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08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docx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

研究生用经济学方法论讲稿

第一讲经济学方法论讲稿——引言

一、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

研究、评价、推理、创新

方法论:

对一学科的基础、发展、基本原理的研究,或学科的科学哲学

主要问题:

研究经济学中理论的产生、评价、推理、选择、检验、比较、创新和发展问题

研究理论的逻辑结构

二、学习方法论的必要性:

1、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

经济理论累积所决定,存在大量对同一问题的竞争性理论,可以从方式论角度发现其差异。

2、理论选择的需要

凡是理论均有其适应性,认清理论的前提和推理方法,有助于正确运用理论

3、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创新,才有创新的基础,其次学习创新的方法,如思维方法。

4、提高应用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怎样从繁杂的现实中发现主要问题,找到有效对策,这既有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也依赖于人的理论思维水平。

三、经济学中方法论的研究历史

1、主要人物和着作

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

1827年思诺《政治经济学导论》及1836年《政治经济科学概况》

1836年约翰斯图亚特 穆勒《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适当的研究方法》以后有《逻辑体系》《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凯尔恩斯《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和逻辑方法》(1875)

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和方法》(1890)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2、研究方法

1)、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无中生有)

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主张:

只有金钱才是财富,一国金银多少决定国家的富裕程度,利润是贱买贵卖的结果(以结果当作原因,或金银货币需求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注重感性认识,注重实际经验,注重实际的应用。

对经济生活中各种可以检验的事实的比较分类和归纳中,探寻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各种实用性的政策建议,然后再通过对政策的实施过程的总结归纳,改进自己学说。

(从禁止金银出口到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金银)

2)、配第的归纳法(1623—168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受同时代培根的唯物经验论的影响(新工具)

归纳法:

注重从感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从特殊的现象中发现一般性联系,使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感性基础。

(所有的论述都是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并且探讨各种特殊经济现象中的一般性联系)

主要着作:

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企图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想说明的问题,进行诉诸人们的感官的论证和考察在性质上有可见的根据的原因”

劳动决定价值(土地价值由劳动决定),与重商主义相反(交换决定价值)

3)魁奈的演绎法(1694—1774、名医)

哲学基础:

推崇人的理性、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其自然的规律所制约,人能认识这种自然规律(自然秩序观),社会也存在自然秩序。

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事物对象的各个部分的互相联系,及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揭示研究的对象。

主要成就:

纯产品学说和经济表(三个阶级:

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及土地所有者,年预付与纯产品)

4)、斯密的二重法

继承配第的归纳法和魁奈的演绎法

二重方法:

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

经济背景:

产业革命开始,社会化大生产的兴起使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和明显

哲学背景:

受休谟影响,一方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主张用概念和演绎方法揭示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怀疑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人的思维只能局限于有限的现象世界,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主张用现象的描述来代替那种“永远达不到的真理”

科学抽象法:

注重现实问题,从当时重大经济问题出发,根据实际材料,进行比较和归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找出本质原因,从本质上规定概念,进而运用演绎建立体系。

如:

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区分二种价值、劳动价值、价值的构成)

现象描述法:

描述现象上的表面联系的来说明经济过程的矛盾(三种收入的决定价值的观点)

后续者:

李嘉图、马克思

5)、李嘉图的抽象演绎法

从少数前提出发,经过演绎推理,达到确定的结论

如劳动决定价值时排除供求关系的影响

6)穆勒的归纳法

将一致、差异、剩余、伴随等方法作为因果分析的方法

3、研究前提

斯密:

《道德情感论》以同情心为出发点,

  《国富论》以利己心为出发点

主要采用演绎体系方法,与牛顿《基本原理》有关,强调简单和优雅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以个人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边沁的功利主义,

西尼尔的四条公理:

(英1790—1864):

标新立异者《论国民财产及其管理前景》,大英百科全书(政治经济学大纲)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数的,只是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或者是各阶级中各个个人对于在养成的习惯乍所要求的那类财富可能不足以适应其要求的顾虑(人口的增长趋向于比生活资料的增长要快);3)、劳动的者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定限的增加(使用机器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净产品)。

4)、假设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之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量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也就是说,尽管在土地上增加劳动,虽然总的报酬会有所增加,但报酬比例不能随着劳动的成比例的增加。

(农业要受收入递减规律的支配)

穆勒的经济人:

4、主要问题

李嘉图恶习:

(熊彼特称)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式直接运用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的偏好。

并认为某些经济学结论象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确定无疑。

如利润率下降趋势、

  多因素推理难题与趋向律:

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进行,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经济学推理所得的结论是有条件的,表现办一种趋势。

如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受到生产率提高的制止,价格决定价值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不变的制约

5、评议

抽象法的必要性:

研究分析问题时,人为的设定某种理想的条件建立某种模型是必要的,否则就难以从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但适度的抽象却十分困难。

演绎逻辑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中的问题(劳动和资本相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就不会有利润的存在。

等量资本必然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与的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矛盾)

必要的防御:

防疫法,早期的理论也许过于抽象或者仅仅是关于的现象描述,其预言既不可能为现实证实,也不可能证伪,但构筑了一定的范式,使人们能够建立起理论发展的基石。

四、本世界的倾向—争议与证伪主义

1、对前提的认识

假设是否恰当、有没有必要检验假前提、是由内省得来还是由现实归纳得来

1、推理问题

萨缪尔逊:

操作主义(经济学在于导出有操作意义的原理)、

定性与定量微积分(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确定由外生变量引起的内生变量变化的代数符号)

2、检验问题

A:

认为经济学是基于人的智力要求的一种科学,现实检验并不重要(萨翁最大化原理)

B:

认为经济学必须由实践检验,是一门经实济世的科学

4、评议:

1)构成了一个范式,是经验科学

2)、经济学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预言难以证伪主义方式检验(有人认为是数学工具不够用的结果,应有人认为这是经济现实发展中的数据获得太少的缘故,)

3),有一些成功的预言,如克罗格曼对东南亚经济问题的预言

五、数学方法的运用

1、经济数学应用历史:

英威廉配弟的政治算术1690

—法弗朗索瓦魁奈的经济表1758

—法康纳政治经济学原理1801

—法奥古斯丁库诺的财富理论中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

—德屠能的孤立国1826

—德戈森的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规则1854

—英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

—法瓦尔拉斯的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

—意帕累托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

主要参考书目:

经济学方法论,(英)马克.布劳格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

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美)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陈璋等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美)唐.埃思里奇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上帝怎样掷骰子,陈克艰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邱仁宗编着,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刘永佶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经济学的哲学,豪斯曼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学生的事实与虚构,迈凯编,2006年版

经济学方法论第二讲:

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科学哲学

一、早期的科学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

归纳观察——原理(归纳)

3演绎归纳:

简单枚举法、直觉归纳法(月亮发光)

演绎:

三段论,指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均系全称的肯定命提

亚里斯多德:

科学是演绎系统

2、求同法、否证法

3、求同法:

找共同原因的方法否证法:

通过否定来确定原因的方法

4、新方法

伽利略的分界问题:

提出科学解释与非科学解释的分界问题,在科学解释内部还要分请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解释,这里有一个可接受的标准

培根提出逐步归纳法和排除法。

通过观察获得肯定的事实,通过否定排除偶然的关系,通过归纳和比较逐步由普遍程度较低的相互关系上升至普遍程度较高的相互关系。

笛卡儿提出怀疑法:

达到确定无疑的最高原理的四条原则,确定无疑的明确为真的清晰原则,把难题尽可能多的分解为它的各个部分的分解原则,考察由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对象开始逐步顺序上升的顺序原则,进行全面枚举肯定没有遗漏的全面原则。

5、牛顿的分析—综合法和公理法

通过对现象的仔细考察和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并演绎出超过原有归纳证据范围的新结论,并且要用实验确证这些结论。

公理法,第一步提出一个由演绎法组成的公理系统,包括公理、定义、定理,第二步是将公理系统的定理与观测联系起来,第三步是确证由公理系统演绎出的结论。

公理法对经济学的构造的影响最大。

如劳动价值论体系、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

6、归纳问题

休谟:

从观察归纳得出的概括不一定是必然的。

依时间顺序出现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归纳不能证明,只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是由习惯和期望促成的。

因此意味着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归纳的,可又是非理性的。

7、穆勒五法

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求同—差异法(p18)

演绎不能产生新的知识

二、实证科学

1、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

在语义分析范围内成立的科学是形式科学(由逻辑学和数学构成)。

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陈述并不能通过语义分析确定其真假,必须通过经验的(实证的)程序来确定其真假。

而是诉诸客观事实,其理论的科学性依靠事实来检验。

数学与逻辑是超越经验的规则,不能作出任何经验判断,因而不是经验科学。

2、实证科学的一般原则

理性原则:

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承认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是与客观世界的规律同一的。

对理论的理性认识—科学的对待科学假说和理论,在按事物的客观本性概括事物规律的过程中,应当不排斥各种科学假说互相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的可能。

权势与教条没有存在的地方。

对检验的理性认识—任何理论都应受到检验和有被否证的可能,假说与事实或与已有理论本身不一致时,理论与假说、检验方法都值得怀疑,事实却不能否证。

可检验性原则:

科学的理论假说在原则上应该是可以检验的,如果一个假说不但无法接收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被检验,那就不能称为实证科学的假说。

所谓不能检验是指假说在任何经验现象中都没有关系,找不到任何经验能够与它相符合或相抵触。

经验检验的对象既可能是假设条件和辅助性假设条件,更可能是他们的推理—关于经验事实和现象的判断。

对应原理:

指理论假说之间存在的有继承有发展的相互关系,一个新的假说比原有的理论应该具有更丰富的检验内容,同时在原有理论已得到证实的领域,新的假说也应能够通过检验。

简单性原则:

亦尽可能少的并且包含着检验的假说来解释一定范围内所有的已经知道的事实。

(如假设条件尽可能的少)

3、实证科学的特点

1)具体性:

实证科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特殊的,相对于无限世界的问题,一般只提出和解放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2)经验性:

研究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经验由观察和实验而来,并采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超越经验。

3)结论明晰:

实证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具体而明哳的,一般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4)可检验性:

实证科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检验。

这一条极为重要,被称为实证原则的可证实性标准。

实证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检验性。

4、科学的作用和功能

作用:

1)、理顺和总结现实;2)、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3)、预期,如果我们幸运的话,预测未来的发展;4)、从不重要的东西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5)、弄清我们应该选择哪条道路来实施我们的目标。

功能:

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差异在于时间:

即已发生和未发生)

解释一个现象或定律,需要说明该现象是从定律和先行的陈述中合乎逻辑的导出来的。

解释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理论中的原理规律论断应反映现实的各种本质联系,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科学解释归结为对这些联系的全面分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的再现所解释的客体。

解释种类:

因果、概率、结构、功能和起源

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预计最后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

一个好的理论,必定会通过预计当理论提出时还不知道的现象来扩展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科学预计要求准确的表达预见现象发生的具体条件,要求善于运用逻辑的规律和规则。

是不同于以日常经验和个别经验为基础的不可靠的经验预测。

三、经验科学中的公认观点

背景:

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理论物理学中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发展

原有哲学: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都服从事物本身固有的力学规律,发现的方法是直接观察,没有先念的概念作为中介)

新康德主义:

科学是要发现感觉的普遍形式和结构即现象的结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身结构,而是Plato式的理念世界的结构,科学定律就是描写这种结构,科学知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马赫的新实证主义:

科学的陈述必须是经验上可证实的,科学理论中所有陈述必须能够还原为感觉的陈述,因此没有先验要素、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地位,试图把科学原理解释为感觉的缩简,没有成功。

科学理论中的包含的数学关系不能还原为感觉。

相对论和量子论表明:

世界不是完全按已知的力学规律发展,科学知识既不是绝对的,也不能完全归结为感觉。

否证了上述三种哲学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科学理论是现象的规律性,是用理论术语来表现这些规律性。

理论术语是用来研究现象的约定,是现象描述的缩写。

(数学定律是表示现象之间一定关系的约定)

科学理论应该是一个公理化的系统,所用术语分为三类:

逻辑术语和数学术语;理论术语;观察术语。

观察术语是描写可直接观察的物体或物体的性质,理论术语是这些现象描述的缩写。

理论术语通过对应规则与观察术语相对应。

  对应规则的作用:

给理论术语下定义,保证理论术语具有认识意义,规定把理论应用于现象的实验程序。

2、分界标准—可证实性

一切科学的、认识上有意义的关于世界的论说必须是经验上可证实的。

任何术语和命题是可以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亦然。

这是科学(质量、力)与形式上学(物质、灵魂、上帝)分界的可证实性标准。

3、概率式的归纳逻辑

理论术语必须用观察术语来定义,要通过观察用感觉来证实才有认识意义,才可以进入科学,因此科学必须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形成经验概括,用观察术语定义理论术语,用理论术语形成理论定律或理论概括。

但是归纳却不能证明。

代之以确证度。

如果归纳得出的结论不能说必定是真的,但可以说可能是真的,如果证实的事实多,可以认为结论被事实确证到一定程度,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大,或真的概率就大。

(但这一归纳逻辑并不成功,相对于全称命题下的无穷多样本,有限证实的概率趋于零)

4、科学通过归并发展

三种可能:

第一,一种理论虽然被高度确证被广泛承认,而后的发展使人们发现理论预计不合适,则被更加精确的理论所替代。

第二,理论在原有的范围内继续得到确证,但理论的发展扩展到了包括更大范围的系统或现象。

第三,种种无法比拟的理论,都具有很高的确证度,但被包括或归化在某个内涵更广的理论中。

理由:

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已经得到很高的确证度,很难再被否证。

特点:

一个特点是与实践紧密相联系,就是具有客观理性(排斥神说和信仰):

另一个特点与形式结构相联系,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评议: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公理演算和对应规则制定了理论的典型表达方式,任何科学理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重新表述。

但是,科学理论的发展表明公理化是有条件的,必须对理论中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高度理解,有广泛深刻的认识。

公理化只是已学科发展到很充分后的条理化。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的公理化的结果并不具有公认观点所要求的形式。

这表明逻辑实证主义者重建科学的失败。

四、经验科学中的分界标准—证伪主义

KRPopper生平:

奥地利出生的犹太人。

1902—1994。

  主要著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猜想与反驳:

客观事实:

无穷的探索:

自我和它的大脑。

1、分界标准—可证伪性

波普的证伪主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既使它能够暂时逃避实践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从而遭到实践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理论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科学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

(分界问题)

起源:

划分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进而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否证:

否定后件的演绎推理:

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

这里P是具有全称属性的命题,Q是可以检验的属性。

可否证性:

从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和预见,在逻辑上或在原则上有可能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抵触(证否)

2、对“可证实性”的批判

  用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来解决科学的分界问题,不是理论和假说及其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理论中的真正有一个问题是它与当时公认的事实和理论的逻辑关系,即它的预见、解释能力,是竞争性关系还是替代关系,理论是否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而不是他的用词的意义。

理论是不可能从观察陈述中推演出来,也就不可能被观察陈述所证实。

可证实性只是观察陈述的可推演性。

可证实性标准既宽又窄。

实证主义分界标准排除形而上学。

但形而上学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科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

3、否证的逻辑

  逻辑基础:

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定律和理论都是全称陈述,而观察报告都是单称陈述。

全称陈述不能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能为单称陈述否认。

理论作为全称陈述,它与初始条件(单称)一起作为前提,可推演出预见或解释(单称)。

预见是人们没有观察过的、或不曾预期的要观察到的事实(单称)全称陈述包括数目全称陈述(有限)和严格全称陈述(无限)

A、严格存在陈述不可否证,许多、有些、某一对象的存在并不构成全称命题,不能否定其现在、过去、将来不存在,因此是非科学命题。

B、严格全称陈述不可证实。

C、严格全称陈述的科学定律或理论意味着“排斥”或“禁止”,因此能被否证。

严格全称陈述的科学理论可用严格存在陈述的否定形式即不存在陈述表示。

4、否证的免疫理论的否证不是一次决定的,总有可能采取免疫措施来规避否证,方法有;引入辅助性假说或特设性假说、修改原来的定义、怀疑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声称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差异是表面的,随着科学的进展将消失特设性假说欺负可以挽救任何理论免遭任何否证,因此要求辅助假说可以独立检验。

(海王星、中微子)

5、可否证程度:

  一个理论的潜在否证者比另外一个多,它的可否证程度就高,因为它限定的世界范围大,排出的基本陈述(事实)更多。

逻辑上成立的概率与可否证程度成反比。

逻辑概率等于一,可否证程度等于0的百分之百正确的陈述没有提供给我们关于世界的任何知识

可否证程度与理论的普遍性、简单性、普遍性是一致的。

普遍程度越高精确性越高可否证程度也就愈高,简单陈述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经验内容更多、更可否证和检验。

五、范型理论

ThomasKuhn(库恩,1922—)美,哈佛博士、物理学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

比较:

不同于证伪主义规范的劝告,而是实证的描述,是关于科学发展的社会学。

关于科学与科学发展的社会学。

1、问题的提出初步问题:

什么是科学?

科学如何发展?

传统观点:

科学的内容就是那些经过证实、不可能出错的事实,定律、理论的集合,科学的方法不过是收集资料的技巧和对资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逻辑推理方法。

这是科学的陈述观。

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累积过程。

深入的问题:

必须确定什么人、什么时候发现或发明的当代科学中的各种事实、定律和理论。

必须把科学事实、定律和理论与“错误”、“虚构”、“迷信”区分清楚,因为后者妨碍科学知识的累积。

现代科学的发展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2、科学观—分界标准

  前科学:

每个学派对同一事物有独特的看法或独特的信念及独特的世界观,整个研究工作没有一定的方向,没有一定的组织。

各人的工作呈散射状,不能聚焦。

他们相互之间争论不休,矛头不是对准自然界,而是对准自己的同行。

科学理论是包括定律、理论、规则、方法、范例及至“形式上学”原则在内的有结构的总体。

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具有范型(范式或规范)。

范型为按同一范型组成的科学工作者集体(科学共同体)一致拥有,他们按照统一范型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就是常态科学。

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发现有些事实不能纳入共同体的范型内,就形成反常。

(数学中的悖论、光电现象、放射现象)反常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危机,在危机中就出现新的范型,构成了科学革命。

新的范型取代旧的范型又进入新的常态科学

  3、范型与科学共同体

  未严格定义,有人总结《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有二十余种含义:

三类:

形而上学范型,元范型,如一组信念、有效的形而上学思辩、标准、看法等统率知觉的条理化规则。

社会学范型,如公认的科学成就、具体的科学成就、科学习惯、或比作一套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成文与习惯法)等 人造范型,如教科书、经典著作、工具仪器、(易经、中医药)等

  特点:

第一它能够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第二它能够为科学家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范型好坏的比较:

解释能力,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的范型。

  从范型到“专业基质”:

是一门科学的实际工作者所共同掌握、由各种各样的条理化的要素组成、并对每一种要素都作出进一步说明的知识体系。

专业基质三种知识成分:

概括(理论结论,用文字或用符号):

模型(发现推理过程、提供类比、给人以启发):

范例:

具体的题解,通过模仿学习来掌握范型。

因而具有认识功能

科学共同体:

范型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公有的东西。

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型才组成了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训练是共同的,他们探索的目标是共同的,他们培养自己接班人的方式共同的。

共同体的特点:

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看法比较一致、拥有和阅读同样的文选并有相同的理解。

4、科学的发展

前科学—常态科学—反常导致危机—新的范型

  常态科学:

正常条件下或在范型支配下的科学研究。

  常态科学中的解难题:

难题是指范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解,但还不知道。

范型应该给科学工作者提出难题,又指出解决这些难题可能的途径。

范型的基本功能就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工具,如科学定律,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并且这些工具足以对实践或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或难题。

常态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科学工作者集中到他们有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