能作战呢?

你要是非用它们,肯定会后悔的。

  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秦晋两国的军队再次交战。

震天撼地的喊杀声使郑国的马受惊失控,它们带着战车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之中。

战马更是狂嘶乱叫,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进退不得。

晋惠公无计可施,晋军因此大败,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国的俘虏。

困兽犹斗

【拼音】kùnshòuyóudòu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

“得臣犹在;忧未歇也。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释义】困兽:

被围困的野兽;犹:

还、仍;斗:

搏斗。

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

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

【故事】 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

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

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

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

“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

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

“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问文公:

‘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

’文公说:

‘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

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

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

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

’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

楚王杀子玉,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

如果说楚国被先王打败是一次失败,那么,杀掉子玉是再次失败。

现在您要杀掉林荀父......”

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

“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

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

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鞭长莫及(鞭不及腹)

【拼音】biānchángmòjí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释义】鞭:

马鞭子;莫:

不;及:

够得上。

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

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

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故事】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

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

申舟说:

“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

”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

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

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

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

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

“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

‘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

’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

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

俗话说:

‘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假途灭虢

【拼音】jiǎtúmièguó

【出处】春秋鲁国左丘明著的《左传·僖公二年》: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释义】假:

借;途:

道路;虢:

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故事】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

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虢的必经之途。

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于是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

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

二十二年,晋国又故技重演向虞借道。

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

但虞公认为晋和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

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

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

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

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获虞公,灭掉他的国家。

虢和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燕策二》: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释义】鹬:

长嘴水鸟;蚌:

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故事】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

“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

‘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

“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

“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狡兔三窟

【拼音】jiǎotùsānkū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齐策四》:

“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释义】窟:

洞穴。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

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

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故事】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

“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

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

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

“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侧目而视

【拼音】cèmùérshì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释义】 侧目:

斜着眼睛;视:

看。

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

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故事】战国时代,苏秦到秦国游说,劝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

苏秦的意见没被秦王采纳,做不了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老家。

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

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就连他的父母也不愿同他讲话。

后来他潜心学习,发愤苦读。

每天读书都要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过了一年,苏秦学问大增,又到赵国去见赵王,献合纵之策。

苏秦主张赵国联合齐、楚、燕、韩、魏等国共同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

赵王认为他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他做相国。

苏秦做了大官之后,路过洛阳,他父母得到消息,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

他的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斜着眼看苏秦,侧着耳朵听苏秦讲话,不敢正视苏秦。

他的嫂嫂则跪拜在地,十分谦恭地迎接苏秦。

苏秦见嫂嫂这样谦恭,就笑着说:

“嫂嫂为什么以前那样怠慢我,今天却对我如此恭敬呢?

”嫂子回答说:

“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叹道:

“唉!

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安步当车

【拼音】ānbùdàngchē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齐策四》: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安:

安详从容;不慌不忙。

步:

步行;当:

代替。

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

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

“颜斶,你过来!

”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

“大王,你过来!

”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

“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

“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说:

“当然是士人尊贵!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

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

另外还悬赏:

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

“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

“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

”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不遗余力

【拼音】bùyíyúlì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赵策三》: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释义】遗:

留;余力:

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

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

赵王说:

“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

”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

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

“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

”赵王说: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

虞卿于是说:

“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

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

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

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

”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不翼而飞

【拼音】bùyìérfēi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秦策三》: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释义】翼:

翅膀。

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物品忽然丢失。

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

“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

“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

“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

……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

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三人成虎

【拼音】sānrénchénghǔ

【出处】西汉刘向整理校编的《战国策·魏策二》: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释义】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故事】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

”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

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

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

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

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网开一面

【拼音】wǎngkāiyīmiàn

【出处】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

‘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

【释义】把捕捉鸟兽的网打开一面;给鸟兽留一条生路。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生路。

【故事】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

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

“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

”商汤对捕鸟人说:

“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

”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

并小声祷告:

“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

” 

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

“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

”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

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

 

 

指鹿为马

【拼音】zhǐlùwéimǎ

【出处】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

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

“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

“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

“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

“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

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

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

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先发制人

【拼音】xiānfāzhìrén

【出处】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项籍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释义】发:

开始行动;制:

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故事】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现在江西一带都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

”殷通听了,叹口气说:

“听说您是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