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奋斗感的教师.docx
《做有奋斗感的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有奋斗感的教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有奋斗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转贴)
——再致青年教师的九条真诚建议
作者:
管建刚
一、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
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
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
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
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也要奋斗,要拼搏。
接触过不少的青年教师,他们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
这个想法很普遍,是个普遍的错误。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
“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
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
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
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分为85,在学校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有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成绩和名望的人,则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达到。
你知道博格斯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吗?
你相信他曾是美国NBA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吗?
小时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篮球队员,那时,有多少取笑他的人。
嘲笑面前,博格斯没有后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练球,并在练习中发现矮个的优势:
行动迅速、灵活,像子弹一样;运动重心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时就容易得手。
现在,当年嘲笑他的人都这么炫耀:
小时候我经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
你看,即使像博格斯这样有“先天不足”缺点的职业球员,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达尔文上学时,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
爱因斯坦四岁才说话,七岁才识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着自我,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成为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
最聪明的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贫无可求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哪怕是笨鸟,也能“笨鸟先飞”。
我甚至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偏执的讲,现在可以把“笨鸟先飞”改为“笨鸟肯飞”了。
我接触了不少青年教师,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把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身心的疲惫,怕黑夜的漫长,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怕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达尔文在晚年这样感慨:
“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份人生感慨,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风帆呢?
二、做富有勇气的教师
在交通和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派人外出听讲座,看观摩课,或是外请专家学者来校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
会场里前几排总空着,老师大都选择中间偏后的位置,我还看到,当一些教育专家想以对话的方式,使讲座更接近一线老师,更能解决一线老师身上的实际问题时,台下往往是一片沉默,正是这种不想出头的平庸心理,使一个个很好的求教机会,和专家交朋友的机会失之交臂,其实,所有的专家也都期盼着能和一线老师交流,和一线老师做朋友,他们绝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时,看到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写过有关文章,多方联系,得到钱老的电话,素昧平生的钱老,给我寄来新书,提供研究参考书目给我,一年后,又写信来询问研究状况,从中我打开视野,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专家做讲座,讲座前他试图与听众沟通情感,于是提了些简单的问题,但是底下无人响应,他苦笑一声,讲了个小故事: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课,每次开讲前,我都发现同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尽可能大的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于是,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我不解,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课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很可能预示着他会给你提供很多机会,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嘛。
”专家接着讲: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确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回答,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听众或许不久便忘记了讲座的内容,但是这个开场白一定会给很多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年轻人时常埋怨机会不肯光临,而机会从来不是贴着“机会”的标签出现的,它总是变换着各种面孔,突兀地来到你的面前,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它已飘然离去,你少的,就是一点勇气,伸出手来抓一下的勇气,拿出硬纸板亮出自己的勇气。
一线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告诉我,不少青年教师工作多年,最怕公开课和写作,遇上教研课,公开课,推三阻四,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他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
用什么征服课堂?
有人说多读书,有人说多琢磨,有人说多观察,有人说多反思,有人说用智慧征服课堂,有人说用专业预设征服课堂……我说,要用你的勇气。
有位青年教师对此不解,我问他主动向学校提出承担公开课的任务了吗?
主动邀请教师听你的课吗?
他说这怎么可能?
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说,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气。
一个人只有袒露自己丑陋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别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进步,要知道,掩饰缺点,恰恰是在不经意中大量地繁殖缺点。
勇者无敌。
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能勇敢面对,请你上公开课,你勇敢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的接受,有征文比赛,你勇敢的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你勇敢的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
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你不妨扪心自问:
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价值的挑战呢?
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
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不会光顾?
全国著名青年教师袁卫星谈及往事,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
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使袁老师迅速成长,众多教育杂志相继报道他的事迹。
袁老师固然有才学,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里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气。
人,天生具有惰性,没有人听课,对课堂的准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总是相对马虎,有勇气请他人来听课,有勇气承担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惰性的宣战,我曾对青年教师说五年内成长的“三个一百”,即上一百堂教研课,写一百篇教学文章,辅导一百个特长学生,用一百次勇气征服课堂,够了!
三、做踏地而行的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小事:
1、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谁没来,是什么原因;2、收上家庭作业,谁没及时交,为什么;3、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4、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5、晨会课,可能讲个故事,可能回顾上周班级常规管理考核情况;6、和学生们一起做操;7、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具;8、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需要点拨一下;9、到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10、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么样上,或者备下一堂课,情况好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人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气事;11、中午可能会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12、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13、想上网看教育在线,K12网;14、想收集一点试题,布置家庭作业用;15、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别忘记了写作业,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
当你尽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时,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说纯粹指向于分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响到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
老师们,你不妨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
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经常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
是不是习惯性的提醒一下:
“开小差的同学,请注意了。
”你细想没有,这个学生不专心听讲,和那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原因是一样的吗?
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了,无法听懂而不听?
是因为他遇到了伤心事,烦恼事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是因为他早就预习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没有必要听?
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
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有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维的快乐?
是因为教师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刺伤了他的自尊,以此来反抗?
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师,能把这样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老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
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课题研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
因为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一小步一个小脚印的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年轻的老师们,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等着我们去做,世上等我们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
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是做一件小事,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
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有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么样,每天你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将肩负起学校的一些管理与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顺理成章的了。
四、做没有借口的教师
二十年前柏杨说中国人的丑陋之一,是喜欢满世界找借口,推卸责任。
二十年后的今天,借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轻教师身上盛行。
教育中,他们不愿多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地做善,做美,马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现问题,只顾找借口开脱,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人生价值的存在,对工作,一没信心,二没热情,能躲则躲,能敷衍则敷衍,对得起工资卡上的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动力。
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关怀。
老师们,对于一个有见地的管理者来说,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种解释,而是你的行动,具有实效性地更正性行动,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干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经济更有效,同样的,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这就是俗话说的“歪理十八条”,歪理,听起来还像蛮有点理似的。
都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一个教师如果养成做事找借口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教育良知削减、消亡的行为表现。
当前教师经常使用的借口有:
1、“学生基础太差了……”,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年轻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就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家长不管这不管那,基础差的学生永远存在,老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发展。
2、“我忙不过来呀……”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的确很忙,但现实恰恰是,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越强的教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倒是那些责任心不强,把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简缩成三两小时的人,大叫其“忙”。
3、“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务仅仅落在班主任身上,这是教育的悲哀。
教师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教学。
中国教育要分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
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试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高手是不现实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
4、“这个事我做不了……”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
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以使自己“行”起来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不然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
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图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得到开发。
断绝退路,拒绝借口,因为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任何借口都无法解决哪怕是一点点的实质性问题,借口只会使人习惯拖延,习惯推卸责任,习惯转嫁过失,习惯损害他人利益,你说,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为学校乃至教育的中坚力量吗?
一个人如果常常对领导找借口,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时候,潜在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不做”或“做不好”的借口,时时处处宽容自己,宽容到最后,只剩下懒惰、自私和一事无成,这种危险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致你的人生于灰暗境地。
年轻的教师,你是否已经被“借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么请赶快医治,送你一个药方:
设立“无借口月”。
从这个月的这一天起,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及时地想尽办法把它完成,实在完成不了,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诚恳地对领导说“我没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么出现问题时,也请你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做,你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将获得很多,你将获得责任感,你将获得信任感,你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因为你主动承担责任,所以你会主动去补救,从而你又将获得成长的动力,年轻的老师们,对借口说“不”吧,面对学校的各种事务,请你果断地收起借口,你说:
1、好的,我马上去做……领导找你做事是对你的信任,你没有理由拒绝,况且,领导叫你做这个事情,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要给自己任何思考借口的机会,答应下来,再想具体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想借口上。
2、好,我会尽力而为……,当你向大家说出“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方面能获得领导的好感,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一种压力;如果我“尽力而为”了还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将给大家留下怎么样的印象?
年轻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节,做事要学会“尽力而为”3、“这个事情我来做”“只做领导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领导分配的任务”的人很多,主动出来做事的人很少。
这个世界上永远缺少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永远值得欣赏和尊敬,他们是成功一族的后备军。
“这个事情我来做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是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哪怕是去搬纯净水,哪怕是将纸篓里的垃圾倒掉,4、“行,事在人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难办的事,一个在你看来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经验的老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你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只要善于学习和请教,教育的事准能办好。
收起借口,你同事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领导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学生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
五、做远离安逸的教师
有这样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
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气候变化,同一祖先的熊,一批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
按一般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会冻死、饿死,温带地区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
结果却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猫由以前比较凶猛的物种变成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动物。
因为熊猫退出了竞争机制。
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和狼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它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
食草动物也多,熊猫决定连草都不吃了,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竹子。
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
当竹子越来越少时,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少量熊猫。
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当地的任何动物都更凶猛,体重也比熊猫大两倍。
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最后能在海中游泳长达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吃时,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
在绝境和安逸面前我们会选择什么?
是的,我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却不知道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驻足不前了。
想想真是这样,学校要参加某公开课活动,要派人上公开课,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后某人去了,大家觉得这人真是倒霉,我可以解脱了。
要参加某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要有教师代表发言,你推她,她推他,推来推去,敲定了一个人,这人困苦了好一阵子。
这么苦累了三五载,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或小子,居然从人群中冒出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佼佼者。
我们这儿有句俗语,叫“小时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算苦,而是一种锤炼,一种成长,错失这个生命最结实最富耐力的季节,人就长不大了,成不了业了;老了,再切已体验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的涵义。
生命到蜡烛的尽头,想奋斗也不成了,没有耐力,没有火热、激情四射的躯体做物质保证了,这种晚年悔恨与凄苦辗转心头,其苦莫名。
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说:
“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教育工作弹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个小时能做,用八个小时能做,用十二个小时也可以做,你选择安逸的三五小时,时间会给你带来最严厉的惩罚;你选择十小时甚至十二小时,时间会给你带来最温馨的奖励。
现在有的老师说我当不了一线教师,退做二线教师;做不了二线教师,我转个职工岗吧,看图书馆,也很舒服。
这种人生总让人想起熊猫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生物学家做过实验,同种生物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一种是非常舒适的环境,一种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环境,最后的结果永远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却过得非常快乐而且长寿。
人也一样,凡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比较坚强,有活力并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适安逸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通常都没什么出息。
在今天,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师,结婚前,父母几乎解决了一切问题,过着比较安逸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我一直有点杞人忧天,担忧着这种幸福生活是否会过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
因此,我总想呼唤:
年轻的你,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的苦。
不怕吃苦的人,其实最多吃半辈子的苦。
不,晚年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自己那段奋斗的岁月,你会发现,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
六、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师
青年教师的成长,大都离不开各级各类的教育评比。
应该说,在竞赛中锤炼青年教师,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是好事。
辩证法告诉我们,好事也会带来坏现象。
论文请人捉刀、赛课请人设计、通过关系笼络评委的事情,真实地存在于现实,并且,这种不公正,不公平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
我只想对年轻的你说,请你不要羡慕这种捷径式的“成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了这条虚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价是浮夸和虚肿,患上这种病的人,注定行而不远,注定不会成为脚踏实地的人的对手。
很多走了捷径的老师,实际上是踩在了“荣誉”的高跷上,看似高了、大了,其实再也跑不起来了。
像游泳,只有靠自己游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会游泳的人,那些依靠游泳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戏的人,身边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的人,才真正能走向成功的辉煌。
钱可以给,资金可以借,教育是学问,是研究,学问和研究无法借,也无法给。
借助外在力量成长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真实高度的人,就像缠绕着树爬高的藤,一旦树倒,藤只能摔倒地面,趴在地上。
我知道,青年人总急着想开花、结果,想叫人欣赏其光彩动人,那么请与我一起来感悟“农夫种树”的故事吧。
农夫在地里种下两粒种子,长出两棵树苗。
第一棵树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拼命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
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农夫很欣赏它,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逝,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由于还未成熟便承担起开花结果的任务,三两年后,结出的果,又小又涩,老农用斧头将它砍倒,当柴烧了。
年轻的老师们,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
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
如果没有储备足够的馒头与衣物,或许走到半路,你就会饿死、冻死。
人的成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艰辛的,是一个人勤奋努力的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干出一番周围人认可的成绩,并获得大家尊重的过程。
谁都无法跳跃“艰辛”。
如果你想跳过这个“艰辛”,你得到的,最多是表面的尊重,背后却是不屑和鄙夷。
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艰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
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会沉浸在别人以为的寂寞无聊中,乐此不疲,像周国平所说的“丰富的安静”。
在我看来,不管是太空年代,还是新新人类时代,教育都要拒绝浮躁,都要静下心来,任何虚浮的行为,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误乃至失败。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寂寞,这样才能把基础打好,就像那座能鸟瞰全台北的新光摩天大楼,在它落成之前,人们都觉得奇怪,怎么一直在打地基呀。
这个地基整整打了3年,才有了摩天大楼。
成长需要忍耐,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荣耀,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寂寞呢?
?
七、做永不放弃的教师
1948年,邱吉尔应邀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上发言。
演讲那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机构的记者都到了。
邱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