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政治高考考查的内容和目标.docx
《全面把握政治高考考查的内容和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把握政治高考考查的内容和目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把握政治高考考查的内容和目标
全面把握政治高考考查的内容和目标
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郭林
一、教、学、考的对立与统一
1.理想状态
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与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两种观点,对教学与考试的认识都是片面的。
教学与考试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其各自的内容和目标不能简单画等号。
教、学、考应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等对考试内容范围的确定、试题情景材料的选择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特别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应起到规范考试目标和内容范围的作用。
如:
课程目标中: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这些都与考试命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一致性。
2.制约因素
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不是标准参照考试,而是一种常模参照的考试,是以其他学生的表现为依据衡量学生的学业。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依据。
但当前的考试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反映不够,或者说由于课程标准编制、修订的特殊性,或者说课程标准没有为考试评价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造成课标在考试评价中的作用不明显。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些不可能通过纸笔考试来测量,考试只能测量与部分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习成果。
《教学要求》与大规模考试在直接目的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要求》直接的目的在于指导教与学;而大规模教育考试(高考)的直接目的或功能是选拔。
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对高考,学生、教师均以《(选修科目)测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说明”成为考试与考生联系的唯一渠道。
二、加强对《考试说明》的研究
1.《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核目标要求
(1)总体目标:
——总的指导思想体现“稳”字
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行为目标:
——侧重行为过程,可考查、可测量,考查、测量技术越来越娴熟
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例:
苏锡常镇试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例:
苏锡常镇试卷——“拐点”是否会自然出现?
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
苏锡常镇试卷——比较英美政治制度,分析“政府关门”为什么更可能发生在美国。
●能够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例:
苏锡常镇试卷——综合评价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关系
论证和探索问题
●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例:
苏锡常镇试卷——对文化对外开放中“政府主导”的认识(主导不等于包办)
●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例:
苏锡常镇试卷——科技进步、消费观念转变与环境改善(逻辑起点、过程与终点)
突出特点:
学习能力考查为核心——信息加工能力取向+学科能力体系取向)
学习能力的信息加工取向理论认为,学习能力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概括和迁移)的一种个性特征。
学习能力的学科能力体系取向理论认为,学习能力应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培养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学科一般能力、学科思维品质、学科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构成学科能力结构。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
——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培养
(3)内容目标——尚待清晰明确
●目前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规定上还部分存在偏离课程标准、内容庞杂、主次不分、层次不清等问题。
如:
考试说明规定的具体考点(不包括时政)224个,有些考点,多年从未涉及过,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选修中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可以考虑删减。
再如:
外汇和汇率。
《课程标准》中仅在“提示与建议”中有“演示:
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我们的考试却在这一点上挖掘得很深。
又如: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本是“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内容,却分别列出作为两个考点。
再有如:
“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规定十分具体;而“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规定得就十分模糊。
还有,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纸笔考试无法测量的内容。
●2011年后“考试说明”将考试具体内容条目前的行为动词全部去掉。
考试原本依据学生行为特征进行测量,测量的内容目标是较为明晰的,如今变得更加无所适从。
(4)结果性目标——从行为的结果考察能力水平,可操作性强,应引起重视
2013年高考,在评分标准中引入学习结果等级描述型评价方法(分类、分级、分析、质性)。
等级描述型评价方法(SOLO分类法,SOLO为“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
前结构(prestuctural)、单点结构(unistructural)、多点结构(multistructural)、关联结构(relational)、拓展抽象结构(extendedabstract)等。
这五种结构的基本含义如下。
前结构: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单点结构:
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多点结构:
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关联结构:
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拓展抽象结构:
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例:
35题评分说明
A级:
5-6分。
哲理准确完整,能指出两个文明既有差异,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得出正确结论,并作出具体充分的阐述,且分析贴切,逻辑性强,表述清晰。
B级:
3-4分。
哲理准确但不完整,能指出两个文明既有差异,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得出正确结论,有相关内容的分析但不够贴切、充分,逻辑性较强,表达通顺。
C级:
1-2分。
只有哲理的笼统表述,没有具体分析;或没有哲理表述,仅有对两个文明关系的简单描述,逻辑性不强,表达不通顺。
三、重视《试题分析》传递的信息
1.命题思路:
依据《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加强区分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江苏特色。
以科学、规范为基础,妥善处理选拔性与导向性、能力立意与“三维”统一、考试公平与命题创新之间的关系。
2.试卷的主要特点:
●关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同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决定其高考必须以思想政治素养考查为先、为本,关注考生的价值观和规范行为的引导。
由于受教育测量学研究水平、命题技术和阅卷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很难用纸笔测试的方法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大规模的精确测评。
为改善这种现状,试卷通过选取社会生活中鲜活材料和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和审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判断是非、进行价值选择、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借助试卷所选取的素材、设计的情境与问题,对考生进行生活智慧和形势政策教育。
考生阅读、完成本试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接受感染、熏陶的过程。
考知识重在基本观点,考观点注重价值引领,考政策关注行动举措,力求通过学科理性、价值规范和政策水平的紧密契合,实现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坚持思维品质和学科能力测评为主导
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能力是测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最具区分功能的关键性测评指标。
纵观整卷,纯时政题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考查的内容正变得更有意义。
试题都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理解试题材料和设问的基础上方能解答。
试题大都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引导考生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实质、成因及对策,突出考查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全面性和针对性,以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不同模块在思维品质和学科能力考查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通过经济生活模块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处理数据、提炼观点、揭示规律和分析决策的能力,通过政治生活模块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公民意识、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参与力。
注重综合性、发散思维和跨模块知识贯通和整合能力的考查。
2013年试卷注重大跨度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较多地运用组合选择题的形式,主观题从不同模块设问。
注重辩证思维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传统,增强对现存事物的反思和批判意识,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增强问题解决策略的针对性、创造性是近年来江苏政治卷的新要求、新特点。
这一特点在2013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
如通过对房地产投资过热、转基因技术、传媒商业化、城镇化进程、收入分配不公、新自由主义思潮、工业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思维方法,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
学科知识是连接社会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桥梁,是能力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支撑和载体。
2013年政治试卷立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复习的实际,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紧密结合,整体建构知识考查的内容体系。
在考查知识的时候,既注重有较大的覆盖面,又注意通过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反复考查核心知识;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又要求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迁移、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注意突出学科经典内容的考查,又注意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展现思想政治学科试卷与时俱进的新面貌;既要求学生能够直接调动和运用自己“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又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和构建新知识。
这些要求在非选择题的考查中表现得尤其充分。
●强化情境化测评模式
情境化测评模式是测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防止和克服高考中的“死记硬背”、“猜题押题”,力求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迁移能力。
试卷把抽象理论知识的考查融入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学科特点与原则,也使试卷充满了时代和人文气息。
在试题情境的设置中,试卷立足考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考生拓宽视野、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避免对“生活”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试题所选择的情景材料全面而广泛,科技与人文、思辨与实证、宏观与微观、图表与漫画等多种情景素材的运用,既丰富了试卷的考查内容,又活跃了试卷的呈现方式。
在情境化试题设计过程中,试卷提高了选择题题干与选项、主观题材料与设问及答案的关联度,避免了情境材料可有可无的状况。
考生必须在新情境中重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准确认识、分析、评价这些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
离开了情境材料,选择题正确选项的确定与主观题答案的合理性都不复存在。
●遵循命题规范,优化试卷形式
优化试卷形式是实现考试测量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命题、阅卷、数据统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2013年试卷总结近年来考试命题的经验和教训,在内容布局、试题规范等方面进一步走向科学化。
时政内容与学科知识结合的力度有所加大。
试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按模块和教材单元、课题、框题顺序排列试题的组合模式,尝试更符合考生考试心理的试题排列方式。
试卷进一步优化和充分利用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种题型的功能。
发挥了选择题答案客观唯一、评分准确、考查内容覆盖面广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了选项设计,增强了干扰项的迷惑性,增加了更多的分析成分,渗透了探究的因素。
同时利用了主观性试题在测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试卷丰富和完善了简析题的功能,增强了简析题考查的客观性。
简析题既有经济学、选修模块内的综合,也有哲学和文化模块内的小综合;既有比较、分析和说明,也有选择和实际动手操作。
探究题在考查学生思维综合性、层次性、连贯性上的功能进一步显现,如在试题呈现的方式上,通过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逐层展开生活探究、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以此考查学生筛选、甄别、提炼、概括和整合有效信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探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从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材料选择、格式排版、遣词用句上力争科学规范;在设问上浅入深出,保持设问指向与背景材料的紧密结合;答案设置将大跨度的综合思维与小角度的深度分析相结合,突出考查思维的过程性和一致性,深入考查考生结合情景分析、论证、评价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评分办法上,探索踩点评分与分级评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分方式,有利于为能力考查提供更为可行的操作方式,克服单一踩点给分、打保险分的弊端。
●积极引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关注学科的核心价值,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选取生活热点材料,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改变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的倾向。
能力立意为主导和情境化的测评模式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变从抽象到抽象的状况,基于情境或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对核心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要求教学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在知识的理解、运用和重构上下足功夫。
积极创新命题模式、优化试卷形式,对纠正课堂教学中“僵化”、“教条”等不良现象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阅卷情况反映出,学生答卷中还存在审题不清、罗列观点、不求甚解、针对性差等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思维能力不强,思维缺乏精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存在问题。
四、推进“学讲方式”,提高复习质量
1.“学讲方式”推出的背景
●“满堂灌”、“被动学”、“气氛沉闷”、“效率不高”的课堂现状。
●课堂“阵地战”、课外“题海战”、辅导“游击战”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着社会,冲击着课堂。
●市场经济、多元文化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
2.“学讲方式”的来源
●本地长期探索经验的总结。
“讲练工程”、“三零一五模式”、“高效课堂”实践。
●外地课改经验的借鉴——杜郎口、杨思、永威……
●徐高中许亚慧课堂时间及徐高中“自己学、一起学、教别人”的教学模式总结。
3.“学讲方式”的核心和精髓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也只能使自己的事情;
●学习永远应基于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应在学习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学生不应被任何力量所控制和操纵,无论任何理由;
●课堂不应被教师所垄断;
●学生不再是装水的容器,无论是桶还是碗;
●课堂生成远比教师预设来的真实;
●课堂不应是体操(规定套路、标准,重复性训练),而应是足球(博弈、对抗,即兴发挥与相互配合)
4.澄清几个认识
●是不是适用于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各学校、各学生的唯一有效模式?
不是唯一;
实践证明有效;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口头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往往实践中“定法”都没有,成为抵制改革的托词。
“学讲方式”为学生、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平台,留有了空间。
●进度完不成,考不好怎么办?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一节课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需整体规划;
未使用“学讲”时也没有多好;
体现规律性要求,会取得好成绩;
“好”是相对的,是“知、情、意”的统一,不仅表现为成绩。
5.参与几项活动
●“徐州政治教师”群——()
●徐州教育博客——“高中政治”——“学讲半月谈”、“学情瞭望台”、“网络研讨会”
●徐州教研网——高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