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297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发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是指某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商业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法律和政府扶持政策营造的有利环境中,在保持自身固有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和市场经济因素相结合,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自主谋生和传承发展的一种能力。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生存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和固态的,它需要在发展中生存,在生存中延续。

因此,如何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并发展,尤其是实现其自主生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此,各国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有些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英国主要从事研究及保存维多利亚与爱德华时期建筑的维多利亚协会,利用老宅进行观光产业开发等,2000年该协会总收入29.7066万英镑,其中经营性收入14.0915万英镑,占比高达47.44%,较好地解决了自主生存与发展问题。

这些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1、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再现

  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生存形式。

根据国内外的旅游开发实践,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展示,并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以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实用性,既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又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意大利政府从1997年开始在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活动,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考古博物馆、文物古迹、著名别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免费对外开放,在此期间,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举办数百项与文化、历史有关的活动。

此举带动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旅游逐年兴旺。

自从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西西里岛上增添了许多木偶剧场,到处都可以买到木偶纪念品。

意大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今已经深入到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及地方饮食各领域。

法国首创“文化遗产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公立博物馆如卢浮宫、凯旋门等均向公众免费开放,政府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全国参观点达1万多个。

人们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朝圣般地参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了法国民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韩国尤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在首尔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宫廷宗庙祭祀礼乐、江陵端午祭、假面戏等国家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作为主要展演的内容和吸引游客的亮点。

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上技巧高超,以江陵端午祭为例,除作为“端午祭”活动核心的祭祀仪式,仍按照传统时间和程序进行外,还附设20多个参观场所,如农业博物馆、世界民俗馆、韩国民俗馆、江陵端午馆、端午节民俗体验村、秋千场、摔跤场、民俗游乐广场、民俗饮食村、乡土饮食村、世界民俗游戏场、世界饮食村、公演馆、大型集市等。

以及江陵地方语言演讲大会,农乐表演大会,风物表演大会,儿童农乐表演大会,摔跤大会,投壶大会,拔河大会等等。

民俗节中还安排了端午民俗体验(做艾子糕,画端午符、端午扇,荡秋千,摔跤等)。

据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介绍,每年参加活动总人数都达100万之多。

可以说,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善于包装和策划,将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影响力,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传统节庆活动等日常生活与民间手工艺术相结合,使“非遗”自主生存得到最大发展

  民俗是民族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积淀和传承延续的方式,是激发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民间形成了众多与节气、时令有关,与生产生活需要有关的祝祷、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习俗活动。

举办各种独具魅力的民间传统节日和节会活动,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到民俗活动的动态结构里生存与发展。

  日本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传承方式是有所区别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质就是将民众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当中,因此所谓保护的经验,其实就是这些民俗事项在其自然存在中的自然传承的经验而已。

以日本著名的“祗园祭”为例,作为这项活动的主办者,在日本的每个村落、街巷、町都有相应的“保存会”存在,每个保存会都要为活动准备一辆山车,参加大型的山车巡游活动,还要准备各种表演节目,售卖纪念品,维持交通,进行文化宣传。

而在活动期间,还要成立一个临时的“祗园祭保存会联合会”,由各保存会推荐一名人员组成,负责“祗园祭”的总调度,以及保存会之间,保存会与当地政府、教育委员会、警察署、京都观光协会之间关系的协调。

每年7月14日上午保存会所有会员用约两小时装饰山车,然后停放在以“河原町”为中心的各个街道。

在活动的头三天晚上,这一带灯火通明,当地人大多身着和服,各地游客也夹杂其中,一起观看品评山车,热闹非凡。

各保存会在各自山车前还搭起规模不等的舞台,热火朝天地表演各种节目,同时还在路边出售与“祗园祭”相关的各类纪念品。

7月17日上午,32辆山车顺次排开,沿着主要街道巡行,紧随山车,还有各种表演活动,两边拥挤的观众则热情呐喊助威,节日气氛异常浓烈。

  日本的这些做法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这些保存会具有稳定性,保存会会员以本地老住户为主,保证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持续性;其次,保存会具有极强的自主性,是当地人自发组织的协会,对于保存会内部人员组成、变动,以及“祗园祭”的活动具有绝对的自主决定权,国家及地方的“非遗”管理部门几乎不加过问,只是有时派专人来进行考察,提一些建议;第三,保存会具有绝对的民间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主要依托组织,保存会的正常运行主要是依靠个人威望与传统习惯来维持,参与活动完全自愿,主要活动经费来自本社区民众的捐赠。

日本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充分尊重保存会的民间特性与自主性原则,尽量不加干预,并十分强调保存会在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规定将保存会的存在及持续开展保护传承活动,作为能否进入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必备条件。

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之所以能够历经各个时代仍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民俗活动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传承而已。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现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也开始受到重视。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2011年公布了第二、第三批名录。

这些努力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历史悠久的“苏绣”为例,苏绣是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江南民间工艺,文化价值极高。

对这一重点保护项目,刺绣之乡――苏州镇湖镇人不是把它束之高阁、游离时代,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加以利用。

全镇3万人口中有近1万人从事刺绣工作,并带动与刺绣相关的布料、丝线、包装盒、画框等生产经营。

国内外市场上大部分苏绣产品都出自镇湖镇。

苏绣技艺不仅在积极利用中得到传承,而且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精品迭出。

  总之,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而且能够采取自主生存与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与发展的平台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口头记忆、工艺技术、身体形态等诸多方式将人类集体的精神财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那些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很好地改变了自身基因、以适应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不仅得到了生存的机会,还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那些没有能够及时改变自身结构的物种,会在社会、自然生态变迁的过程中销声匿迹。

如何重构我国新时期的文化精神家园,让那些美好的传统记忆常驻更多人的心田?

法律的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管理机制,在税收、市场等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主生存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应该指出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的自主生存意识是最为重要的。

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基本是针对具体的项目和人,主要采用了施予式保护、传承人保护、项目式保护和节会式保护,这些供养式的生存方式不但无法长期以往,还在供养过程中产生了温室效应,进一步削弱了本已脆弱的自体生存能力,一旦供养停止,反而加速了它的消亡。

”有鉴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及政府所营造的有利环境及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主生存与自我发展,就成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必须解答的问题。

  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营造自主生存的市场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传承的实践过程,一部分体现为纯粹的精神生产,如歌舞、口头创作等,还有一部分,如手工艺等,不仅仅包括精神生产,还具有物化形态的成品。

这一类的非遗形态,同样具有情感培育、社群认同、承载文化传统的功能。

涉及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的药物炮制等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其物化的成品可以流通,广大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化的成品,来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

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对这一份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7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法律的支持,千方百计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找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造、开拓一个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市场环境,通过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产品如歌舞、口头创作等,尤其是通过提供具有物化形态的有形产品,服务社会,让广大民众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消费和物态化产品的实际消费,来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藉此找到自已的生存价值和发展契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新环境下的“适者”,得以生存并发展。

  许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兼具工业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双重性质,它们适用于市场学、营销学的基础理论,但从具体的销售来看,每个项目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拓展各项目的市场空间应该是传承人仔细琢磨的事情。

2007年,京城老字号戴月轩恢复了“前店后厂“经营模式。

在戴月轩,古朴典雅的店铺柜台后面连着~个“笔坊”,人们可以静观“笔坊”内制笔师傅们“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制笔技艺,亲眼领略一支毛笔从选材到制成所经过的上百道工序。

戴月轩把毛笔的整个流程都搬到店里,让顾客看到整个工艺制作流程,知道好的毛笔是怎样做出来的,并感受笔工高超的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内涵。

戴月轩也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2.自主生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存的一些相对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经过先民无数艰辛的劳动,代代相传,不断革新而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基础,而创新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动力。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精神,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完成当代的语境转换,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剪纸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2003年,剪纸艺术被列为中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被文化部确定为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成为首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在蔚州八百庄埠,你能非常容易地寻找到色彩艳丽的剪纸艺术带来的浓烈馥郁的年俗味道。

目前,蔚县剪纸种类达3000多种,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蔚县境内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2.1万人,年产剪纸300万套,年收入3000万元。

蔚县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散发勃勃生机的直接原因是在百年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题材方面说,由十二生肖、戏曲人物、戏曲脸谱、儒佛道人物、神话传说、历史名著、吉禽瑞兽、山水风景、民间习俗、吉祥娃娃等传统题材,发展到名家书法、名人肖像、中外名画等现代题材;从美学内涵方面说,经常采用谐音、同音寓意和象形构图,表达人们祈福纳祥、趋吉避邪的美好愿望;从功能方面说,以现代都市流行的装饰文化的实用性代替了传统年俗文化的功能性的创新,从而找准了市场定位,形成一个火红的产业,彰显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3.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生存中的自我约束力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我们看到的多是某种技艺或者工艺品等物质文化的一面,但通过物质文化的传递,我们能够体会或感知到隐含其中的文化精神、相关的民俗文化、历史源流和风尚,乃至其中所代表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

如果抛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为了眼前利益而片面追求其外在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度开发或盲目追求机器化生产,最终将消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消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质和生存能力。

对此,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应有坚定的自我约束力。

  传统的藏族唐卡,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唐卡的内容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和历史,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寄托着藏族人民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售价每幅要达到10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

而目前大量的唐卡靠机器印刷,批量生产,每幅售价仅20元左右。

如果唐卡都变成速成品,原来的手工制作技艺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必将因为追求效益而简化或淡化,长此以往积淀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无法传承。

因此,像唐卡绘制技艺、传统造纸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决不能在材质方面滥竽充数,更不能滥用机器方法生产。

  “非遗”自主发展模式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主生存模式与经验的研究,笔者认为:

第一、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于一些具有生存能力、只有原汁原味才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非遗项目,应该力导其自主生存,许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几乎都是以这种自力更生的方式奋战并生存、传承下来的。

如不具备这种自体生存能力,即使获得了外力的支持,其传承项目亦会面临新的危机。

正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先生说的那样: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这个商业社会,能够白已生存下去的环境,我觉得一是靠国家,二是靠社会,三是靠传承人自己的努力,我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会越来越好”。

第三是对于目前不具备传承发展、创新壮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国家、地方政府就应该设法投入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尽最大努力保存、保护濒危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孙秀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