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19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docx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

必修2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练习题集锦

一、商业的发展

1.《国语》中说: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2、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唐朝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B、中唐以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荣

D、唐朝政府对市场交易实行严格的控制

4.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商业繁荣的高峰期出现在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下列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市”分开,“市”定时开启

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宋朝“坊”“市”界限打破,但商业活动依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明清时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7、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

A.西汉的长安B.唐代长安

C.北宋开封D.元朝大都

8.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时农产品商品化B私商兴起于周朝

C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D魏晋南北朝时商业发展繁荣

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

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

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

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

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0.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时农产品商品化B私商兴起于周朝

C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D魏晋南北朝时商业发展繁荣

11、推行“算缗”“告缗”政策的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宋太祖

12、下列对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规定

C.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活动受官方直接控制

13.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我们可以推断: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工商业手工作坊

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③该“印记”具有商标广告作用

④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⑤宋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D.①②C.③④⑤D①③④⑤

14、春秋时期商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是

A、许多著名的都会成为商业城市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

C、周王室衰微,“工商食官”政策破产D、私商的兴起

15、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反映了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16、下列是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的是

A、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B、南北往来的密切

C、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出现D、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17、下列有关宋代商业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中的市场与民居分开B、设有专门人员管理城市中的商业交易

C、乡村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D、乡村可以设市进行交易

18、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A、政治中心B、经济中心C、工商业中心D、宗教活动中心

19、下列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外贸易推动了新兴城镇的兴起

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宋朝“坊”“市”界限打破,但商业活动依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明清时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0、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坊市分开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③出现夜市、晓市等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1、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祖先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2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②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③形成许多著名都会④货币流通以青铜钱为主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是表现在()

①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②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③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④农村中自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现象逐步众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4、古代最早的职业商人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25、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四民”是指()

A、工、商、士、官B、工、商、士、民

C、侯、爵、工、商D、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商

26、对古代中国商业影响最大的是()

A.统治者的商业政策

B.国家的统一安定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D.纸币的推广

二、货币

1.读下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

ABCD

2、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根本原因  

A商品经济发展B铁钱携带不便C交通不变D四川盛产纸张

3、假如你是元朝的一位大商人,你常用哪种货币在大都做生意

A、贝壳B、铜钱C、白银D、纸币

4、秦始皇统一币制用的是

A、黄金B、白银C、圆形方孔钱D、五铢钱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

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6.世界上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是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7.在我国古代白银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于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8、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纸币的流通,这种货币形式的变化:

  

A.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D.纸币的商业信用较好

9、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

“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

这一现象出现于

A、汉代B、唐代C、元朝D、明朝

三、城市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

2、北宋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是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城郭乡村允许置市贸易③市的启用不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B.商业繁荣C.出现了“夜市”D.打破了坊市界限

四、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B.促进了汉西域都护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河西走廊

C.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外交联系

D.大大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大陆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行骆驼队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D.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

五、重农抑商

1、古代中国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国家相抗衡,这是在

A.商鞅变法后B.秦始皇时

C.汉高祖时D.汉武帝时

2、“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推行这一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时期②两汉时期③中唐以后④明清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3.“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4、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B.唐朝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松动

C.重农抑商政策淡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条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自始自终缺乏合理性

5、“陶瓷之路”逐渐取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战乱频繁导致“丝绸之路”商业萧条

B.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C.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D.丝和丝织品在国外已不受欢迎

6、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D.反腐倡廉的政策

7、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8、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所造成的后果是

A.农民贫困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手工工场受到严格控制D.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9、下列属于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措施的有:

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②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③重征商税④实行“算缗”“告缗”等措施⑤“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五、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游手为功,充盈都邑。

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

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

为什么?

(3)评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其长治久安。

不可能达到目的。

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

(3)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2004广东历史)阅读以下材料: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回答: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唐代;

(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

3、阅读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徽商的材料:

材料一: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

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二: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地名)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三:

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四部稿》

回答:

(1)据材料指出徽商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回答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

提示:

(1)人数众多;积累的钱财多用于投资;经营品种多样;打入生产领域。

(2)勤俭吃苦;团结协作诚信;外出经商的习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产销结合的方式。

4、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

读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

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货币的影响?

(2)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演变?

以明代为例,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答案

(1)统一币制是实现和巩固政治统一的有力措施。

统一币制便于各地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

(2)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原因:

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

 

5.阅读以下材料:

(13分)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①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分)

②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2分)

③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2分)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1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答:

①长安(1分)、唐朝(1分);

②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4分);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2分)。

1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不写“萌芽”两字只能得分一半);(2分)时间:

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1分)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6、以唐都长安、宋都东京为例,说明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并指出由此引起的土地制度、城市布局的变化。

答:

(1)表现:

唐都长安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内有东市、西市,市内店铺林立。

宋都东京出现夜市、早市和用来娱乐的瓦子及茶馆酒楼。

(2)变化:

①土地制度:

唐朝中期以前,实行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唐后期和宋代封建地主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城市布局:

唐代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分开;宋代商业打破“坊”“市”界限,工商业者临街而居,随地经营,冲破了封闭的城市布局。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三: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与前两段材料相比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研析]通读材料时要注意三段材料中都有关于市场开放时间的语句,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区别,再进行概括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

(1)原始社会末期。

(2)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加,统一管理,但是仍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3)变化:

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取消,十分繁荣,并不再受官府监视。

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是基础;南方相对安定等。

8、(2005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缳)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缳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问要求解答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从材料提供的“多商贾大贾,珠翠珍怪之产”“百货所集……列置邸肆”扬一益二”等信息中可以得出答案。

(2)问分析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可从“地当要冲”“诸道节度观察使……多以军储货贩”“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等信息中得出答案。

组织答案时尽可能不要照抄原文,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

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