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720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测学

导学案

1、请你填空,看谁既快又准。

2、请你判断,看谁既快又准。

3、请你计算,能简便的请简便。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三、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学生举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随机抽取学生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此次调研活动累计听课40人次,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环境、设施状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项目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序号

1

学生课堂表现

携带教材、导学案等学习资料

90%

10%

0%

0%

2

课堂上无吃东西、交头接耳、睡觉、看课外书籍等现象。

100%

0%

0%

0%

3

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75%

15%

10%

0%

4

能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认真进行合作交流,积极回答问题,完成课堂练习

90%

10%

0%

0%

5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

85%

7%

3%

5%

6

教学环境设施情况

课桌椅摆放整齐,教室照明、卫生情况良好

95%

5%

0%

0%

7

教学用具准备齐全

90%

10%

0%

0%

8

教学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95%

5%

0%

0%

(二)调查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2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仍存在着个别不带教材现象。

(2)第3、4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

2、学习效果评价第5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8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3、教学环境、设施运行情况第6、7、8项主要是对课室的卫生状况、教学用具的准备情况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的了解。

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以上几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三、结果分析

(一)打造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

认真备课,把知识输入设计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简单指令,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教师做到少说不说,学生才能多说多练,简化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学习。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课上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促其进步。

《乘法分配律》教材内容的研究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材编排上是以“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一实际问题出发,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算式,从而分析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然后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交流,给出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

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过程。

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在小组内交流。

本堂课还学习感受“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为后续的减法性质、除法性质等内容做铺垫。

姜楼小学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主备

孙付梅

教师

孙付梅

班级

四年级

课时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我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导学:

植树节到了,一共有25个小组去植树,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个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独学:

(自学课本第26页完成以下内容)

(4+2)×25=4×25+2×25

(1)

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3.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我发现: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5《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合学:

我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展学:

(展示我的精彩)

测学:

1.请你填空,看谁既快又对:

(23+15)×45=23×()+15×()

(58+26)×8=()×8+()×8

4×(25+10)=()×()+()×()

(36+8)×125=( )×( )+(  )×(  )

65×17+35×17=(+)×()

(a+b)×c=()×()+()×()

2.请你判断,看谁既快又准

203×4=200×4+3×4…………………………()

(31+25)+3=31+3+25+3…………………………()

45×7+55×7=(45+55)×7………………………()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请你计算,能简便的请简算。

(25+12)×456×12+44×12

思学: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所有运算定律中变化最多的,因此它是学生最难理解与运用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顺延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举例:

利用植树活动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

提出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

(4+2)×254×25+2×25

=6×25=100+50

=150(元)=15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

(a+b)×c=a×c+b×c

三、在导学案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

1、判断74×(20+1)=74×20+74,让学生感知到乘法分配律要分给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公平性”。

2、判断40×50+50×90=(40+90)×50,借助40个50和50个90,一共是40+90=130个50,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逆向使用,在一些情况下,计算会变得十分简便。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运用的难度较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对于其万般变化,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而该运算定律对学生后继学习,尤其是小数和分数计算时有一定影响,所以还需要学生在本节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我也需要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每一种题型,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更系统深入的讲解。

《乘法分配律》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经典内容,对它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贯穿于整个小学中高段的数学学习中,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拓展的减法运算,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由重视双基转化为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过程与体验、强调态度的大环境。

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