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730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图形的基本知识全章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

1、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2、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多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二、议一论

1、P163课内练习1

2、P163课内练习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三、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四、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

如:

在中国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五、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习3

六、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

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

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七、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7.2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材分析】本节是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在以往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同时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三角板,窄木条,两个激光笔灯。

学生:

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教学设计】

一、认识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极光铁轨输油管道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

(利用两个激光笔灯演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不同)

3、找一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做线段、射线和直线?

(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之后教师板书课题《7.2线段、射线和直线》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为端点,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B两点的线段

经过A,B两点的直线

二、表示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

(教师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1、

如何表示2条不同的线段呢?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2、如何表示射线呢?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

4、做一做、比一比

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已知点O、P、Q(如图),画线段PQ,射线OP,和直线OQ。

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

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请写出图中以O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三、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画一画

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2、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3、想一想: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做一做

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请说出其理由。

5、比一比

各组试再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四、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1、

图形名称

图形

表示法

端点个数

直线

 

直线AB(BA)

或直线m

没有

射线

射线AB

一个

线段

 

线段AB(BA)

或线段a

两个

2、直线的基本性质: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五、图片欣赏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六、布置作业

课本167页作业题A组,B组。

C组为选做题。

7.3线段长短的比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理解线段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四、教具准备

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投影片、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

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

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

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

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

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

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长短不一)

“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

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

如图1

 

(注:

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做一做”P168(1、2(采用接龙形式回答)

(注意:

2

(2)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

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惯)

“想一想”

问题一:

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图2: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

先作一条射线AC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

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问题二:

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

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由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成,教师作评价。

“做一做”P170课内练习1、2

课外题:

(有时间可选做)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

长短?

谈谈收获:

(由学生总结)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线段的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作业:

作业题P170(B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板书: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问题1:

问题2:

叠合法:

(形)

AB=CD

AB<CD

AB>CD

度量法:

(数)(板演处)

2、线段和、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感念和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2、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并学会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四、教学用具:

投影片、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二)感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

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7-18(见课本),从A到B的几种路线,并用红色粉笔标出最短的路线

教师:

你是怎样比较出最短的路线的?

学生:

利用观察、测量

根据学生的画图,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

“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

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学生做)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如图1

教师:

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

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

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

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

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AC=BC=1/2AB(或AB=2AC=2BC)

教师:

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

学生:

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

填空:

如图2

已知点是线段的中点,点是线段的中点,

(1)AB=BC

(2)BC=AD(3)BD=_____AD

“想一想”如图3,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可让学生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