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3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docx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

市场经济课件word版

导论

思考:

应该以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体系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1.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3.“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4.社会主义的特征体系

1.四类经济学的不同逻辑起点:

A论述资本主义合理性及其运作机理的经济学,即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起点B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进而阐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即《资本论》——以商品细胞的矛盾分析为起点C侧重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旨在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以所有制作为逻辑的起点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起来,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为逻辑起点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共产党宣言》:

消灭私有制,实现全部的公有制列宁: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斯大林:

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毛泽东:

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邓小平: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社会化生产力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整体统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宗旨和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为什么不讲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所有制问题,未表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为什么没有提“消灭私有制”?

你认为这五句话中最核心的是哪一句?

为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生机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消灭商品、市场的最初设想及影响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螺旋式认识过程

全面否定朦胧肯定主要否定科学肯定

3.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生机理

1.历史地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隔离层”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根植于社会化:

商品经济二重性3.社会化生产力同社会化所有制关系结合的联结系统:

市场经济的中介性4.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整体运行结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

1.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明确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2.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善于运用合力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扬弃、创新已有的范畴和工具4.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克服种种错误思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经济基础不同;条件和环境不同;宏观调控的自觉程度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同

 

1.市场经济的活力

联系的机制、核算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连动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优选机制2.社会主义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的合力

资本与公有资本剩余价值

1.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自西方经济学2.认为市场经济不能区分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只能是私有制4.把深化改革的总方针笼统地叫做“市场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第二专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础

第三专题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第五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六专题宏观调控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第七专题经济全球化与WTO

第八专题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功能、机制以及特征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一、市场经济的功能、运行机制以及特点

(一)市场体制:

资源配置的方式

(二)市场机制:

实现资源配置的动力(三)市场体系:

完备市场的必要条件(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体制:

资源配置的方式

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

资源:

土地资本劳动者企业家资源的配置:

要素的调配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和市场

辨析:

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二)市场机制:

实现资源配置的动力

什么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构成市场机制的动力源

市场理论的三大基本假设:

1、私有制2、资源稀缺3、经济人假设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自身内部的竞争、供求、价格、风险、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特征:

1、自发性2、连锁性3、利益约束性

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三)市场体系:

完备市场的必要条件

1、市场:

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2、市场类型:

消费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所有权市场、占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3、市场体系:

多元性、立体性、整体性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经济进入高度社会化发展阶段、市场成为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后的经济形态。

实质:

以市场运行为中心来构筑经济流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收入分配,实现国民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

企业\个人\地方——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动力、效率、“离心力”、2、平等性:

货币、经济规则、国民待遇、人才效应3、竞争性:

价格竞争;服务、质量竞争;4、开放性:

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5、有序性:

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含义:

1、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3.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4.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5.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所有制:

单一所有制与混合所有制、竞争力、控制力

(2).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3).宏观调控:

远期、近期,眼前、长远,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根据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公有制的范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根据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公有制的体制(资本组织形式、实现形式以及主体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既要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又要发挥宏观导向的作用。

(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并把非公经济的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轨道中。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3、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4、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5、在对外开放中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自主6、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划清界限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解决途径选择(三)当前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第二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教学目的:

从制度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分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深刻理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一般-特殊,抽象-具体)

一、理论研究:

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一)制度

(二)经济制度(三)基本经济制度(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制度

1、制度的含义2、制度的起源3、制度的本质4、制度的变迁

1、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制度包括了正式规则(宪法、法律、规定)与非正式的限制(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上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执行。

制度就是一种激励结构,一种激励制度。

这个制度是社会运作的一种方式。

好的制度应该可以激励人们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有效地运用高技术。

——道格拉斯·诺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这个体系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

这其中经济基础或者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常意义上制度的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指社会运作层面的具体规则、规范等,也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侧面,如财产所有制、竞争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产权制度、工厂制度、信用制度等。

2、制度的起源

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的发展导出了第一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出发,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第二个层次的制度是以第一层次的制度为基础的,因而探寻制度的起源,实际上是要说明第一层次的制度起源,也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起源。

所以,研究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应该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就是根据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揭示了制度的起源和制度发展变迁的规律。

首先,制度不是起源于人们的主观安排,而是人们在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即制度的起源在于人类维持生存的需要。

其次,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制度的本质

制度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制度是对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的一种规范性安排。

第一,一种制度是对不同的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一种确认,并且,这种确认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第二,任何一个集团、阶级的经济利益都要通过制度来保障。

制度是由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的集团或阶级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建立起来的,并且要求社会其他的集团和阶级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从中得到利益。

第三,制度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一种制度所决定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动力,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率。

4、制度的变迁

指:

新制度产生、否定、扬弃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

第一,原有的制度保留,产生新的制度。

这样,制度结构发生了变迁,增强了新的构成因素。

而且可能改变原来的相对地位。

第二,原有制度本身演变成新的制度,这种新制度或许还保留原有制度的某些特征,但已不同于原来的制度。

第三,原有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第四,原有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变迁。

制度变迁的方式:

诱致性变迁:

自下而上强制性变迁:

自上而下变迁的阻力:

路径依赖

(二)经济制度

西方:

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马克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上层建筑

经济制度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

产权制度第三层次:

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三)基本经济制度

指:

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区分:

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形式:

反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制度形式。

所有制实现形式:

是指财产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它可以由于实现条件(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条件)的不同或改变而表现为多样性和可变性。

是指一定的所有制形式的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所有制形式的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是指一定所有制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出资关系、财产组合、支配方式、治理结构等微观经济层次上的具体体现.具体到企业,就是资产的组织形式、资本的组合方式和资产的经营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股份制:

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股份制对促进资本社会化,分散投资风险,实现两权分离,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我国股份制企业有多种类型。

2、股份合作制:

是将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既有合作制的特点,又有股份制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职工具有双重身份,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

3、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正在实践中探索,各种投资基金、保险基金正在建立和扩大,这些基金也将逐渐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私有化吗?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者1.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2.苏联模式坚持以公有制为全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我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过程1.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地位降低。

2.单一公有制时期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误认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误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3.改革开放后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完善十一届六中全会:

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二大:

“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方针”,并出现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三大: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要引导和鼓励其发展;十四大: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四届三中全会: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四届五中全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十五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

进一步阐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方向问题。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正确理解基本经济制度

(一)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依据(理论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P162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从基本经济制度高度,而不只是从方针政策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长期共同发展。

二、实证分析:

改革的实质:

所有制的改革

所有制:

一元——多元公有制——公有制+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实证:

1、土地改革2、股份制改革

1、土地改革

根据宪法第十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同时,宪法又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1)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弊端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承包权,而不能以所承包的土地做抵押进行贷款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

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或定居,仍保留原土地的承包权,而进入大中城市务工定居,则要放弃原土地的承包权而得不到任何补偿。

土地承包权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2)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三种方案

维持并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永佃;土地私有化。

(3)土地私有的理由

可保证土地产权获得长期稳定性,从而避免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可促进土地产权交易和土地集中,从而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务农收入的同时,促使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到侵害,从而在征地这个环节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2、股份制改革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已有1464家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为50.4%。

目前,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1000余家,其国有权益和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17%和46%左右。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

股份制企业具有一般私人产权的属性,它的财产在内部是可分的,是可以量化到个人的,而财产的收益是根据量化的产权进行分配的。

股份制企业同时也具有一般公有产权的属性,这不仅表现在资产来源上可能具有的公有成分上,更主要的通过股份制这种产权组织形式,私人资本在保留了其资产的内部可分性(资产分割并量化到个人)的同时,取得了外部整体不可分的法人资本形式。

三、结论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的要求,即市场经济内生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私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的所有制形式。

第三专题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中国的改革模式

一、过渡经济学与过渡的含义二、两种改革成本和两种改革方式三、中国改革模式的实质和基本经验四、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特点五、改革的反思

一、过渡经济学与过渡的含义

1.过渡经济学的产生2.过渡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包括:

制度创新和旧的制度安排过渡到新的制度安排过渡指旧的制度安排过渡到新的制度安排,且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3.作为过渡过程的制度变迁

(1)参照系

(2)侧重于基本制度环境的变化与微观制度变迁的协调即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

(3)短期分析。

4.中国过渡经济学的生命力

(1)如何利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或者如何理解后发优势。

(2)如何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如何实现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与中国既有的文化传统的有效结合。

二、两种改革成本和两种改革方式

(一)两种改革成本1.实施成本改革过程开始后一切由体制决定的“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完全”、制度预期不稳定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2.摩擦成本因社会上某些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抵触和反对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二)改革方式的选择

三、中国改革模式的实质和基本经验

(一)实质:

将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三种重大转型融为一体

(二)中国改革模式的基本经验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3.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4.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5.初始条件的作用

四、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特点

(一)中国的经济转型经历的阶段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期或初级阶段;2.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到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转型的中期;3.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的经济转型开始从中期进入后期。

(二)转型后期,中国经济改革的新特点1.新的改革形势。

2.新的发展阶段。

3.新的国际形势。

4.新的矛盾与风险。

5.新发展方式转换。

五、改革的反思

教育制度改革把父母逼疯,住房改革把腰包掏空,医疗改革提前给你送终!

(一)改革大争论

第一次大争论:

1981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一次,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和商品经济的争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二次大争论:

1989至1992年。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第三次大争论:

1995至2002。

——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第四次大争论:

2004至十七大。

——中国改革开放搞错了吗?

(二)改革:

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

1、是线性深化还是再出发?

2、理性反思是改革再出发的基础3、正在形成中的共识4、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体制5、改革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

共识之一:

扭转改革中的利益失衡,迈向利益分享式的改革。

共识之二:

改变内部人改革的方式,使民众能够参与改革。

共识之三:

仅有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

共识之四:

在改革的方式上,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加强改革的总体设计与协调。

共识之五:

改革要形成新的动力和共识。

共识之六:

改革的规范化与法治化。

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至少包括下面这三部分内容:

1、从经济的角度:

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相对完善2、从法治的角度:

法治是否基本健全3、从社会的角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建立

六、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四讲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一、企业产生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二、传统国有“企业”为什么缺乏效率三、国企改革推进的逻辑和思路四、现代公司制度的实践:

改革不到位五、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六、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的产生与性质1.企业的产生1)科斯与交易费用2)马克思与社会分工3)企业的性质:

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产权制度2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制度3.企业家(企业主)的本质

(1)企业主是最高决策者,拥有剩余控制权

(2)企业主是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有权支配企业盈利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1.基本特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详细描述的十六字特征: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的经济功能  (1)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所有者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侵犯。

产权的这种功能是维护社会的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法权支柱和基础。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权具有可让渡性和可分性。

任何一项交易活动实质上就是不同产权之间的交易,明确界定的产权可以提供一种对经济行为的规范或约束。

  (3)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制度基础。

产权强调的是规则或行为规范,它规定了财产的存在及其使用过程中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