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99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docx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位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说明良朋益友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围绕“良朋益友”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体分别为记叙文、童话。

记叙文《伯牙断琴》是中国古老的知音佳话,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求,朋友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记叙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一篇外国现代版的“知音”故事,通过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学习,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衣和整理工作室,两人年龄相差较大,结为“忘年交”,告诉我们只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即使年龄、地位、学识的差异很大,也能成为朋友。

《山和海的书信》是一篇有关“知音”的童话,山仰慕海,海仰慕山,两人惺惺相惜,互为朋友。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友观。

古诗诵读《别董大》也是关于“朋友”的,通过诗人临别安慰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语文乐园”基础部分安排了三类练习:

一类是积累词语或成语;二类是积累名言。

“探究与发现”中,感悟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运用。

口语交际围绕话题,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大胆、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习作以“好朋友”为题让学生学习把自己的好朋友的样子,爱好,一起做过的事情,好的品德等写清楚,写具体,并学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综合性学习《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了解各种面值和各种版面的人民币。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学会28个字,会认19个字。

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积累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复述。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语言精妙之处,体会事物特点或人物思想感情,对“朋友”的含义有真正的了解。

4、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5、学习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16课伯牙断琴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4、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句并会运用。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想到了什么?

   2在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就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伯牙鼓琴遇知音。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伯牙断琴》。

  二、整体感知

   1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简单字词认读,反馈。

   3相互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包含两部分内容:

伯牙练就高超琴艺;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三、学习课文

   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样练成的?

   1自读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学琴三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向老师求教?

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读心得。

   3学习重点句子,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

    

(1)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注意”“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说明伯牙弹琴很投入,达到浑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试着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通过这些排比句,你从中又体会出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5伯牙练成高超技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他最关心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出示句子:

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体会。

    为什么伯牙很激动,而不是很感动呢?

从这里又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

伯牙不是担心自己是否弹得好,更关心别人是否听得懂,遇到知音钟子期使他既惊喜有感动。

  四、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并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知道了伯牙用心学琴,琴艺精妙绝伦,十分渴望有人真正地欣赏他。

  二、初解“知音”。

   1、那么,他遇到了这样的人吗?

伯牙称他为自己的知音,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画上横线并读一读。

   2、指名回答,小黑板出示:

“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

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都能领会。

   3、提问: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知音“?

   4、师小结。

  三、细品“知音“。

   

(1)师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伯牙是一位琴艺高深的音乐家,而钟子期不过是一个砍柴的山野村夫,为什么伯牙却称钟子期是知音呢?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还可以结合重点词在句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资源共享。

   (4)集体交流反馈。

    1、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你找到了吗?

     ①根据回答,小黑板出示: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②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③指导朗读。

    2、这句话概括写出了伯牙与子期是知音,那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①根据回答,小黑板出示:

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

“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

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②说说你对这段内容的体会。

     ③指导朗读。

    3、伯牙还弹了什么曲子?

子期听了有什么表现?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无论伯牙的琴声是想表现高山还是流水,子期都能领会。

那么弹奏下雨的情景,子期能领会吗?

继续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5、这富于变幻的琴声,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一一说出”是什么意思?

那么,当伯牙弹奏表现大雨滂沱的曲调时,子期会怎么说?

当伯牙弹奏狂风怒吼的曲调时,子期会怎么说?

当伯牙弹奏表现山崩地裂的曲调时,子期又会怎么说?

    6、师小结。

  四、感悟“知音”。

   1、听完子期一次又一次准确说出琴声含义,伯牙作何反应?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为什么这里用“感动”一词来描绘伯牙的心情?

   3、一次听懂可以让人激动,而一次又一次听懂对方心灵的表白,就会累积成感动。

所以,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伯牙才会感动地说(见小黑板)

    面对这样一位一次又一次读懂自己的人,伯牙才会感动地说(见小黑板)。

  五、升华“知音”。

   1、钟子期仅仅是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懂得他感情的知音吗?

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名回答:

他还是伯牙琴艺不断提高的动力。

真正的知心朋友就是这样能够互相理解,共同进步。

   3、有了钟子期的欣赏,伯牙才觉得弹琴更加有意思!

可是现在,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弹琴的动力也跟着消失了,如果你是伯牙,得知子期去世的消息,你会选择哪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为什么?

   4、小黑板出示。

   5、指导朗读。

   6、你怎么看待伯牙断琴这件事?

  六、总结全文。

    现在,你能再来说一说什么是知音吗?

  板书:

        16伯牙断琴

伯牙——知音——钟子期

作业设计:

 

第17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字,会认6个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含义。

4、学习运用通过外貌、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

设计特色:

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

17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

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

(一)撮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

留着而不剃掉;裹:

(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

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

第1—3自然段;第二次:

第4、5自然段;第三次:

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

爱因斯坦(?

)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

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

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

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

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

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

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

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

(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

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

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

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

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

(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

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

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

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

(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

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

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板书:

 第一次相遇   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

作业设计:

 

第18课山和海的书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含义。

4、学习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故事中感悟朋友的第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的眼中山和海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来听听《山和海的书信》,看看它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读生字。

   3.教师检查:

重点指导“翠、挠、晶”。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思考:

你觉得山眼中的海是怎样的?

海眼里的山又是怎样的?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课文中感悟朋友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悟山和海之间的相互景仰。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重点感知。

   

(1)读山给海的信,了解山眼里的海。

     思考:

1.在山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文中摘录4个词语概括。

        2.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海,如果不用拟人的手法,你知道应该怎样描写海吗?

试着以“晴空万里”那个词为例,描述一下大海的景色。

     (天气晴朗,大海是温柔的,十分平静。

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波浪。

海的上方是深蓝色的天空,一望无垠,漂着朵朵白云。

     3.山还从哪些途径了解到海的哪些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海给山的信,了解海眼里的山。

学习方法同上。

   (3)海和山的书信中,你觉得他们会成为好朋友吗?

为什么?

  二、课文,感悟道理。

    学生扮演山和海进行对话。

    思考:

你觉得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作为朋友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师提炼。

    a)他们经常相互关注对方。

    b)它们都对对方互相抱有好感。

    c)他们都有和对方成为好朋友的冤枉。

  三、整体回顾,升华情感。

    男女分别表演山和海的对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文中又没的词句品一品。

  板书:

           山和海的书信

          山眼中的海      海眼中的山

          文雅安静       青春翠绿   像……青年

          平易亲切       巍然屹立   像……勇士

          变化多端       千变万化   像……魔法师

          令人喜爱       穿上     像……武士

作业设计:

 

古诗别董大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1.别。

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

黄云:

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

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

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

(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

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

听老师读读。

(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

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

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

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谈:

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

评价:

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

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

愁)。

“愁”。

这是怎样的愁?

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在读时提示:

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

(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

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

(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听。

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